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考题文化苦旅.doc

合集下载

文化苦旅练习题

文化苦旅练习题

文化苦旅练习题“文化苦旅”这个词组或许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然而它却是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旅行方式。

文化苦旅是指通过参观、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的方式,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这种旅行方式不仅可以提供与传统旅游不同的体验,还能够让人在旅行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来进一步了解文化苦旅。

练习一:探索当地文化一个主要的文化苦旅目标是与当地文化深入接触。

请列举三种方法,以帮助旅行者更好地探索目的地的当地文化。

练习二:参观博物馆博物馆通常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历史的理想地点。

请描述一个你曾参观过的博物馆,并谈谈你从中学到的文化知识和体验。

练习三:品尝当地美食在文化苦旅中,品尝当地美食被认为是一种绝佳的体验。

请分享一个你曾经尝试过的当地美食,并讲述你对这种美食的印象。

练习四:学习当地手工艺当地手工艺是文化苦旅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请举例说明你曾经学习过的一种当地手工艺,并介绍你对这种手工艺的看法和体验。

练习五:参加民俗活动参加民俗活动是了解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请描述一个你曾经参加过的民俗活动,并谈谈你对这种活动的感受和影响。

练习六:学习当地语言学习当地语言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并与当地人建立更亲密的联系。

请谈谈你是否曾经学习过一种当地语言,并分享你的经历和收获。

练习七:分享文化苦旅感悟请用一段话总结你对文化苦旅的看法和感悟。

结语文化苦旅既是一种旅行方式,也是一种对世界不同文化的探索与学习。

通过参观博物馆、品尝当地美食、学习当地手工艺、参加民俗活动和学习当地语言等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并体验各个地方独特的文化。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激发你对文化苦旅的兴趣,让你拓展自己的知识与视野。

祝你在未来的旅行中,能够享受到文化苦旅的乐趣!。

《文化苦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文化苦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文化苦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知识清单1、《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2、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3、《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4、《文化苦旅》虽有一“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5、余秋雨在散文中更多地是对古代文人的考察、思索;妄图在这里找到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正确的文化走向。

6、思使人睿智、深刻;思使心灵开阔,使灵感汩汩喷发,使艺术的想象奔突倾涌,而真正的思者又必有一颗情感丰润的高尚的心灵。

余秋雨就是这样心灵的激情对理性的滋润及其相生相长,成为《文化苦旅》的主要特质。

他用富有个人魅力的评议使《文化苦旅》不仅闪烁着理性的光泽又浸渍着艺术想象的激情。

7、余秋雨借助散文这种极富亲和力的文体反思文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命哲理,把智性渗入景观,把学理融入世俗,以饱蘸人格情感的笔触阐释自然山水,超越了对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赞叹。

8、《文化苦旅》的艺术特色有三方面:内涵丰富深邃;语言平淡蕴藉;层次多重厚重。

好段欣赏★好段一: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文化苦旅中考试题及答案

文化苦旅中考试题及答案

文化苦旅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成语与“文化苦旅”最相符?A. 突破重围B. 扬眉吐气C. 溪涧桥梁D. 天壤之别答案:A. 突破重围2. 文化苦旅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旅行经验B. 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C. 寻找自我D. 提高学习能力答案:B. 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3. 下列哪个城市最适合进行文化苦旅?A. 巴黎,法国B. 东京,日本C. 悉尼,澳大利亚D. 纽约,美国答案:A. 巴黎,法国4. 文化苦旅的挑战之一是什么?A. 语言沟通障碍B. 食物不符口味C. 交通不便利D. 费用过高答案:A. 语言沟通障碍5. 文化苦旅的收获之一是什么?A. 种植文化之花B. 亲身体验异国风情C. 打破自我限制D. 锻炼体魄答案:C. 打破自我限制二、填空题1. 文化苦旅是一种________的旅行方式。

答案:多元化/充实的2. 去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你需要克服的首要挑战是________。

答案:语言沟通障碍3. 文化苦旅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亲身体验来________。

