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篇一:暖通设计规范第1章总则第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 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

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条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第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C;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轻作业不应低于15°C中作业不应低于12°C重作业不应低于10°C 注:①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前言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人们对于室内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暖通空调环境设计的作用便是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因此,本文将从空调、通风、供暖等方面出发,对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探讨。

空调设计规范标准1. 设计选型原则:要结合场所性质、热负荷、机型等要素,确保系统的可行性、实用性与高效性。

2. 设计布置原则:要根据场所结构间隙、气流情况等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墙体热源、送回风的管道等。

3. 设计操作原则:要进行综合操作模拟,确保系统正常运转,性能优越且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4. 设计计算原则:要根据国家、地区制定的条例来计算技术指标,如供冷量、空调总能耗等。

5. 设计参数标准:要以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为准,合理选定相关参数,如设计负载系数、送风温度等。

通风设计规范标准1. 设计参数标准:通风设计要根据场所的类型、面积、人数等要素,设定合理的通风换气参数。

2. 设计选型原则:要选用专业的通风换气设备,如送风机、排风机等,并确保设备的性能符合要求。

3. 设计布置原则:要按照场所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通风换气管道,保证通风换气的质量。

4. 设计防火原则:通风管道要符合防火要求,如增加防火隔板、隔离带等。

5. 设计计算原则:要根据规范标准来计算通风风量、排风量等参数,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和达到设计要求。

供暖设计规范标准1. 设计选型原则:选用合适的供暖设备,如热水、电、气体等,并根据场所的特点选定合适的供暖方式。

2. 设计参数标准:供暖设计要根据场所的面积、高度、人数等因素确定供暖的功率。

3. 设计布置原则:根据供暖设备的特点,设计合理的供暖管道布置方案,要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转。

4. 设计计算原则:按照规范标准来计算热负荷、供暖面积等参数,以确定供暖的能力和效率。

5. 设计防雷原则:供暖设备、管道等要防止雷击,如增加接地保护等。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的介绍。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一般规定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

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

室内温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空气调节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空气调节器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最大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2.1.5所规定的数值。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m².ºC)][Kcal/m².h.°c] 表2.5.1注:1:表中内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3ºC时.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第2.1.6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基等于±0.5ºC时,其围护热情性指标,不宜小于表2.1.6的规定.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第2.1.7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合表2.1.7的要求。

外墙、外墙朝向及所在层次表2.1.7注:1: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0.5ºc的空气调节房间,宜布置在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较大的空气调节房间之中,当布置在单层建筑物内时,宜设通风屋顶.2:本条和本规范第2.1.9条规定的"北向",适用于北纬23.5º以北的地区;北纬23.5º以南的地区,可相应地采用南向.第2.1.8条空气调节房间的外窗面积应尽量减少,并应采取密封和遮阳措施。

暖通空调规范

暖通空调规范

暖通空调规范暖通空调规范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暖通空调系统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设计规范1. 根据建筑物类型和用途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包括热负荷计算、供冷、供热和通风参数等。

2. 确保系统的节能性能,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如变频调节、余热回收等。

3. 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能,满足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如防火、防爆等。

二、施工规范1. 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 完善的施工记录和验收程序,确保施工过程的可追溯性。

3. 施工材料和设备必须符合相关的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

三、运行规范1. 暖通空调系统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常运行,定期检查设备的状态和运行参数。

2. 遵守系统的安全操作规定,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 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四、维护规范1. 系统维护必须由经过培训和持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以确保维护的质量和安全性。

2. 按照维护要求定期检查设备的状态和性能,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

3. 维护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并妥善保存,以备日后参考和查阅。

暖通空调系统的规范要求不仅仅是为了确保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更是为了满足建筑物的舒适性和节能性要求。

只有遵守规范要求,才能保证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久使用。

同时,规范要求也是保障施工和维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暖通空调系统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节能的室内环境。

暖通空调系统供暖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供暖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供暖系统设计规范要求供暖系统是暖通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规范是确保供暖系统能够高效、安全地提供温暖冬季环境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暖通空调系统供暖系统设计的规范要求,并对各项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一、系统设计前的必备工作在进行供暖系统设计前,应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1. 方案设计:根据建筑户型、面积及使用要求,制定供暖系统设计方案。

