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摘要: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关键词:功能理论;文学翻译;适用度【中图分类号】g712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m.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
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
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
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
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
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
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
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
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3.1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
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
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
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
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奈达(Eugene A. Nida)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 Newmark)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之中。
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
正如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所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1)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研究;(2)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的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的模式。
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的建立而提出的。
目的论的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e Reiss)在1971年提出,后由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
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Christiane Nord),她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意义传达的原则,而不是一味追求词语形式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翻译需要更加注重原作品的意义和情感的传达。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学翻译的特点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学翻译与一般的文本翻译相比,具有更多的特点和难点。
文学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的内涵,译者需要理解并传达其中蕴含的意义。
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特定的语言风格,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品风貌的同时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品的艺术性的进行跨文化的再创作。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等效”的概念,要求译者在保持意义传达的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调整。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适当地对原作品进行调整和改变,使译文更加贴近接受文化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考虑受译文化的接受者,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背景,适当地对原作品进行调整和再创作,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情境适应”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原作品所处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向目标读者介绍原作品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使译文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避免译文中出现生硬和生僻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语言和文学技巧,使译文更加流畅和自然,增强阅读的愉悦性和感染力。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既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又给译者留下了一定的灵活空间。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原作品的特点和目标文化的需求,灵活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进行具体的翻译决策。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作者:张卓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往将研究重心放在原文的研究方法,将翻译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译文文本为中心,以达到译者预期目的为标准的翻译研究视野。
传统的翻译批评法则以等值为评判标准,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则,将其转向一种多元化的动态批评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功能派翻译理论,针对如何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问题,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翻译;翻译批评;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雅克布森,列维,赖斯等人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赖斯提出功能理论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
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遵循“等值”这个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下的翻译批评是死板的,因为其参照标准是固定不变的原文,而功能派翻译理论关注的是译文和译者的目的,译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人文风格能动的选择翻译目的[1]。
功能派翻译理论致力于找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不仅包括源语,还包括预期目的和忠诚的关系,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等因素。
功能派提出的这种动态的多元化翻译理论为以往以等值为评判标准的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会更有助于文学翻译批评。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目的论原则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自赖斯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
译者翻译目的不同,对翻译成果的影响也不同。
以往,学者评价一个译作的好坏仅仅局限于与原文对照下的译作水平,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让学者们将翻译的关注点转向译文预期目的与实际目的是否相符,译者也应根据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最初由莱文(Eugene Nida)于1964年提出,其主旨是根据文本的功能、目的、接受者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目标语效果,而非本语言的形式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不应该只是词语转化,而是应该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意义层面上保证语义的充分传达。
因此,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涵,保证译文的品质。
第一点应用:注重译文的语言风格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语言风格,以保证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相似。
而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译文适应目标语文化语境和接受者的文化水平,这与文学翻译中需要传达的语言特色有很大关系。
比如翻译契诃夫的《死魂灵》,文章中有很多对话,作者利用语言特点展现每个人物的性格。
在翻译时,应该注重保留原著中的语言特色,如口音、方言和情感性特点等,以便抓住原作风格特点,并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原文情感。
第二点应用: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者需要注重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以保证译文的准确传达。
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涉及到很多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这需要翻译者注意对原文的理解,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比如翻译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时,原文中存在很多隐喻,如园丁的意象、象征意义的荆棘等,翻译者应该不仅仅注意词义的翻译,还要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思想,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图和精神。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中的意思。
而在文学翻译中,同样需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以便读者能够融入到译文的情感中。
比如翻译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原文中存在很多日本文化的元素,在翻译时应该注意消除文化差异,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旨在通过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来进行翻译。
在文学翻译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具体实践方法和实际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非逐字逐句地追求表面的文本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这一观点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而且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要求译者不仅传达文字的意义,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作的功能和情感,而不是机械地追求表面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在意义,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文学风格和情感。
译者还需要精通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再创作,保持译文的文学品质和感染力。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译者可以通过重新组织词句结构,调整语言节奏和语调,以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
译者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译者还可以适当增删原文的内容,以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译者可以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意图和风格。