答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4. 文化苦旅所涵盖的领域包括________。

答案:历史、艺术、音乐、风俗等5.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________。

答案:传统三、问答题1. 什么是文化苦旅?请简要描述其概念和意义。

答:文化苦旅是指通过旅行的方式,深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亲身体验和学习当地的文化、历史、艺术和风俗等,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打破自我限制。

文化苦旅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亲身经历去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学习机会。

2. 文化苦旅的挑战有哪些?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答:文化苦旅面临的挑战包括语言沟通障碍、食物和生活习惯的适应、不熟悉当地的交通和环境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可以提前学习一些当地的基本语言表达和礼仪,积极与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和习俗,做好心理准备;提前做好旅行计划,研究当地的交通和路线,以避免迷路和不必要的麻烦。

文化苦旅练习题修订稿

文化苦旅练习题修订稿

文化苦旅练习题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文化苦旅》中最有可能考到的20个题目及答案1 收编了______篇散文2 一书中,中的哪个道士叫_______,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___的家,把持这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3 "这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雨的马蹄,如雪的饿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这是作者在看到"全是远年的坟堆"所产生的联想,其中充满了无比的苍凉悲壮.中的这篇似乎也是在抒写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的苍凉悲壮4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舶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挑战者号"的坠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中这段话极具哲理性,这篇文章也是中最富文化哲理的一篇佳作答案:1 收编了37篇散文2 一书中,中的哪个道士叫王圆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这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3 阳关雪4 废墟《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桥多三桥让人赞叹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即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明清建筑多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名人雅士多朱祥、陈去病、柳亚子⒈“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答:长城建造的时间比都江堰迟,社会功用比都江堰小.⒉“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试举一例加以证明.答:如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成为中国的大后方.⒊第5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答:对比.突出了都江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⒋第6 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为之自豪,赞美.⒌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同意吗为什么答: 不同意, 两者不具有可比性,长城在古代的作用是都江堰所不能比拟的,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就长驱直入了,说不定中原文化就会毁于一旦一.选择题1.作者写完《柳侯祠》后,去了哪里A 白莲洞 B江南小镇 C天柱山 D 三峡2.作者在描绘莫高窟时,共描绘了莫高窟内壁画的几种色流A 3种B 4种C 5种D 6种3.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A长城 B 都江堰 C故宫 D兵马俑4.《这里真安静》中的“这里”指的是A 江南小镇 B狼山脚下 C天一阁 D坟地5.作者在书中描写了下列的哪一种花A 桃花 B梅花 C莲花 D不知名的花6.作者在写《五城记》时写了哪五城A 开封,南京,兰州,广州,成都B 开封,南京,洛阳,重庆,上海C 北京,上海,兰州,成都,南京D 北京,上海,洛阳,重庆,成都7.作者在哪里发现了骆宾王的墓A 狼山山顶 B狼山山脚 C天柱山顶 D天柱山脚8.天一阁再哪一年被打开,让一位文人进去阅览A1673年 B1674年 C 1675年 D 1676年9.作者在哪里初识西湖A 书册上B 画卷上C 折扇上 D现实中10.在《三十年的重量》中,作者共写了几件事A 一件B 两件C 三件D 四件11.《信客》中的信客临终前担任的是什么职位A 校长B 老师C 信客D 没有职业12.作者在什么天气下去的天一阁A 暴雨时B 暴雨后C 晴天D 阴天13.是谁第一个被天一阁主人允许进入阅览的A 薛继渭B 张元济C 黄宗羡D 魏忠贤14.苏东坡,李白,王安石等古代文豪想在哪里安度余生A 狼山B 天柱山C 江南小镇D 苏州15.下列哪两位名人在洞庭湖留下诗篇A 柳宗元,李白B 柳宗元,白居易C 范仲淹 ,柳宗元D 范仲淹,吕洞宾二.判断题1.天一阁是由范仲淹建造的.2.作者认为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三峡.3.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4.作者诅咒废墟,认为废墟应该清理掉,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5.吴江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6.作者通过例举徐光启来说明过去上海人的某种品质.7.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长江和黄河的强力冲撞,一个庞大名族的异质聚汇. 8.西湖胜迹是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只有苏堤.9.同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退思园.10.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南京却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三.简答题1.作者对废墟有何和感想2.《信客》中讲了一件什么事3.为什么《酒公墓》中的“酒公”不让作者在墓碑上写下他的名字,而只称为“酒公”4.作者为什么怕人借书5.书中哪几个片段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背景是什么四.拓展题1.想象作者来到了你的家乡后,你将如何向他介绍你家乡的名胜美景.[150]字左右一.选择题答案:1.A 2.C 3.B 4.D 5.B 6.A 7.B 8.A 9.C 10.B 11.A 12.B 13.C 14.B 15.D二.判断题答案:1×2√3√4×5×6×7√8×9√10√三.简答题答案:1.作者对废墟既诅咒,又寄情.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是一种形式美.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土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但也不要留存所有的废墟,我们应该携带着废墟走向现代.2.“我”家邻村的一个年轻人受一位老信客之拖.而且自己也无以为生便当了一辈子信客,最后他撑持不了了,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两年后,他被大家选为地理老师,几十年的游历,使他知识增长了很多,不久便当了校长.死后,便依照遗愿将他葬于老信客的墓旁.3.因为他深感自己一生愧对祖宗,也愧对美国上海的师友亲朋,这个名字本身就成了一种天大的嘲虐.4.⑴怕急用的时候便找无着⑵怕归还书籍被弄“熟”弄脏⑶怕借去后彼此忘掉.5.《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

