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非遗称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前它被称为“无形文化”和“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等等。
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才正式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较大的困境,重庆市黔江区积极探索出非遗传承的“123”路径,总结提炼并完善这种路径对于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非遗;传承;路径;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记忆的背影”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理清了非遗的含义和特点,梳理了黔江非遗传承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黔江非遗传承路径的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特点(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非遗称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前它被称为“无形文化”和“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等等。
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才正式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没有统一的概念,目前最权威且使用最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定义。
《非遗法》认为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同时,《非遗法》指出非遗的六大类型: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和其他非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遗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文化,具有文化的特性。
首先,非遗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它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生产等实践活动,是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不断演化。
其次,非遗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再次,非遗具有传承的特点,它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特定群种的具体活动传承下来,绵延不止。
最后,非遗具有活态性的特点,通过人的活动传承下来,活态性体现出非遗的生命力。
二、黔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黔江探索出非遗传承的“123”模式,即为每一个传承项目出台一套政策,并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个保护模式,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实现了“在保护中传承”和“在传承中保护”双目标。
重庆黔江民俗考察

简介: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在这里有风趣诙谐的花灯,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催人泪下的“哭嫁歌” 。
黔江!古远的丹兴,悠远的历史进程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构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民族风情园。
山水的美丽赋予了人性的灵动,历史的沉淀铸成风性的独特。
关键词:黔江民俗继承与流失一、黔江概况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
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各地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
二、现存民族节日与歌舞黔江地区的民族习俗在大融合的背景下已经为数不多,大都以歌舞为主。
