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长度尺寸的测量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基础-第三章 测量技术基础

测量前未能将计量器具或被测工件调整到正确 位置(或状态)而产生的误差
测量方法不完善,包括计算公式不准确,测量方法 选择不当,零件安装、定位不准确等
在进行接触测量时,由于测量力使得计量器具 和被测工件产生弹性变形而产生的误差
测量时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气压、照明、振 动等)不符合标准测量条件
测量误差
阿贝测长原则
测量长度时,应使被测长度量与量仪中的标 准长度量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活动量爪倾斜所产生的误差, 称为阿贝误差,即违反“阿贝测 长原则”而产生的测量误差。
∆
测量误差
计量器具误差
测
基准件误差
量 误
调整误差
差
产
测量方法误差
生
原
测量力误差
因
环境误差
人为误差
包括测量器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误差, 总和反映在示值误差上
• 复杂系统误差——在测量过程中测得值按复杂函数 规律变化,例如上述线性变化与周期性变化的叠加形 成复杂函数变化的系统误差。
测量误差
随机误差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值时, 误差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
随机误差通常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具有放大滤波电路,特点是测量精度高,通过计 算机可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致使测量效率高
计量器具
◆光电式量仪 利用光学方法放大或准,通过光 电元件再转化为电量进行检测,以实现几何量的 测量的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选择和使用计量器具、研究和判断测量方 法正确性的依据,是表征计量器具的性能和功能的指标
• 相对测量(也称比较测量):计量器具的示值 仅表示被测量对已知标准量的偏差,而被测量的 量值为计量器具的示值与标准量的代数和。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章)

量块标称长度ln是指标记在量块上的量值,如图3-1中的“40”。
图3-1 量块
量块的研和性——量块的测量面非常平整和光洁,用少许压力推合量块,使它们的测量面紧密接 触,量块就能黏合在一起。量块的这种特性称为研合性。 利用量块的研合性,可以用不同尺寸的量块组合成所需的各种尺寸。
3.2 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基础
3.2.1 测量方法的分类
(1)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指直接从计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得到被测量数值或偏差的测量方法。 间接测量指先测出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量,然后通过函数关系计算出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2)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接触测量指工件表面与计量器具测头直接接触,并有机械测量力存在的测量方法。 非接触测量指工件表面与计量器具测头不接触的测量方法。 (3)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 单项测量指单独地、彼此没有联系地测量零件各项参数的测量方法。 综合测量指同时测量零件几个相关参数的综合效应或综合参数,从而综合判断零件合格
性的测量方法。
(4)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 主动测量指在加工过程中对零件进行测量的测量方法。其测量结果可直接用于控制工件的加工过
程,能够主动及时地预防废品的产生。 被动测量指加工完成后对零件进行测量的测量方法。其测量结果只能判断零件是否合格,仅用于
发现并剔除废品。 (5)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静态测量指测量时被测零件表面与计量器具测头相对静止的测量方法。 动态测量指测量时被测零件表面与计量器具测头相对运动的测量方法。 (6)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等精度测量指决定测量精度的全部因素或条件都不变的测量方法。 不等精度测量指在测量过程中,决定测量精度的全部因素或条件可能部分改变或完全改变的
第三章-长度测量

图 3-2 量块
3.2.3 量块 (2)量块的尺寸
量块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为其
工作尺寸L,此工作尺寸定义为上测 量面中心点与与下测量面相研合的辅 助体(如平晶)平面间的垂直距离, 它是量块的中心长度。
量块的工作尺寸被标记在量块上,
又称为公称长度。
(3)量块的尺寸标注 量块上标出的尺寸为名义上的中心长 度,称为名义尺寸(或称为标称长度)。 尺寸<6mm的量块,名义尺寸刻在上测
检测技术是实现互换性的保证。
3.1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2)测量 测量是对产品进行定量检测。将被测量与作为计量单 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量是标准量的几倍或 者几分之几的过程,就称为测量。 x = q×E (基本测量方程式 )
式中: x—被测量值
E—测量单位 q—比值
测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3.1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3)检验
