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川教版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2.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自主学习】
1._______沉溺于酒色,荒废朝政,吏治腐败,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2.明神宗、明思宗先后以用兵辽东为名增加“_______”。

明思宗还以镇压农民起义和训练士兵为名增加“______”和“_______”。

3._______年,陕北大旱,统治者催逼税粮。

澄城农民揭竿而起,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______被推举为“闯王”,领导起义军与明军战斗。

1644年,李自成在______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的表现?
探究点二: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末年,统治愈加腐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明末农民大起义最先爆发于()A.陕西北部
B.河南中部
C.四川地区
D.东北地区
2.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地点是()
A.西安
B.洛阳
C.北京D.南京。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朝《流民图》
②巧立名目,加派赋税,大肆收刮:辽饷、剿饷、 练饷
一、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起义背景/原因) 1.朝廷腐败:最高统治者
明神宗大肆营建宫殿和陵墓,不理朝政,致 使吏治败坏,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2.残酷剥削:统治集团 ①大量侵占民田,土地兼并严重,对佃农进行残 酷的剥削,转嫁赋役 ②巧立名目,加派赋税,大肆收刮:辽饷、剿饷、 练饷 3.后果:广大贫苦农民无以为生(民不聊生) 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一场尖锐
李自成起义推翻 明朝
皇帝不上朝,吏治败坏 宦官专权 土地兼并严重 加派“三饷” 陕北大旱,催逼税粮 农民起义 提出“均田免粮”“平买平卖” 灭亡明朝 山海关大战遭受夹击 农民军损失惨重 撤离北京 九宫山遇难,起义高潮结束
起义军撤离北京
明朝的灭亡: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完
崇祯帝自缢之处
三、起义军的失败
李自成东征,与明朝总兵吴三桂大战于山海关, 遭到吴三桂与清军的夹击,败,退出北京。同年,清 军占领并迁都北京。 1645年,李自成遇难于九宫山。
九宫山李自成墓
课堂小结
李 自 成 起 义 推 翻 明 朝
明朝后期的腐朽 统治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闯王进京》图
一、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1.朝廷腐败:最高统治者
明神宗大肆营建宫殿和陵墓,不理朝政,致 使吏治败坏,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图为“魏忠贤生祠”
2.残酷剥削:统治集团 ①大量侵占民田,土地兼并严重,对佃农进行残 酷的剥削,转嫁赋役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经过)
1.直接原因: 明末,陕西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催逼粮睡 2.序幕: 澄县农民起义 3.代表人物: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闯王)

2016部编版: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16部编版: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16部编版: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明朝《流民图》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像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案)——顾婷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案)——顾婷

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后期腐朽统治的表现,理解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李自成起义军发展壮大及推翻明朝的史实,知道起义军撤离北京,李自成牺牲,起义高潮结束。

通过理解李自成起义爆发的背景、起义军发展壮大及失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知识归纳的能力;通过学习活动“畅谈明末李自成起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起义军撤离北京的史实,引导学生运用原因与结果的概念,认识明灭亡的必然性,理解李自成撤离北京(李自成起义失利)的原因。

在引导学生认识明朝灭亡的必然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学习活动“畅谈明末李自成起义”,培养学生阐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李自成起义军发展、壮大及推翻明朝的史实,认识起义军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二、难点1.起义军发展壮大及失败的原因。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1.下载截取视频:《中国历史故事——明朝的盛衰》、《中华上下五千年》第252集《闯王李自成》、电视剧《闯王李自成》中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片段。

2.要求学生搜集明朝末年政治腐朽的表现和李自成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视频导入——预备铃声响后,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剪辑视频《中国历史故事——明朝的盛衰》。

方案二:复习式的导入——预备铃声响后,首先让学生回顾明朝建立的相关内容。

教师:1368年,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1628年,陕西人民率先揭竿而起,明朝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明朝,成也农民起义军,败也农民起义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末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明朝末年,来看一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的过程。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李自成起义的背景、起义军的壮大、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农民起义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李自成起义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自成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李自成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难点: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网络资源:关于李自成起义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展示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起义军的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李自成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指导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7课-明朝的灭亡-(修订版).ppt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7课-明朝的灭亡-(修订版).pptx

