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_人家_省略为_人_的现象考察

合集下载

“人家”的用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人家”的用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人家”的用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作者:杨晓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3期【摘要】“人家”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而且它能较多地出现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就表明外国学生在使用“人家”一词时确实存在一些偏误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其汉语本体研究及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偏误分析不仅有助于明晰“人家”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而且能帮助外国学生掌握其正确使用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

【关键词】语义句法功能偏误分析金锡谟(1983)、崔希亮对“人家”的指称功能进行了系统描写;翟颖华、闫亚平从语用和交际功能两个方面对“人家”进行分析研究;杜道流、鲍延毅从“人家”用作三身代词的角度对其修辞效果进行讨论。

然而学界对“人家”的用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尚未有太多涉及。

马文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人家》从对外汉语角度对人家义项进行了简单梳理,同时文章也讲到使用“人家”的一些口气和语气问题为我们了解旁指代词“人家”提供了帮助。

一、“人家”的语法分析“人家”的发展演变。

吕叔湘先生(1985)认为,“人家”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家”字为主体形成了偏正结构短语;一是以“人”字为主体形成了“词根十词缀”的附加词,等于“人”或“别人”。

“人家”一词是由“人”与词缀“家”组合而成,经过语法化过程并最终凝固成词。

但不同的学者对“人”与词缀“家”凝固成词的时间说法不一致。

翟颖华认为“…人‟与词缀…家‟凝固成词的时间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薛国红认为…人家‟直到唐代才演变成词,旁指代词…人家‟的确凿用例见于元代,在元明清戏曲作品中,使用相当广泛,用意也多种多样。

…人家‟作为一个旁指代词在作品中使用。

”根据不同学者对“人家”凝固成词的时间的不同看法,可以认为“人家”一词作为指代词,指“他人”或“别人”的时间不会早于魏晋南北朝时。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人”和“家”各自作为实词,有单独的意义,而在魏晋南北朝后“人家”多用于指代“他人”或“别人”。

北京话基础知识

北京话基础知识

北京话基础知识北京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方言,是指在北京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北京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它不仅是北京人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学习北京话的基础知识,对于适应北京生活、沟通交流以及进一步了解北京文化都至关重要。

一、北京话的起源和历史北京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最初形成于北京城内,之后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

在长期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中,北京话吸收了多个方言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二、北京话的语音特点1. 声调北京话的声调相对较多,一般有四个声调,即轻声、一声、二声和三声。

不同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分非常重要,因此学习北京话需要重视声调的准确使用。

2. 儿化音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

儿化音是指在某些字词的末尾加上儿音 /ər/ 的现象,例如“一点儿”、“好吃儿”等。

同时,北京话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字词末尾的韵母发音为 /ɚ/ 的现象。

3. 软腔北京话的“软腔”是指在发音时声带较为松弛,声音相对较轻柔和。

这种发音方式赋予了北京话一种独特的韵味,并且让人感到亲切。

三、北京话的词汇特点1. 俚语和成语北京话中使用俚语和成语的频率较高。

俚语是一种表达独特的语言形式,通常用于日常交流和幽默的场合。

成语则是由多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也是北京人用来增加表达力的一种方式。

2. 北京方言词汇北京方言词汇是北京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一些常见的例子包括:“瞅”(看)、“卖相”(外表)、“烧饼”(煎饼)等。

四、北京话的语法特点1. 语序北京话的语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有时会出现主谓颠倒的情况,例如“我去看电影”在北京话中可能变成“我看电影去”。

2. 用词习惯北京话的用词习惯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北京话中可能用“给”代替普通话中的“对”或“给予”;在表示处所关系时,北京话可能使用“系”或“挂”代替普通话中的“在”。

