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和理解,实现对
等的功能。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意义的创造出
与目标语读者读感觉相似的文学作品。
功能对等理论首先要求翻译者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意思、情感和文化内涵,这对于文学
作品尤为重要。
只有理解了原作的原意,翻译者才能更好地创造出与原作相当的功能。
翻
译者要通过各种方法,如阅读原作和了解作者的背景,透彻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
感。
功能对等理论还要求翻译者要了解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以便能够选择恰
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应该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字面翻译,而是要有意识地使用目标
语言中与原作相近的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确保读者能够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产生与阅读原作
相似的感觉。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原作可能会有一些文化障碍,翻译作品可能需要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改编和注释,以便让读
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句
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功能对等理论还要求翻译者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翻
译作品应该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与原作一样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翻译者要尽量使用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使作品不仅能传达原作的意思,还能给读者
带来艺术的享受。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要将源语言的意义
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
的应用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保持原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感受原著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对
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意义的传达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作为译者
不能仅仅关注原文的表面词语,而应该更加关注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风格。
这就
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对原著意图和语言特点的敏感,并且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
表达方式来传达这些意义。
如果原著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修辞手法,译者需要在翻译
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直译。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
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功能对等的翻译目标。
功能对等理论还注重翻译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文学作品翻译时,译者需要兼顾原著的
情感表达、意义传达和语言风格,以及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背景。
译者需要在
保持原作品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目标读者对翻译作品产生相似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产
生相似的效果。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著的情感和意义,并结合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地处理翻译策略,使翻译作品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
惯和文化背景。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摘要: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关键词:功能理论;文学翻译;适用度【中图分类号】g712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m.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
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
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
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
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
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
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
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
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3.1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
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
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
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
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意义传达的原则,而不是一味追求词语形式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翻译需要更加注重原作品的意义和情感的传达。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学翻译的特点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学翻译与一般的文本翻译相比,具有更多的特点和难点。
文学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的内涵,译者需要理解并传达其中蕴含的意义。
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特定的语言风格,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品风貌的同时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品的艺术性的进行跨文化的再创作。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等效”的概念,要求译者在保持意义传达的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调整。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适当地对原作品进行调整和改变,使译文更加贴近接受文化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考虑受译文化的接受者,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背景,适当地对原作品进行调整和再创作,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情境适应”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原作品所处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向目标读者介绍原作品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使译文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避免译文中出现生硬和生僻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语言和文学技巧,使译文更加流畅和自然,增强阅读的愉悦性和感染力。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既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又给译者留下了一定的灵活空间。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原作品的特点和目标文化的需求,灵活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进行具体的翻译决策。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为翻译实践中的关键问题,翻译目的与效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翻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功能对等理论作为重要的研究范式,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目的与效果,即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以目标语文化习惯和读者需求为导向,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文学翻译是翻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当前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与原则功能对等理论是拉尼尔和哈特曼提出的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翻译实践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效果。
