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合集下载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李自成(1606年-1645年)是中国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是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被他推翻后建立的大顺政权的皇帝。

他的主要事迹是领导了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皇权,建立了短暂的大顺政权。

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事迹的详细介绍:李自成出生在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的陕西省蒲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对明朝的官吏贪污腐败和压迫农民感到愤慨,并希望能够为农民争取权益。

在他20多岁时,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张献忠的农民,两人决定发动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起初,李自成和张献忠只是在附近的农村进行零星的抗税活动,但他们的声势很快蔓延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他们的队伍。

1628年,他们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军队迅速壮大并占领了蒲城。

此后,他们开始向陕西的其他地区扩张,吸收了更多的起义军和农民。

1630年左右,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关系逐渐破裂,他们的目标和理念有所不同。

最终,张献忠带领一部分起义军离开,离开了李自成的领导。

自此以后,李自成独立领导起义军行动,并逐渐成为起义军的领袖。

他号召农民团结起来,一起反抗明朝政府的压迫。

1633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占领了陕西省的凤翔府,建立了农民政权。

此后,他开始向东发展,占领了宝鸡和兰州等地。

1638年,他的起义军攻占了陕西省的西安,此后李自成自封为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

然而,李自成的政权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他的政权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导致内部腐败和军队失控。

其次,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缺乏足够的军事经验来抵抗明朝政府的进攻。

明朝政府派出大军镇压起义,迫使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陷入困境。

1644年,明朝的统治者明思宗逃离首都北京,李自成乘机攻占了北京并于同年自封为大顺皇帝。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清朝的入侵者李自成攻入北京,并俘虏了他。

1645年,李自成被处决,大顺政权彻底崩溃。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是带领起义军进行军事行动,推翻明朝政权,并在短暂的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的农民起义对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历史具有深远意义。

初一历史17课预习案

初一历史17课预习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断,大臣们更是,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爆发: 北部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发动起义。

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发展(1)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3.结果:李自成会师北上,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攻进北京城内,统治长达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后金的建立: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2)改族名:1635年, 改族名为。

(3)改国号: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2.清兵入关(1)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驻守重镇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

最后失败。

二、自主探究1.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均田”“免赋”分别是什么意思?与之前农民起义比较,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突出特点?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

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明季北略》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4】.下列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A )
①明朝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 ③明末农民起义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
C.②③⑤
B.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符合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人民的支持
3.李自成起义军的发展
1640年,起义军打到河南,提出“均田免粮”
1643年,被拥戴为新顺王 1644年,建国大顺 1644年,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探究 三
起义军撤离北京
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展开激战。吴三桂勾结清军夹 击李自成军,农民军惨败,李自成退回北京。1645年,李自 成在通山九宫山遇难。明末农民起义的高潮结束。
材料二 农民军的战败引起北京人心惶恐。明降官纷纷南逃, 各地官绅地主也纷起反噬。尤其严重的是, 起义军的很多将官 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鹜声色,贪财货,分据前明大官 住宅,日趋骄奢淫逸,士卒也各身怀重货,无有斗志。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起义军骄傲自满,麻痹轻敌 起义军进京后滋长了享乐腐化的思想 吴三桂与清兵联合进攻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 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 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石 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最可悯 者,如安补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 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 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 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 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
探究 一
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故事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故事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故事明代末年,中国社会连年受到自然灾害和政治腐败的双重打击,人民疾苦难当。

在这个背景下,李自成作为一位勇敢而聪明的农民领袖,带领农民起义冲破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这是一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故事。

李自成生于明朝晚期的陕西农村,家境贫寒。

他从小就被农民的疾苦所触动,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

然而,明朝政府以其严酷的赋税政策和压榨性的统治方式,使得农民们的生活更加困苦。

饥荒和税收的压力让人心力交瘁,这股积怨渐渐形成了农民反抗明朝的沃土。

李自成深谙农民的苦衷,他积极参与地方民间组织,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他鼓励农民互相帮助,建立农民自治组织,并积极宣传自己的理念。

他的努力使得众多农民受到启发,他们纷纷加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

农民起义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艰苦与曲折。

李自成善于用兵,在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迅速壮大起来。

李自成采用了灵活的战术,迅速攻占了当地主要城市,逐步形成了对明朝的威胁。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并非一味采取暴力手段,他懂得以德服人。

他在解放的地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深得民心。

他也积极寻求外援,与其他起义领袖合作,形成了联合抗明的力量。

然而,农民起义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日益增多。

明朝政府派出大军镇压起义,杀戮和屠杀也不可避免。

李自成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不仅要应对军事压力,还要处理联合抗明军队内部的矛盾和纷争。

然而,他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了对明朝统治的威胁。

最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功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然而,李自成并未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随着农民起义的胜利,朝廷权力的真空导致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国家动荡不安。

李自成的统治并不稳定,他败于明朝遗臣吴三桂的叛变,最终被清朝军队所灭。

尽管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尝试失败了,但他勇敢的斗争精神和对农民疾苦的关注,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的概况。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理解现阶段我国反腐力度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明末流行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事件?2. 学生回答:李自成起义。

3. 教师总结:明朝是怎样走向灭亡的?满洲是怎样崛起的?为什么清兵能入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进行标记。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如明神宗采办珠宝、明熹宗宦官魏忠贤等。

