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武三部六病全息方一一中枢汤

?





三部六病全息方

发布时间: 2009-10-21
晋中市中医院 赵卫星

一,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中枢汤处方:
柴胡15g 黄芩15g 苏子30g 党参30g
川椒10g 甘草10g 大枣10个 丹参30g
百合30g 乌药10g 瓜蒌30g 郁金15g
五味子15g 牡蛎30g 石膏 30g 桂枝10g
大黄 10g 白芍30g 陈皮30g
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个局部病证全身反映同时出现,只不过是在一个很微观的部分得以表现而已。
中枢汤的组成就体现了系统整体的治疗。因为在三部中,气血是一个整体。所以中枢汤中选择了调神汤协调整体的气血,在调神汤中寒温并用、补泻并行、升降共施、收涩共用。使整体的气该开则开、该降则降、该出则出、该入则入。气行则血行,气调则血调,所以整体的血该通则通、该藏则藏、该统则统。
三部系统中,表部以肺为主导,里部以胃为主导,半表半里部以心为主导。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哭,是肺的功能,因哭使肺接触后天的空气,开始呼吸,人有了后天的呼吸,气血才能循经脉运行。肺似压气机,心似压水机,心肺的机能不能停,一旦失常,或发生病变,或导致死亡。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既虚,则三部俱无生气。所以三部中主导的调节应该是调肺、调心、调胃,由于调心汤中有百合、乌药、五味子等调肺的成分,所以就不再选择调肺汤,而只选择调心、调胃。
人体三部中的各组织、器官,形状不同,功能各异,但其本质是一致的———生物全息率。
人体各解剖组织器官是为了一定的功能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不同器官的分别形成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目的。但辩证法不承认任何绝对孤立的观点,每一器官的功能虽有一个是主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同时各不同器官之间虽各有分工,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

人体从一个全息胚即受精卵开始发育,在发育过程中细胞逐步分化。一个全息胚内有各种细胞成分及其功能,最初是彼此均衡的,但全息胚的分裂增殖打破了这种均衡性,使得分裂后的每一种细胞在某种细胞成分上占有优势(功能上亦是如此),于是这种细胞便有了发展这种优势的可能,其结果是使该细胞向某一方向发育。·不同种细胞分别向不同方向发育,彼此差异便越来越大,这就是分化。分化的结果,某类细胞在某种成分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其他成分则被抑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具有某种占绝对优势成分的细胞,其功能即以该种细胞成分的功能为主,从而形成功能特化。例如细胞膜占绝对优势的细胞主要承担内外物质的交换,尤其是气体的交换,这就是肺泡组织,再如以肌蛋白占绝对优势的细胞主要承担运动的功能,这就是肌肉组织等等。然而,分化了的细胞虽各有显著差异,但其基本结构成分是:相同的。并不是只有肺泡才具有气体交换能力,所有细胞膜都具有这种功能

,并不是只有肌肉组织才具有运动功能,所有细胞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量的肌蛋白,它们在细胞
内物质的转运或细胞运动中都有重要作用。这就是说;每一个分化了的细胞不仅保留了其胚胎时期的全部信息。而且包含了已经分化了的其他各种细胞的全部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某一细胞成分为基础的功能,一方面由某一特化了的器官来承担,另一方面它同时存在于整体的所有细胞中。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泛器官”的影子。因而如果以某一特定功能为系统单位,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有一个功能密集中心,这就是特化器官,同时又弥漫于全身。现代生理生化学已经从内分泌角度发现了这种全息现象的存在。人们发现,许多激素的分泌虽然以分泌腺的分泌量为最多,但在一些非分泌腺器官中也具有这种分泌功能。人们已经发现,像心脏,肺脏、脑组织这样的细胞也能分泌一些作用于水盐代谢的激素。因此人们惊呼,器官界限正在消失!
其实,器官的特定功能是不会被抹煞的。不同器官功能分工的界限并不会完全消失,只是不要把这种界限绝对化。不同器官之间既有分化造成的差异,又有全息保留所具有的共性。细胞分化与全息保留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作为某一功能系统概念来说,也是以一定的解剖结构为中心,同时又贯守一身上下,是既定位又不定位的辩证统一。
这个本质用三部六病理论来讲,就是在整体气血引导下的三部的正常运行。这种正常运行,需要协调、需要平衡、需要通畅。不协调即为病,不平衡即为病,不通畅即为病。但这种不协调、不平衡、不通畅,在三部系统中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有不同的表现,这种表现是现象,不协调、不平衡、不通畅才是它的本质。治病必求于本,就是求于这种本质,本于全息。作为全息方使用的中枢汤正是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全息方的治疗是“辨本论治”,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一拔其本,诸证尽除矣。”
在三部六病学说中,中枢汤是最符合人体自身调节规律的一个方子。中枢汤极大地调动起了人体的系统调节功能。使人体该热的地方热、该寒的地方寒、该补的地方补、该泻的地方泻、该调的地方调、该通的地方通。中枢汤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中和。
三, 从三部六病看人体的中枢之机-
刘老命名为中枢汤含义深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在六经辨证中,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在五脏辨证中,脾胃中土为枢。但