“检验”是一个比“测量”含义更广泛的概念。 对于零件几何量的检验,通常只是判断被测零件是否 在规定的验收极限范围内,确定其是否合格,而不一定要 确定其具体的量值。
检验是对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将被测量和专用量具进
行比对,从而判断被测量是否合格的过程,就称为检验。
3.2 长度基准与量值传递 3.2.1 计量单位和计量基准 (1)计量单位
量面上;
尺寸 ≥ 6mm 的量块,名义尺寸刻在一个 非测量面上,而且该表面的左右侧面分别 为上测量面和下测量面。
(4)量块的组合 国家量块标准中规定了17种成套的量块系列,从国家标准 GB/T 6093—2001《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长度标准 量块》
中摘录的几套量块的尺寸系列如下表所示。
(5)量块的精度等级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要,国家标准对量块规定了 若干精度等级,可按“级”划分和按“等”划分量块精度 ◆量块的分级 按国标的规定,量块按制造精度分为5级,即 0、1、2、
第3章 长度测量技术基础(新版)

3.2.1 量块及其量值传递系统
• • • •
量块的“级”和“等”是从成批制造和单个检定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对 其精度进行划分的两种形式。 按“级”使用时,以标记在量块上的标称尺寸作为工作尺寸,该尺寸包含 其制造误差。 按“等”使用时,必须以检定后的实际尺寸作为工作尺寸,该尺寸不包含 制造误差,但包含了检定时的测量误差。 就同一量块而言,检定时的测量误差要比制造误差小得多。所以,量块按 “等”使用时其精度比按“级”使用要高,且能在保持量块原有使用精度 的基础上延长其使用寿命。
定的极限偏差之内的专用量具,如光滑极限量规、螺纹量规、 功能量规等。
检验夹具:专用的检验工具。当配合比较仪时,可用来检
查更多、更复杂的参数。
33
3.3 常用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
2、根据构造特点分 • 游标式量仪:游标卡尺、游标高度尺等。
• 微动螺旋副式量仪:千分尺等。 • 机械式量仪:百分表、千分表。 • 光学机械式量仪:光学比较仪等。 • 气动量仪:压力式、气体流量计等。 • 电动量仪:电感式、电容式等。 • 光电式量仪:激光干涉、激光图像、光栅等。
其次,把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如 游标卡尺、千分尺、光学比较仪等) 计量标准:把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的 一种计量器具。如量块、角度块、砝码等。
8
3.2.1 量块及其量值传递系统
量块gauge block
•耐磨材料制造 •横截面:矩形 •量块的测量面可以和另一量块的测量
面相研合而组合使用,也可以和具有类 似表面质量的辅助体表面相研合而用于 量块长度的测量。
第三章
长度测量技术基础
1、测量的基本概念 2、量值传递系统
3、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分类
习题库_第三章 测量技术基础

第三章测量技术基础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是米m,与国际单位不一致。
()2.量规只能用来判断是否合格,不能得出具体尺寸。
()3.间接测量就是相对测量。
()4.测量所得的值即为零件的真值。
()5.通常所说的测量误差,一般是指相对误差。
()6.精密度高,正确度就一定高。
()7. 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8. 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9. 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
()10. 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11. 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12. 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13. 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14. 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15. 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16. 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17.间接测量就是使用它的公称尺寸。
()18.在相对测量中,测量器具的示值范围,应大于被测尺寸的公差。
()19.加工误差只有通过测量才能得到,所以加工误差实质上就是测量误差。
()20.现代科学技术虽然很发达,但要把两个尺寸做得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
()21.实际尺寸就是真实的尺寸,简称真值。
()22.一般说来,测量误差总是小于加工误差。
()23.量块按等使用时,量块的工件尺寸既包含制造误差,也包含检定量块的测量误差。
()24.同一公差等级的孔和轴的标准公差数值一定相等。
()二. 单项选择题:1. 对某一尺寸进行系列测量得到一列测得值,测量精度明显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此温度误差为_____。
A、系统误差B、随机误差C、粗大误差A、绝对误差B、极限误差C、剩余误差2. 用比较仪测量零件时,调整仪器所用量块的尺寸误差,按性质为_____。
高中物理必修三 第三章 第三节 实验1 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

5.图甲、乙和丙分别是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量长度,图甲读数为 _4_._1_2_0_c_m__,图乙读数为__0_.9_9_0__m_m__,图丙读数为_1_._5_1_0_m__m__.
