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摘要:音响感知的能力主要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对音乐语言汇成的整体音响的辨别、接收及储存;音乐美的欣赏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共鸣,只有在理性认识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音乐美的欣赏。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响感知感知能力

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是音乐美欣赏心理的一种要素。进行音乐欣赏必须要从音响感知入手,将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都必须靠音响感知来引发。我们讲的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但这些还不够,还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这些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整体性的音乐结构,直到把它们合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这才是完整的音响感知。

?、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是

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

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及曲体等基本

要素的辨别能力。这是音响感知的基础,音乐尽管

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音乐

欣赏如果具备了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那也就具

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要做到准确的听辨、欣赏者

首先要明确各要素概念的本质为主,不能含糊混

淆。例如节奏和节拍的概念:节奏是音的长短关

系,节拍是指强拍和若拍有规律地反复,二者有着

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构成音乐的两个要素,它们

又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音乐音响辨别能力的高

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感知能力的高低,如果一个欣

赏者连二拍子和三拍子都分不清楚,那么他就很难

听得出进行曲和圆舞曲音乐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

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能力,那么也会影响欣赏丰

富多彩的作品的音响效果,另外,对速度、力度、

和声、织体等要素的辨别能力的提高,也都对音响

感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欣赏者在音乐欣赏

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诸要素的辨别能力

在音响感知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

1、音响的感受能力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方面。旋律感在音响感受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通过旋律来表现,正是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才有对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例如: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就要注意感受它那明亮、高亢、波澜起伏的旋律,体会歌曲对祖国山河景色的描绘,抒发对祖国由衷地赞美和崇高的爱恋之情;欣赏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末乐章,就是通过对乐曲独

具特色的动人旋律的感受,体验作曲家在乐曲中所表现的痛苦的感情内容。如果一个欣赏者对音乐的旋律缺乏感受力,那就不可能真正领会音乐所特有的美。

2、节奏感是音响感受力中另一个重要因素。音乐之所以能够千变万化,具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力,节奏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音乐的表情性质和风格特征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节奏或节奏音型造成的。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被称为“命运敲门声”的“命运”音型贯穿了整首交响曲,不时地展现出“命运”的严酷,其他主题与之交互呈示展开,表现了英雄的性格在对命运的斗争中受到锻炼,得到发展,歌颂了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斗争的无畏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展现了他们必胜的信心和胜利后的欢乐。由此可见,节奏或节奏音型在音乐表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节奏感是获得音乐美感的另一重要方面。

3、乐曲结构形式的整体感知,在音响感知中起合成作用。它是欣赏者按照音乐本身的结构规律,把音乐的各种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直至完整乐曲。例如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一乐章:该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中主部主题阴暗的、象是幽灵般的影子在徘徊一样的下行和上行的分解和弦音型,与坚定而充满信心的副部主题和谐优美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揭示了

矛盾的两个方面。展开部把主部材料转到大调上进行发展使其疑问性的音乐形象变得坚毅起来,同时也发展了副部主题,使它更为深沉,这样主部和副部不但在调性上、形象上,而且在情绪和性格上都彼此接近了,直到再现部中,通过主部、副部调性统一,矛盾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欣赏的作品从时间过程中加以总体把握,使自己的听觉紧紧跟随着音乐的发展,获得完整的音响感知。

三、对音乐音响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音乐音响的注意力就是要求欣赏者随着乐曲的起伏变化而把注意力始终稳定在音乐欣赏上面。如果在欣赏过程中没有对音乐高度注意力,或被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东西干扰注意力,那么就不可能得到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这里所说的注意力是指欣赏者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而注意力始终定在音乐欣赏上面。同样,由于音乐的时间性特点,记忆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出现的音乐,特别是一些音乐主题和旋律,能在自己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对后面出现的音乐就能很好的领会,就能从音乐的前后对比和发展中获得对音乐的整体印象。

总之,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响感知能力是在音乐欣赏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又具有指导作用”音响感知能力也是如此:由最初对音乐音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作指导上升到感性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正真对音乐美的欣赏。

参考文献:

1.黄华.让音响音色更靓[N]. 湖北科技报,2004

2?金凯,周莹.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J].兰州商

学院学报,2002,(02)

3?姜淑香?论音乐欣赏[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3)?

