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民俗考察
重庆风俗文化

重庆风俗文化重庆风俗文化重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集天地之灵气,是不可不去的好地方。
在重庆你能够感受到当地浓浓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民俗风情,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重庆风土人情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重庆风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巴渝风情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
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
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应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于江州涂山。
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
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
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宋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
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由于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
民间将其归纳为"重庆十八怪" (泛指数),所谓:七十岁叫"女娃儿"不为怪,八十岁喊(称)"崽儿"很自在,男人染发装"老外",女人的肚脐眼在衣服外,说话着急像比赛,"言子儿"(地方俗语)又多又古怪,"麻辣烫" (火锅)越热越要卖,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当小菜,坐车没得走路快(堵车),路边打望(东张西望)好愉快,棒棒(力夫)满街找买卖。
重庆各地经典民俗整理课件

南溪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
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在长时
期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
歌品种,它既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纤夫号子,也有别于广泛
传唱在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
•
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
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
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
同,颇有“竹枝词”遗风;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
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
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啰儿调音韵
•Hale Waihona Puke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吹 打 ·接 龙 吹 打 为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接龙吹打乐系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 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有了很大发 挥发展。它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 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品种,拥 有乐曲983首。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 【将军令】、【水龙吟】、【南锣】、【六幺令】、【风入松】 等。重庆市巴南区现有乐班二百六十余个、乐手近两千人,保存 有上百年的古老乐器26件,其中4件在200年以上。乐班不仅经 常参加本地民众婚丧寿庆仪式的演出,而且曾多次组团(队)参 加市、区(县)的比赛演出,被区、市、中央及台湾电视台摄制 成专题片向全国和海外播放。同时,还出版了约八十万字的《接 龙吹打乐》、二十余万字的《乡乐新韵——接龙吹打乐论文选》。 1991年,重庆市文化局将接龙镇命名为“民间吹打乐之乡”, 1999年,又将接龙吹打乐命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家乡重庆的风土人情

家乡重庆的风土人情重庆民族风情重庆直辖市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巴国的核心地带。
重庆地区大江纵横,山地连绵,峡高林密,气温湿润炎热,培育了巴渝人的聪明、智慧、忠义、勇敢的民风。
巴渝人杰地灵,项才辈出,在近现代更是帅星闪耀。
古代曾有蜀出相,巴出将的说法。
但尽管巴人在古代武王伐纣和秦楚争战中都有见诸史籍的出色表现,但因偏于一隅,有名的帅才在历史上少见载。
三国时有名将严颜和甘守;明末有石柱地区的土家族女将军秦良玉,她带兵转战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戎马一生,战功累累,堪称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巾帼豪杰。
近代随着巴渝地区的日益开放,更多的巴渝儿女走出峡谷,成就了一大批有作为的英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邹容是最早的开拓者,一篇《革命军》震醒了国人。
赵世炎、杨公是中共早期的领袖人物。
中国人民的杰出领袖邓小平的故乡广安县属于古巴渝地域,20年代邓小平就是由重庆启程到法国,开始了叱咤风云的一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有几位都出于古巴国所属的地域,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元帅和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直接属于今天重庆市的范围。
重庆人刚直重义,热情好客,开放而不排外,善于学习和吸纳外来的先进文明。
古代曾经历过数次流民迁移和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重庆较早开埠并与长江龙头城市上海建立了紧密联系;在抗战时期沿海人民大举内迁,全国精英云集重庆;60年代大三线建设,又汇集了一大批人才;改革开放使重庆又走在西部各城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重庆人大量走出山城到沿海谋求发展……这一次次的对内对外的大开放,促成了巴文化同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特别是沿海文化的融合,使重庆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民风与世情。
外来移民为重庆带来了先进的文化,重庆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使外来移民也自然就是有了巴渝人豪爽剽悍,忠诚热情的阳刚的之气。
重庆这一古老的城市,润流着古代巴人的血液和传统,并以其独特的山水地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山的脊,山的梁,大山的胆略和气魄;江的浪,江的峰,大江的开阔和胸怀。
我的家乡—黔江区