《文化苦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文化苦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

《文化苦旅》常考知识点梳理及阅读训练题知识清单1、《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2、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3、《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4、《文化苦旅》虽有一“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5、余秋雨在散文中更多地是对古代文人的考察、思索;妄图在这里找到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正确的文化走向。

6、思使人睿智、深刻;思使心灵开阔,使灵感汩汩喷发,使艺术的想象奔突倾涌,而真正的思者又必有一颗情感丰润的高尚的心灵。

余秋雨就是这样心灵的激情对理性的滋润及其相生相长,成为《文化苦旅》的主要特质。

他用富有个人魅力的评议使《文化苦旅》不仅闪烁着理性的光泽又浸渍着艺术想象的激情。

7、余秋雨借助散文这种极富亲和力的文体反思文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命哲理,把智性渗入景观,把学理融入世俗,以饱蘸人格情感的笔触阐释自然山水,超越了对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赞叹。

8、《文化苦旅》的艺术特色有三方面:内涵丰富深邃;语言平淡蕴藉;层次多重厚重。

好段欣赏★好段一: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文化苦旅相关练习题

文化苦旅相关练习题

文化苦旅相关练习题文化苦旅相关练习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西游记》b) 《哈利·波特》c) 《鲁滨逊漂流记》d) 《美人图》2. 以下哪个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物?a) 元宵b) 粽子c) 饺子d) 馒头3.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个是指南针?a) 火药b) 活字印刷c) 纸张d) 指南针4. 以下哪个是中国古代的乐器?a) 笛子b) 小提琴c) 萨克斯5.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a) 荷花b) 牡丹c) 玫瑰d) 菊花二、判断题1. 京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a) 对b) 错2. 中国传统的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a) 对b) 错3. 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a) 对b) 错4.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a) 对b) 错5.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

a) 对b) 错1. 请简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2. 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简要介绍中国书法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中国的京剧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艺术形式,请简要介绍京剧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4.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5.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四、综合题请结合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谈谈你认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文化交流、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等。

五、创作题请你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为题材,用一篇短文或者一首诗歌来表达你对春节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包括你对春节的期待、家庭团聚、传统食物、庆祝活动等方面的描写。

《文化苦旅》阅读专题

《文化苦旅》阅读专题

《文化苦旅》阅读专题临淄中学张丹一、《文化苦旅》导读:《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是“余秋雨散文”的奠基、定范之作。