南溪号子产生于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的南溪号子其“ 一人领唱,二人扮尖声,数人帮腔”的和声演唱形式,从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应和,在山野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极具价值,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溪号子在建国以后的主要发展历程大致为:1951年——1956年,互助组期间。
农民在劳动生活时相互转工换活,大家相互唱对台(拉号子皮),南溪人唱山歌喊号子进入高潮时期。
1957年——1960年,集体生活大食堂和国家大炼钢铁时期,农民多数时间聚在一起,唱山歌、喊号子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间南溪号子参加了原四川省涪凌地区的文艺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有5人得奖。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歌、号子被定为黄色垃圾,极大的影响了山歌、号子的发展,进入低潮期。
1981年,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县里开始挖掘、整理山歌、号子,但此次的收集、整理并没有使南溪号子得到很好的发展,并逐渐走向衰退目前,南溪村能掌握南溪号子全部表演艺术技巧的传人只剩下7人,且都年事已高,南溪号子成了濒危的“非遗”项目。
非遗小吃 最重庆的味道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瞬重庆旅游精品揭南丰都人弓I以为傲的麻辣鸡块。
重庆自古物产丰富,食材多样,巴渝大地人员往来频繁,也带来了饮食的多元化。
勤劳的重庆人民创造了极具巴渝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的地方小吃,就地取材造就的美食,反映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是在外游子牵挂的乡愁滋味,也是游客了解一座城市最地道的载体。
重庆不仅有豪放热辣的火锅文化,还有灿若群星的小吃文化,几乎每个区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小吃。
万州有—碗津津有味的杂酱面,身在武陵山区的酉阳人钟爱一口土家族油茶汤,丰都人引以为傲的是麻辣鸡块,黔江人的心头好是一碗绿豆粉……从食物原料到制作方式,融入非遗技艺的地方特色小吃体现了重庆丰富的饮食文化,更体现了重庆人对于美食的热爱。
非遗小吃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nacks: Genuine taste of Chongqing □文/本刊记者杨艳Article/Journalist Yang Yan Since ancient times,Chongqing has been teemed with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diverse food materials.Frequent personnel exchanges on the land of Bayu have also brought abou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iet. The industrious Chongqing people crafted local snacks with distinct regional and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Bayu・The tasty cuisines made from local materials reflect the local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outlook,fixating the nostalgia of wanderers and acting as the most authentic carrier for travelers to dip into a city.Chongqing not only boasts a unrestrained and spicy hot pot culture,but is also known for its splendid snack culture.Almost every district owns unique local snacks.Wanzhou offers a bowl of noodles with meat sauce,Youyang people in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love Tiijia“种撒白露间,移栽寒露田。