黔江民族风情简介
在中国西南部重庆东南的大山中,穿行 着两条清幽的河流——乌江、酉水河,她宛 如闪亮的玉带镶嵌在这块热土地上,也就是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聚居着勤劳纯朴的 土家儿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 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不象别的民族那样保留 原始,她已经于汉族融合,但至今还保留着 许多土家风俗。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 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哭嫁、 跳丧等。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具 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资源。
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 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 、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 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 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 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 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 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 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 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舍巴 和接龙舞集中体现了日和赶 秋节摆手舞土 家族、苗族人民“天 性劲勇、锐气喜舞” 、“崇祖、祈福”的 古朴民风,是最能体 现土家族、苗族文化 的习俗。衍生的民间 艺术让人如饮陈年老 酒。“千村摆手迎吉 祥,万众赶秋一片歌 ”的场面也让人耳目 一新。
谢谢欣赏!
王世红制作
QQ:940392908
正阳火车站
火车站正面图
站点接送公交
候车室鸟瞰图站点来自重庆市的“后花园”“黔江是一个疲惫的都 市人心灵可以安放的地方” 这是北师大著名教授于丹 对重庆市黔江区的评价,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黔江 自然风光神秘怡人。境内 山雄水秀,植被葱郁,野 生动物繁多,一片净土恰 似重庆的“后花园”。
阿蓬江
阿蓬,土家语,意 为雄奇、秀美。 阿蓬江 又称唐岩河,发源于湖 北利川县,经黔江至酉 阳龚滩注入乌江,全长 249公里,为乌江下流第 一大支流,同时也是土 家及苗族儿女的母亲河 。江水冲破崇山峻岭, 一泻千里,山高谷深, 绝壁对峙,形成独特的 江谷风光。
重庆风俗习惯

重庆风俗习惯重庆风俗习惯介绍一、日风俗介绍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
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
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
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
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
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
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二、祭祀、祈祷、喜庆活动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
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
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
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三、苗族“赶秋”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
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
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
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重庆巴文化调研报告

重庆巴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重庆巴文化是指重庆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重庆社会历史、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的结晶,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和挖掘重庆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二、研究目的1. 了解重庆巴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找出其独特之处;2. 挖掘重庆巴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索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 探讨重庆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扬;4. 提出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为重庆巴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搜集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和报刊杂志等,对重庆巴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理;2. 实地调研法:前往重庆巴文化的代表性地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风貌、民俗习惯等情况;3. 访谈法:与重庆巴文化的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4. 统计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四、重庆巴文化的形成和演变1. 悠久历史: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重庆巴文化渊源流长;2. 地理环境: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地貌多样,为重庆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3. 种族融合:重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重庆巴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元素。
五、重庆巴文化的传统文化元素1. 重庆方言:重庆方言独特而丰富,是重庆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是中国著名的特色菜品,在重庆巴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3. 重庆串串香:重庆串串香是一种传统的巴渝小吃,代表了重庆巴文化的独特魅力;4. 重庆歌仔戏:重庆歌仔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是重庆巴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六、重庆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 传统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重庆巴文化的传统节庆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2. 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庆巴文化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开发和利用,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教育和培训:加强对重庆巴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黔江神龟峡

筏 、漂 流等 在细水村岸边建一水 乡农榭 下层可泊船 、上 层 按 宾馆形式装饰 ,可接待少量游客 外观整体呈龟形 、古朴而
典雅 且在上层开设水上休 闲俱乐部 、体现绿色休 闲、度假功 能. 如黄连浴、药膳 、美容保健 、 垂钓 、 消闲电影等 此外 、 此 处水域 广阔且水流不急 、 可开设竹筏比赛 。 0特 色文化体验 区
旅游景点中仅存的几个未遭受污染, 环境优美 、
两岸形成的优美 自然景现达 1 处之多 5 是阿蓬 江上一颗璀壤的明珠。江上旅游 主要使用细底黑纹的游船 .两头是金色 底绿铜 锈的 白虎 图腾 ( 家 人崇拜 图 土 腾 ) 船 舫是红底黑纹的木质结构 船 身 , 设计为凉亭式 、方便 四周观 景。游客乘 船沿河观光 .两岸峰 回路转 、移步换形 地呈现 溶洞 、森林 、小溪、象形石及娇 羞怕人的猴群等 自然帚现和河道上渔民 淳 朴的生活景观 阿蓬江上生活着许多 造 民、 他们 以江上的乌蓬船或 岸边 的山 恫 为家 , 是阿蓬江上的一道 弛特 的景 这
两边是单层阁搂 , 房顶中间呈 圃形用玻璃材料采光 . 四周为六
角形 =阁楼用竹木结构 ,它们之 间用竹木走廊连接 。这些阁楼 主要是用来接待游客 内设 餐厅 纪念 品专卖店 、龟博物馆 , 让游客观赏各种各样的龟 . 了解世界龟 类的现状 、 生活习性等 可采 取多种形式 如 书、 、 报 图片 、 影像 以及龟类科研人员 、 专 家讲座等 阁搂两边是 沿江走廊 ,把龟脚 连接 在一起 ,这四支 脚则设计为涨 、枯水月份的旅游码头 。 龟头部主要规划观萧走
由码头处汇人 了阿蓬江的小 溪 自然地 分为两部分 . 左边临江部 分计划辟为龟文化区 右边村落规划为土家 民俗文化区 。 小溪 上面架起 曲曲小木桥” 外形似龟 . ( 人在龟背上过 ) 以造 小 , 桥 、流水 、人家”之 景 ,对两个文化体 验区起到过渡衔接的作 用。中华龟文化历史悠久 、龟有 多种 文化 象征 、它象征沉默 的 力量 和身避 外 来攻击 的能 力 象征长 寿 、多产 、 洁 的爱等 ,因此 . 匠 内 纯 在 许 多 空旷的 地方 开设项 目、让人 们认 识龟 、 体会龟 文化的 内涵 在林 中可塑 许 多象征 性的小 品: 蛇缠龟 、 立龟 如 鹤 身、 缩头 乌龟 等 、 可以开 设龟 、 龟 数
重庆特色民俗