目的是指翻译的目标,翻译的效果是指翻译运用的交际效果。
具体来说,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语言要能够与读者有效沟通,要符合其在目标语文化习惯中的接受度与可理解性需求,以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目的和效果的实现需要遵循三种功能对等的方式,即信息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对等。
信息对等要求翻译应符合原文的意义与信息,且必须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不改变原文的基本信息与语用效果;风格对等要求翻译风格和文体与原文相对应,不失原文的优美和韵律,使目标语读者能够获得相似的阅读体验;文化对等要求翻译考虑目标语文化背景和读者习惯,避免与目标文化价值观产生冲突,避免文化误解和桎梏。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学的重要应用领域,特别需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
文学作品涵盖的领域广泛,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中,翻译的目的和效果非常重要,必须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保证原文和翻译文品味和表现力的一致性,保证读者对翻译文的理解和接受。
作品的信息、思想和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翻译中要保证信息对等,尽可能简洁地传达原作中的所有信息。
有时候,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性质,需要翻译者进行转换。
例如,中文中用“哪年月日”表示时间,英语中用“Month, Day, Year”表示时间,如果直接翻译肯定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需要将这些编排调整一下,这样翻译出来的时间就不会让英语读者感到不舒服。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最初由莱文(Eugene Nida)于1964年提出,其主旨是根据文本的功能、目的、接受者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目标语效果,而非本语言的形式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不应该只是词语转化,而是应该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意义层面上保证语义的充分传达。
因此,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涵,保证译文的品质。
第一点应用:注重译文的语言风格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语言风格,以保证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相似。
而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译文适应目标语文化语境和接受者的文化水平,这与文学翻译中需要传达的语言特色有很大关系。
比如翻译契诃夫的《死魂灵》,文章中有很多对话,作者利用语言特点展现每个人物的性格。
在翻译时,应该注重保留原著中的语言特色,如口音、方言和情感性特点等,以便抓住原作风格特点,并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原文情感。
第二点应用: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者需要注重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以保证译文的准确传达。
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涉及到很多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这需要翻译者注意对原文的理解,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比如翻译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时,原文中存在很多隐喻,如园丁的意象、象征意义的荆棘等,翻译者应该不仅仅注意词义的翻译,还要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思想,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图和精神。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中的意思。
而在文学翻译中,同样需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以便读者能够融入到译文的情感中。
比如翻译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原文中存在很多日本文化的元素,在翻译时应该注意消除文化差异,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适用度的分析

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适用度的分析
孙岩;吴永红;张艳雷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下)》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通过分析功能翻译论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功能翻译论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可能联系,结合功能翻译论中文本规约、功能加忠诚和语义及交际翻译观与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提出功能翻译论能合理解释文学翻译中诸多现象,对文学翻译具有较大的适用性的观点.
【总页数】2页(P142-143)
【作者】孙岩;吴永红;张艳雷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论文学翻译中“度”的把握——基于诺德之功能翻译理论的思考 [J], 胡爱梅
2.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以对晚清小说翻译的批评为例[J], 吴南松
3.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兼评庞德的《神州集》 [J], 张慧
4.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适用度的分析 [J], 孙岩;吴永红;张艳雷
5.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论析——以『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h』的四个中译本为例 [J], 康伟;闫纪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文军(1957-),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词典学,英语课程研究;高晓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3-06-08(修改稿)2003年第11期总第17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3,l 11Serial l 176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 军 高晓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83)摘 要:本文以5苔丝6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翻译;文化Abstract:Taking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for example,the autho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German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in literary translati on critici sm.The article argues that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which intensifie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multilanguage and multiculture and with /translation intension 0as its general principle brings the original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into its study to present a dynamic and mult-i dimen tional perspecti ve on li 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 m.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Functionlist Approaches,translator,reader,translation,culture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11-0048-05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便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几乎从有文学翻译开始就有了文学翻译批评。
/翻译是评论的依据,而评论对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0(刘重德:107)由此可见翻译批评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那么我国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现状如何呢?许钧(1999:116)教授曾指出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是-过死.,只处于翻译批评的基本层次,,对照原文与译文,挑出其错误;二是-太活.,纯粹是感想式的。
0稍后刘云虹(2002:410)则说,/虽然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的.和-感想式.这两种一是-过死.,一则-过活.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
0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尚处在把翻译批评局限在译者和译文的范围,处于一种单向、静态的思维。