中枢汤中“枢”的含义,比古人所讲的都广泛,都深刻,它是在生物全息论的指导下讲“枢”,这个“枢”的关键,在整体的气血,在三部的心、肺、胃。
健康的根本在这里————健康中枢。中枢失中一分,病邪内侵一寸。
疾病的根本在这里————疾病中枢。百病之源,百病之根,百病之本,百病之始。
人体保健的根本在这里——保健中枢。保护了整体的气血,保护了心、肺、胃,就保护了整个人体。
疾病向愈的根本在这里——向愈中枢。
四,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临床应用
刘老晚年临证用中枢汤最多,许多不同的疾病都用中枢汤加减治疗。特别是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久治不愈,辨证有一定困难时。
刘老经常讲:没有整体的协调,便没有局部的改善。这是三部六病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实际上刘老晚年广泛应用中枢汤,是运用系统的协调,而没有系统的协调,就没有整体气血的改善,也没有局部的改善。
中枢汤做为全息方来用,升降上下,出入表里,其作用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内外妇儿皆可应用,用之得当,疗效卓著。
临证加减
1 吐酸: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g 黄连18g )
2 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萸3g 黄连18g大黄6g干姜3g)
3 噫气: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
炙甘草6克、党参9克、大枣4枚。)
4 舌苔白腻:陈皮15 g草果6 g藿香10 g梹榔10 g
5 大便干:芦荟3 g瓜蒌仁10 g
利肠汤:(白芍30 g芦荟3 g威灵仙10 g甘草10 g)
6 大便稀:苍术15 g葛根15 g
7 便血:槐花15 g
8 蛔虫:梹榔10 g榧子15 g川椒10 g使君子15 g
9 脘痛: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川楝子30 g
10 少腹冷痛, 腹胀痛: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 g橘核30 g荔枝核30 g木香10 g小茴香10
g)
11 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 g
12 感冒:葛根30 g
13 鼻炎:葛根30薄荷10 g
14 咳嗽:瓜蒌30 g杏仁10 g桔

梗15 g或加梨
15 胸痛:瓜蒌30 g
16 血压高:夏枯草30 g
17 脉虚细: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
18 脉滑:白虎汤(石膏30 g知母15 g甘草10 g粳米10 g)
19 脉有散状: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
20 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 g牡蛎30 g桂枝10 g车前子30 g大黄5 g)
21 舌有瘀斑: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
22 心悸:牡蛎30 g五味子15 g
23 心烦:豆豉10 g栀子10 g牡蛎30 g
24 小便不利:车前子30 g滑石15 g
25 尿血:小蓟15 g生蒲黄15 g
26 浮肿:决渎汤(黄芪30 g郁金15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车前子30 g白茅根15
g)半决渎汤(黄芪30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或茯苓15 g车前子30 g或加冬瓜皮15 g西葫芦15
g
27 肢麻:黄芪30 g桑枝10 g
28 肢痛:葛根30 g王不留30 g威灵仙15 g伸筋草10 g海风藤15 g
29 腰痛:葛根30 g川断30 g
30 扭伤:桃仁承气汤(桃仁10 g大黄10 g桂枝10 g芒硝10 g甘草10 g)
31 肿物、肿瘤:攻坚汤(夏枯草30 g牡蛎30 g王不留30 g)
32 脏躁:甘麦大枣汤(炙甘草6 g淮小麦或浮小麦30大枣10枚)
33 皮疹:祛风利湿汤(苍耳子20 g浮萍20 g土茯苓20 g苦参20 g)
34 失眠:珠砂2 g珍珠母15 g炒枣仁30 g
35 畏冷:身冷加附子5 g肢冷加桂枝10 g
36 手足心热:地骨皮30 g白薇15 g
37 耳鸣:磁石30 g代赭石15 g
38 目昏:茺蔚子10 g决明子30 g白蒺莉30 g沙苑子10 g青葙子10 g
39 色素沉着:红花10 g桃仁10 g
40 白带:白果30 g
41 月经淋漓不止:生蒲黄15 g
42 久病阴虚:竹叶石膏汤(竹叶6 g 石膏50 g半夏9 g 麦门冬20 g人参6 g 粳米10 g 甘草6
g)
42 头项痛:葛根30 g
43 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克 小麦60克 大枣30枚);
44 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6克 菖蒲10克 郁金15克 ‘·
45 癫痫:本方加钩藤30克 远志6克 菖蒲10克 珍珠母30克 地龙10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