1234567
题图甲主尺示数为4.1 cm,游标尺上 第10格对齐,精确度为0.02, 故图甲读数为41 mm+0.02×10 mm= 41.20 mm=4.120 cm. 题图乙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读数为0.5 mm,螺旋上49.0格对齐,故图 乙读数为0.5 mm+0.01×49.0 mm=0.990 mm. 题图丙中半毫米刻度线已露出,此时固定刻度读数为1.5 mm,可动 刻度读数为0.010 mm,图丙读数为1.510 mm.
第三章
实验1 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 课时对点练
学习目标
1.掌握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 2.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内容索引
Part 1
Part 2
Part 1 精析典题 提升能力
一、游标卡尺的原理及读数(*)
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 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如图1所示)
针对训练1
图中游标卡尺的读数分别为__2_2_.3__ mm和__1_0_._5_0__ mm.
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读数
1.构造 如图所示,它的小砧A和固定刻度G固定在U形框架F上,可调刻度H、粗 调旋钮K和微调旋钮K′是与测微螺杆P连在一起的,并通过精密螺纹穿 过F,用锁给予锁定.
2.使用方法 当A与P并拢时,可调刻度H的零点恰好跟固定刻度G的零点重合,旋转粗 调旋钮K,将测微螺杆P旋出,把被测物体放入A、P之间的夹缝中,再旋 转粗调旋钮K,P快要接触被测物时,要停止使用旋钮K,改用微调旋钮 K′,听到“喀喀”声时停止,然后读数. 3.读数方法 L=固定刻度示数+可动刻度示数(估读一位)×0.01 mm.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三章

第一节 基本术语和定义
一、有关尺寸、公差和偏差的术语及定义
(一)尺寸 尺寸是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如直 径、半径、宽度、深度、高度、中心距等。
有关尺寸、公差和偏差的术语及定义
(二)基本尺寸(D,d) 基本尺寸是通过它应用上、 下偏差可算出极限尺寸的尺寸。 通常由设计者给定,用D和d表 示(大写字母表示孔、小写字 母表示轴)。它是根据产品的 使用要求,根据零件的强度、 刚度等要求,计算出的或通过 试验和类比方法而确定的,经 过圆整后得到的尺寸,一般要 符合标准尺寸系列。如图3-1所 示,φ20mm及30mm为圆柱销直 径和长度的基本尺寸。
有关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三)间隙(X)或过盈(Y) 在孔与轴的配合中,孔的尺寸减去轴的尺寸所得 的代数差,当差值为正时叫做间隙(用X表示),当 差值为负时叫做过盈(用Y表示)。
有关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四)配合的种类 根据孔、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配合分为三大 类,即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1.间隙配合 间隙配合是指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为零) 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如 图3-6所示。
}
公差与配合示意图
有关尺寸、公差和偏差的术语及定义
(七)公差带图解 前述有关尺寸、极限偏差及公差是利用图3-3a 进行分析的。从图中可见,由于公差的数值比基本 尺寸的数值小得多,不便用同一比例表示。显然, 图3-3a中的公差部分被放大了。如果只为了表明尺 寸、极限偏差及公差之间的关系,可以不必画出孔 与轴的全形,而采用简单明了的公差带图解表示, 如图3-3b所示。公差带图解由两部分组成:零线和 公差带。