在这部名著中,余先生记述在全国各文化圣地的游历,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抒发洞穿时空感人至深的文化情思。

作为游历之旅与文化之旅,《文化苦旅》经停了许多著名“驿站”:《阳关雪》《牌坊》《道士塔》《都江堰》《风雨天一阁》《杭州宣言》《莫高窟》《黄州突围》……一个个文化圣地,或黄沙飞舞,飞天曼妙;或微风细雨、绿柳拂水;或青石小路、素瓦灰檐;或水桥交错、亭台轩榭:总让我们鉴今思古而流连忘返。

走惯了远方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余秋雨这样说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它犹如同一位虔诚的僧人那样义无反顾,为着尘世的救赎,芒鞋破钵,苦行佛陀。

二、内容简介: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1、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2、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3、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三、散文特点:余光中先生说:“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化散文,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思考融入智性与情感,考察着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解析文化的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阅读考题文化苦旅

阅读考题文化苦旅

阅读考题文化苦旅(总1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课外阅读考题:文化苦旅1 《文化苦旅》收编了______篇散文2 一书中,中的哪个道士叫_______,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___的家,把持这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3 "这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雨的马蹄,如雪的饿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这是作者在看到"全是远年的坟堆"所产生的联想,其中充满了无比的苍凉悲壮.中的这篇似乎也是在抒写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的苍凉悲壮4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舶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挑战者号"的坠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中这段话极具哲理性,这篇文章也是中最富文化哲理的一篇佳作1 收编了37篇散文2 一书中,中的哪个道士叫王圆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这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3 阳关雪4 废墟《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桥多三桥让人赞叹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即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明清建筑多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名人雅士多朱祥、陈去病、柳亚子⒈“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长城建造的时间比都江堰迟,社会功用比都江堰小.⒉“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试举一例加以证明.如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成为中国的大后方.⒊第5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突出了都江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⒋第6 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之自豪,赞美.⒌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同意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同意,两者不具有可比性,长城在古代的作用是都江堰所不能比拟的,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就长驱直入了,说不定中原文化就会毁于一旦一.选择题1.作者写完《柳侯祠》后,去了哪里A 白莲洞 B江南小镇 C天柱山 D 三峡2.作者在描绘莫高窟时,共描绘了莫高窟内壁画的几种色流A 3种B 4种C 5种D 6种3.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A长城 B 都江堰 C故宫 D兵马俑4.《这里真安静》中的“这里”指的是A 江南小镇 B狼山脚下 C天一阁 D坟地5.作者在书中描写了下列的哪一种花A 桃花 B梅花 C莲花 D不知名的花6.作者在写《五城记》时写了哪五城A 开封,南京,兰州,广州,成都B 开封,南京,洛阳,重庆,上海C 北京,上海,兰州,成都,南京D 北京,上海,洛阳,重庆,成都7.作者在哪里发现了骆宾王的墓A 狼山山顶 B狼山山脚 C天柱山顶 D天柱山脚8.天一阁再哪一年被打开,让一位文人进去阅览A1673年 B1674年 C 1675年 D 1676年9.作者在哪里初识西湖A 书册上B 画卷上C 折扇上 D现实中10.在《三十年的重量》中,作者共写了几件事A 一件B 两件C 三件D 四件11.《信客》中的信客临终前担任的是什么职位A 校长B 老师C 信客D 没有职业12.作者在什么天气下去的天一阁A 暴雨时B 暴雨后C 晴天D 阴天13.是谁第一个被天一阁主人允许进入阅览的A 薛继渭B 张元济C 黄宗羡D 魏忠贤14.