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黔江府发〔2017〕27号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正文:----------------------------------------------------------------------------------------------------------------------------------------------------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黔江府发〔2017〕27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精神,切实加强我区文物保护管理,完善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四有”建设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有关规定,现将我区5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于后。
全区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有关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报批。
附件: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表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2017年12月25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表序号名称保护级别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责任单位1文峰塔区级塔所处的整个天然石基础塔所在的整个山顶城东街道办事处2观音岩题刻区级题刻外围线以外20米题刻的东、南、西面延伸至悬崖边,上至悬崖顶城东街道办事处3三元宫革命纪念地区级烈士陵园围墙以外30米东面以公路外侧为界,东南由纪念碑向外延伸30米,其余方向由陵园围墙向外延伸30米城东街道办事处4三台书院区级外围线以外5米前后、左右至居民住宅房屋的外围线范围城东街道办事处5正阳恐龙化石保护区区级以三阳岭为中心,半径3公里的范围以三阳岭为中心,半径为3公里范围正阳街道办事处6石城遗址区级遗址所处的整个台地,前至阿蓬江,后至二台坡山脚,右至段溪河范围内遗址所处的整个台地,前至阿蓬江,后至二台坡山脚,右至段溪河舟白街道办事处7冯家坝遗址区级冯家坝集镇下场口,按319线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东、南至阿蓬江,西至319线,北至台地边缘;西区的东至319线,南至阿蓬江,西至沿溪河,北至台地外缘范围内冯家坝集镇下场口,按319线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东、南至阿蓬江,西至319线,北至台地边缘;西区的东至319线,南至阿蓬江,西至沿溪河,北至台地外缘范围内冯家街道办事处8高家堡崖墓区级墓葬所在的整个崖壁墓葬所在的整个崖壁冯家街道办事处9老屋基洞遗址区级以洞口为中心,半径为20米的范围以洞口为中心,从半径为40米的范围冯家街道办事处10蓬西汉墓区级墓所在台地的中心向东西延展30米,向南北延展100米范围内墓所在的台地中心向东西延展50米,向南北延展120米冯家街道办事处11猫坪遗址区级西、南、北至阿蓬江,东至台地边缘范围内西、南、北至阿蓬江,东至台地边缘范围内冯家街道办事处12百岁碑区级以碑为中心,半径为20米的范围以碑为中心,半径为40米的范围冯家街道办事处13温朝钟墓区级封土外缘线以外10米封土北面延伸10米,东、西、南延伸20米小南海镇政府14庚戌起义会址区级会址外围线以外30米会址外围线向外延伸50米小南海镇政府15桥梁民居区级民居外围线外30米民居外围线外60米小南海镇政府16南海堰区级堰外缘线外30米堰外缘线外60米城东、舟白、正阳街道办事处,小南海镇、中塘乡政府17吕氏民居区级东、北面在外缘线外30米,南、西面至公路线外侧范围内东、北面在外缘线外60米,南、西面至公路线外侧范围内小南海镇政府18高坪梯田区级田外缘线外30米田外缘线外60米邻鄂镇政府19杨李氏墓石刻区级墓外缘线外30米墓外缘线外60米邻鄂镇政府20太平洞题刻区级太平洞及洞口以外30米从洞口向洞内延伸50米,题刻向前和左右延伸50米阿蓬江镇政府21刀背田遗址区级遗址西至阿蓬江,南至陆家沟,东至国道319线,北至张王氏墓遗址西至阿蓬江,南至陆家沟,东至国道319线,北至张王氏墓阿蓬江镇政府22铜钱堆碑区级碑体南至公路,其余为碑外缘线外15米碑体南至公路,其余为碑外缘线外30米阿蓬江镇政府23香山寺区级围墙以外30米的范围内围墙东、北面以河沟为界,西、南面以公路外侧为界的范围内石会镇政府24真武观遗址区级遗址所在的整个山顶遗址所在的整个山顶石会镇政府25两会坝烟房区级房屋外围线外30米房屋南至石会河,北至公路,由外围线向东、西延展60米石会镇政府26天子殿区级殿外围线外30米殿东北至水库,由外围线向其它方向延展60米石会镇政府27斜岩寺区级寺前面至围墙外30米,后面及左右为塔墓群中最外的塔墓向外延展30米寺前面至围墙外60米,后面及左右为塔墓群中最外塔墓向外延展50米石会镇政府28土城墓群区级以保护标志为中心,半径为30米的范围内以保护标志为中心,半径为50米的范围内黑溪镇政府29区级以墓的保护标志为中心,半径为10米的范围以墓的保护标志为中心,半径为20米的范围内黑溪镇政府30黎大乡女子职业学校校址区级校址围墙外30米校址围墙外60米黎水镇政府31洗墨桥区级桥体外围线以外20米桥体外围线向外延伸40米濯水镇政府32灵应寺遗址区级遗址围墙外30米遗址南