4■史云.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点、线、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9)

5.唐国矫.谈谈中师生的音乐欣赏与音乐审美[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6.王欣.论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J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7.徐文萱.漫话音乐欣赏[N].安徽人口报,2000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

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 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 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

[音乐欣赏,情感,音乐]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但存在一些微小的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从而又发展了美感。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借音乐的抒情性能,把情感表露出来,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音与音之间连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信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那就麻烦了。而音乐,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这些近百年来已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即乐与情通。本文就是讲述了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各方面的体现及要素。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中,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通过对乐曲慢与快的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通过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与慢的音乐要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摘要:音响感知的能力主要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对音乐语言汇成的整体音响的辨别、接收及储存;音乐美的欣赏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共鸣,只有在理性认识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音乐美的欣赏。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响感知感知能力 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是音乐美欣赏心理的一种要素。进行音乐欣赏必须要从音响感知入手,将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都必须靠音响感知来引发。我们讲的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但这些还不够,还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这些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整体性的音乐结构,直到把它们合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这才是完整的音响感知。 ?、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是 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 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及曲体等基本

要素的辨别能力。这是音响感知的基础,音乐尽管 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音乐 欣赏如果具备了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那也就具 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要做到准确的听辨、欣赏者 首先要明确各要素概念的本质为主,不能含糊混 淆。例如节奏和节拍的概念:节奏是音的长短关 系,节拍是指强拍和若拍有规律地反复,二者有着 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构成音乐的两个要素,它们 又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音乐音响辨别能力的高 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感知能力的高低,如果一个欣 赏者连二拍子和三拍子都分不清楚,那么他就很难 听得出进行曲和圆舞曲音乐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 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能力,那么也会影响欣赏丰 富多彩的作品的音响效果,另外,对速度、力度、 和声、织体等要素的辨别能力的提高,也都对音响 感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欣赏者在音乐欣赏 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诸要素的辨别能力 在音响感知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 1、音响的感受能力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方面。旋律感在音响感受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通过旋律来表现,正是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才有对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例如: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就要注意感受它那明亮、高亢、波澜起伏的旋律,体会歌曲对祖国山河景色的描绘,抒发对祖国由衷地赞美和崇高的爱恋之情;欣赏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末乐章,就是通过对乐曲独

漫谈音乐中的形式美

浅谈音乐中的美 论文字数:4000 关键词:音乐美学和谐美整齐一律美变化统一美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摘要:在音乐教学与评论中,常常需要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解释其动人之处。本文试图从和谐美、对比美、整齐一律美、对称均衡美、变化统一美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些不为常人所见的音乐现象,以开拓在教学等领域的音乐美学的应用视野。 音乐美的体现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现实美作为音乐的反 映对象,它不是直接被再现,而是一种通过人的主观感受上的折射,间接地得到表现。因此,所谓“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音乐是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特定情感起伏的对应关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关系,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 音乐利用自然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但它并不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摹拟。音乐作品必须与特殊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具有意义。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外在技巧的表象美和思想情感的内涵美。 音乐是一种“造型”艺术。“美声”不仅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也是器乐艺术所追求。“美声”不仅是音色的美,也是音质,音准,音量以强弱,高低,快慢等诸因素结合的美,表现的美。从古至今,不是有许多人为演奏家的高超演奏技艺所倾倒吗?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也以他们作品优美的曲调,流畅的旋律而闻名于世。音乐艺术的表象美是不能否认它本身的美学价值的,否认音乐艺术有技巧的表象的美,等于否认了音乐首先要有“悦耳”的功能。 当然,音乐不仅要“悦耳”,更重要的还要“动情”,这就是音乐的内涵美所在。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把“音”加以艺术的组合而为“乐”,是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艺术。“绕梁三日”不是音响的物理现象,而是“一曲难忘”的心理现象。使白居易“青衫湿”的是什么力量,当然不仅仅是表象的技巧美,而主要是音乐内在的感染力。《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当然不是指自然的音,而是指心灵的音。荀子在其《乐论》中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免也。”发自作曲家、演奏家内心的音乐,也正是为了通过音的艺术组合的美,作为一种心灵相通的“信息”,从听觉器官传导给听众,让听众产生心灵共鸣,以达到感染、感动听众的目的。这才是音乐动人魅力的根本所在。 尽管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音乐美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音乐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特色等等,但这些涵盖的仅是音乐的审美外延。子曰:“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只有在表象的“文”和内涵的“质”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时,音乐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意象。