苏东坡,李白,王安石等古代文豪想在哪里安度余生A 狼山B 天柱山C 江南小镇D 苏州15.下列哪两位名人在洞庭湖留下诗篇A 柳宗元,李白B 柳宗元,白居易C 范仲淹 ,柳宗元D 范仲淹,吕洞宾二.判断题1.天一阁是由范仲淹建造的.2.作者认为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三峡.3.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4.作者诅咒废墟,认为废墟应该清理掉,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5.吴江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6.作者通过例举徐光启来说明过去上海人的某种品质.7.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长江和黄河的强力冲撞,一个庞大名族的异质聚汇. 8.西湖胜迹是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只有苏堤.9.同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退思园.10.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南京却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三.简答题1.作者对废墟有何和感想2.《信客》中讲了一件什么事3.为什么《酒公墓》中的“酒公”不让作者在墓碑上写下他的名字,而只称为“酒公”4.作者为什么怕人借书5.书中哪几个片段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背景是什么四.拓展题1.想象作者来到了你的家乡后,你将如何向他介绍你家乡的名胜美景.[150]字左右答案:一.选择题1.A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简答题1.作者对废墟既诅咒,又寄情.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是一种形式美.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土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但也不要留存所有的废墟,我们应该携带着废墟走向现代.2.“我”家邻村的一个年轻人受一位老信客之拖.而且自己也无以为生便当了一辈子信客,最后他撑持不了了,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两年后,他被大家选为地理老师,几十年的游历,使他知识增长了很多,不久便当了校长.死后,便依照遗愿将他葬于老信客的墓旁.3.因为他深感自己一生愧对祖宗,也愧对美国上海的师友亲朋,这个名字本身就成了一种天大的嘲虐.4.⑴怕急用的时候便找无着⑵怕归还书籍被弄“熟”弄脏⑶怕借去后彼此忘掉.5.《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四.拓展题发挥想象,合理即可《草房子》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秃鹤的父亲给秃鹤擦 A 让秃鹤长出头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考题 :文化苦旅1《文化苦旅》收编了 ______篇散文2一书中 ,中的哪个道士叫 _______,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 ,逃荒到甘肃 ,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 ,不幸由他当了 ___的家 ,把持这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3"这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雨的马蹄,如雪的饿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 这是作者在看到 " 全是远年的坟堆 " 所产生的联想 ,其中充满了无比的苍凉悲壮 .中的这篇似乎也是在抒写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的苍凉悲壮4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 ,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 ,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 ;大海是伟大的 ,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舶的残骸 ;登月是伟大的 ,因为 "挑战者号 "的坠落 ;人生是伟大的 ,因为有白发 ,有诀别 ,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中这段话极具哲理性 ,这篇文章也是中最富文化哲理的一篇佳作1收编了 37 篇散文2一书中 ,中的哪个道士叫王圆箓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 ,逃荒到甘肃 ,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 ,把持这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3阳关雪 4 废墟《都江堰》中 ,作者认为 ,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 ,但更多的是排场 ,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 .而都江堰是质朴的 ,它造福千年 ,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 .