北西三面为围墙外60米,东至阿蓬江西岸濯水镇政府33石鸡坨陶窑遗址区级以保护标志为中心,半径为20米的范围以保护标志为中心,半径为40米的范围濯水镇政府34区级房屋外围线外1米房屋西至河堤,由外围线向其它方向延展30米濯水镇政府35龚家抱厅区级房屋外围线外1米房屋西至河堤,由外围线向其它方向延展30米濯水镇政府36光顺号区级房屋外围线外1米房屋西至河堤,由外围线向其它方向延展30米濯水镇政府37汪家作坊区级房屋外围线外1米房屋西至河堤,由外围线向其它方向延展30米濯水镇政府38汪本善旧居区级房屋外围线外1米房屋西至河堤,由外围线向其它方向延展30米濯水镇政府39区级房屋外围线外1米房屋西至河堤,由外围线向其它方向延展30米濯水镇政府40芭蕉洞剿匪遗址区级芭蕉洞及洞口以外30米从洞口前面延伸至石家河河面,背面及左右各延伸50米的范围石家镇政府41关口题刻区级题刻外围线以外10米左右为题刻所在的石壁边缘线、前面延伸20米的范围石家镇政府42五福桥区级桥外缘线外30米桥外缘线外60米鹅池镇政府43石坟坝惜字库塔区级塔外缘线外30米塔东南至梅子垭公路外,其余为外缘线外60米鹅池镇政府44黄丁山烈士墓区级墓封土外缘线以外20米墓封土外缘线以外30米的范围中塘乡政府45官渡河岩棺葬区级以棺葬处的阿蓬江与深溪河交汇处为中心,半径为200米的范围以棺葬处的阿蓬江与深溪河交汇处为中心,向下延伸至河面,向上延伸至石壁顶,东、西各延伸300米的范围蓬东乡政府46水寨遗址区级遗址所处的整个山顶遗址所处的整个山顶蓬东乡政府47龚学文墓区级墓南至国道319线,东、西、北为墓外缘线外9米墓南至国道319线,东、西、北为墓外缘线外30米沙坝乡政府48侯氏家族合葬墓区级以墓碑为中心,前后向外延展10米,左右向外延展20米以墓碑为中心,前后向外延展20米,左右向外延展30米沙坝乡政府柏荫桥区级桥体西南至题刻外缘线外10米,其余为桥外缘线外30米桥体西南至题刻外缘线外30米,其余为桥外缘线外60米白石乡政府50法隆寺遗址区级遗址外缘线外30米遗址东南至断崖,由外缘线向其它方向延展60米白石乡政府51罗氏民宅区级民宅外围线外30米民宅外围线外60米白石乡政府52水车坪红军纪念地区级古树树冠垂直投影线以外20米由石围台地外缘线向外延伸40米的范围水市乡政府53白家塝碉楼区级碉楼外围线外30米碉楼外围线外60米白土乡政府干塝子拱桥区级桥四周30米范围内桥四周60米范围内白土乡政府55刘氏贞节牌坊区级牌坊外缘线外30米牌坊东至太河西岸,西至黔石公路,南北为外缘线外60米太极乡政府——结束——。
关于南溪号子的现状和一些保护问题

关于南溪号子的现状和保护问题南溪号子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但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保护措施不完善等因素造成其一度濒临消亡的状况。
自从其申遗成功以来。
当地政府及相关文化单位为了改善其状况从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培养和基本设施的改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
一度消弭的原因据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艺术科科长刘承义介绍,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造成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的灭绝是各个地方的共性;其次由于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上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完善和有效的方法体系,造成文化的保护不当,保护不力;最后由于当地人迫于生计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溪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所需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其现在的窘迫状况。
状况有所改善及相关保护措施原生态的号子演唱小组现在只有七人左右,且他们都年事已高,号子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黔江区文广新局经过5年的努力,现已打造形成了以南溪村当地为中心,辐射鹅池镇的的“南溪号子”传播体系,另外还在重庆旅游职业学校建立了一个“南溪号子”培训基地。
南溪村当地的号子教授主要靠现存号子的演唱者招收弟子作为传承人,还有在南溪村所属的鹅池镇的各中小学的音乐课上把“南溪号子”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推广和教授,在重庆旅游职业基地中的旅游班和舞蹈班中开展专业的培训课程,形成一个“南溪号子”培训基地,该基地规模大约在200人左右。
另外还申请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
除此之外,黔江相关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的保护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黔江区政府和当地镇政府每年投入将近10万余元作为“南溪号子”的推广宣传等经费。
