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比喻艺术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技法

如何使文章有文采
四、整散错落法 几个句子,结构一致为整句,对偶、排比句就是整句, 几个句子,结构一致为整句,对偶、排比句就是整句,优点 是工整、有气势。几个句子结构不一致为散句,优点是灵活、 是工整、有气势。几个句子结构不一致为散句,优点是灵活、 简练。整散交错,效果非凡。简练。整散交错,效果非凡。 五、巧借文言法 行文中适当插入耳熟能详一两句或几个文言词, 行文中适当插入耳熟能详一两句或几个文言词,也能增强表 达效果。此之谓“古为今用” 达效果。此之谓“古为今用” 也。 六、幽默诙谐法 幽默到那都受欢迎,幽默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幽默到那都受欢迎,幽默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读者 的眼球。幽默的诀窍在于声东击西、出奇制胜。比方说: 的眼球。幽默的诀窍在于声东击西、出奇制胜。比方说:墙 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语言出彩技法
何为“文采” 何为“文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文采”高 孔子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文采” 有文采 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标准中的重要一项。 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标准中的重要一项。如果一篇 文章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即使内容再好, 文章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即使内容再好,也会 拒人于千里之外” 相反,如果词汇丰富, “拒人于千里之外”。相反,如果词汇丰富,语言 流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就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流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就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韵味无穷。这便是“文采”,它会给读者如品香茗, 韵味无穷。这便是“文采” 它会给读者如品香茗, 如饮醇酒的陶醉之感。考场作文追求这一境界, 如饮醇酒的陶醉之感。考场作文追求这一境界,无 疑会施悦考官,取惠自身。 疑会施悦考官,取惠自身。
如何使文章有文采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

这是李白的格调,无拘无束的他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选自2014·山东卷《追寻生命的格调》)
[点评]选段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做到了整句和散句的变换与 结合。整散结合,使语段文采斐然,不仅节奏明快,舒缓自 如,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增强了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高分策略] 运用“整散结合”法使文章语言出彩,关键 要注意两点:一是整句的设置,要确实做到结构上相似,内容 上相同或相关,字数相近,如此方能体现句式“整齐”;二是 在行文中,要巧妙地将散句和整句配合运用,方能收到句式有 变、参差和美、声韵响亮的表达效果。
(选自2014·广东卷《留住褪色的记忆》)
[点评]一组排比句,句式工整,给人视觉美感,说服有力, 将黑白照片的意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高分策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出彩,除了 要注意排比句的形式上的要求外,还要特别注意排比句的内容 要在同一个主旨(观点)的统领下,否则就没有语意上的连贯,也 就不能形成一泻千里的气势。
答案:李白受不得半点委屈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 刘邦 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
“句式灵活”法。根据文体特点和表达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 式,避免句式的单一,能让语言富有表现力,做到语言出彩。
1.整散结合 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 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句、对偶句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 自由的句子。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诗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走进春天,你会 发现春天的色彩是瑰丽的、灿烂的。 “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 发现春天的形象是清新的、明丽的。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 发现春天是美好的、馨香的。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恰当的比喻手法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恰当的比喻手法在高考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手法可以为文章增添趣味,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以下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比喻手法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以达到形象生动地描述、说明和抒发情感之目的。
比喻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相似之处来强调某种特征或含义,从而增强表达的力度。
二、比喻手法的作用1. 强化表达:比喻手法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或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例如:阳光洒在大地上,犹如一位温柔的母亲,给予我们温暖和关怀。
2. 深化理解:通过将陌生或抽象的概念与熟悉或具体的事物进行比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友情就像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无私的支持和陪伴。
3. 增加趣味: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提高文章的吸引力。
例如:雨后的天空像一幅洗过的水彩画,五彩斑斓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
三、如何恰当运用比喻手法1. 选择合适的事物:比喻所选的事物必须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要比喻的事物特征或含义,且与比喻对象之间具有较强的类比关系。
2. 注意比喻形象的新颖性:过于陈旧或常见的比喻容易使文章显得平庸,因此应尽量选用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避免过度使用: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过多地使用会使文章语言过于华丽,显得不真实。
因此,在作文中灵活运用比喻手法,适度使用即可。
四、示例分析曹金芳在《古月回忆》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自己的外祖母,使得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产生深刻印象。
“外祖母是一位微笑的太阳,她总是对着我们微笑。
她那满脸的皱纹,像是岁月在她脸上的印记,见证了她辛勤的劳动和慈爱的关怀。
”这个例子中,外祖母被比喻为“微笑的太阳”,使得读者有了一个明确而鲜明的形象。
比喻中的“岁月在她脸上的印记”强调了外祖母经历过的沧桑和辛劳,进一步勾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方法之一典雅让作文语言更具文化韵味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技法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方法之一典雅:让作文语言更具文化韵味【彩点释义】什么是语言的“典雅”或是典雅的语言?所谓“典雅的语言”指的是我们的作文语言具有优美而不粗俗的特点,“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语言要求我们的文字要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够体会到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
我们的同学在作文时,常常感到自己的语言比较枯燥,显得味同嚼蜡,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语言积累比较浅薄,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典雅起来呢?【彩点例举】我们先来看两篇文章: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王开林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
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