五、学习和应用北京话的意义学习和应用北京话对于适应北京生活和沟通交流至关重要。

代词“人家”的交际功能

代词“人家”的交际功能

代词“人家”的交际功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用语言学的理论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代词“人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即:(一)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即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二)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即专指说话人以外的一个或几个人;(三)作复指成分,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共同构成同位语;(四)转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五)转指第二人称,指听话人。

标签:人家所指交际功能代词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词类,在谋篇、造句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除了能起到在语义上衔接上下文的语篇功能之外,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能起到表达情感的语用功能和修辞功能,因此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在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中,“人家”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灵活、含意丰富。

“人家”所指的对象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

关于代词“人家”的研究论著颇丰,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缺乏对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的深入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考察“人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以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其所指,在说话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体现它独有的交际功能。

一、“人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一)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即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人家”的这个义项将谈话人和听话人排除在外,指其他人。

其用法大致相当于“别人”,这是“人家”的基本义。

这里,“人家”的指代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只是泛指某个或某些人,至于具体是谁,并非话语关注的对象。

例如:(1)想一想为什么人家能做到的我们没做到?想一想为什么人家敢闯敢干我们却缩手缩脚?(人民网,2003年12月15日)“人家”的这个义项和“别人”基本相同。

下面例子中的“人家”和“别人”同时出现,只是为了避免选词的重复和单调,词义并无二样。

(2)但是替别人忧虑总不如替人家喜欢,大家于是忘记了祥子的车,而去想着他的好运气。

(老舍《骆驼祥子》)不过“人家”和“别人”也有细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体色彩上。

“人家”的语用分析

“人家”的语用分析

“人家”的语用分析侯风英;秦俊红【摘要】“人家”在言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现有研究主要从句法语义、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对“人家”进行了分析,但从语用学角度系统研究还很欠缺.因此,从语用学角度结合冉永平提出的语用移情和离情来分析“人家”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指示映射现象,并从功能的角度对其语用离情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通过此研究,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实现成功交际.【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2【总页数】5页(P136-140)【关键词】人家;语用移情;语用离情;用法;指示映射【作者】侯风英;秦俊红【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9指示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人家”也不例外。

他们从句法语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人家”进行了分析。

王冬梅主要研究了“人家”的句法、语义特点。

[1]“人家”的研究还侧重于它的指称意义与类别,如“人家”可指人与物,其中,指人时,以指女性为多,也可指男性;可泛指和特指、单指和复指及他指和自指。

[2]还有研究认为“‘人家’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这是其基本义。

而‘人家’指自己,属于转指。

”[3]在此基础上,“人家”研究发现了其功能[3]或修辞作用[4],其中张旺熹等分析了说话人使用“人家”对听话人进行“劝解”中实现的移情功能。

[5]再有,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人家”揭示了其自称用法。

[6]除此之外,现有研究对“人家”与其他的代词的区别或联系[7]及其来源[8]进行了探究。

冉永平简单涉及到“人家”的语用移情和离情功能,[9]但不够系统。

本文借助冉永平对语用移情、离情的界定来较为系统地分析“人家”的使用。

语用移情、离情与指示语关系密切。

[4]语用移情涉及“主动的情感移入”、“换位思考”,主要指说话人“从对方的角度或对方在物质、心理或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出发,为他人着想,从而实现交际双方间的情感趋同,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实现顺利交际的目的。

人大国际学院导师介绍:陈满华教授

人大国际学院导师介绍:陈满华教授

人大国际学院导师介绍:陈满华教授陈满华,男,1963年生于湖南安仁,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语义功能语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先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任教。

陈满华曾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同时培养中国研究生,开设《普通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等课程。

学术研究领域为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及语言学史,兼及方言学、词汇学和修辞学等。

近年来主要从事东方学大师、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者Sir William Jones 研究和认知语法研究,侧重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

已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30多篇刊发在语言学类核心刊物上,多篇发表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我国语言学类权威核心期刊上,出版三部专著。

另外,发表了10几篇关于语言方面的普及性文章,还有数万字的散文和随笔,刊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社会科学论坛》等报刊上。