另外,现在主要的保护措施是搜集、整理“南溪号子”曲目,刻制光盘,整理曲目集作为教学宣传只用。
举办山歌艺术文化节,参加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艺术展,扬宣传“南溪号子”,现编有《南溪号子》共收集曲目约30首左右。
在南溪号子的唱法上进行改进以适应青年人的演唱习惯。
(完整版)重庆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项目申报地区序号项目名称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类别或单位1 南岸区广阳民间故事周祖才男汉1947.12 民间江北区吴癞子的传说姜孝德男汉1954.113 文学巫山县巫山龙洞传说覃昌武男汉1943.94 巫溪县巫咸孝文黄绪男汉1949.25 万州区三峡背二歌向育红男汉1966.16 薅草锣鼓田仁炳男土家19467 黔江区黎水拗岩号子秦治学男汉19638 谢家锣鼓谢育齐男苗1965.69 涪陵区焦石民歌罗永祥男汉1951.6传统10 南岸区南山古琴艺术兰滇军男汉1964.1音乐11 三角吹打杜迎九男汉1969.3綦江区12 永城吹打刘应良男汉1958.713 开州区开州民歌凌发轩男汉1965.714 梁平区梁山孝歌汪三秋男汉1961.815 武隆区平桥薅秧号子张文渊男汉1932.116 石桥木叶吹奏张麒麟男汉1972.417 丰都县梁山吹打蓝明河男汉1957.618 垫江县高安唢呐龙荣华男汉1954.119 云阳县薅草锣鼓陈崇文男汉1973.820 巫山县大溪穿扬号子冉启春男汉1954.1221 石柱土家断头锣鼓黄康胜男汉1939.122 石柱县向云群女土家1963.7石柱土家啰儿调女土家1973.12 23刘长珍24 秀山县薅草锣鼓杨再高男土家1963.525 咚咚喹白现贵男土家1968.8酉阳县26 酉阳吹打田井辉男土家1964.427 彭水县鞍子苗歌李佶阳男苗1983.528 北碚区北泉板凳龙龙天真女汉1963.129 巴南区接龙小观梆鼓舞王静男汉1963.830 永川区双石小金龙杨光华男汉1966.231 潼南县花岩彩龙舞赵廷龙男汉1958.5传统32 潼南区潼南县花岩女子狮舞董明芳女汉1952.11舞蹈33 五节龙舞张世金男汉1948.634 城口县钱棍舞刘定海男汉1967.1235 垫江县新民春牛舞彭成林男汉1974.136 云阳县高阳板凳龙唐明义男汉1935.137 巫溪县大宁河巫舞乔心平男汉1966.138 石柱县玩牛余长英女土家1953.739 彭水县高台狮舞毛云锋男汉1984.1140 谭继琼女汉1973.5万州区川剧41 张承志男汉1941.442 孔宪禄男汉1941.11传统涪陵区涪州川剧43 孙宗燊男汉1941.9戏剧44 梁平区梁平傩戏何德佑男汉1962.145 苞谷灯戏冯元林男苗1947.12酉阳县46 面具阳戏冷定祥男苗1946.747 四川清音刘立三男汉1946.648 四川扬琴郭旭虹女汉1973.1249 舒启容女汉1946.09曲艺市曲艺团四川盘子50 任奉容女汉1947.0451 相声仇钧男汉1947.1252 谐剧凌宗魁男汉1943.653 传统九龙坡区八卦掌庄严森男汉1949.754 体育、北碚区复兴贺家拳刘颖男汉1953.855 游艺江津区石蟆百戏伎艺傅代华男汉1969.656 与杂缠丝拳蒋远武男汉1954.1技荣昌区57 苏家拳彭志勇男汉1975.558 小洪拳陈善友男汉1958.759 奉节县夔龙术万汉奎男汉1950.160 酉阳县上刀山冉启国男土家1955.261 市杂技团蹬技汤泽女汉1994.362 巴渝民间泥塑(万州泥塑)程启燊男汉1949.5万州区63 渝州竹雕(万州竹雕)王飞男汉1949.964 渝中区葫芦烙画张居常男汉1948.365 汉艺斋木竹雕刻技艺蔡绍平男汉1963.6沙坪坝区66 琼缘刺绣单大琼女汉1974.167 南岸区巴人漆艺冯才志男汉1957.568 传统合川区合川根雕彭勇男汉1963.169 美术大足剪纸庞书麟男汉1927.7大足区70 大足石雕蒋根华男汉1974.471 梁平区梁平木版年画全昌明男汉1965.172 谭大翠女汉1969.8巫溪县大宁河刺绣73 唐继位女汉1965.674 秀山县秀山金珠苗绣杨秀燕女土家1978.875 彭水县彭水苗绣李绍玉女苗1968.12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76 传统汪少碧女汉1964.5 黔江区技艺技艺77 鲊(渣)海椒传统制作技艺李清华男土家1977.478 涪陵区涪州腌腊肉传统制作技艺姚德平男汉1970.179 重庆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周平东男汉1954.11 渝中区80 陈氏抄手传统技艺陈继华男汉1948.1281 大渡口区谢氏烧烤传统制作技艺谢文利男汉1961.382 漆器髹饰技艺陈奇志女汉1970.383 沙坪坝区刘氏根雕书法技艺刘建麟男汉1972.484 磁器口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陈昌银男汉1955.885 北碚区重庆泡菜传统制作技艺童代芬女汉1967.886 渝北区巴国阴米传统制作技艺潘恋男汉1966.1187 长寿区长寿薄脆传统制作工艺王怀男汉1963.488 易宗成男汉1968.3合川峡砚89 张礼雄男汉1975.590 合川区鸡肉抄手制作技艺吕登华男汉1958.491 青草坝萝卜卷传统手工技艺周克健男汉1959.392 