高一物理必修三 科学测量 :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

2、应用:
外
内
径
径
长 度
深
或
宽 度
度
3.分类:
10分度游标卡尺 20分度游标卡尺 50分度游标卡尺
(一)10分度游标卡尺:
1.原理:
主尺
0
1
0
5
10
游标尺
当左右测量爪合在一起时,游标尺的零刻度线与主尺的零刻度线重合
主尺:每个格表示1mm
游标尺: 9mm
10等分
每个格表示
9 mm 10
游标尺每个格比主尺每个格短 (1- 9 )mm= 1 mm=0.1mm
49 mm 50
游标尺每个格比主尺每个格短 (1- 49)mm= 1 mm 0.02mm
50
50
最小分度(精确度):0.02mm
例3、读数练习:
1.024
10mm +12 ╳ 0.02mm =10.24mm 17mm +0 ╳ 0.02mm =17.00mm
17.00 易错点:看成10分度的
注意事项:
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应全面考虑测量工具的成本、耐磨性、测量效率等因 素,选择比较经济、测量效率较高的测量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长度测量范围日益扩大,对测量工具的测量精度和效率的 要求越来越高,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例如,利用光束的某些特性设计和制造的激 光测距仪01
9.695
1.5mm +10.1╳0.01mm =1.601mm 9.5mm +19.5╳0.01mm =9.695mm
读数= 固定刻度读数 +可动刻度读数 +估读读数 注意:固定刻度上表示0.5mm 的刻度线是否露出。
注意事项:
1、在使用螺旋测微器之前,首先应检查零点。 用左手拿尺架,右手缓慢转动微调旋钮 , 使测微螺杆F和测砧A接触,至棘轮发出声音为止, 此时可动刻度E上的零刻线应当和固定刻度B上的中间线对齐, 否则就有零点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sin i) n
r
a0
d (1
1) n
t r
d (n 1) rn
t
二、孔类零件尺寸测量
我国“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中定义: 孔是指一切内尺寸的统称。
1、卧式测长仪
卧式测长为光学机械式测量仪器,配备有各 种附件,除测量内、外尺寸外,还可测量内、外 螺纹中径等,因此又称为万能卧式测长仪。
第三章 长度尺寸的测量
基本内容
长度尺寸的常用测量仪器及方法: 轴类零件尺寸测量 孔类零件尺寸测量 大尺寸测量 微小尺寸测量 纳米测量
思考题
1、举例说明长度尺寸测量仪器的测量原理,分析其结构 组成和精度。 2、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的测量方法,包括方案、仪器、步 骤、注意事项。 3、设计细丝/光纤直径测量系统,画出系统原理框图。系 统要求:自动在线检测,实时给出测量结果,并对不合格 尺寸予以报警。
原理
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atgφ ≈ aφ y/l = φ (R/r) s=a(r / R)( y/l)
2、立式光学计
示值范围: ±100μm 测量范围:180mm
1—反射镜;2—目镜;3、19—示值范围调节 螺钉; 4—光学计管; 5—螺钉; 6—立柱, 7—横臂;8 —横臂紧固螺钉;9—横臂升降螺 母,10一底座;11一工作台调整螺钉;12一 圆工作台;13 —测杆抬升器; 14—测帽; 15 —光学计管固定螺钉;16 —偏心调节螺钉; 17 —偏心环固定螺钉;18 —零位微调螺钉
一、轴类零件尺寸测量
我国“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中定义: 轴是指一切外尺寸的统称。
常用测量仪器
千分尺、卡尺 ——绝对测量,精度不高。 机械式测微仪、电动测微仪等
——相对测量,提高精度。
1、杠杆齿轮式测微仪
示值范围: ±100μm 测量范围:180mm