2. 暖通空调系统参数计算:包括建筑热负荷、室内外温差、供暖负荷等参数的计算与确定。

3. 设备选择:根据方案和计算结果,选择适合的供暖设备,如锅炉、辅助设备等。

4. 材料选用: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供暖管材、阀门等材料。

二、供暖系统设计的主要要求1. 温度控制:供暖系统应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精确控制室内温度,确保室温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2. 运行安全:供暖系统应具备完善的安全保护机制,如过热保护、过载保护等,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3. 系统稳定:供暖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不受外界影响。

4. 节能环保:供暖系统的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尽量减少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易于维护:供暖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维护保养的便捷性,以方便后期的维护工作。

三、供暖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1. 确定供暖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和建筑条件,确定供暖方式,如水暖系统、电暖系统等。

2. 确定管道布局:根据建筑结构和热负荷要求,合理确定供暖管道的布局,并确保管道的坡度和防冻措施。

3. 确定热源设备:根据热负荷计算结果,选择适合的热源设备,并确保其能够满足供暖系统的需求。

4. 设计阀门系统:在供暖系统中设置适当的阀门,以实现不同区域的温度控制和供水平衡。

5. 设计散热体系: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散热器、暖风机等散热设备,并合理布置散热器的位置,以充分利用室内热能。

6. 考虑夏季空调:供暖系统的设计应兼顾夏季空调需求,如可以通过适当的改造或设置换热器等,实现供冷和供暖的转换。

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规范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并确保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从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角度,综合各行业的规范、规程和标准,探讨关键的设计要点。

二、系统设计目标1. 舒适度:确保室内环境温度、湿度、气流质量等因素在适宜范围内,使人员感到舒适,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2. 能耗优化:合理利用能源,减少能耗,降低建筑物运营成本。

3. 安全性: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防止火灾、漏水、爆炸等事故发生。

4. 环保要求: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三、系统设计要点1. 空调负荷计算: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面积、朝向、热源等因素,合理计算空调系统的负荷,确定系统的冷负荷和热负荷。

2. 空调系统的选择:根据负荷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空调系统类型,如中央空调、分户空调、风冷空调等,并确定主要设备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3. 空调系统的布局: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使用功能,合理布置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如冷却塔、风机盘管、空调末端设备等。

同时考虑设备的维修保养和安全通道的留置。

4. 控制系统设计: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湿度控制、风速控制、新风控制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并设置合适的传感器和开关控制装置。

5. 风道和管道设计:根据负荷计算结果和空间布局,合理设计风道和管道的布置,使气流分布均匀,减小阻力损失,避免风音和共振现象。

6. 设备的选型和配置:选择节能高效的设备,并合理配置设备,如采用高效压缩机、换热器、风机等,采用变频技术和节能控制策略。

7. 系统的维护和保养:设计系统时应考虑维护和保养的方便性,设置适当的检修孔和检修通道,定期维修设备,清洁过滤器,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8. 系统的监测和管理:设计合理的系统监测和管理方案,包括能耗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等,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调整,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度。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本文将从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设备的选用、管道布置和材料选用等方面介绍1000字的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1. 系统可靠性原则:确保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稳定可靠,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和维修次数。

2. 能源节约原则:通过合理配置设备,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系统的能耗效率。

3. 室内舒适度原则: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用户的需求,保证室内温湿度、洁净度等参数的合理范围,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4. 环境保护原则:选用环保的材料和设备,减少系统对环境的污染。

主要设备的选用要求如下:1. 空调主机: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面积和冷暖负荷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空调主机,确保其制冷、制热、通风和湿度调节等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2. 风管和末端设备:根据系统布置和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风管和末端设备,确保其风速、压力损失和噪声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3. 水系统设备: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水系统设备,包括水泵、冷却塔、水箱和水处理设备等,确保水系统的流量、压力和水质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管道布置和材料选用要求如下:1. 管道布置: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合理布置暖通空调系统的管道,尽量减少管道的长度和弯头数量,确保气流和水流的畅通。

2. 管道材料: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管道材料,如钢管、铜管和塑料管等,确保其机械强度、耐压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3. 绝热材料:在暖通空调系统的管道和设备上使用绝热材料,如玻璃棉和橡塑复合材料等,确保系统的热损失和冷凝水的防止。