合川肉片传统制作技艺尹代国男汉1963.993 永川区永川豆豉酿造技艺宋军男汉1980.694 南川区三不加酱油传统酿造技艺李同华男汉1961.595 大足区大足冬菜酿制技艺龙廷国男汉1954.796 璧山区来凤鱼传统烹饪技艺龙大江男汉1969.297 铜梁区何氏制墨技艺何文凯男汉1947.298 潼南区太安鱼烹饪技艺郑长春男汉1964.799 荣昌区荣昌角雕倪天贵男汉1963.2100 紫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陈先坤男汉1967.9 开州区101 南门红糖古法熬制技艺黎方准男汉1948.12102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蓝振学男汉1964.3 梁平区103 梁平土陶技艺傅代云男汉1964.1 104 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张奎林男汉1963.11105 羊角老醋传统制作技艺彭绪兵男汉1973.1 武隆区106 火炉药膳羊肉传统制作技艺蒋斗琼女汉1969.11 107 白马天然蜂蜜传统酿制技艺张梅女汉1974.12 108 城口县鸡鸣贡茶传统制作技艺包定善男汉1956.7 109 垫江县永安梅咂酒传统酿造技艺梅亮男汉1972.11 110 忠县良玉汤圆粉传统制作技艺王万兰女汉1964.1 111 夔梳传统制作技艺肖代荣男汉1944.6 112 奉节县奉节阴沉木雕刻技艺刘中元男汉1977.1 113 斑鸠叶凉粉传统制作技艺单大清女汉1967.1 114 巫山县大昌雪枣传统制作技艺黄世雄男汉1971.1土家倒流水豆腐干传统手工石柱县115 制作技艺秦光建男土家1952.1116 龙凤花烛陈建友男汉1970.6 秀山县117 洪安腌菜鱼传统制作技艺杨昌兵男土家1964.5 118 酉阳县龙潭鸭子龙彩扎技艺陈茂和男汉1946.11119 柚子龟传统制作技艺刘仲华男土家1952.3120 龚滩镇绿豆粉传统制作技艺冉国华男土家1965.8 121 酉阳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冉师兰男土家1974.12 122 彭水灰豆腐制作技艺马树成男回1966.8123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庹俊鶡男苗1978.2 彭水县124 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刘运铭男汉1946 125 彭水米花传统制作技艺崔会媛女苗1956.1126 曾氏“正骨术”曾红专男土家1963.11 黔江区127 刘氏“捏嗝食筋”疗法刘元成男土家1955.3128 恒合正骨推拿术刘忠元男汉1943.1 渝中区129 燕青门正骨疗法朱怀宇男汉1972.11 传统130 大渡口区老氏静卧养生法袁浩男汉1970.9 医药131 九龙坡区武医合璧张友明男汉1963.3132 王正国男汉1953.3 渝北区九禽形意推拿功法133 谭冬梅女汉1982.2 134 彭水县诸佛冯氏蜂毒疗法冯庆双男苗1943.4 135 黔江区马喇龙灯习俗王顺明男土家1982.3 136 大渡口区跳蹬民居上梁习俗何清男汉1955.9 137 民俗九龙坡区九龙楹联习俗李新华男汉1949.9 138 铜梁区铜梁龙灯会王万明男汉1942.12 139 武隆区凤来大石箐香会刘明忠男汉1932.4140 秀山县秀山花灯石正发男苗1965.7 141 万盛经开王家坝红苗秋坡会熊银学男苗1964.6 142 区黑山谷请水习俗郑体志男汉1945。
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男
75岁
40
濯水后河戏
第二批
黔江区
徐余清
女
63岁
41
亚亚戏
第三批
云阳县
黄代财
男
70岁
42
面具阳戏
第一批
酉阳县
陈永霞
男
59岁
43
木蜡庄傩戏
第二批
彭水县
李应中
男
64岁
44
川剧
第一批
川剧院
熊平安
男
66岁
45
张建平
男
59岁
46
吴子健
男
56岁
47
黄荣华
女
53岁
48
曲艺
四川竹琴
第一批
万州区
谭华波
男
53岁
49
男
38岁
31
后坝狮舞
第三批
万盛区
张晓玲
男
47岁
32
梁平狮舞
第三批
梁平县
刘培福
男
62岁
33
瑞兽金狮
第三批
开县
邹振柱
男
60岁
34
车车灯
第二批
开县
李文成
男
62岁
35
石柱板凳龙
第三批
石柱县
余绍军
男
39岁
36
传统戏剧
川剧、川剧音乐
第二批
沙坪坝区
陈耀祖
男
78岁
37
李成一
男
73岁
38
王家麒
男
72岁
39
川剧
第三批
九龙坡区
梁平县
陈永远
男
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97项)
编号
Ⅰ-2 Ⅰ-3 Ⅰ-4 Ⅰ-5 Ⅰ-6 Ⅰ-7 Ⅱ-20 Ⅱ-21 Ⅱ-22 Ⅱ-23 Ⅱ-24 Ⅱ-25 Ⅱ-26 Ⅱ-27 Ⅱ-28 Ⅱ-29 Ⅱ-30 Ⅱ-31 Ⅱ-32 Ⅱ-33 Ⅱ-34 Ⅱ-35
大足县
158 Ⅹ-12 礼让草把龙习俗
梁平县
159 Ⅹ-13 双桂堂庙会
梁平县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长寿区 璧山县 璧山县 合川区 大足县 铜梁县 城口县 奉节县 彭水县 彭水县 彭水县 南川区 石柱县 石柱县、酉阳 县、秀山县 开县 渝中区 市京剧团 巫山县 石柱县 秀山县 秀山县 彭水县 黔江区 梁平县 沙坪坝区
110 Ⅴ-4 金钱板
九龙坡区、万