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 ,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 ”“有了它 ,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 ,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 ,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 ,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桥多三桥让人赞叹都小巧玲珑 ,构筑典雅 ,即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明清建筑多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名人雅士多朱祥、陈去病、柳亚子⒈“一查履历 ,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 ”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长城建造的时间比都江堰迟,社会功用比都江堰小 .⒉“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 ,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 ”试举一例加以证明 .如 1937 年----1945 年抗日战争期间 ,四川成为中国的大后方 .⒊第 5 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 .突出了都江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⒋第 6 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之自豪,赞美 .⒌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你同意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同意 ,两者不具有可比性 ,长城在古代的作用是都江堰所不能比拟的 ,没有长城 ,北方游牧民族就长驱直入了 ,说不定中原文化就会毁于一旦一 .选择题1.作者写完《柳侯祠》后,去了哪里?A 白莲洞B 江南小镇C 天柱山D 三峡2.作者在描绘莫高窟时 ,共描绘了莫高窟内壁画的几种色流?A3种 B4种 C5种 D6种3.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A 长城B 都江堰C故宫 D 兵马俑4.《这里真安静》中的“这里”指的是A 江南小镇B 狼山脚下C 天一阁D 坟地5.作者在书中描写了下列的哪一种花?A 桃花B 梅花C莲花 D 不知名的花6.作者在写《五城记》时写了哪五城?A开封 ,南京 ,兰州 ,广州 ,成都 B 开封 ,南京 ,洛阳 ,重庆 ,上海C北京 ,上海 ,兰州 ,成都 ,南京 D 北京 ,上海 ,洛阳 ,重庆 ,成都7.作者在哪里发现了骆宾王的墓?A 狼山山顶B 狼山山脚C 天柱山顶D 天柱山脚8.天一阁再哪一年被打开,让一位文人进去阅览?A1673 年 B1674 年 C 1675年 D 1676 年9.作者在哪里初识西湖?A 书册上B 画卷上C 折扇上D 现实中10.在《三十年的重量》中,作者共写了几件事?A一件 B两件 C三件D四件11.《信客》中的信客临终前担任的是什么职位?A 校长B 老师 C信客D没有职业12.作者在什么天气下去的天一阁?A 暴雨时B 暴雨后C晴天 D 阴天13.是谁第一个被天一阁主人允许进入阅览的?A 薛继渭B 张元济C 黄宗羡D 魏忠贤14.苏东坡 ,李白 ,王安石等古代文豪想在哪里安度余生?A狼山 B天柱山C江南小镇D苏州15.下列哪两位名人在洞庭湖留下诗篇?A 柳宗元 ,李白B 柳宗元 ,白居易C 范仲淹,柳宗元D 范仲淹 ,吕洞宾二.判断题1.天一阁是由范仲淹建造的.2.作者认为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三峡.3.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4.作者诅咒废墟 ,认为废墟应该清理掉 ,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5.吴江船 ,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6.作者通过例举徐光启来说明过去上海人的某种品质.7.南京的怪异 ,应归因于长江和黄河的强力冲撞,一个庞大名族的异质聚汇.8.西湖胜迹是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只有苏堤.9.同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退思园.10.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南京却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三.简答题1.作者对废墟有何和感想?2.《信客》中讲了一件什么事?3.为什么《酒公墓》中的“酒公”不让作者在墓碑上写下他的名字,而只称为“酒公”?4.作者为什么怕人借书?5.书中哪几个片段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背景是什么?四.拓展题1.想象作者来到了你的家乡后,你将如何向他介绍你家乡的名胜美景.[150] 字左右答案:一.选择题1.A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三 .简答题1.作者对废墟既诅咒,又寄情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是一种形式美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 ,没有废墟的土地太挤了 ,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 ,但也不要留存所有的废墟 ,我们应该携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2. “我”家邻村的一个年轻人受一位老信客之拖.而且自己也无以为生便当了一辈子信客 ,最后他撑持不了了 ,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 ,两年后 ,他被大家选为地理老师,几十年的游历,使他知识增长了很多,不久便当了校长 .死后,便依照遗愿将他葬于老信客的墓旁 .3.因为他深感自己一生愧对祖宗,也愧对美国上海的师友亲朋,这个名字本身就成了一种天大的嘲虐 .4.⑴怕急用的时候便找无着⑵怕归还书籍被弄“熟”弄脏⑶怕借去后彼此忘掉.5.《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四.拓展题发挥想象 ,合理即可《草房子》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秃鹤的父亲给秃鹤擦A让秃鹤长出头发。