此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确保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安全,包括防止火灾和电气事故等。

2. 经济性: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设、运行和维修成本,降低系统的投资和运营费用。

3. 可维护性: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考虑到系统的维护和保养要求,便于后期的维修和改造。

暖通空调系统通风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通风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通风系统设计规范要求暖通空调系统通风系统设计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达到最佳水平。

本文将介绍暖通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求,并探讨如何满足这些规范,以确保建筑物内的舒适环境。

一、总体设计要求1.1 人员需求: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类型和最大人员容量,确定暖通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负荷需求。

1.2 空气质量要求:确保在建筑物内提供新鲜空气,并控制污染物浓度在允许范围内,以保证人员的健康和舒适。

1.3 能源效率要求: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和运行成本。

1.4 空调调节要求:确保建筑物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指定范围内,并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空间的变化需求。

二、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要求2.1 设备选择:选择适当的暖通空调设备,包括空调机组、冷却塔、冷却水泵等,以满足负荷需求和能效要求。

2.2 空调供气系统:设计合理的供气系统,包括送风管道、回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确保空气流通畅通、分布均匀。

2.3 温控系统:选择合适的温控设备和传感器,实现室内温度的控制和调节,以确保舒适的热环境。

2.4 湿度控制:根据需求选择湿度控制设备,确保室内湿度处于合适的范围。

2.5 空调末端设备:合理布置空调末端设备,如室内机组、风口和风阀等,以实现局部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三、通风系统设计要求3.1 新风换气:根据建筑物类型和人员容量,确定合理的新风量,并安装合适的新风机组和风管以实现新风换气。

3.2 排风系统:设计适当的排风系统,包括排风机组、排风口和排风管道,以排除室内污浊空气和异味。

3.3 烟气排放:对于特定类型建筑物,如厨房和实验室,需设计专门的烟气排放系统,以排除烟雾和有害气体。

3.4 音量控制:对于噪声敏感区域,如办公室和会议室,应设计降噪措施,确保室内噪声不超过规定限值。

3.5 过滤系统:安装过滤设备,如空气过滤器和粉尘收集器,以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物,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四、其它要求4.1 消防安全:根据消防安全规范,设计和安装适当的消防设备和通风系统,以确保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烟气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目录常用设计规范目录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制冷设计规范自动控制规范消声与隔振设计规范暖通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采暖通风设计规范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冷库设计规范氢氧站、供氢站设计规范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锅炉房设计规范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通风与空气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风空调风口标准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标准压缩机的安装规定风机的安装规定泵的安装规定空分设备的安装规定常用设计规范目录基础类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1、防空地下室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必须确保战时防护要求,并应满足战时及平时的使用要求。

当平时使用要求与战时防护要求不一致时,应采取平战功能转换措施。

2、防空地下室的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平时宜结合防火分区设置,战时应按防护单元分别设置独立系统。

3、专供平时使用的时的进风口、排风口和排烟口、战时采取的防护密闭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3.4节中的有关规定。

4、所有设备及材料的选用均满足防火、防潮及卫生要求,且便于安装和维修。

5、医辽救护工程、专业队队员掩蔽部和人员掩蔽所的战时通风方式,应包括清洁通风、滤毒通风和隔绝通风。

各类工程的战时人员新风量应按表 5.1.5采用。

战时人员新风量标准m3/(P·h))表5.1.56、防空地下室平时人员新风量的确定,通风时不应小于30(m3/(P·h))空调时宜按表5.1.6采用。

平时人员空调新风量标准(m3/(P·h))表5.1.6注:过渡季采用全新风时,人员新风量不宜小30m3/(P·h)7、防空地下室战时清洁通风的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宜按表5.1.7采用。

战时清洁通风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温度计表5.1.78、防空地下室内平时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宜按表5.1.8采用。

平时使用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温度计表5.1.8注:1.冬季温度适用于集中采暖地区。