(2)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 成的起义军?
• 归纳:(1)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 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 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2) 李自成规定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 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还向贫困民众发放钱粮。(3)起义 军作战勇敢。
• 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 的农民起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 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 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 到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 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 成惋惜。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
•三、聚焦主题 合 作探究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 归纳总结:(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 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 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 争权夺利。(2)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 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3)土地兼并严 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4)沉重的赋税, 民众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
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
• 提到清朝,近年来描写清朝的电影、电视剧不少, 其中有创作更有“戏说”。有同学能说出清朝给 你留下的最基本的印象有哪些吗?(留长辫子、 穿马褂等。注意指导同学区分历史和文艺创作, 勿受误导)而建立清朝的是满族。今天的满族是 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唐宋时 期。(引导同学回忆唐宋时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 少数民族情况,回忆学习过的靺鞨族、女真族的 历史。)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 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 (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 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 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 清朝是怎样建立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明朝的灭亡。

新版七年级历史: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课件]

新版七年级历史:第17课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课件]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 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新课导入
你知道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吗?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抟土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说
我有小 故事!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 表了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物种 起源》,创立进化论学说。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元谋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 知识,掌握北京人的历史知识。 2.通过“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和北京人系列知识的学 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大猩猩、北京 人和现代人的头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饲养猪狗 等动物
原始 手工业
制陶、
纺织 制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 原始乐器
半 坡 河 姆 渡
磨制石、 约 黄河流 骨、角器 6000 域陕西 种植粟 年
磨制石器 约 长江流 耒耜耕地 7000 域浙江 种植水稻 年 养蚕缫丝
饲养家禽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随堂演练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是( D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 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 化遗产的意识。
新课讲授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观察与思考
人类进化示意图
元谋人距 今约170万年, 是我国境内目 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他们已经 能够制作工具, 知道使用火。
第17课 李自成起义 推翻明朝
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1、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都县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课题: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授课人:丰都县滨江中学李润
授课时间:2017年4月20日第3节
学习目标
①知道明朝后期腐朽统治的表现,理解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
②了解李自成起义军发展壮大及推翻明朝的史实;
③知道起义军撤离北京、李自成牺牲、起义的高潮结束的史实。
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民谣中所说的“闯王”是指谁?
(2)为什么明朝百姓要“开了城门迎闯王”?
教学反思
②教学难点:起义军发展壮大及失败的原因。
导学
批注




自主学习
【知识清单】
一、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后期统治腐朽。表现:

2、直接原因:。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李自成起义的经过)
1、拉开序幕:。
2、提出口号:。
3、建立政权:。
4、正式建国:。
5、明朝灭亡:。
材料三四月初,明将吴三桂勾结清军,联合向大顺军进攻,农民军伤亡二万余人。二十二日,在山海关一片石,遭到吴三桂部与清军的联合夹击,大顺军惨遭失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自成起义军失利的原因?
拓展达标
【基础达标】在线检测,知识链接
1、明朝灭亡的时间()
A.1640年B.1643年C.1644年D.1645年
三、起义军撤离北京(李自成起义的结果)
1、李自成撤离北京的原因:。
2、李自成遇难:。
合作
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展示:
探究点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年免征,一民不杀,均田免粮,平买平卖。
材料二1641年,起义军在洛阳处死福王朱常洵,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深得民众的拥护。
2、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尊王攘夷”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D.“均田免粮”“平买平卖”
3、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起义军失败。这里的“将领”是()
A.张献忠B.吴三桂
C.努尔哈赤D.皇太极
4、阅读下列明朝末年的民谣:
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悦。”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李自成起义军发展壮大的原因?
探究点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夺取北京的胜利使义军的部分将领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产生了麻痹思想,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材料二随着军事上的迅速胜利……大将刘宗敏、田见秀等已开始追求享乐,纷纷搬进明朝贵戚、勋臣的华丽府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