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全套课件

主要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保 存释迦牟尼佛骨的法门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 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
丝绸之路景观
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奇特而壮丽。青海湖 鸟岛,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和天山深处 的天池、青海的盐湖、罗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鲁番的 火焰山和克拉玛依的魔鬼城等等,均为丝路增添了无 穷动魅力。 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所涵盖的地域跨越了 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里居住着 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不同的 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史,各自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特 色、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各民族地区,游客可体 验当地民族生活,欣赏民族歌舞、参加当地居民的婚
不知道( 新疆是什么样的? )
1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
2 儿 生·根需·要发它芽,,它长就出在粗哪壮儿的·很枝·快干地。
3 不 遇 么··管 直到·遇 ,干到 那旱风么还沙坚是还强洪是,水雨不,雪软它,弱总·不 ,是··管 也那
不动摇。”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 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
今天,如果我们乘飞机西行,无论是去西亚、印 度,还是欧洲,最多不过二十多个小时。然而,在遥 远的古代,我们的先民们在西行时,不论是走陆路, 还是走海路,都要花费不知多少倍的时间,也不知要 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与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们的 祖先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
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草原像绿毯. 羊群像白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 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小丘柔美.
连骏马和大牛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ppt课件

鄂温克姑娘
再读课文
选择喜欢的内容,读出草原的美 丽,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读后小组 交流。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蒙古族朋友从很远的地方前来迎接我们。
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主
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用“
”线标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 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 底下,一碧千里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 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 给无边的绿毯上绣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 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草原很辽阔但却美的并不空洞。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草原
科尔沁草原
镶花地毯
蒙古包
雪原赛马
群马疾驰
初入草原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初入草 原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古诗汇总及预习提纲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1第一课《草原》第1、2自然段;2第三课《白杨》第12自然段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3第五课《古诗三首》4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5第十课《杨氏之子》6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7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部分段落8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9第二十一课《猴王出世》节选回顾拓展五“日积月累”10语文园地五“读读背背”11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12语文园地六“读读背背”13第二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3-6自然段14语文园地七“读读背背”15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16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背诵内容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留,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三首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课堂笔记如下:第一首:《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诗歌描写的是作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景物包括群山、滔滔黄河水和县城的建筑等。
3. 诗歌尾声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感。
第二首:《静夜思》1.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2. 诗歌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时对故乡的思念。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深切而长久。
第三首:《悯农》1. 作者:唐代著名历史人物李绅2. 诗歌描写的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中的艰难困苦和富贵人们的冷漠。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命的尊重和对农业的重视。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简介和主要内容,老师还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
登鹳雀楼的描写堪称雄奇壮丽,将大自然的伟大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写,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辽阔和城市的孤独,还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和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静夜思是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抒情诗,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
李白通过连续并列的景物,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营造出静谧、感性的意境,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作者孤独、思乡的情感,引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悯农诗歌通过描写农民艰辛的劳动和富贵人物的冷漠,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残酷。
最后一句“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含深刻的道理,表明农民作为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的尊严和价值,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
古诗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境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价值意义。
读完这三首诗歌,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重视文学艺术的修养,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最新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1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我会认昼(zhòu)昼夜白昼极昼耘(yún):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sāng):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晓(xiǎo):拂晓破晓报晓知晓供(gòng):上供、口供稚(zhì):幼稚、稚气磬(qìng):石磬、编磬陂(bēi):陂塘漪(yī):涟漪、清漪二、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 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三、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四、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古诗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课 古诗三首 课文反思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1 古诗三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题及作者,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
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最后又为学生补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二、抓住字眼,品味意境
在教学《稚子弄冰》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以画激趣,读中感悟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完整小学五年级课文《小站》的精品教案