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
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三千年,琴瑟未调;三千年,钟鼓未敲。
她还想听一听那欢快的曲子吗?爱情的旋律呵,我依旧熟悉,如同她往日琅琅的笑声,那金玉相振的音乐,我听了无数遍,有一种感动如潮起,如雪落,飞涌于天际,漫舞于山崖,有一种刻镂心肺的感动源自亘古的记忆。
我的追求在三千年前不曾落空。
她给我的霖露,使我挨过了三千年的大旱春秋;她给我的灯烛,使人逾越了三千年的黑暗津渡。
让人性饱满如一粒种子,一枚果实,光亮如经天不息的日月吧,爱过还要爱,更炽热的爱,更持久的爱,熔铸人生极乐的爱情,才是这寂寥天地里最精彩的部分。
不受压抑的心灵呵,它的羽翼能飞渡一切时空,它的视野能超越所有疆界。
高考作文技巧之恰当运用比喻和象征

高考作文技巧之恰当运用比喻和象征在高考作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目,而掌握一些写作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其中,恰当运用比喻和象征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法。
本文将探讨在高考作文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比喻和象征。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以便更形象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高考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1. 丰富形象的描述比喻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丰富的形象描述,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我们可以将美丽的风景比喻为“一幅宏伟的画卷”,或将湍急的河水比喻为“一群奔腾的骏马”,这样能够使读者更加感受到景色的壮丽和动感。
2. 深化语言的表达比喻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化语言的表达。
有时候,一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词语解释清楚,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比喻来更好地传达信息。
例如,在写作文时要表达时间的宝贵,我们可以借用“时间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来形容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珍贵性,从而更加震撼人心。
3.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恰当地运用比喻还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愉悦。
比喻的形象性和幽默性可以使文章更加活泼有趣。
例如,在写作文时要表达一个人的勤勉,我们可以用“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来形容他的勤奋,使读者产生一种愉悦和欣赏之情。
二、象征的运用象征是一种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代表某种抽象概念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的修辞手法。
在高考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象征可以使文章更具深意并引发读者深思。
1. 体现主题的象征物在表达某种主题时,恰当地运用象征物可以使这种主题得到更好地体现。
例如,在写作文时要表达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大自然比喻为母亲,将人们的行为比喻为对母亲的伤害,以此来呼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增加艺术感的象征形象恰当地运用象征形象可以增加作文的艺术感。
通过用具象征性的事物来代表某种情感或意义,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艺术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艺术“比喻”艺术一、直接博喻式:喻势如破竹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
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那就又可使语言更加丰富。
例1、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
(《诚信——永远的绿卡》)行文过程中构建博喻,可以形成破竹之气势,让读者在博喻的句式中去细细品味。
本段作者深悟了这一方法:将“诚信”比作“春天第一缕阳光”、“夏天的一块西瓜”、“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和“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以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为喻,视点独特。
但作者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博喻的层面上,而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又添加了一句一般学生看似容易但做起难的而表达效果又特别好的话。
如“敞开胸怀去接受”,就把作者对如春天阳光的诚信的喜爱之情写了出来。
例2、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零的断想》)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
这也是借助了比喻的效果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独特的比喻,其艺术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我们很多同学是能够运用比喻,但更多的是将比喻写完后就没有再去关照它了。
其实能写一个或几个比喻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比喻表情达意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每个比喻后还要进行一番“感悟”,或者说是将这个比喻的具体内含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能够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课本语言”艺术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课本语言”艺术作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的一个重要就是课文。
那怎样让课文在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呢?一、使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明入作文例1、《红楼梦》有一句流传的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
”可见,失却诚信,何谈信任?相反,人有诚信,朋友,朋友间便可产生信任。
课文《记王忠公逸事》讲王忠公用木盒为友人保存珍宝,友人来取时“封识宛然”。
诚信是信任的基础,当朋友有诚信时,他许下诺言是会遵守的,他是你心底最后防线,你会为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放心、骄傲。
借用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
我们学过《红楼梦》中的节选《葫芦僧判葫芦案》,故而引用了“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而这句话中的“信口甜人”又与“诚信”密切相关,故而引用。
例2、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中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欢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却觉得我的那四年,洋溢着树叶成长的味道,不经意时感觉到,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
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借用法二:先简要的有选择性地叙述课文故事,后面一是用叙述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正面或反面谈体会,从而与中心思想或话题相系,如例2中简单地回忆了《更衣记》中的故事,指出“甜而稳妥”、“甜而怅惘”,再联系自己的“那四年”,“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再具体在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那四年”:“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二是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如例1用《记王忠公逸事》中王忠公为友人保存珍宝之事,简洁明了,再在后面加上一小段议论,就把“诚信”这个话题展示了出来。
二、使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例3、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高考作文是考生展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重要环节。
作文中的修辞手法对于提升文章表达力和感染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比喻和象征手法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分析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期帮助考生提高作文水平。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并产生共鸣。