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一)

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一)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意象的流动性。 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感知过程的听觉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3.内在情感的直接性。 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5.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美的体现

音乐的美的体现 音乐是人类情感通过乐音的流动进行的情感深层次的撞击 与交流,其基础与前提,是相互的理解与共鸣。如何使自 己的心灵感受通过没有普通人类发生与表情的语言实现充 分的表达,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与解决的大课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间断对它的探求。我国古代就不乏通过 音乐成为“莫逆”“知音”的动人心魄的事例。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音乐故事,使人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知音”——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声在流水,锺子 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为鼓琴者。” 很显然,这个故事符合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寄情山水 而托物言志的基本状况。虽然伯牙优美动听的鼓琴没有传 接下来,我们也没有办法找回历史上的精美音乐那忽而小 桥流水的潺潺涓细,忽而大江奔流的浩瀚无际,忽而有如 巍峨的泰山,忽而又似清清小溪的优美乐音,但凭借这段 历史真实的记载,我们凭借古代挖掘出的各类音乐和流传

下来的丝竹管乐,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遥远的古代,我国音 乐艺术的发展水平,音乐艺术家高超的弹拨技艺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 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 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 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 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 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充分调动我们的耳、眼、手 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 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 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 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音 乐欣赏课中,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音乐 审美修养水平。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 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 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 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 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

关于美的定义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着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描写音乐的优美句子

描写音乐的优美句子 1、卡农的魅力在于百听不厌,让人心情舒畅,而且还可以缓解压力。因为它的曲调规律,让人感觉很理性,但是理性 的同时又有种感性的冲动。无论心情好,心情不好,都可以听卡农,无论何时,它都能让人平静! 2、音乐,让我在悲伤时感到一丝快乐,让我在感动时潸然落泪。音乐让我知道,人世间的各种欢乐,各种辛酸,各种 痛楚;音乐让我知道,只要有音乐,我就不会孤独,不会寂寞。音乐,为我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3、音乐,人类的灵魂,只有懂得音乐的人才懂得生活。 4、“金色的风”由风声中飘扬的黑管开场,与横笛交叠出梦幻般的空间,四周不时响起的风铃声和远处隐约朦胧的弦乐,像夏季降下湖畔的晨雾,浑身清凉却又暖在心头。 5、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6、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7、请不必感到惊异,因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听吧,当一首流行音乐在你耳中跳动时,音乐已化作一个个精灵激动着 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感觉到了吗?血液正在燃烧;听到了吗?心跳正在加剧。当你发觉自己不知不觉间跟着音乐节拍翩 翩起舞时,请不要感到惊奇,因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8、音乐让我有很了大的收获。喝一杯白开水,听着唐磊的丁香花,那优美的旋律,将我陶醉,那不快不慢的歌词,既 潮流又有些琅琅上口。 9、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现在,音乐一直伴随我左右,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是快乐或痛苦,幸福 或迷惘,激动或不安,都能在音乐中得到舒缓,使我原本落满尘埃的心灵得到净化。我用音乐来了解生活,感受悲欢离合;用音乐来表达热情,诉说喜怒哀乐,我用音乐来感染旁人,让他们发现美好,感悟生命。 10、音乐带着难得的自信和微笑在旋律中绽放,伴着电子琴曲风,每一个音符都像生命在跳跃。音乐赋予了我们太多 的心灵悸动。曾经的硝烟弥漫,过眼的春光烂漫,欢腾的青春畅想,都被它用干净的声线在清晨唤醒,快乐地行走在灿烂 的阳光里。