完整小学五年级课文《小站》的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小站》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第一课。
课文通过描述一个小站的自然风光和发生在那里的温馨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递了关爱自然、珍惜友情、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观察、想象、表达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小站的美好氛围,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友情、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描述的小站的美好之处,以及发生在小站的故事所传递的美好情感。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6. 朗读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小站的美好氛围。
7.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关爱自然、珍惜友情、乐于助人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小站》2. 重点词语:小站、自然风光、温馨故事、关爱自然、珍惜友情、乐于助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关爱自然、珍惜友情、乐于助人的认识。
(3)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小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总结一、课文简介《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描绘了草原风光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人民友谊的赞美。
二、生字与词语1.生字毯(tǎn):毯子、地毯、壁毯陈(chén):陈列、陈旧、陈述裳(shang):衣裳、霓裳、红裳虹(hóng):彩虹、长虹、虹膜蹄(tí):马蹄、蹄疾步稳、蹄声腐(fǔ):腐烂、豆腐、腐朽稍(shāo):稍微、稍许、稍纵即逝微(wēi):微笑、微风、微妙2.词语解释渲染: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飘动,形容一个人奔跑或快速走动时,衣服飘动的样子。
陈巴尔虎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毗连,西部同新巴尔虎左旗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总长达677公里。
三、重点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在这句话中,“一”字用在“碧”的前面,让人感到“碧”的范围是那样的广,是那样的无边无际;“千里”这个词语也说明草原的辽阔;“并不茫茫”说明了草原不仅辽阔,而且碧绿,给人一种明朗、开阔的感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突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诗
三
有情趣,被称为“诚斋体”。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资料 作家简介
一
背
雷震:宋代诗人,生平不详。
景
其诗见清代厉鹗(e)编辑的《宋诗纪事》
资
料
卷七十四。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WORDS AND PHRASES
字词 识字表
二
字
词 百
拒绝 职位 同心协力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字词 同音字
二
字
词
zhì
zhòu
bēi
yún
百
花
稚( 稚 子 ) 昼( 昼 夜 ) 陂( 满 陂 ) 耘( 耕 耘 )
智( 智 慧 ) 骤( 骤 雨 ) 杯( 水 杯 ) 云( 白 云 )
志( 志 向 ) 咒( 咒 语 ) 悲( 悲 伤 ) 匀( 均 匀 )
治( 治 病 ) 宙( 宇 宙 ) 背( 背 包 ) (
)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字词 多音字
二
字
词 百 花
供 gòng:口供 供职 gōng:提供 供给
巧记:阿姨供( gòng )职的公司给她提供( gōng )了一台
电脑和一部手机。
古
诗
三
gòng 表示“从事”“祭祀时摆设祭品”“口供、供词”等意思。
资料 作家简介
一
背
杨万里(1127—1206):宋代诗人,字
景
廷秀,学者称其“诚斋先生”,吉水(今属。主要作品
有“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等.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
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情怀;语言浅显直白清新自然,富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二
字
陂 (bēi):池岸。
词
百 花
衔 (xian):含在口中,用嘴叼着。这里指落日西沉,半
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jìn):淹没。
古
诗
三
寒 漪 (hán yī):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中的波纹。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二
字
横 牛 背 (héng niú bèi):横坐在牛背上。
课 文
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语言浅显、朴实、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
风
农村风俗画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景
译文 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在家搓麻线,村庄中的成年男女各有各
的专长。儿童虽然不懂得从事耕田织布,却也靠近桑树荫学着大人的样
资料 作家简介
一
背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
景
致能,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
资
料
人。其诗题材广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
六十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较为突
出。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并称“中
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zhòu yún gòng zhì yī
花
昼耘供稚漪
点击“蓝色”出
现注释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字词 写字表
二
字 词 百 花
昼耘桑晓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字词 词语表
二
字 词
无价之宝 召集 大臣 商议
百
花
解决 完好无缺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得罪 胆怯 示弱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WORDS AND PHRASES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TEXT SCENERY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EXERCISE NAVIGATION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BACKGROUND INFORMATION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 1 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童孙未解供耕织,
古
2 这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
诗 三
也傍桑阴学种瓜。2
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流露 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1-1
三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中描写的儿童形
首
供
gōng 表示“供给,供应”“按期拿出钱款还贷”等意思。
THREE ANCIENT POEMS
字词 多义字
二
字
词 百 花
晓 天刚亮的时候。例:拂晓、破晓、鸡鸣报晓。 知道。例:通晓、家喻户晓。
使人知道。例:揭晓、晓以利害。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字词 词语释义
二
字
词
百
四 时 (sì shí):四季。
花
昼 (zhòu):白天。
耘 田 (yún tián):在田间除草。
古
诗
三
绩 麻 (jì má):把麻搓成线。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二
字
各 当 家 (gè dāng jiā):每个人都有专长。当家,古
词
百
诗词中常指内行、擅长或出色。
花
童 孙 (tóng sūn):指儿童。
供 (gòng):从事。
古
诗
三
傍 (bàng):靠近。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二
字
稚 子 (zhì zǐ):幼小的孩子。
词
百 花
金 盆 脱 晓 冰 (jīn pén tuō xiǎo bīng):早晨从
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 (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古
诗
三
磬 (qìng):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教育教学 | 教学课件 | 教师说课 | 教师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 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重点)
3.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难点)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课件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 古诗描写的都是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有农家孩子的勤劳与纯朴, 有小孩的稚气未脱与奇思妙想,也有牧童晚归的安然与恬淡、闲散与 惬意。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童年生活,虽时隔久远, 却又如同近在眼前。
词
百 花
腔 (qiāng):曲调。
信 口 (xìn kǒu):随口。
古 诗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TEXT SCENERY
课文 1 古诗三首
1-1
三
课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文
风
[宋] 范成大
景
昼出耘田夜绩麻,
1 这里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
人物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