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答案不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答案不全)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习任务】(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香港问题由来:(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2.澳门问题由来:3.台湾问题由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探究思考一: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

(二)统一之策——构想的提出1、背景: 2.过程: (1) 最初提出:(2)具备雏形: (3) 正式形成: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4、伟大意义:探究思考二: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而香港、澳门则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问题, 而港澳问题是问题。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的回归:(1)过程:(2)意义:探究思考三:(105学思之窗)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群众基础:。

高中历史6.22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6.22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交流的情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构想香港的回归“九二共识”难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及实践【教法、学法】1.教法:引导、提问、讲解、分析2.学法:预学、阅读、活动、展示、练习【预学单】1、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的“自主梳理”部分,在书上标注出相应的内容。

2、理解《自主学习与测评》的“史论共享”部分。

并用红笔划出重点。

【研学单】主题一:检查预学回答下列问题(1)《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和内容?(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间、提出者是谁?“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首先成功运用是在哪里?(3)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5)简述“九二共识”的内容和意义?主题二:祖国统一大业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材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1)它们反映的问题分别是怎么样造成的?它们本质一样吗?(2)材料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材料二的问题准备如何去解决?【续学单】主干知识构建一、祖国统一大业基本方针的提出1、和平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2、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洗血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解决提供成功范例)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1、问题由来: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2、20世纪80年代,历史性变化: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1987)3、20世纪90年代,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21世纪初,新发展:连战“和平之旅”、2008年实现“三通”课堂小结:1、一国两制指在大陆实行制度,港澳台实行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1)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学习目标】(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难点:港、澳回归和处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统战等诸多因素。

三【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随堂笔记【导学1】“一国两制”的构想辽朝时期契丹人就曾经实施过“一国两制”制度,设北面官、南面官,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草原民族,南面官统治汉人(包括后来被太祖征服的渤海人);南面官采用汉法统治,北面官用契丹旧法统治。

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阅读教材75页,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及意义。

①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品味对方自研成果,讨论各自自研问题并用红笔给对子评定等级。

②六人共同体:教师给出分组抽签。

拿到抽签顺序后,组长主持本组成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各成员的展示任务,完成展示准备,进行组内小展示。

完成本组议题的板书方案设计。

展示单元一:1、讨论“一国两制”内容及现实意义,小组派代表进行阐释。

展示单元二1、小组进行讨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相关情况?2、将本组讨论总结后的自研成果呈现于黑板。

(要求:板书工整,字体美观)展示单元三:1、小组搜集中国历史上有关分裂与统一的情况,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统一大业必将实现”的必然性。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提出的时间、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由提出。

2.基本内涵:“,”。

3.历史意义:⑴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的稳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重点及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掌握“一国两制”等相关的内容。

合作探究“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意义。

【自学归纳,落实基础】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

2、过程(1)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宣布采用统一祖国的方针。

(2)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伟大构想。

3、含义(1)前提:(2)内容①大陆实行。

②,实行。

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条件○1“”构想的提出。

○2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2)过程○1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协商解决香港问题。

○2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

○3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

(3)意义○1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1)海峡两岸实现真正。

(2)中国共产党“,”方针的推动。

(3)迫于形势被迫作出回应。

2、表现(1)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倡议两岸直接“”。

(2)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及交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实现祖国统一所进行的努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首先,我会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体制上为实现祖国统一所进行的努力,如实施一国两制政策等。其次,我会讲述在经济方面,我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等手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然后,我会阐述在文化方面,我国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基础。最后,我会强调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意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如邓小平、江泽民等,学习他们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我将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大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Leabharlann 问题导向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历史素养。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2009高考上海单科)“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2009高考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C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4、“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A .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B .有利的外部环境C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D 、香港人的勤劳5、下面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共同点是香港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回归5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7、右图为1992年“汪辜会谈”的历史照片。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执笔:邹朝晖。

审核:刘思远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历史意义。

2.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分析形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掌握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祖国统一大业充分信心。

【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难点: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宣布采用____________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____________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____________问题而提出的,但却首先在解决____________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2.1982年,英国首相____________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____________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_》。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_;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__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____________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新的重大历史意义复习内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复习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复习难点:“一国两制”的内涵自主习1.新中国成立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原则,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伟大的指导思想。

3.“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的呼吁;邓小平访美讲话1981年叶剑英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构想,成为国策;中、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两岸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1992年“会谈”达成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主张年月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年月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大陆访问合作探究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材料1 “亲爱的台湾同胞:……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1979年),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上述材料摘自,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由此可见,从1979年起,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有何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材料 2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视频播放与历史回顾以见证历史。

(2)自主探究,材料阅读,分析概括。

(3)课堂讨论,畅所欲言。

(4)课后探究,知识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

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加以提示与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视频观看:《香港回归》,老师进一步指出:祖国统一大业既是重大的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尚未实现统一?学生回答后,展示中国地图并引入课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辛酸的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自主探究一:在解决统一大业的过程中,港澳回归,台湾统一,为何说法不一?
——由学生回顾历史,了解问题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港澳问题涉及国家主权,而台湾问
题涉及内政,所以有不同的说法。

(二)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自主探究二:
1、“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是谁正式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3、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三)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学生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回归的过程,PPT展示相关图片。

课堂讨论:香港、澳门为何能顺利回归祖国?
材料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把结果展示出来。

自主探究三:港、澳回归有何意义?
(1)对港澳:
(2)对祖国:
(3)对世界:
(4)对台湾:
四、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主探究四:两岸关系发展中有哪些因素是有利于统一的?又有哪些因素是不利的?
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展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
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立足现实的同时,展望未来,形成共识: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课堂讨论:——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的设想与建议。

学生畅所欲言,参与国事。

小结:知识结构
〈练〉
随堂巩固:PPT展示
课后探究: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和德国问题、朝鲜问题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