先后在印度、英国、奥地利、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长期任教或短期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考察。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后在本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任教。

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方言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后转向普通语言学、语法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工具书《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合编)获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1995)专著《体词谓语句研究》获苏州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

论文《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首届教师学术论文大赛二等奖(2010)。

专著《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考察

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考察

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考察本文以代词“人家”为个案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自称范畴下的主观化表现。

汉语自称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之分,但相互之间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家族相似性。

自称代词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现是:代词系统中的自称意义存在着复杂的交叉跨类现象,基本语义类不同的自称代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基本语义类相同的自称成员之间存在着“大同小异”。

不同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从而形成非常复杂的自称语义网络。

标签:自称范畴“人家” 主观化原型效应家族相似性汉语代词是一个庞杂的整体,虽然成员不多,但功能繁复。

其中,自称代词是人称代词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分支,其内部“成员”构成尚无定论,而且自称代词在历史发展中也产生了很多变化,像“吾”等已经很少使用。

与之相对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示自称的代词,如“人家”“本人”等,其相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陈翠珠(2009)博士论文中的探讨。

本文在此基础之上,以现代汉语自称代词“人家”为基点,着重探讨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表现,同时将其置身于自称代词这一原型范畴下,深入细致地讨论了自称代词的“家族相似性”。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相关分析;第二,自称代词的原型效应和家族相似性分析。

一、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相关分析现代汉语“自称代词”是代词下属的一个子范畴,它是由“我”“人家”“本人”“个人”等代词组成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我”比其他一些成员,如“人家”等更能代表“自称代词”这个范畴。

因此,我们把“我”称为自称代词这一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人家”“个人”“本人”等是非典型成员。

汉语中,代词“人家”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以旁指的“人”为基础,与反身代词“己”相对。

有关“人家”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王聪(2012)、(2013a)、(2013b)分别从其语法化演变轨迹,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及其主观性程度区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语法讲义》“人家”和“别人”补充

《语法讲义》“人家”和“别人”补充

《语法讲义》“人家”和“别人”补充作者:李淑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在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探究,试图对朱德熙《语法讲义》中有关“人家”“别人”的内容进行注解和补充,希望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语法讲义 “人家” “别人”朱德熙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学家,《语法讲义》是其代表作之一。

《语法讲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文笔简洁,深入浅出。

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认为朱先生对于“人家”和“别人”的讲解太过简单,因此试图做些注释与补充。

一、《语法讲义》中的“人家”与“别人”《语法讲义》认为,“人家”和“别人”的区别有以下两点:1.“人家”后可以带名词性同位语,“别人”不能。

例如:(1)人家小王年纪也不大呀!说干活,咱们可比不上人家年轻的。

2.“别人”有时泛指“其他的人”,此时不能换用“人家”。

例如:(2)除了他,别人不知道。

(3)家里没别人,就是我妈。

“人家”和名词构成同位结构时具有指示功能,这是很常见的用法。

“别人”的指示功能没有“人家”强,通常没有“别人”与指人名词复指的情况,但在“别人他”中,仍然可以显出一点指示作用,《红楼梦》中仅有一例,这时,“别人”和“他”构成同位关系。

如:(4)二姐笑问是谁,贾琏笑道:“别人他如何进得去,一定是宝玉。

”二姐与尤老听了,亦以为然。

(《红楼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别人”的释义为:①别人(biérén),名词,另外的人。

如:家里只有母亲和我,没有别人。

②别人(biéren),人称代词,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

如: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本文将上述“别人”的泛指用法理解为释义①,即“别人”在此充当名词,而不是表示第三人称的泛指用法。