通过对比原作和译文,在保持意义和功能对等的基础上,译者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文学再创作,进而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富有韵味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C H IN E SE &FO R E IG N E N T R E PR E N E U R S一、引言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我国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文学翻译就必然产生文学翻译批评。
刘云虹(2002)指出“现今的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要求。
”这反映了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处于把翻译批评限制于译者和译文的范围中,属于一种静态、单向的思维。
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急需形成一种体系,而要形成一种体系,就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文军:2003)。
刘云虹(2002)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不应是一种直白的‘好’或‘坏’的评判,更不应该成为对译文和译者的责难。
”这里,刘云虹教授明确提出文学翻译批评不仅仅是评判译文和译者,而是有更广的范围。
许钧教授(1999)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
”许钧教授进一步把文化因素和读者纳入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因素之中。
从两位教授的评论中,可以得出文学翻译批评已不仅仅是囿于译者、译文、原文圈子中,而是更大范围内包括了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
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多边关系,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刘许二人的观点,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威密尔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赖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
在威密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塔利建立行为翻译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忠诚原则。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
在整个翻译史中,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者,意识到在不同情况下需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法。
早期的翻译实践主要是词对词进行翻译,不考虑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功能。
而在实际翻译中,许多译者不时陷入一种窘境,一方面要忠实传达原文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这两方面难以考虑周全。
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其目的就是要为翻译中这些难以把握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为了指导文学翻译而诞生,这将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提供强大助益。
功能翻译理论的行为翻译论肯定了翻译的文化交际性和互动性,视翻译为一种跨文化转换行为,而交际互动又涉及到翻译参与者,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委托人、译文读者,这些个体的交际互动就构成了翻译行为。
而这种交际互动又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交际互动的整个过程都与文化因素发生着关系,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行为又同时伴随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1.目的语读者的重要性威密尔同时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就是处于特定文化中,有特定世界知识和交际需求的译文接受者。
因此,根据目的论,翻译可以被认为是为满足译语文化中读者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的一项语言转换活动。
翻译目的论肯定了译语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对文学翻译来说尤其如此。
针对的读者不同,翻译目的也将发生变化。
这就是说,翻译时读者因素也不容忽视。
2.忠诚原则功能翻译论的后期代表人诺德针对功能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求译者忠诚于原文作者,尊重原文作者,协调好译文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
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陈梅霞(1982-)女,宁夏中卫人,硕士,助教,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陈梅霞(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跨文化、跨交际的行为活动,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翻译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动态的研究视野。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汉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关键词:名利场;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6-0172-02【广角镜】Wide-angle lens172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C H IN E SE &FO R E IG N E N T R E PR E N E U R S(仲伟合:1999)由此可见,忠诚原则关切的是译者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除了考查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之外,还要看译文是否遵从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只有综合多方面进行翻译批评,才能对译文的优劣作出科学评判。
下面我们通过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以下简称杨译本),来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文学翻译批评。
本文选用的杨译本是1994年12月(译林出版社)印刷的版本。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杨译本的翻译目的。
在译本前言中杨必并没有明确说明她的翻译目的,但认为“萨克雷不甘心写小说仅供消遣,而要求自己的小说‘描写真实、宣扬仁爱’。
‘描写真实’就是无情地揭出名利场中种种丑恶;‘宣扬仁爱’就是写出某些人物宅心仁厚,乐于助人而忘掉自己。
同时认为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对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
”①这说明杨必在翻译时,也本着“描写真实、宣扬仁爱”的目的,力求译文与原文一样客观。
例如,原作者在第九章中谈到克劳莱爵士一家的写照时,对克劳莱爵士做了如下刻画:Vanity Fair ———Vanity Fair!Here was a man ,who could not spell ,and did not care to read ———who had the habits and cunning of a boor:whose aim in life was pettifogging:who never had a taste ,or emotion ,or enjoyment;but what was sordid and foul;and yet he had rank ,and honors ,and power ,somehow;and was a dignitary of the land ,and the pillar of the state.He was high sheriff ,and rode in a golden coach.Great ministers and statesmen courted him;and in Vanity Fair he had a higher place than the most brilliant genius or spotless virtue.杨必译文:好个名利场!我们且看这个人,他别字连篇,不肯读书,行为举止又没有调教,只有村野人那股子刁滑。
他一辈子的志向就是包揽诉讼,小小地干些骗人的勾当。
他的趣味、感情、好尚,没有一样不是卑鄙龌龊,然而他有爵位,有名气,有势力,尊荣显贵,算得上国家的栋梁。
他是地方上的官长,出入坐了金色的马车。
大官儿、大政治家,还要对他献殷勤。
在名利场上,他比天才和圣人的地位还高呢。
众所周知,萨克雷在写作手法上富于机智、善于讽刺,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语言诙谐幽默。
原作中连用了两个“Vanity Fair ”,语气上既富强调,同时又夹杂着辛辣的笔触。
整段中,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村野匹夫之辈凭借徒有虚名的爵位横行于名利场的卑鄙行径。
作为译者,杨必必须准确传达萨克雷的个人风格与写作风格。
译者将其译为“好个名利场”。
“好个……”在汉语中一般表示赞叹或讽刺,此处根据原文语境,表示讽刺。
整段中,译者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句式,采用了直译法,用词简洁明快,把从男爵的低俗趣味,道德沦丧刻画得淋漓尽致,揭示了名利场的真实写照,使译文在译语情景中达到了预期目的。
前文已经说过,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翻译,在翻译时尤其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
杨必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对译文中可能会使读者产生迷惑的地方都一一做了注释。
这样,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而且丰富了文化信息,使译本真正起到了文化传递功能。
例如第四章形容爱米莉亚与利蓓加的感情滋长得很快,像“贾克的豆梗一般,一夜的功夫就直入云霄。
”杨必对此做了注释:“穷苦的贾克得了仙豆,第二天起身,发现撒在园里的仙豆长得直入云霄,贾克攀附着豆梗上天,碰到许多奇遇。
”(杨必:40)这样一来,读者便了解了这个典故,又增加了文化知识。
又如第八章中提到从男爵一家吃饭时的食物有“M outon aux navets ”,汤是“potage de mouton a I ’Ecossaise ,外加“pomme de terre au naturel ”和“choufleur a I ’eau.”如果不做注释的话,读者必然不能理解此处为什么要用法语来形容。
杨必做了如下注释:“法国是著名讲究饭菜的国家,因此用法文菜名,显得名贵,实际上吃的菜不过是羊肉萝卜,苏格兰式羊肉汤,添的菜是白煮马铃薯和菜花。
”(杨必:89)如此,既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又间接说明了从男爵的吝啬和虚荣。
可见,在文学翻译中,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增加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而且直接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名利场》中译本的简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目的的实现不在于使用何种翻译方法,而在于翻译目的是否实现。
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杨必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没有把自己局限于一种翻译方式。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翻译手段的采用不仅要切合译者的翻译目的,更要注重协调好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关系。
但翻译目的的实现必须在忠实于原作者意图的前提下进行。
注释:①《名利场》杨译本前言落款为杨绛。
参考文献:[1]Thackeray ,W.N.Vanity Fair [M ].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杨必.名利场[M ].江苏:译林出版社,1994.[4]刘云虹.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J].中国翻译:2002.[5]文军,高晓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杨自俭.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责任编辑:陈丽敏)【广角镜】Wide-angle lens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