2.车库冬季温度不应低于5℃。

9、防空地下室平时排风房间的换气次数,宜按表5.1.9采用。

平时排风各类房间换气次数(次/时)表5.1.9注:贮水池、污水池按充满后空间中。

10、防空地下室战时隔绝防护时间,以及隔绝防护时室内的容许含量,应按表5.1.10采用。

战时隔绝防护时间及CO2容许含量表5.1.1011.防空地下室的隔绝防护时间,应按下式进行校核。

τ=10·V(C―C0)/ N·C1(5.1.11)式中:τ- 隔绝防护时间(h);V-防空地下室密闭区容积(m3)C-防空地下室室内CO2容许含量(%),应按表5.1.10采用;C0-隔绝防护前防空地下室室内CO2初始含量(%),及其值宜按表5.1.1 1采用;C1-每人呼出CO2量(1/ h),对掩蔽人员宜取消20;对工作人员宜取消20-25;N-隔绝防护时室内实际容纳人数。

C值选用表表5.1.11O注:按新风量为2-3(m3/(P·h))对应的C O值计算出的隔绝防护时间,可低于表5.1.10 中的规定值。

12.防空地下室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条文执行。

13.有消声要求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必要的减振和消声措施。

送风、回风和排风系统均应采取消声措施。

一般规定补充说明13该两条突出强调了防空地下室的通风设计应做到平、战兼顾。

为此提出,对于专供平时使用而开设的各种孔口,应保证战时防护的各项要求与平战功能转换问题。

平战功能转换主要指:凡属平时专用的孔口,临战时要有可靠的封堵措施;对战时需要而在平时没有安装的设备,不仅在设计中要明确提出在修建时要一次做好各种埋管、预留孔外,而且要做到能在临战时的限定时间内,及时将设备安装就位并能正常运转,达到战时的功能要求。

2本条强调通风及空调系统的区域划分原则。

即平时必须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有关防火分区的要;在战时,应满足按防护单元的正常划分的独立系统要求,以免相邻单元受破坏而影响另一单元的正常使用。

对此,需要指出的是,平时的防火分区最好能与战时的防护分区协调一致,以减少临战转换工作,并保障战时的使用。

6考虑到目前国家对一般地下建筑的通风尚无统一标准,而防空地下室的通风条件是保证平时使用时内部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

因此,向设计人员提供了几类平时使用条件下的新风量标准,设计中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用。

8本条与6条配合使用,主要考虑空调房间的热舒适条件参照了有关标准内容。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适应能力等均有差别,故在使用时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实际条件、工程本身的使用标准以及可能采取的技术措施等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9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本条增加了对污水泵房的换气次数,同时也增补了汽车库及吸烟室的换气次数。

10本条对隔绝防护时间和CO2容许量进行了修改。

11为能更加准确地核算防空地下实际能达到的隔绝防护时间,按不同的使用情况,本条分别给定了室内CO2的初始含量。

第三节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1、防空地下室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并结合地面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种用自然通风。

采用自然通风的防空地下室,其平面布置应保证气流通畅,并应避免死角和短路,减少风口和气流通路的阻力。

2、 5级和6级防空地下室宜采用通风采光窗时行自然通风,通风采光窗宜在防空地下室外墙的两面分别设置。

3、机械通风的时风口、排风口、宜采用竖井分别设置在室外的不同方向。

进风口与排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m。

进风口应设在空气流畅、清洁处、其风口下沿高出室外面不应小于0.5m。

4、平时使用的进排风竖井,宜与战时使用的时排风竖井合用。

5、防空地下室平时和战时合用一个通风系统时,应按平时和战时工况分别计算系统的新风量,并按下列规定选用通风和防护设备。

5.1、清洁通风管管径、粗过滤器、密闭阀门和通风机等设备的选择,按最大的计算新风量确定。

5.2、门式防爆波活门按战时清洁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5.3、过滤吸收器、滤毒风机、通风管及密闭门按战时滤毒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6、防空地下室平时和战时分设通风系统时,应按平时和战时工况分别计算系统风量,并宜按下列规定选用通风和防护设备。

6.1、平时使用的通风管、通风机及其它设备,按平时工况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6.2、防爆波活门、通风管、密闭阀门、通风机及其它设备,按战时清洁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6.3、过滤吸收器、滤毒风机,通风管及阀门,按战时滤毒通风的计算新风量选用。