当“别人”用作释义①时,“别人”具有很强的区别意义,这是“人家”不具备的。

例如:(5)家里只有母亲和我,没有别人。

(6)家里只有母亲和我,没有人家。

北京话说话后置

北京话说话后置

北京话说话后置北京人说话规矩、本份、厚道、乐天知命、说话简洁风趣,儿话音重。

一、从语音方面看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北京的土音不包括在内。

徐世荣先生说,北京土音就是在北京话里,不正常的语音,是在普通话21个声母、39个韵母之外的,“偶现、狭隘、讹变、混乱”四类现象。

1.偶现,偶然出现的齿间音(三、怎)、唇齿音(文、外、万、为),还有儿化韵(舌头过于灵活,小兔儿、土豆儿)等。

2.狭隘,外地方言根本没有的,只出现在极个别的词里,如“忒热了”的“忒”(tui/tei),“论起来”的“论”(lin/lün),“chua 其外地花钱”(超越限度地花钱),“cei了玻璃”,“gailou”(胡乱地吞吃),“小偷让警察fo住了”,“身材”叫“戳(上声)个儿”。

3.讹变,由正常的语音演变而来,如:(1)韵母因轻声而弱化(芝麻,变zhime;豆腐,变doufe;出去,变chuqi;放下,变fangxie,姑娘,变gunieng);(2)声母因轻声而弱化(琵琶、枇杷,变piba;糊涂,变hudu);(3)原音节中减去某个音素(娘们儿,变niamen'er;累得慌,变leideheng;出乱子,变chulanzi;(4)增音(闭上嘴,变binshangzui;把水倒了,变bai shui dao le);(5)替换(流浓,变liuneng;自个儿,变jiger;板凳,变banteng);(6)无规则变调(拐弯儿,变guaiwànr;雪白,变xuèbai;跟前儿,变genqiǎnr)。

4.混乱的,如尖音(下,念sia;家,念zia;结束,念jiesu;只当,念zidang;塑料,念suoliao)。

这些土音,当然不能进入普通话。

但是,也有一些土音已形成较大的势力,如“琢磨”当“考虑”讲时读作zuomo,“正经”读作zhengjǐng,“钥匙”读作yaoshi,“喷香”,读作pènxiang,这就另当别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①陈满华②(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本文在考察书面文献和抽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当代北京话存在“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虽然不是所有北京人的口语中都有这种省略,但这一现象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

“人家”用于泛指、他指和自指时都可以省略为“人”。

这一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上,其中在名词性成分前(不带“的”字)直接出现的“人家”省作“人”最自然,而“人家”做定语带“的”字时,若省略“家”,句子接受度较低。

出现在句末的“人家”不能省作“人”。

[关键词]人家;人;省略;口语;出现位置[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4-0021-05零、引言本文讨论的是代词“人家”,如“人家老李的事,你别管”这句话里的“人家”。

名词“人家”,如“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里的“人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在普通话里,代词“人家”是一个轻声词,“家”读轻声。

在北京话里,“人家”的“家”也读轻声,而且还有弱化现象。

以往已有一些对“人家”一词里“家”的发音弱化的记录,如宋效才、马欣华(1987)、任国庆(1989)、贺阳(1992)、孙德金(1992)等。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话“人家”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省去“家”字。

据考察,现有研究北京话的著作尚未探讨过这一现象。

不过,我们注意到,《现代汉语八百词》提到了代词“人家”省略为“人”的情况,但只有一句话:“口语中‘人家’可省说成‘人’,但句末的‘人家’不能。

”显然,《现代汉语八百词》实际上是把这一现象纳入了普通话。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来源于北京话的“人家”省略为“人”。

北京话的这一省略现象是一种有趣的口语现象,且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这种现象在自然的北京话书面材料中有无记载?记载情况如何?这种现象是否普遍存在于北京人的口语中?有哪些分布规律?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上述情况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书面材料中的记录据我们观察,在北京话口语里“人家”省作“人”的现象并不罕见,但是在记录北京话的书面材料中却不多见。

我们对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和刘心武的《钟鼓楼》进行了考察,结果没有发现“人家”省略为“人”的句例。

