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表格式导学案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__导学案.doc(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__导学案.doc(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提高诵读与翻译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预习检测: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汴州biàn 殒其生yǔn 不省所怙ɡū 遽去吾jùB.万乘chãnɡ 夭其嗣sì 曷其有极hã 窆不临其穴biǎnC.辍汝chuò 取其孥nú 尚飨sūn 兄殁南方mòD.奴婢bì 丞相薨hōnɡ 汝来省吾xǐnɡ 少而强者qiánɡ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捕捉)辞.不赴命(拒绝)B.遽.去吾而殁(立刻)不省所怙.(依靠)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D.止.一岁(只)远具.时羞(准备)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吾往河阳省坟墓不省所怙··B .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城··C .始速祸焉汝之子始十岁··D .惟其所愿曷其有极··5.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6.对“明年丞相薨”中“薨”有如下四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指诸侯或高位官员的死B.专指帝王的死C.专指大臣的死D.指一般官员或百姓的死7.下列各句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是( )A.从嫂归葬河阳B.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D.其后四年,而归视汝8.下列各句与“莫如西归”的“莫”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B.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C.侧目莫敢过其门D.莫能与之争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沛公安在C .古之人不余欺也D .石之铿然有声者10.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C.其传之非其真邪?D.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三.翻译句子(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教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教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班别姓名座号学习目的1、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领会叙事中的抒情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

媒体设计:录音播放。

学习时数:三课时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课文研读,字词句知识积累(填空)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第一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祭十二郎文(教师)【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温馨心语】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幸福的感知。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2、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基础知识(见新学案p85)【自主学习与检测】一、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二、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课前预习案一、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二、预习文本,疏通文意1、完成《名师一号》基础知识部分。

2、我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有:3、我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有:课堂探究案第一个环节:基础夯实第二个环节:诵读全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请勾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谈被感动的原因。

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感动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将这样朗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情感基调、情感起伏、技巧、快慢、重读、抑扬等。

)第三个环节:文脉探究小组讨论,理清本文的思路。

第四个环节:问君能有几多情设疑:本文以“情”作为文章的线索,文中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找出对应的文句,仔细品读。

【格式】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格式】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关键字】格式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2.体会文章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课前预习】一、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二、背景介绍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关于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

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

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

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

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

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四、课内基础梳理(一)解释加点词语1.乃能衔哀致诚2.远具时羞之奠3.不省所怙4.吾往河阳省坟墓5.止一岁,请归取其孥6.将成家而致汝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10.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1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祭十二郎导学案2

祭十二郎导学案2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2、疏通和落实第4、5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3、体味作者的死别之情。

二、学习重点:疏通和落实第4、5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三、学习难点:疏通和落实第4、5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四、学习过程:学习环节一:导入学习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读课文第4、5段,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其”字。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后四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又何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无知,悲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环节三:合作探究朗读课文第4、5 自然段,积累并掌握重点语言知识。

3.指出并解释下面句中通假字皆康强而早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几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并翻译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

而视茫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康强而早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旦暮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者夭而病者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然乎?其不然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给重点词语释义诸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无涯之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夭其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耿兰之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而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克蒙其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环节四:应用学习读下面一篇祭文,做1--4题。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段。

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基础知识积累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引子:( 1 )闻丧致祭正文:(一)( - )叔侄情深(二)( - )十二郎之死(三)( - )沉痛吊慰结语:()哀思无限三、参考译文(1)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

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能衔(含,怀着。

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

)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

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

中年兄殁(死亡,同没。

)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

)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句式:)。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第一课时
一、诵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请勾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一谈被感动的原因。
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感动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闻汝丧( )不省( )所怙(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丞相薨(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
三、翻译课文,解释重点词句。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句式:)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馀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2、了解背景: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高二年级语文学案
执笔: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授课型
新授
备注
学习目标
1.学生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从而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中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韩愈,字,世称,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一起倡导了“”,主张恢复,摒弃;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句式:),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3、介绍文体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