州区、铜梁县
111
Ⅴ-5 四川清音(重庆)
合川区 合川区
135 Ⅷ-32 木匾工艺
铜梁县
136 Ⅷ-33 垫江角雕技艺
垫江县
137 Ⅷ-34 土法造纸技艺
忠县、城口 县、梁平县
138
Ⅷ-35
石宝蒸豆腐制作技 艺
忠县
139
Ⅷ-36
忠州豆腐乳制作技 艺
忠县
140
Ⅷ-37
“瑞兰斋”桃片糕制作 技艺
云阳县
141
Ⅷ-38
郁山鸡豆花制作技 艺
彭水县
142
市文化艺术研 究院
120 Ⅷ-17 重庆火锅
市火锅协会
121
Ⅷ-18
丘二馆炖鸡汤传统 技艺
渝中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黔江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研究
重庆市黔江区是文化大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传承人有助于推动黔江非遗的发展。
文章在梳理重庆市黔江区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研究。
标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黔江区
一、重庆市黔江非遗的现状
目前,黔江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22项、区级非遗项目62项(见表1)。
从类别上来看,这22项市级非遗中,传统音乐类和传统技艺是主体,各有8项,民俗2项,杂技与竞技﹑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医药各1项。
二、重庆市黔江非遗的传承路径
(1)舞台传承。
黔江组织专业人员和文艺团体,对非遗项目进行提炼、升华和包装打造,以舞台表演方式进行推广和传承。
其中,大型土家族民族歌舞诗《云上太阳》大量运用了南溪号子、后坝山歌、濯水后河古戏、帅氏莽号等非遗项目的音乐、舞蹈元素,代表文化部参加了“中国巴西文化月”活动,在巴西9大城市演出17场,赢得广泛赞誉。
(2)静态传承。
黔江的重庆市民俗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开放式土家族生态博物馆,博物馆集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景购物和互动体验于一體,完整保存了土家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民物,是探秘土家文化,欣赏土家美景的理想地。
(3)群众活动传承。
黔江实施了民族文化推广计划,设立了专项基金扶持民族民间文化;实施了“一乡一品”文化工程,鼓励群众重拾唱山歌、喊号子、织西兰卡谱等民族技艺;定期举行乡村文化艺术节、武陵文化广场群众文艺展演等活动,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乡镇、民间艺术大师。
(4)旅游传承。
非遗逐渐成为黔江旅游的活力要素,目前,黔江的帅氏莽号、小南海后坝山歌、濯水后河戏、南溪号子、土家哭嫁等成为了景区主演项目。
三、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
(1)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了传承人认定的三个条件:①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③能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传承人认定也是依据以上条件展开的。
在现实社会中,政府主导了传承人的认定,普通民众和相关专家参与较少。
这种做法导致有些传承人的认定结果被质疑,而落选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伤,影响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同时,有些非遗的
持有者和保存者是一个群体,如果只认定其中一个人,可能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难以为继。
集体性传承人的认定是一个新课题和新方向。
浙江温岭在国内率先将非遗传承由个体概念扩展至团体和群体,在其2014年12月公布的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群体名单中,10个代表性传承团体、18个代表性传承群体首次得到官方认可。
在传承人的认定中,黔江要积极调动普通民众和学者积极参与,并从群体的角度扩大传承人的范围,提高传承人认定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大传承人权益保障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传承人的以下义务:应当履行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的义务。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承人权利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说明。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指出:对传承人整理、记录、出版有关技艺资料,带徒授艺、培训讲习,展演、展示和学术交流等传授活动予以补助。