重庆特色民俗黔江角角调角角调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而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
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江津江津楹联楹联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习俗,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
根据用途,江津楹联习俗可以分为春联、寿联、婚联、行业联、三朝联(生小孩)、金榜题名联、挽联等;根据民俗功能又可以分为节庆联(春节、元宵、中秋等)、贺联(三朝、金榜题名、婚嫁)、挽联等。
合川坐歌堂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坐歌堂”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系列歌曲(哭爹妈、陪歌、陪十姊妹等)。
这类歌曲的传承都是以老人口授为主,代代相传,歌词、仪式程序有一定文字记载(手抄本)。
姑娘在出嫁前夜,一般都会邀请新人的闺蜜们,聚集到新人家里。
在堂屋中摆上多张桌椅,大家围桌而坐,为新人出嫁而举行唱歌娱乐活动,大家畅叙情谊,送上祝福,俗称“坐歌堂”。
万盛苗族踩山会万盛苗族踩山会又叫“踩山坪”,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
踩山会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
荣昌尝新尝新是流传于荣昌县广顺镇的一种祭祀活动,稻谷收获时吃新米饭,即为“尝新”。
其仪式一般在夏至节前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择期、请客、备祭品、请乐班、沐浴、择新谷、供祭品、祭拜、入席。
梁平礼让草把龙习俗礼让草把龙是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其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礼让草把龙在制作、表演和功能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龙舞有较大区别,特点比较突出。
在制作上,草把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的全身不用皮做装饰,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在这里有风趣诙谐的花灯,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催人泪下的“哭嫁歌” 。
黔江!古远的丹兴,悠远的历史进程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构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民族风情园。
山水的美丽赋予了人性的灵动,历史的沉淀铸成风性的独特。
关键词:黔江民俗继承与流失一、黔江概况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
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各地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
二、现存民族节日与歌舞黔江地区的民族习俗在大融合的背景下已经为数不多,大都以歌舞为主。
南溪号子产生于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的南溪号子其“ 一人领唱,二人扮尖声,数人帮腔”的和声演唱形式,从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应和,在山野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极具价值,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溪号子在建国以后的主要发展历程大致为:1951年——1956年,互助组期间。
农民在劳动生活时相互转工换活,大家相互唱对台(拉号子皮),南溪人唱山歌喊号子进入高潮时期。
1957年——1960年,集体生活大食堂和国家大炼钢铁时期,农民多数时间聚在一起,唱山歌、喊号子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间南溪号子参加了原四川省涪凌地区的文艺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有5人得奖。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歌、号子被定为黄色垃圾,极大的影响了山歌、号子的发展,进入低潮期。
1981年,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县里开始挖掘、整理山歌、号子,但此次的收集、整理并没有使南溪号子得到很好的发展,并逐渐走向衰退目前,南溪村能掌握南溪号子全部表演艺术技巧的传人只剩下7人,且都年事已高,南溪号子成了濒危的“非遗”项目。
对于南溪号子这类“濒危”项目,目前,黔江区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
黔江区、鹅池镇政府对《南溪号子》的保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落实了相关责任人,负责联系仅存的几名民歌手,随时了解他们的近况。
其次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了收集、整理,录制了电视片,收集了大量影音资料。
黔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南溪歌谣》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
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
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
土家族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
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
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
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
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
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属于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曾经在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群众中辉煌过,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逐渐衰弱了。
4年前,黔江区民宗委、文化局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土家苗家的村寨,在对摆手舞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发掘、整理后,对传统摆手舞进行了简化:在保留其基本动作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健身操的元素。