2. 教师讲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如陕北农民起义、李自成建立政权等。

3. 教师讲解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的概况,如后金建立、清兵入关等。

四、小组合作交流(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2.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精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二、明末农民起义
1、原因 (1)明末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自然灾害严重。
材料 《陕西通志》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 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 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 石块而食。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 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 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 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 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 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 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想一想: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严禁抢掠,还向贫苦 民众发放钱粮。 (3)李自成的政策与明政府政治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朝政府腐败,还不断征收各种赋税,民心尽失,这是根本原因。)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案)——顾婷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案)——顾婷

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后期腐朽统治的表现,理解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李自成起义军发展壮大及推翻明朝的史实,知道起义军撤离北京,李自成牺牲,起义高潮结束。

通过理解李自成起义爆发的背景、起义军发展壮大及失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知识归纳的能力;通过学习活动“畅谈明末李自成起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起义军撤离北京的史实,引导学生运用原因与结果的概念,认识明灭亡的必然性,理解李自成撤离北京(李自成起义失利)的原因。

在引导学生认识明朝灭亡的必然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学习活动“畅谈明末李自成起义”,培养学生阐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李自成起义军发展、壮大及推翻明朝的史实,认识起义军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二、难点1.起义军发展壮大及失败的原因。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1.下载截取视频:《中国历史故事——明朝的盛衰》、《中华上下五千年》第252集《闯王李自成》、电视剧《闯王李自成》中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片段。

2.要求学生搜集明朝末年政治腐朽的表现和李自成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视频导入——预备铃声响后,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剪辑视频《中国历史故事——明朝的盛衰》。

方案二:复习式的导入——预备铃声响后,首先让学生回顾明朝建立的相关内容。

教师:1368年,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1628年,陕西人民率先揭竿而起,明朝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明朝,成也农民起义军,败也农民起义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末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明朝末年,来看一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说课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说课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既可以拓展 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进一步实现 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教学效果与反思
我在本课的讲授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在 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做铺垫,讲解适可而 止。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讲尽讲透,就打消了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懒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要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 明白事理,掌握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就需要从 教师的讲授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时间和实践。
同学们看课本84-85页,
思考: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和影响。
【设计意图】 教师设置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带 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参与课堂。初步培养学生 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读图说史
政治腐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看图说史的能力,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研读史料
满清军队进入山海关内、攻占北京这,一开环节始的统设治置中可国以充。分贯彻落实新
课改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
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意图: 设置思维导图进行小结,使学生对 本课知识有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对 课堂中学生想法与表现加以肯定和 表扬,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社会动荡不安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
课堂练习
题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
难点,通过当堂练习,不仅
固了所学基础知识,而且使
1、下A.列重有文关轻明武朝,灭军亡事原弱因的叙述B不.正大确臣的、是宦(官结A)党生 为 提的 教 供营学 师 依私习 制 据效 定 。果 下得 节课以的及教时学反计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2:明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
技术的发展。 (2)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 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 写出一批优秀的科技著作。
姓名
李时珍 宋应星
年代 类别
明 明末
医学 医药学
著作
成就
东方医学巨 典
《本草纲目》
科技
徐光启
明末
农学
17世纪中国 《天工开物》科技的工艺 百科全书 一部重要的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 书
【1】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
是( C )
A.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书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D.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2】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的是( C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本草纲目》流传到了日、英、法等国, 目前国内外各种翻刻版本多达50多种。 《本草纲目》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重 大贡献。
背景资料
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 代的本草书籍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是可以 “久服延年”的,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 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 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 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徐光启不仅在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
在哪个领域有重大成就?
利玛窦与徐光启
希 腊 欧 几 里 得 著 作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 书,他对自然科学有浓 厚的兴趣,跟从利玛窦 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 数学等知识。两人还共 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 本》。此外,徐光启还 编著了一部农学巨著— —《农政全书》。
排放有毒气体(瓦斯)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内容: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 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 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
地位:是一部重要的 农业百科全书
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 是明末科学家、农学家。字子 先,号云扈,他认为“富国必 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不 仅自学了农学,兵学,还虚心 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天文、 地理、火器等知识。与利瑪窦 等人一起翻译了《几何原理》、 《泰西水法》等,被称为介绍 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他编撰 的《农政全书》成为中国五大 农书中成就最大、内容最完备 的巨著。
利玛窦和徐光启
思考1: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具有哪些时代特点?
总结汇总药物 1800多种,方剂 10000多个。
总结明代农业 、手工业生产 技术。
总结了我国农业 生产理论和方法 还介绍了欧洲先 进的水利技术。
6、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具有哪些时代 特点?
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 地位。 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 后于世界。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巨著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姓名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年代 类别
明代 明末
明末 医学 药物学
著作
成就
药物学巨 《本草纲目》 著
17世纪中国 科技的工艺 《天工开物》 百科全书 一部重要的 农业百科全 《农政全书》 书
科技
农学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一部药物学巨著。全 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内容: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 农业和手工业等30个生产部门。 地位: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这是《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图中描绘了明代矿工在
井下采煤的情景,图中有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这是当
时领先世界的一项技术,想想这根竹竿是做什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