补助标准为从2014年开始,市级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
传承人权利不明确和经济利益保障不到位,使传承人承受着较多的道德压力,造成了其非遗传承的动力不足,影响了其积极性。
黔江应通过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保障的方式,探索并完善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办法;将经费细化为用于改善传承人生活、资助传承人技艺的自我提升、培养接班人、非遗普及教育、资助传承人的公演活动、用于场地维护等用途,给他们更多的物质和人文关怀。
(3)加强梯队建设,优化传承人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传承人年龄偏大和性别比例失调是目前非遗传承和保护和难题之一。
据统计,在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占比达65%;第二批中,60岁以上的占比为64%;第三批中,60岁和70 岁以上的占比达74%和41%。
而从黔江7个项目的12名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来看,60~69岁的4人,占33%;70岁以上的1人,占8.3%。
考虑到有些引用数据年龄计算截止到2014年,现在这些人中60岁以上的人应该是6~7人,占50% ~58%,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
同时,12名传承人中,男性9人,占75%;女性3人,占25%,女性偏少。
梯队建设是黔江改善传承人年龄结构的重要措施,要通过专项资金和项目等形式,鼓励和吸引有志于非遗事业的年轻人通过学徒等形式,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
同时,黔江要探索传承人在年龄、知识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层级队伍,明确和拓宽传承人“晋升”的渠道。
(4)开展专题培训研讨,提高传承人创新能力。
对非遗是否可以创新这一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
张勃认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非遗可以创新,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不能追求创新。
但是,创新是有些非遗传承的重要条件。
增强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元素的作品是非遗存续的必然要求。
专题培训班和研讨形式是开拓传承人视野、激发传承人创造力的重要
措施。
2015年8月6日上午,重庆市首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蜀绣、烙画)在重庆艺术学校开班。
传承人的创新也离不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指导。
如贵州省雷山县邀请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对当地的非遗进行系统调研后,设计出苗族银饰、苗族服饰等作品提供给雷山地区的传承人,由传承人制作出成品。
黔江要在积极组织本区传承人参加这些专题班的同时,还要在本区大力开展类似的培训,邀请非遗创新方面的专家授课,提高本区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和创作能力。
(5)强化平时考核,探索传承人退出机制。
退出是保持传承人队伍活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措施。
截止到2014年,文化部已调整和重新认定了554家项目保护单位,我国对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动态化管理工作进人常态化阶段。
对于传承人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但这个规定没有明确传承人“解除认定”的程序和具体办法,在很多人把传承人当做终身荣誉的情况下,“解除认定”在实际操作起来有较大难度。
在退出机制建设方面,黔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传承人认定的过程中,做好传承人权利与义务的解释,尤其是义务的要求,明确退出条件。
第二,加强对传承人的平时考核,至少每半年对传承人考核一次,考核内容涵盖实际成果、专家论证、群众评价等方面,为推行“退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谢中元.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新探[J].理论导刊,2015(1)
[2]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