A.姜B.茶叶C.醋D.土豆2、桑桑是A的儿子。

A.桑乔B.温幼菊C.蒋一轮D.邱二爷3、桑桑所在的学校叫B小学。

A.油油B.油麻地C.柿油D.桑乔小学4、桑桑用了B做成渔网。

A.被单B.蚊帐C.袋子D.衣服5、桑桑用网打了鱼后,他母亲用C来惩罚他。

A.打他屁股B.不准吃饭C.摘掉蚊帐D.罚站6、当桑桑穿着棉衣棉裤出风头的时候,秃鹤却C抢了他风头。

A.穿着新衣B.骑着车子C.戴着白帽D.戴着草环7、油麻地小学因为D没有拿到会操第一。

A.桑桑B.杜小康C.纸月D.秃鹤8、油麻地小学会操D没有参加。

A.杜小康B.阿恕C.秃鹤D.桑桑9、秃鹤所在的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A的小村子。

A.枫树B.杏树C.梨树D.桃树10、秃鹤的光头从C年级开始不让人家摸A、一年级B、二年级C、三年级D、四年级11、小说第一、二、三、六、七章的小标题都有个共同的特点D。

A、地名B、事情C、象征物D、人名12、桑桑得了B病A、大脖子病B、鼠疮C、癌症D、淋巴瘤13、《草房子》曾获过B奖A、冰心文学奖B、国家图书奖、 C、中宣部“五个 D、台湾《民生报》、《国语日报》等联合颁发的最佳读物奖14、油麻地人对 A 有这样的评价——“嘴里叼根屎橛子,那根麻花都不换”A 、白三 B、朱一世C、桑乔D、秦大15、让秃鹤最为骄傲是 CA、汇操B、新学期小组活动C、文艺会演D、与细马打架16、纸月的爸爸 A A、惠思僧人 B、蒋一轮 C、桑乔D、不知道17、秦大奶奶是 B 死的A、救乔乔B、救学校的南瓜C、自杀 D、救自己养的小鸡18、桑桑家视为“家宝”的东西是 C A、黑鞭 B、猎枪 C、装奖状的小木箱 D、二胡19、红门(一)象征什么A A、富有B、喜事C、革命D、没意义20、纸月临走前,送给桑桑的礼物是C。

A.一只鸽子 B.一本书C.一个书包D.一封信21、以下不是杜小康所为的是D。

A.在学校门前摆摊卖货B.和桑桑一起玩火C在.芦场养鸭 D.捉迷藏时藏在棺材里22、以下不是桑桑所为的是C。

A.撕下蚊帐作渔网B.拆卸柜橱作鸽子窝C.偷走女同学的书本D.帮细马找柳须23、为蒋一轮和白雀送信的孩子是B。

A.秃鹤 B.桑桑 C.杜小康 D.纸月24、“身材高高的,非常匀称,只是背已驼了,浑身上下穿得干干净净,粽子大的小脚,拄着拐杖,一头银发。

”这句话描述的是《草房子》里的哪个人物。

BA、纸月的外婆B、秦大奶奶C、邱二妈D、桑桑的妈妈25、油麻地有个小孩,他特别喜欢上课吃东西,仿佛不吃点东西,就无法上课,他说自己不吃点东西,脑子就不好使。

他是A。

A.戚小罐B.细马C.朱小鼓D.李铜壶26、“豁嘴大茶壶”是C。

A、周德发B、吴天衡C、刘一水D、阿恕二、判断题1、细马很喜欢放羊。

(√)2、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交待各班同学不要去惹细马。

(√)3、细马想离开油麻地,他就去把自己的户口迁出来了。

(×)4、桑桑很喜欢听温幼菊唱的无词歌。

(√)5、桑桑几乎是细马惟一一个朋友。

(√)6、桑桑不喜欢吃红菱。

(×)7、秦大奶奶没救落水的乔乔。

(×)8、桑乔是油麻地人。

(×)9、桑乔不在乎荣誉。

(×)10、桑桑有撕纸的习惯,一个字没写好,就哗的撕掉。

(√)11、桑桑的胡琴是蒋一轮教会的。

(×)12、桑乔领着桑桑去苏州城看病。

(√)13、桑桑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带柳柳去看城墙。

(√)14、桑乔是一名校长,但不是一名导演。

(×)15、一场不拉看排练的是桑乔。

16、蒋一轮的笛子能迷倒一片人。

17、秦大奶奶因为一只南瓜而落水身亡。

18、杜小康总能做成许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

19、桑桑的病最后还是没治好。

20、桑桑没考上中学。

(×)(√)(√)(√)(×)(×)21、纸月因为被桑桑欺负了,所以冒雪回了家。

(× )22、秦大奶奶不搬家是因为她和秦大共同开垦了这一片土地。

(√)23、杜小康和桑桑一直是对手。

(×)24、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

(× )25、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冬暖夏凉,既古朴又华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