在高考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能够深化主题,提高文章的表达力。
以下是几种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比喻的技巧。
1.1 用物喻情通过将人的情感与物体进行比较,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情感,增强读者对文章的感受。
例如,在写景作文中,可以用花朵来比喻美丽的女子,用残破的房屋来比喻贫穷的农民,以此来展示景物对情感的映射。
1.2 用生活喻理将生活中的情境与某种道理进行类比,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对主题的思考。
例如,在论述友情的作文中,可以比喻友情如同漂流瓶,需要双方的真心与付出,才能共同享受其中的温暖与快乐。
1.3 用动物喻人动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常常可以与人类进行类比,用动物来比喻人物能够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征和性格。
例如,在写人物形象的作文中,可以用狮子来比喻勇敢的将军,用猫头鹰来比喻智慧的学者,以此来增加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二、象征的运用象征是一种通过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抽象概念或者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能够使作文更富有艺术感和哲理性。
以下是几种在高考作文中运用象征的技巧。
2.1 用自然寓意自然界中的事物常常有其特定的象征寓意,可以通过引用自然界的事物来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在写人生的作文中,可以用河流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终结,用阳光来象征希望和美好,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2 用历史典故历史上的典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以借用典故来丰富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写传统文化的作文中,可以引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来象征才女的悲剧命运,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象征聪明机智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比喻"艺术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比喻"艺术
一、直接博喻式:喻势如破竹
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
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那就又可使语言更加丰富。
例1、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
(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永远的绿卡》)
行文过程中构建博喻,可以形成破竹之气势,让读者在博喻的句式中去细细品味。
本段作者深悟了这一方法:将“诚信”比作“春天第一缕阳光”、“夏天的一块西瓜”、“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和“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以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为喻,视点独特。
但作者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博喻的层面上,而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又添加了一句一般学生看似容易但做起难的而表达效果又特别好的话。
如“敞开胸怀去接受”,就把作者对如春天阳光的诚信的喜爱之情写了出来。
例2、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2000年高考作文《零的断想》)
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
这也是借助了比喻的效果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独特的比喻,其艺术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
我们很多同学是能够运用比喻,但更多的是将比喻写完后就没有再去关照它了。
其实能写一个或几个比喻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比喻表情达意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每个比喻后还要进行一番“感悟”,或者说是将这个比喻的具体内含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能够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
例3、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
也许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
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
(2001年高考作文《保留真诚》)
这是第一种形式:只有一个比喻,然后再感悟。
先将“真诚”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一比喻已经是够新颖的了。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后面的感悟非常深刻:头顶上的星星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意即我们不能没有“真诚”,否则“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又回到这个比喻上来,从而使语言前后照应,具有一种美感,读来是一种享受。
例4、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这是第二种表现形式:由比喻构成博喻,再加上感受悟。
将“诚信”比喻成“石”、“火”和“路”,就已经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了。
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作者还用了一个分句再作感悟,分别表明了“石”、“火”和“路”的深刻的含义,从而含蓄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呼唤不要抛弃“诚信”,因为它是走向成功的钥匙。
三、设问+比喻式:一问一答中显真情
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这是使用比喻的一种常见方式。
特别是当用一组比喻来构成排比或说成构成一个博喻时,并让每一个比喻句分别独立成段时,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在一问一答中,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例5、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
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
(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是什么》)
作者先提出“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从小孩、小伙子和老人这三个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的回答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诚信”。
小孩把“诚信”比喻成“两根纤纤的手指”,并认为
“诚信”就是“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小伙子把“诚信”比喻成“一张精美的信用卡”,并认为“诚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老人则把“诚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记”,认为“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
到此“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且显得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例6、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寒傲放
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是什么》本文作者(与上文不是同一篇作文)也是先提出了“诚信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回答,而且每一个分句都是一个比喻句。
作者将“诚信”比喻成“清泉”、“腊梅”、“不灭之灯”、“灯塔”,比喻新颖独特,有创意了,但作者并不仅仅局限在此,还在每一个喻体前面加上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
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人在不经意中认清了“诚信”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