音乐欣赏的美学特征

音乐欣赏的美学特征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审美对象(音乐作品)与审美主体(人)之间关系的学问。音乐的美与不美应该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但人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关照(欣赏)时,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并充满了想象与联想。所以,对音乐的欣赏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一、音乐创作是基础 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应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p97)任何成功的、美的艺术作品,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必须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因此,欣赏歌曲不能不首先考虑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构成,应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不可想象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器乐曲中、交响乐中、舞剧中还是歌曲中,旋律无疑是音乐作品的关键和灵魂。 (一)音乐有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文学属于语言艺术,具有很强的抒情性;音乐是音响艺术,音乐的抒情性不同于文学;音乐的抒情是直接的,而文学的抒情则是都是间接的。同样是抒情,音乐却有着超越语言局限性的优点。所以,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只有靠音乐来表现。就此海涅十分确切地说: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才开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此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含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不能达意。音响并不能表示明确的概括思想和逻辑推理,无法直接表现任何事物,而需要文词的帮助,依赖于文词。这正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之所在,即音乐的特殊性问题,其实质是说音乐有不确定的一面。 (二)音乐的确定性 音乐又有确定性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音乐亦有确定的个性和独立性。例如《摇篮曲》的音乐旋律不能同《解放军进行曲》张冠李戴。因为二者的音乐情绪与情感现象根本不同,描写战马奔驰的音乐、进行曲不会用3/4拍的节奏型,歌唱英雄人物的歌曲不会用软绵绵的情歌曲调,节奏节拍都是一曲专用,各有突出的个性。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描写火车飞奔的音调是万万不能套用在沙漠上跋涉的驼队上的,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的情理。音乐不是歌词的翻译,也不是音符随意的排列组合。在歌谱中有若干表情、速度及强弱记号等。这就是一种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内容的揭示和要求、界定和限制,不能漫无边际和随意而为。 (三)音乐的表情性 音乐是表现性时间艺术,即表情艺术。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特点的艺术样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2](p36)长期的音乐实践一再证明了语言的音调和音乐的音调都有表情性的特点。首先,语言音调的大小强弱、快慢高低及语气的不同,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音乐的表情音调正是在语言音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两者均有共同的表情性特点。表现情感类型不同,在音乐的表现形态中(诸如旋律、曲式、节拍、速度、音量、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也各不相同。人们都承认音乐是最擅长抒情的艺术,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情,音乐却能把它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而深厚的艺术感染。因此,在歌曲欣赏中,要真正了解这首歌曲,就要求词曲结合,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生活经验,反复聆听,反复琢磨,不断加入新的想象,获得新的体会。使歌词乘着音乐的翅膀直接飞进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音乐表演是桥梁 一切艺术最终的目的在于欣赏,音乐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绘画、文学等不需要表演者

在音乐中感受美、表现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1788664.html, 在音乐中感受美、表现美 作者:张璇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3期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号手,音乐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专业名词,不是空泛的理论,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将学生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因此,感受美,表现美,才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话题。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可以说,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从一篇音乐欣赏教学案例看音乐美的特殊性

从一篇音乐欣赏教学案例看音乐美的特殊性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感觉教育。但在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解释音乐的现象,本文从一篇常见的案例入手,旨在使我们的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音乐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审美特殊性,能够明白音乐的欣赏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知道音乐具体表现了什么内容和形象,而是为了让学生去感觉。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案例音乐美特殊性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鉴赏”摆在了音乐教学领域的第一位,这既是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小学音乐实践决定的,又是由我国师资欠缺等现实国情决定的,更是由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由于音乐是听觉艺术的这种本质特征,就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全部教学活动也必须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这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来。但学生听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教师怎样来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听”呢? 教师理解的差异,甚至由于学科专家美学思想的迥异,都将直接造成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某些混乱,如“音乐教育就是情感教育”的论断是否一定正确等等,不一而足。最为明显的是,这些差异造成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出现了不少问题,最突出的

