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评要-以人为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练习
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魏征文言文阅读带答案「篇一」有关魏征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6分)魏征,巨鹿人也。
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注】①中钩:人名1.本学期我们学过魏征的《》。
(1分)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雅有经国之才(2)太宗幸九成宫(3)朕能擢而用之(4)寻以疾乞辞所职3.下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朕方自比于金而况于明哲乎?B寻以疾乞辞所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C竭其力用其皆出于此乎?D不许我为非未为衰老4.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5. 本文除了用语言描写刻画魏征外,还较多地运用的方法来刻画魏征、的性格特点。
(3分)参考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1分)2.一向;(2)皇帝到某地;(3)提拔;(4)不久(4分)3.B(2分)4.(1)你的罪过比中钩还重,(而)我任用你超过管仲,近代君臣之间互相投合,难道有类似于我和你这样的吗?(句式,于,得,宁;3分)(2)你难道没有看到矿石中的金子,哪里值得珍重呢?优秀的工匠(把它)冶炼出来造成工具,便被人视为宝贝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on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
A.《天演论》B.《穆勒名学》C.《原富》D.《法意》2.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的名义是(D)。
A.“军政”B.“宪政”C.“亲政”D.“训政”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B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4.洋务派认为清王朝的“心腹之害”是(D)。
A.英国B.俄国C.日本D.太平天国和捻军5.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著作是(C)。
A.《仁学》B.《劝学篇》C.《校邠庐抗议》D.《盛世危言》6.1924~1926年国民党的性质是( B ).A.民族资产阶级政党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政党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D.官僚资产阶级政党7.1898年把我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C)。
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8.近代帝国主义侵华,所谓“国中之国”是指(C)。
A.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B.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C.租借地D.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9.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D)。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10.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11.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为(C)。
高三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练习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原才(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戢戢:众多B、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御:驾驭C、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蒸:兴起D、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雠:响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②众人君之.而受命焉B、①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②不克以.己之所向C、①尤智者,所.君尤众焉②彼其心之所.向D、①以坏风俗而.贼人才②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下列全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①众之所趋,势之所归②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③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④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名师讲题】《史通 鉴识 人识有通塞》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
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①而见诋。
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②。
夫以丘明躬为鲁史,受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
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才识本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左氏》,不可同年。
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
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
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
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
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干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以此诋诃,知其妄施弹射矣。
夫人废兴,时也。
穷达,命也。
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
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
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
穷达,命也”。
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嘴,《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选自《史通·鉴识》,有删改)【注】①孔宣,孔子。
②二《传》,指《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互有A修短B递C闻D得失E而大抵同F风G可H为连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值,意思是遇到或者碰上。
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的“值”含义相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4+3)【同步练习14】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本题共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
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
这局面反映了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2.(2021·安徽高一期末)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没有将洋务派纳入变法阵营的打算,反而将他们推向了反对变法的阵营、而地方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均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3.(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
可见,强学会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4.(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5.(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以下内容为美国驻华公使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专题训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专题训练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专题训练选择题部分1.(高考江苏单科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答案】B【点拨】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徐继畲所说的开国者开创了用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的方式。
符合这一要求的开国者只有美国的主要缔造者华盛顿。
2.(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起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各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殖民侵略和掠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侵略给印度带来了灾难,摧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统治秩序,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术,迫使印度进入痛苦的近代化进程。
联系本题,英文书籍在印度畅销的原因是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
3.(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
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
2014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第一试题(20140912 命题人:程元山)一、基础知识积累(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稍逊.(xùn) 分.外(fân) 风骚.(sāo)济慈.(cí)B.喑.哑(ān) 丝缕.(1ǚ) 襁褓..(qiáng bǎo)折.腰(zhã)C.闪烁.(shuî) 颤.抖(chàn) 凝.望(níng)留滞.(zhì)D.静谧.(mì) 遐.想(xiá) 栖.息(qī)角.落(jiǎo)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2分)A.大河..上下(黄河)风骚.(离骚)俱.往矣(都)B.蜡.象(蜡烛)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喑哑..(不能出声)C.稍逊.(谦逊)忍冬..(忍受冬寒)惜.秦皇汉武(爱惜)D.须.晴日(必须)莽莽..(无边无际)惟.余(只)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B.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C.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当外国友人来到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应填人的一项是( )(2分)我快乐,是因为喜欢幻想。
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A.荒芜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沁园春雪》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他们缺少文采的惋惜这一主题思想。
B.《雨说》用“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为副标题,表明这是诗人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
C.《星星变奏曲》表达了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对精神自由和安宁生活的执著追求。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
”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纲评要|以人为鉴》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练习
以人为鉴(8分)
郑公魏征①卒。
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
征薨(ho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zhe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
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
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
④指:指名。
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
叔玉:魏征之子。
⑤薨:公侯死称薨。
⑥鉴:镜子。
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
⑧兴替:兴衰。
替,衰落。
⑨朕:皇帝自称。
29.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1)郑公魏征卒()(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
30.选出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郑公魏征卒③并为书石
②士卒多为用④得鱼腹中书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31.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
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2分)
29.(1)死(2)写(3)使……正(4)丢失
30.C
31.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32、比喻表现了作者开朗、豪放的心情。
33、B34、“亲射虎”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射虎,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然有着少年的狂气。
(2)“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译文
郑国公魏征死了。
当魏征还卧病在床时,皇上(李世民)和太子一起来到他的府第看望他,并将衡山公主指定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做妻子。
魏征死了以后,皇上亲自撰写碑文,并且刻于石碑上。
皇上对侍臣说:“人以铜镜作为对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以历史作为对照,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以他人作为对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败。
我曾经以此三件事物来防止自己出现过失。
现在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其中的一样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