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
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一、杨柳、杨花或柳絮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
”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
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
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赏析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 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 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 樽前挂帆去,风雨下西楼。(许浑<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 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李端《江上送客》) • 断烟伤别望,零雨送离杯。(徐坚《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舟和帆在送别诗中往往以“孤舟”、“孤帆”的意象出 现,突出远行人的孤单之感。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 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折柳送别
折柳枝
施肩吾
伤见路边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 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日暮征帆何处泊?
送别诗的常用意象细看来不是杨花

B挥泪泣别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LOGO
——苏轼《水龙呤》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Page
6
C借月咏别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LOGO
——晏殊《蝶恋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E修辞:比喻、拟人、烘托、反衬、对比
Page
14
Page
9
E把酒饯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LOGO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淑》
Page
10
F唱歌送别 许浑《谢亭送别》
LOGO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Page
11
2.离别诗表达的情感
LOGO
①依依不舍之情。
②祝愿劝慰赞美之意。
③借送别言志。
④孤寂惆怅之心。
⑤身世命运之感。
Page
12
A直接抒情
B借景抒情
常用手法
LOGO
C以乐景衬哀情
D想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送别诗
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 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 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 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杨炯《夜送赵纵》
Page
7
LOGO
月亮是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在古人 的观念中,月亮具有柔美的特性。月光笼罩在夜幕 下,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宁静安详、朦胧柔和的, 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 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 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 得动人深长。
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情感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及抒情方式

一、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转〕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哀,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别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送别诗常用意象

以下是一些在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1. 长亭:古时道路旁为行人休息、送别的地方,常用来象征别离。
2. 碧水:常常象征思念和别离,因为水流的特性与人的思念相类似。
3. 杨柳:因为柳树在春天发芽,所以常常象征离别和新开始。
4. 风雨:常常象征困难和挑战,也暗示着远行者将面临未知的一切。
5. 长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6. 孤帆:常常象征远行者的孤独和远离。
7. 离亭:与长亭类似,离亭也是送别的地方,常常象征别离。
8. 酒:送别诗中常常有劝酒的场景,酒象征着对远行者的祝福和期待。
9. 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10. 雁:常常象征远行和别离,因为雁在秋天南飞,春天北返,与人的离别相似。
这些意象在送别诗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送别诗成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
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1.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
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
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
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
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
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
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
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
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
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
“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
”(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
”(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
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杨柳渡头”之杨柳,点染环境,烘托气氛,那漫天飞舞的零落杨花,“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刘禹锡《柳花词》),也正是人生飘零的一种象征。
2.“今日送君须尽醉”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有人曾说分别就是两种水,一种是眼泪,一种是酒。
窃以为此言不虚。
正所谓“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1,分别之时的酒筵又岂能无酒相伴,只有在酒的聒噪下才能让人不断忆起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才能忘却凡尘俗世,仅仅拥抱这难得的感情。
酒,实为别离之必备。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贾至诗作中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酒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
”这一说法为众多诗作证实。
岑参《送杨子》:“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温庭筠《送人南游》:“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
”诗人酒杯中装载的是浓浓的情谊。
酒意象大量出现于送别诗,主要是因为酒本身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诗人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
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
”(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片心意。
刘禹锡送别贬谪边州的张贾,便以樽酒致意: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
如今暂寄樽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送张员外贾》“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
”(白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世上只有情难说,今夜应无不醉人。
”(顾况《送李侍御往吴兴》)酒又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醉不醒的神奇力量,饮酒特别是超量饮酒后,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淡化以致忘却了远行的忧愁悲伤。
赵嘏洞庭送客,便希望行者饮酒以忘忧:处处云随晚望开,洞庭秋入管弦来。
谢公待醉消离恨,莫惜临川酒一杯。
——《同州南亭刘侍郎送刘先辈》酒乃诗之媒。
送行的水酒激发诗人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而诗歌更令送行之酒脱俗而雅化。
诗人们在酒后沉醉中体验人间的离愁,于是,“酒语诗情替别愁”(元稹《沣西别乐天》),就成为送别诗的一大特色。
3.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驻足在凄清的长亭。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而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以长亭居多。
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4.“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荡漾着寂寂水波。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
“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荡漾着寂寂水波。
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津口渡头,常常成为友人劳劳相望各依依的场所。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出行,常走水路,水埠津波,成为送别诗的创作环境;寂寂流水,成为送别诗的创作媒介。
水的悠悠流淌,象征离情的缠绵不绝;流水一去不返,象征行人的渐行渐远;水的清寒冰冷,象征离别的凄凉悲苦。
正因为水有多种象征意义,诗人才将送别之情投射于水意象之中。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水之轻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异质同构,有着天然联系。
诗人钱起即坦陈“汉水东流是寸心”:斗酒忘言良夜深,红萱露滴鹊惊林。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秋夜送赵冽归襄阳》“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自然界中,水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水牵离恨,波载愁绪,在世人心目中,流水与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
诗人又常将清寂之水转化为一种人生体验: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浐水送别》)友人辞别凤城,诗人依依作别,心情颇不宁静。
这宫前之水,不仅流尽了有为之士的大好年光,而且流尽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诗人以流水寄怀,抒写了对个人际遇和国家运命的感伤。
漫漫人生,碌碌仕途,无休止的别离和无穷尽的哀怨,尽在这寂寂流水声中。
5. “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孟郊《古怨别》)“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高悬天际之月,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衰。
明月与别离的联系极为紧密。
“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
一方面,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王昌龄《送胡大》)“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
”(杜牧《偶题》)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
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将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
诗作借月抒怀,内蕴丰赡。
一说心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托附离情。
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李白将对迁谪朋友的思念托一轮皓月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了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明月目睹着离人的痛苦,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古人送别诗中,明月常用来烘托和强化离别怅惘之情,这时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
江月寒楼映衬着离人的别绪,月亮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体验。
柳、酒、亭、水、月这五种借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意象,在送别诗中起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它构成了形象之美,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除此之外,草、雁、雨、舟、风、云、烟、山等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
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