但是,上世纪9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人物对话里有大量的“人家”脱落“家”的例子。

冯小刚、王朔等的《〈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①②笔者进行北京话的有关调查时,得到人民大学附中王艳老师、幼儿园李亚南副园长以及北京第一客运公司379车队尚如新女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笔者也衷心感谢各位接受问卷调查者。

[作者简介]陈满华,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方言、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一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现象。

我们在此部书中共搜索到“人家”脱落“家”的例句17个,限于篇幅,这里只举几例: ①人牛大姐是怕你失足,上了会子大学,怎么连好赖话都听不出来了?(28页) ②这回跟人警察面前就剩下挨说的份了吧?(32页) ③中国四大菜系人都推出书了,还用咱介绍吗?(56页) ④别拿我爸我妈开涮了,人这儿正愁着呢。

(99页) ⑤后来人日本专家给我们解释了。

(124页)此外,我们在《一分钟小说》(李大忠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里也发现了1例: ⑥好啊,人心里这样难受,你却在一旁看笑话。

(70页)我们认为以上例①-⑥中的“人”应该解释为“人家”,只不过“家”字在语流中脱落了。

据《〈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第2页介绍,参加该剧编写的冯小刚、王朔、赵大年、陈建功都是北京人。

他们创作的《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人物对话京味较浓,且口语化程度也比较高。

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一再出现这种用法,很难解释为口误、笔误或个人口语风格。

另外,《一分钟小说》所收的微型小说都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编者说“语言多是口语化的,‘京味儿’浓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北京人口语中存在代词“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至少是当代北京话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人家”的使用情况二、2.1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我们制作了一份调查表。

调查表首先简单介绍了《编辑部的故事》中人物对话有时将“人家”省略为“人”的情况,然后设计了三个问题,并提供了备选答案,供被调查者选择: 1.在北京话口语中有这种省略现象吗?A.有B.没有 2.如果有,您的口语中出现这种省略现象吗?A.出现B.不出现 3.在北京话口语中,下列(破折号后面)句中的省略对不对? (1)人家大老板可不缺这点钱。

———人大老板可不缺这点钱。

A.对B.错C.可疑 (2)人家都那样了,你别为难他了。

———人都那样了,你别为难他了。

A.对B.错C.可疑 (3)这是人家的事儿,咱不管。

———这是人的事,咱不管。

A.对B.错C.可疑 (4)你别怪人家老外了,他们没听懂。

———你别怪人老外了,他们没听懂。

A.对B.错C.可疑 (5)你可不要这样说人家。

———你可不要这样说人。

A.对B.错C.可疑 (6)人家的学习成绩那么好,我可没法比。

———人的学习成绩那么好,我可没法比。

A.对B.错C.可疑 (7)你把东西快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你把东西快快给人送回去吧。

A.对B.错C.可疑 (8)你别老缠着我,人家不愿意嘛。

———你别老缠着我,人不愿意嘛。

A.对 B.错 C.可疑上面第1、2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最基本的情况,且比较明了,调查起来比较方便,我们让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做这两个题。

设计第3个问题是为摸索这一现象的出现规律提供一定的线索,本题的8个句子里的“人家”包含了代词“人家”的三个基本用法:泛指他人(相当于“别人”),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已知的人(相当于“他”、“他们”),指称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

为叙述简洁起见,下文把这三种用法分别叫做“泛指”、“他指”和“自指”。

例句尽量照顾到“人家”在句中的不同位置和充当的不同句子成分。

与第1、2题相比较,本题相对复杂,选择答案时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判断能力,因而在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中进行调查时,不要求做第3题。

调查时间是2005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

我们向70个北京人发放了调查问卷,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青少年、中年、老年),受教育的程度不一(小学、中学、大学),职业/身份也不同(教师、工人和学生)。