问题就是用语言来解释音乐,具体表现为以参考书上的介绍为标准,要求学生说出音乐表现了具体的什么内容,或教师以标题音乐中曲作者等人的叙述为标准,要求学生说出音乐到底表现了什么具体的形象。 每一个读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老师都非常熟悉这样一个例子:北京樱花园中学的王琳老师给学生听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时,有一个农村转学来的孩子听后给乐曲取名为“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原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1。原本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是值得鼓励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应让学生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王琳老师是这么做的,她对这个学生的想象予以了肯定,我猜想她在最后一定也给学生提供了刘天华的创作初衷,但当她以此为例写了一篇《用音乐打开想象的闸门》的论文投稿到某杂志时,却遭到了一位编辑的批评:“小孩子想象的闸门就是这么打开的呀?谁不了解《空山鸟语》?怎么能想象成鸡叫呢?鸟叫是和谐的音,而鸡叫是噪音,学生这么写是不可以的,绝对是错误的!是不准确的!”2 对于那位编辑的批评和王琳老师的做法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但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案例和这样的批评我们却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甚至在其他的音乐生活中(如广播电台的音乐欣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第4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第4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浅谈什么是音乐美

浅谈什么是美?什么是音乐美? 说起美,美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词,美的概念有很多,劳动的美,形体的外在美,事物的内在美等等,都是很好的美的体现。总之,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构成的美。同时艺术美也包括艺术内容的美、艺术的形象美、形式美。这样,它们不仅从不同侧面显示着社会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而且也显示着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所以归根结底,艺术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 音乐美学首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美学是研究人对世界,尤其是对艺术进行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它要探讨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审美的特征以及在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进而研究艺术的本质、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美的本质和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普通美学所研究的只是人类一般的审美活动规律和特征,对艺术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其普遍的规律,研究它与审美活动的一般关系,而不太可能对每一门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一任务只能由每门艺术自身的美学来承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美学是普通美学在音乐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它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揭示音乐与其他艺术共同的特征,而在于阐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特殊的审美规律。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音乐美学与普通美学的关

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这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比其他艺术鲜明得多的特殊性,其中许多特性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没有的,比如构成音乐的材料——乐音的非客体性和非语义性;音乐反映现实的间接性;情感因素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内容与形式的同一性等。因此音乐美学具有它自身存在的特殊价值。 其次音乐美学又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音乐美学在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起着特殊作用。在音乐学这个大的学术领域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繁衍越来越多,但音乐美学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于其他研究音乐艺术某一具体规律的学科,它是从整体出发去探讨音乐最一般的规律,具有最广的涵盖面。它力求透过各种具体现象去揭示音乐的本质。它在研究过程中固然会涉及音乐学许多专业的问题,但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中,人类审美活动的最普遍的规律。虽然在学科分类中音乐美学被放在体系音乐学的范畴内,与音乐音响学、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相并置,但它实际上不仅对体系音乐学中的这些学科,而且对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都具有指导意义。