7、通风机应根据不同使用要求,综合考虑选用节能和低噪声产品。

战时电源无保证的防空地下室应采用电力、人力两用通风机。

8、通风管道宜采用建筑风道、镀锌钢板或符合卫生标准的不燃材料制做的风管。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补充说明1、为在平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防空地下室的平面设计,应尽量适应自然通风的需要,减少通风阻力,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尽量减少隔断和拐弯。

当必须设置隔断墙时,宜在门下设通风百页,并在隔墙的适当位置开设通风孔。

各地的工程实践证明,按以上方法设计的防空地下室,其自然通风效果均较为理想。

但指出,有些已建防空地下室由于开孔过多、位置不当(如将进、排风口设在同侧或相距÷很近),以致造成气流短路而未能流经新风需要的地方。

故在设计中应注意根据上部建筑物的特点,合理地组织自然通风。

4、6 随着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防空地下室的平时使用功能差异较大,为确保平时和战时的通风需要,该两条内容着重规定了平时使用的风量远大于战时所需风量设计中应加以注意的有关问题。

特别是对专为平时使用的室外进、排风口、应采取可靠的战时防护措施。

第四节空气调节1、防空地下室采用一般通风不能满足温、湿度要求时,应进行空气调节设计。

2、空调房间的计算散湿量,应根据围护结构传热量、人体散热量、照明灯具散热量、设备散热量以及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等各项因素确定。

3、空调房间的计算散湿量,应根据人体散湿量、围护结构散湿量、潮湿表面和液面的散湿量、设备散湿量以及其它散湿量等各项因素确定。

4、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应包括消除空调房间的计算得热量所需的冷负荷、新风冷负荷、以及通风机、风管等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5、空调系统的湿负荷,应包括空调房间的湿负荷与新风湿负荷。

6、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平均散湿量,根据实际情况可取0.5/(h·m2)---1.0/(h·m2)。

由室内人员造成的人为量散湿量(不含人体散湿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对于全天在内部工作、生活(如医院、病房等)的人为散热量,可取30g/(P·h)。

7、围护结构传热量应根据埋深不同,按不稳定传热计算。

7.1、对于埋深(指顶板底面至室外地面距离)小于6m的(浅埋)防空地下室,宜按附录E计算。

7.2、对于埋深大于、等于6m的(深埋)防空地下室,宜按附录F计算。

8、冷负荷和服务半径较小的空气调节系统,宜选用整体式空调机组,并对其风量、风压、冷量等进行校核。

9、全年使用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9.1、冬、夏季在保证最小新风量的条件下,宜增大回风量。

9.2、过度季节使用大量新风或全新风的空调系统,其进风和排风系统应适应新风量变化的需要。

10、新风和回风应设置符合卫生标准的除尘装置。

空气调节的补充说明1、鉴于防空地下室平时使用功能的需要,本条规定了进行空调设计的原则是采用一般的通风方法不能满足室内温、湿度要求时实施。

本条是本节的导引。

执行本条规定时,应注意到防空地下室的当前需要,并考虑其发展需要。

2、本条明确规定了空调房间内计算得热量的各项确定因素,以免设计计算中漏项。

除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不同于地面空调建筑外,其它各项确定因素的散热计量方法均与地面同类空调建筑相同。

3、本条明确规定了空调房间内计算散湿量应包括的各项因素。

其中围护结构散湿量因有别于地面同类空调建筑需另作规定外,其它各项散湿量计算方法均与地面同类空调建筑相同。

4、本条所指的“空调冷负荷”在概念上与地面空调建筑中所引入的概念虽基本相同,但在具体计算方法上则不能直接套用。

因为地面建筑中所采用的“空调冷负荷系数法”中关于外墙传热的冷负荷系数不适用于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而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传热的冷负荷系数尚无可靠的科学依据。

为此,本规范另规定了传热计算方法(第5.4.7条),并建议以此计算得热量作为外墙冷负荷,虽不尽合理,但现阶段还无其它更好的方不。

至于其它内部热源的计算得热量造成的空调冷负荷,原则上也不能采用地面同类的空调冷负荷系数,因为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蓄热和放热征别于地面建筑,为此,在这部分得热形成的冷负荷计算中,可暂时采用下述方法:(1)取该部分的计算得热量作为相应的空调冷负荷;(2)取同类地面建筑的空调冷负荷系数来计算相应的防空地下室的冷负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