具体的调查对象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二的部分北京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行政人员等)及附属幼儿园教师、北京市第一客运公司379车队及第四客运公司398、355、393车队的部分职工和其他随机抽样调查的对象。

对少数文化程度较低的调查对象,调查人进行适当解释,调查对象进行了口头回答。

回收的调查问卷69份,其中有两份答卷第1题选择了B ,但是第3题又选择了A ,自相矛盾,被确定为无效答卷,因此有效答卷为67份。

在这67份有效答卷中,都回答了第1题;有1人漏答第2题;有12人因为文化程度过低,没有回答第3题。

2.2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分别对第1、2、3题进行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第1、2题的调查结果人数调查项目总有效人数选择A 的人数选择B 的人数第1题6763(94%)4(6%)第2题 663①51(77%)15(23%) 表2 第3题的调查结果人数句子总有效人数选择A 的人数选择B 的人数选择C 的人数句子(1) 54345(83%) 7(13%) 2(4%)句子(2)5548(87%) 5(9%) 2(4%)句子(3)5510(18%) 29(53%) 16(29%)句子(4)5547(85%) 2(4%) 6(11%)句子(5) 54313(24%) 34(63%) 7(13%)句子(6)5521(38%) 25(46%) 9(16%)句子(7)5548(87%) 4(7%) 3(6%)句子(8)5524(44%) 23(42%) 8(14%)①3表示此题有一人漏答,统计数据中不包括这个人,以下同。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第1、2题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94%的人认为北京话有“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77%的人认为自己口语里也出现这种省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代北京话存在“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尽管这一现象在北京人口语中并不是很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中教师认为没有这种现象的人相对较多,而这组人中自己说话时不出现这种省略的比例高达40%,与公交公司职工(全都有这种省略)相比,这个数字是相当高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悬殊?在调查时笔者与公交职工类人群有较多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这一省略现象“很土”。

我们认为,教师类人群较少出现这一情况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文化层次有关,也就是说,这一类人的职业背景和知识层次可能使他们多数人有一种排斥这种“土”话的倾向。

从年龄的角度看,中学生也普遍认可这种现象,而其他两类接受调查者分散在各个年龄段,也普遍或基本认可这一现象,因此,可以说年龄对这一现象没有明显的影响。

第3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句子(1)、(2)、(4)、(7)正确的总人数较为接近,都超过了80%。

其中句子(2)、(7)接近90%。

这说明这几个句子的可接受度很高。

从结构上看,句子(1)、(4)是“人家”直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的前边,句子(2)的“人家”作全句主语,句子(7)的“人家”作介宾结构的宾语,后面还有其他成分。

句子(8)的“人家”也作主语,不过是自称,认为该句正确的人数占44%,可以说该句是有争议的。

句子(3)、(6)都是“人家”带“的”字作定语,认为这两个句子正确的总人数分别为18%、38%,平均28%,可接受度比较低。

句子(5)是“人家”出现在句末,认为该句正确的占24%,说明这类句子的可接受度很低。

由上我们可以把“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及其使用规律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北京口语中代词“人家”用于泛指、他指和自指的时候都有省略为“人”的现象。

(二)这一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上。

其中,非自指的“人家”出现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非句末),省略为“人”最自然;直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前(不带“的”字)的“人家”省略为“人”,也很自然。

(三)自指的“人家”省略为“人”,认可度不高。

(四)在名词性成分前出现“人家”作定语且带有“的”字时,如果省略“家”,接受度较低,有时可以认为是不大适宜省略,如调查问卷中的句子(3)。

又如: ⑦这是人家的私事,你别搀和。

———3这是人的私事,你别搀和。

⑧这是人家的祖传秘方,怎么会轻易告诉你?———3这是人的祖传秘方,怎么会轻易告诉你?(五)出现在句末的“人家”若省略为“人”,接受度很低,本文第二部分所举的真实语料里没有一例属于句末省略的,可以认为这样的省略不成立,如调查问卷中的句子(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