音乐美的鉴赏

正文 绪论: 本次论文以《卡农》为主题,通过《卡农》这一在音乐界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分析其背景及强烈的音乐风格,层层深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并以此来提高同学的音乐欣赏水平。文章通过对《卡农》的创作背景及其内容的研究,使同学明白该从何处下手进行音乐欣赏,从而避免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过于流于表面,走进误区。 本论: (1)、背景: 卡农的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赫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像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 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电影《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2)、节奏: 卡农钢琴曲节奏轻快,开始的相对后边的部分较低沉委婉,音乐高潮时节奏欢快、轻盈,到尾声时由欢快的节奏逐渐转为轻音直到结束。 卡农小提琴曲节奏开始较缓,有种莫名的悲伤感,高潮部分又回到了轻快。潘婷泰国立志广告片中,背景音乐同样用了卡农小提琴曲,但这首曲子的节奏快了很多,同样曲子前面节奏较舒缓,逐渐节奏加快,到高潮部分节奏一下子就快了很多,让人从压抑的心情跳到了欢快的心情. (3)、曲式: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根本的特征是,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而音乐艺术需要音乐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纽带。所以说,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何种音乐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音乐的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表演具有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化机制。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所指出的:“演奏家的任务是什么?他处在作曲 家和听众之间,把活的因素传给写在谱表上干巴巴的音符,把它们的生活脉动恢复起来。”表演的活化机 制一方面体现在使符号形式转化为活生生的声音动态,使欣赏者感受到具体可感的听觉意象;另一方面表现在优秀的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演奏家们不断地传播(也依靠录音手段),才使之得到保存、并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就是作品的演奏史,每一次演奏的再创造都是音乐作品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部分。反之,有些杰作被演奏家忽略而渐渐失去影响成了保存于博物馆的档案,在演奏家的挖掘整理后,才得以复活。美国

小提琴家考夫曼使维瓦尔第的8首遗失的协奏曲在 音乐会上重放光芒,李赫特救活了舒伯特的一些被遗忘的优美的奏鸣曲就是证明。 诚然,音乐表演是一门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艺术,表演者需经过多年的演奏或演唱训练才有可能表现好音乐,就音乐的演奏讲,能否对乐曲注以生命,往往是演奏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钢琴艺术中慢乐章的演奏是很见功力的,它既需要理智又需要诗人善感的气质,才能将每个乐句的表现与和声的色彩恰如其分表现出来。钢琴家鲁道夫·费尔古斯尼曾在一次访谈中 说过:“我尽量避免使用技巧(technique)这个次,因为我给这个词的定义不同于大多数音乐家对它的理解。技巧通常被视为弹奏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样,人们也常常认为它与乐曲如李斯特的练习曲、肖邦的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有关联。但我认为:在弹奏莫扎特某乐段节奏缓慢的乐曲中某个柔和的音符时,你所需要的技巧并不少于弹奏李斯特狂想曲中某个急风骤雨般的段落。技巧是许多因素结合而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对速度和节奏的掌握、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轻重、段落的处理。显然,如果你要弹奏的是一些很难的乐曲,你就必须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起来共同为演奏作好一切准备,此外,你还得有某些被人们

雨巷》中音乐美的体现教案

班级:18汉本1 姓名:刘清源学号:22221118136 《雨巷》的音乐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掌握赏析诗歌音乐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欣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中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的低沉、伤感,充满愁绪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雨巷》。 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歌词很熟悉?没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雨巷》,大家发现这首诗竟然可以谱曲唱出来,不仅毫无违和感还十分动听,富有艺术性。那么今天我们就在上节课学习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在语言上的特色,感受其中最重要的音乐美。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1.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感情基调。为每一句诗的末尾字注音。 2.播放《雨巷》朗读音频,关注范读的节奏停顿、抑扬顿挫。 3.全体齐读,运用所掌握的诗歌的节奏和停顿方面的知识,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组合作探究,重点赏析 分组:前后桌四人一个小组。 1.问题:听《雨巷》朗读音频,为每句诗的末尾字注音。然后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并作分析。 2.由学生来分析,主要在韵脚、节奏上。老师作点评,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生读诗歌,自我分析,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 师生交流明确: (1)诗行基本为三节拍。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2)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前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3)押韵 诗歌共七节,每一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韵两次或三次,相隔不远重复一次韵脚,从头至尾没有换韵,一韵到底。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押ang韵。有意地使同一个音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出现。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心头。 (4)重叠 词语的重叠使用,在诗歌中随处可见,他有时出现在同一诗行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出现在诗行之间,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又出现在诗节之间,如2、3节中的“彷徨”。词语的重叠运用,为诗歌带来了舒缓的节奏。 (5)反复 从全诗看,第1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成“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突出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6)复沓句式的巧妙运用 分析: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第4 节:“像梦般的“像梦般的妻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杳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7)双声叠韵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