简化后的摆手舞又叫“摆手操”,全套完成约需7到8分钟。
传统的摆手舞是没有伴奏音乐的,专家们又依据土家族民歌的旋律特点,整理、配上了舞曲。
现在的摆手舞已经大众化,深入各个阶层,一般大型的集体活动都会有它的身影,笔者还能记得小时在政府的提倡下,全民大摆手的状况。
学校、政府、市民、各企事业单位都入其中,各种比赛兴起,弘扬与继承了民族风。
但这样也使得摆手舞丧失一些原味。
哭嫁歌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
可以自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如今婚姻自由,新婚无比幸福,客家新人早已用歌声代替了哭声。
哭嫁的习俗只有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还存在三、成就与不足一个红歌巡演团唱遍武陵山区,一套民族文化书系走向全市,一本日记记录黔江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一个梦想展望黔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灿烂未来……在重庆市黔江区,这些精神文化产品,如一串串镶嵌着文化印记的明珠,迸发着夺目的光彩。
武陵山民族文化节2001年,文化部、国家民委批准举办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是一个跨区域的文化盛会。
2004年9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在重庆黔江拉开帷幕。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文化部、国家民委、湘鄂黔渝4省市及武陵山边区地、市、州、区(县)有关领导纷纷到来。
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成功举办了“神奇武陵、欢乐黔江”民族歌舞晚会(开幕式)、全国民族文化论坛、武陵山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环线游、招商洽谈暨商品展销会、武陵山书法摄影绘画展、武陵山民歌大赛、武陵山民族之花评选赛、武陵风采文艺晚会(闭幕式)八大主题活动,是一场“全国瞩目、重庆一流、周边认同、长久影响”的民族文化盛会。
“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是人民的节日、艺术的盛会。
本届文化节期间,“放歌武陵”精品节目汇演、“绚丽武陵”歌舞展示(开幕式)、“畅游武陵”旅游活动、“投资武陵”招商洽谈、“发展武陵”论坛、“物华武陵”特产展示、“辉煌武陵”摄影展示、“感动武陵”人物评选及颁奖晚会(闭幕式)等八大活动将精彩呈现。
开幕式的观众人数约为2.5万余人,演出人员达8000人。
乡村文化节2006年,黔江区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节,发掘黔江区潜在的民间文化,展现出黔江区特有的丰富文化底蕴,对黔江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黔江基层文化建设有一个真实写照,那就是黔江区白土乡8000多村民都争着上台当演员,想在乡村晚会上展示才华。
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系那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让广大的民众加大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与继承文化艺术节乡村文化艺术节是黔江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
每次将命名一批特色文化镇乡,评选一批民间艺术大师。
在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就复查了6个特色文化之乡,命名了8个特色文化之乡和17位民间艺术大师。
艺术节设民间吹奏乐和打击乐两个项目,共58个节目。
全区30个街道、镇乡全部参加了比赛,参赛人数近300人。
平时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农民朋友不仅用唢呐吹出了迎娶新娘的热闹场面,用牛角、羊角土家苗族人民狩猎、骟牛等原始生活状态,用木叶吹出了青年男女的相亲相爱,还有锣鼓敲打出辛苦劳作的情景和展示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艺术节期间复查和命名特色文化之乡有利于挖掘和整理本地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其文化特色,打响其文化品牌;积极培养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实写照经济建设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冲击着传统知识的传承。
小南海等地方在基本建设和旅游开发工程建设中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对历史文物和土家族传统知识的保护意识不足,可能无意识地毁坏了民族历史遗迹和当地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造成了损失。
在城镇建设、旧城改造中拆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民族文化正在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上新台阶,大多土家族村寨老百姓住的吊脚楼都已经换成了砖瓦房由于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上下没有安排征集民族文物的专项资金,许多民族民间珍贵的文物征集不起来,或者被个人买走,或者滞留于民间,造成毁坏局面,其中包括民族的服饰、用具、文献典籍等等。
更为使人忧虑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民族服饰、民居建筑、工具用品乃至生活习俗,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使一些土家族民间传统知识由于不注意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而失传,如有些土家族的舞蹈、对歌等闲暇娱乐活动正在被现代的电视、报纸、打牌等取代,十分繁琐而隆重的土家族传统婚嫁习俗也正在被政府提倡勤俭节约婚事新办所取代,这些社会进步都客观上造成传统知识的失传,甚至有的土家族服饰只有在宾馆饭店、娱乐场所才能见到。
少数外出务工的土家族人和个别商家已经在利用土家族传统知识牟取经济利益,而当地的土家族人却并未从中获益。
如在周别的城市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酒店靠“土家菜”来招揽生意,甚至有一些酒店是直接以“土家餐馆”命名;有的文艺团体或文艺工作者依靠收集、整理、改编土家族民歌和舞蹈而获利.但那些真正维系着原始民族风的人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五、附录参考文献:∙《中国民族报》∙《黔江县志》∙黔江在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06期∙《山歌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