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或换言之,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才有意义?许钧教授(1999:116)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
0这里,许钧教授强调了文化因素和读者。
刘云虹(2002:415)指出,/既然是批评,仍然需要有评定的标准,当然,若我们仍回到诸如直译和意译、忠于形式和忠于内容、归化和异化之类的二元对立之中,无疑是毫无意义的。
在此,所谓标准应以翻译主体为支点,将出发语和目的语都纳入其中。
0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许、刘两人的观点,同时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
在整个翻译史当中,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到在不同的情景中要用不同的翻译方式。
早期翻译是词对词的翻译,并不考虑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在实际翻译当中,一些译者时时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要忠实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要求。
两者之间有时难于都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为解决文学翻译的问题而产生,所以这种理论必然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有很大的助益。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莱斯(K.Raith)、费米尔(H.J.Vermeer)、曼塔莉(Justa Holy -M 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
20世纪70年代初,莱斯出版了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率先把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提出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
稍后她的学生费米尔提出翻译目的论,曼塔莉建立行为翻译理论。
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对所有的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写成并出版了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在这本书中诺德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理论,提出了忠诚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对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同时对开展翻译批评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莱斯在建立功能理论之初就在她的客观翻译批评论中引入了功能范畴,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全文,从而激发了她构建功能翻译理论的灵感。
另一方面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本就密不可分。
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的提出,对翻译设立了翻译标准,同时即可成为翻译批评的原则,对译文进行评价。
文学体裁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浓缩,与文化因素紧密相关。
与此相关的文学翻译事实上是一个以文化为背景的语言转换行为,翻译当中,从译文到翻译现象,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信息的流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都是互动的关系。
而与此相对的文学翻译批评也应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来评价译文。
首先功能翻译论中的行为翻译论肯定了翻译交际行为的互动性和文化传递功能。
翻译行为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互动的行为,而交际互动的行为特征与翻译行为的参与者紧密相关。
翻译参与者包括翻译的发起者、委托人、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这几者之间的交际互动的结果便形成了翻译。
而这种交际互动的行为又必然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同时翻译行为所涉及的语言本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翻译还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所以翻译行为论最终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这样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置于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非常适用于进行文学翻译,同时也适合于进行文学翻译批评。
而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则依赖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和忠诚原则。
1.翻译目的论和标准多元化skopos源自希腊语,意为/目的0。
英语中与目的相关的词还有ai m,purpose,intention和function,费米尔认为作为目的论的概念,这些词表达的意义一致。
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0(Reiss&Vermeer,1984: 101)/这项原则有利于扭转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内部对立的局面。
0(Nord,29)这说明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再选择翻译方法,而不是在翻译一篇文章时就先定调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
反过来,对于文学翻译批评来说,我们在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时,首先不应看译文的翻译方法是否得当,是归化还是异化,二者孰优孰劣,而首先应从整体着手,看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功能。
2.翻译目的论和以/译文为中心0费米尔认为翻译是/译者根据客户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在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0。
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就是/处于特定文化中,具有特定的知识和交际需求的译文读者0。
故目的论把翻译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以满足译文读者的某种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一项活动0(转引自王红成:241)。
翻译目的论肯定了译语读者的作用并强调了译文读者的重要性。
诺德在她的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一书中谈到了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对文学翻译提出了四项要求,对/以译语为中心0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四项要求分别是:(1)译员在翻译源文本时不仅要照顾原文作者的目的,还要考虑到与译文情景的一致性;(2)译语文本应该在与原文作者目的一致的译语环境下完成它的功能;(3)译文的语篇世界应根据预期的译文文本功能来选择;(4)采取特定的规则以使译语文本效果与设定的译语文本的预期功能一致。
这四项要求再次强调了/译语0和/译文0的重要性。
/以译语为中心0改变了传统的/以原文为中心0的翻译导向,这一点尤其适用于文学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是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转换行为,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即便有偶合之处,归根结底,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0(陈小慰,2000:4)。
如果翻译时只考虑原文或以原文为中心,译文读者不一定对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很了解,而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便很容易使译文读者困惑。
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重点不仅要看译文与原文相比是否忠实,是否有删减,还要看译文在译语环境下的交际功能是否满足了译文读者的需求。
3.忠诚原则当然,/以译者为中心0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原文。
相反,功能翻译理论同样强调忠实于原文,只是不是/对等论0中的忠实,不是原文与译文形式的对等,而是指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多边关系的力求一致,这便是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翻译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这时/诺德认为译者对读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0另一方面,/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0。
在翻译目的与原文意图冲突时,/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0。
(仲伟合,1999:3)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忠诚原则是对翻译目的论的补充,避免了翻译目的论以译者为中心走向极端。
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既要以翻译目的为标准评判译文,同时也要遵守忠诚原则,对译文作出评价,找出真正实现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多边关系的动态关系一致的译文。
下面我们比较张谷若和吴笛两人译的5苔丝6,来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来评价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