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合集下载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件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件
21 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你能背几句这样的古诗并说一说古诗所 描绘的景象吗?
地点: 山中居所
mínɡ
山居秋暝
[唐] 王 维
时间: 秋天的傍晚
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 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
主要作品:《山居秋暝》《鹿柴》《鸟 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初读古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huàn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左窄右宽,要注意 “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 “子”的提的下面。
指导朗读,感知节奏。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结构梳理
枫桥夜泊
所见:月落 江枫 渔火 愁
所闻:乌啼 钟声 以动衬静
第3课时 复习回顾
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写景诗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 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十八岁中举, 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 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 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 代冠”。
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
“夜深千帐灯”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灯火万千,点明了军帐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21课古诗三首五上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21课的课文,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山居秋暝》。

下面是《古诗三首》的原文和解释。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释: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苏州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释: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3、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起伏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导入本课介绍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和主题;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4.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过程1.《山居秋暝》(1)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王维隐居山林之后,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和感受。

(3)内容分析:诗歌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氛围。

最后,诗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意象分析:明月、松树、清泉等意象,都象征着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枫桥夜泊》(1)作者介绍:张继,唐代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张继赴京考试失败之后,描绘了夜晚停泊在枫桥边的情景。

(3)内容分析:诗歌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开头,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接着,诗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最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4)意象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都象征着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江枫、渔火等意象,则象征着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长相思》(1)作者介绍: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诗人,以词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时,描绘了旅途中的思念之情。

(3)内容分析:上阕描写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下阕则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ppt课件-第21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ppt课件-第21课
22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说的最好。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 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 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 消逝,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23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 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 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 的 满足心情。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 21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 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 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 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 的乡村生活图景。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 而得名。 诗意: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 音传到了客船。
3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 的心情?
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枫树、渔火”这 些景物,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未眠的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27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 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漂泊在外的旅客, 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古诗颔联写到“江枫渔 火对愁眠”,你知道诗人究竟为何发“愁”吗?让我 们一起在诗中寻找答案吧!
28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山村美景,包括清泉、竹林、浣女和渔舟等元素,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静态描写,表现了山村的宁静和清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动态描写,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热闹和活力。

《枫桥夜泊》则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着,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漫天的霜。

诗人面对这种情况,感到自己仿佛身处他乡,孤独寂寞。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羁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词,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件

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件
指导朗读: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概念: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作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互映衬,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地突出其特点。运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把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指导朗读:
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叙述?
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枫桥夜泊》【唐】张继
走近作者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走近作者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写作背景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 小 五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 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 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 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 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 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龙 小 五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 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 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 去的空巢……
竹 喧//归 浣 /女 , 莲 动//下 渔 /舟 。
随 意//春 芳 /歇 , 王 孙//自 可 /留 。
龙 小 五
古诗解读
1.喧:喧哗。 2.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3.春芳:春天的花草。 4.歇:停止,消失。 5.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龙 小 五
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斑驳的倩影, 清泉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龙 小 五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龙 小 五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 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 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 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山 居
景物:月、松、泉、石——静
秋 暝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动
抒情:自可留——归隐
清幽宁静 和乐恬淡
龙 小 五
第2课时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龙 小 五
整体感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这首诗给
月落乌啼霜满天, 你留下了什么
江枫渔火对愁眠。 样的印象?
姑苏城外寒山寺,
龙 小 五
课堂小结 歌曲欣赏
《涛声依旧》
龙 小 五
板书设计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枫 所见、所感

桥 夜 泊
江枫 所闻——夜半钟声
渔火
对愁眠
凉 愁 闷
龙 小 五
诵读导入
第3课时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作者身向何方?
榆关:山海关。
龙 小 五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
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明长城
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
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
一”“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
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龙 小 五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 林洒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 着月光,清澈,闪亮。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 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龙 小 五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 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 生活气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淳朴生活, 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 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深千帐灯。 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
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可以体会到将士们离家十分遥远,路途 艰辛。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龙 小 五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 遇到什么困难?
路陡、山高、水深……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龙 小 五
学习下阙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为什么灯还亮着?
➢ 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 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 字告诉你不好听?你是怎么体会的?
龙 小 五
➢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龙 小 五
故园无此声 ➢ “故园”指哪里?想想“故园”会有什
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______的______,还有______。
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
因其依山邻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的周
长约为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
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
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
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
代平原长城等建筑。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 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 小 五
明月、松、清泉 静
喧、动、归、下 动
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 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 生动的画面,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 的艺术特色。
龙 小 五
任凭。
暗指诗人自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我 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
龙 小 五
《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
21 .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作者简介
第1课时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
人。开元九年(721年)进士,累官至尚
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
集》。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合称为“王
孟”,他又有“诗佛”之称。前期写过一
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 龙 小 五
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 活。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龙 小 五
绘画诗意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 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苏轼曾赞:“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那天他散步回到住处,即兴为这 首诗配了一幅画。他画的会是什么呢?请 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
龙 小 五
板书设计
龙 小 五
竹林传来了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龙 小 五
赏析诗意
首联
山居
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这样使人一看就知 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山中雨后的晚景。
龙 小 五
“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 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又适逢“新 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 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 人。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 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龙 小 五
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 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是的。
身向榆关那畔行
龙 小 五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
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
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
告祭,二月二十三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
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龙 小 五
夜半钟声到客船。
龙 小 五
理解诗意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哪个字表达
枫桥夜泊 了诗人的情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人是通
姑苏城外寒山寺, 过哪些描写突
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这个字的? 龙 小 五
对比读一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冷 月落乌啼霜满地
龙 小 五
江枫渔火对愁眠
你仿佛看到 了什么?
龙 小 五
龙 小 五
山水诗
mín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
“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
“秋天的傍晚”。
龙 小 五
讲故事
《月光曲》
龙 小 五
古诗朗读
山居秋暝
空 山//新 雨 /后 , 天 气//晚 来 /秋 。
明 月//松 间/照 , 清 泉//石 上 /流 。
龙 小 五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龙 小 五
拓展延伸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 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龙 小 五
板书设计
叙事 上阕
写景 长相思
写景 下阕
叙事
山水漫长
千帐灯 羁旅怀乡
风雪交加
思乡
龙 小 五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龙 小 五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龙 小 五
初读诗词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ɡēnɡ
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龙 小 五
学习诗词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 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 讲什么。
龙 小 五
学习上阙
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
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山里洁净淳
朴,于是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
林的向往。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
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
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的一种反抗精神。 龙 小 五
熟读背诵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