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合集下载

《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

《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

《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总结篇一板书:读(诗歌)──赏(意境)──悟(情感)赏析:篇二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乡愁》全文与赏析

《乡愁》全文与赏析

《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全文与赏析。

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品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_余光中《乡愁》原文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_余光中《乡愁》原文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_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年4月22日上午,在福建泉州出席华光学院新校区“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在致词时则表示,自己的《乡愁》传颂海峡两岸,很高兴。

有人反问他,如果存有第五段必须怎么写下呢?他便在现场为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缔造第五段:未来乡愁就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是台湾“乡愁”诗的典型的代表,他的《乡愁》是一首蕴含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写出了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肉相联的关系和思念家乡而产生心头的楚痛,传达出台湾亲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心情。

余光中新写的《乡愁》诗第五段,表达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前程。

余光中祖籍福建,长大在南京,母亲的故乡在常州,这三地都就是他的故乡。

余光中年随父母返回大陆,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深造,先后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任教。

余光中出版诗集、散文等40余种,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对故乡怀着浓厚的感情。

至台湾后经常想念故乡,正像鲁迅诗中写下的“梦魂常向故乡驰”。

他说道:“从21岁负笈飘泊台岛,至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至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就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及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深情地说道,“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必须就是对包含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留恋。

”余光中在上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但在那里,他始终是“无根的过客”。

余光中身居异国他乡,内心引发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对祖国依依的留恋。

他在《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深情地说道:“我也曾就是浪子,也曾誓言不要我爱你中国的海岸,但是现在我怀乡了,我已经启程东抵,虽然金足草中国的海岸。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72年。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

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余光中《乡愁》原文

余光中《乡愁》原文

余光中《乡愁》原文余光中《乡愁》原文《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
阜南县焦陂镇中心校:郝淑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沉潜涵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直接播放佟铁鑫或杨洪基演唱的歌曲《乡愁》。

(教师板书:乡愁余光中)之后,教师在音乐《思乡曲》中深情地背诵《乡愁》。

听了歌曲和老师的吟诵,大家想说点什么吗?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乡愁”。

“愁”字常常用来言“情之深深,意之切切”,这也难怪元代的马致远能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

读完这首诗我不禁想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的呢?”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吗?
二、吟诵
1.学生听两遍名家的朗诵。

第一遍:朗诵者瞿弦和,要求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第二遍:朗诵者余光中,要求学生主要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请同学跟着屏幕上的文字齐读(屏显诗人图片、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赴台湾,居住至今。

(2)余光中,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名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其文学作品悠远、辽阔、深沉。

(3)余光中,有“乡愁诗人”“诗坛祭酒”“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美誉。

(4)《乡愁》、《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都是余光中广为传诵的佳作。

3.教师导读。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4.自由读。

5.指名读。

(配乐《思乡曲》)
三、对话
1.(音乐声起)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们的脑海里?(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小时长大后来现在)
2.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并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学生回答后屏显)
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

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些怎样的“让人忧伤”的故事呢?请大家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1)如果学生描述得不够好,教师可以示范。

第一节:他小小年纪,便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绷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字迹。

多次失望之后,他收到了一封信,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在恭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都背熟了。

后来,他仔细观察了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还盖着邮戳----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

他看也能看见,摸也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

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诗人流沙河的描述)
(2)学生描述第一节后,教师穿插。

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你能够日飞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你终年在其间跋涉;/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你才能休息片刻。

(屏显)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就留下了烙印。

(屏显)
诗歌的第一节就抓住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3)学生描述第二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4)学生描述第三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这一节诗人抓住坟墓这个形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

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
爱妻让位给亡母了,毋须多言,悲从中来。

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屏显)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二十多年了,都尚未实现。

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请学生反复朗读,恰当运用颤音,可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5)学生描述第四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在《当我死时》中,诗人写道(屏显):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这一节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更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反复朗读)
4.合作交流。

运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
明确:不是。

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强调“愁”之深重;而余光中却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

再者,同一位置上运用叠词,也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5.生背诵诗歌。

四、整合拓展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

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两句话。

(屏显)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