1—量块组/被测件;2—测头;3—调节螺 钉; 4—度盘标记; 5—度盘; 6—横臂 紧固螺钉, 7—横臂;8 —横臂升降螺母, 9—夹头;10一立柱;11一工作台
卧式测长仪结构
四部分: A-底距 B-工作台 C-测量体 D-尾座
测量原理
读数: 53.1756
2、光学灵敏杠杆
在测量过程中主要起精确瞄准定位的作用。
光路:照明光源4分划板1(3组双刻线) 透镜反射镜2 物镜组7 目镜米字线
分划板。 平面反射镜2与测量杆3连结在一起。 6为产生测力的弹簧。
测量
球形调幅测量平面零件或用平面测帽测量钢球。
2、调整工作台:工作台面与测量杆移动方向垂直,否则将带来测量误差。
3、调整反射镜和视度环:量块组(按被测件的基本尺寸选择量块并组合)置于工作台中央。
然后转动反射镜1将光线从侧面窗口射入,轻微拨动测杆抬升器13,使能从目境中观察到亮刻度 线,踏划线1;若刻线不清楚,可旋转目镜2上的视度环直到刻度线清晰为止。
光路
照明光由反射镜9从侧面窗口 射入,经棱角7反射,照亮分划板 4上的刻度尺6。它位于物镜11和 目镜的公共焦面上,并处于光轴 一侧(反射回的刻度尺像位于另一 侧)。此时照亮的刻度尺经10-直角 棱镜折转90˚。经物镜11,到达反 射镜13,再返回到分划板4,从目 镜5中便可观察到刻度尺6的像。
若被测零件有尺寸有偏差,将
5、测量零件实际偏差: 测量位置按要求选取,放入零件的必须轻压抬升器避免磨
损,测完后要用量块组校验零位,允许变化不超过±1格。
3、球径仪
球径仪是利用测 弦的矢高,间接 测量球面(—般为 光学镜头)曲率半 径的光学仪器。
平板玻璃摆动式目镜测微器
正弦机构。转动微动手轮3,经伞齿轮副4带动端面凸轮5和分度盘8(活动分划板)同 步转动,而端面凸轮通过杠杆6使平板玻璃7摆动,导致固定分划板2上的标尺刻线 象(7)平移(至双刻线中间),从而达到测微目的。
D= |n2一n1|十d测头 式中,d测头为测头直径,其数值标示在测量杆上。
用光学灵敏杠杆测量孔径的测量误差约为±0.002mm。
灵敏枉杆测量头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精度一般要求在0.5μm之内,应采用
不低于3度的量块在超级光学计(或相当精度的仪器)上进行比较测量。
3、光滑极限量规
——没有刻线的专用量具,用其检验工件的尺寸是否在规定的极限尺寸范围 之内。
正确安装在万能(或大、小型)工具显微镜的物镜7上,
将测杆深入被测孔内,通过横向(或纵向)移动,找到最大直径的返回 点处,并从目镜8中使双刻线组对称地跨在米字线中间虚线的两旁,此时 进行第一次读数n1;旋转调整帽,调整测力弹簧6的方向(有测力方向箭头 标记),使测头与工件的另一侧接触。双刻线瞄准后进行第二次读数n2(仪 器正常时,不必再找返回点)。被测孔径为:
平板测微原理
a
当平板玻璃被凸轮的位移量t带动转过 角度i时,入射光与出射光的偏移量为:
A B C
a d(tgi tg ) cosi
sin i n , tgi t 由于θ、i 很小, cosi 1 , tgi sin i,
s in
r
∴
a可近似为a:
a0
d(sini sin ) d(sini
4、调整仪器零位:
(1)粗调:松开横臂紧固螺钉8,旋转横臂升降螺母,使横臂下降至测帽与量块间有 0.5mm左右的间隔再旋紧螺钉8。
(2)细调,转动偏心调令螺钉16,从目镜2中观察,使零件刻度线与指标线(虚线)、 重合,再旋紧螺钉15。
(3)微调节:首先轻轻按动抬升器13使测帽起落2—3次,此时零位可能有变化。再旋 转零位微调螺钉18,偏转直角棱镜10,使零刻度线与固定指标线完全重合。
y f tg2
(2)
∵s 为微小位移量,
∴tgφ≈φ ,tg2φ≈2φ。
由于近似线性的处理,便
∴
y2f s a
即:
s0
a
造y成了原理误差Δs。 2f
(y为刻尺在O’点的示值的真值,s0为被 测量理论值)
立式光学计原理图
使用
1、选择测帽: 球形、平面形和刀刃形三种测帽,选择测帽的原则:与零件为点接触,如用
使测杆14上、下移动,因而反射
镜偏转α角度,使返回的划线尺像
的零刻度相对于指示线3产生相应
y
的移动,因而反映出被测零件的
偏差数值。
原理
O’
当反射镜为垂直光轴时,像与原像重合,
即y =0。
当测量时测杆移动s 距离后,反射镜绕支
点摆动φ 角。且:
tg s
a
(1)
反射光线偏转2φ角。则在分划板上的刻
尺的像偏移度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