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乔木生态习性

常绿乔木生态习性
常绿乔木生态习性

园林绿化常用植物材料(常绿乔木)编号B—001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大叶女贞拉丁学名

Ligustrum

lucidum

科属木犀科女贞属

形态特征树皮灰色、平滑。枝开展、无毛。叶革质,

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花白

色,核果长圆形,蓝黑色。花期6-7月。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耐寒性好,耐水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荫,能耐零下12℃的低温,适宜在湿润、背风、向阳的地方栽种。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

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

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

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

10-14 2.5-3 4-4.5 1.2-1.8 700

注:1.填写汉字为小四号仿宋字体,字母及数字为小四号Arial字体;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枇杷拉丁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科属蔷薇科枇杷属

形态特征小枝密生锈色绒毛。叶革质,倒披针形、倒卵形

至矩圆形,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

柄,边缘上部有疏锯齿,表面多皱、绿色,背面

及叶柄密生灰棕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花梗、

萼筒皆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芳香。花期11

月至翌年2月。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广,一般土壤均能生长结果,但以含砂或石砾较多疏松土壤生长较好。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

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

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

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

12-15 2.5-3 3.5-4 0.8-1 1160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桂花拉丁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科属木犀科木犀属

形态特征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

革质,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花冠分裂至基

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而不甚耐寒,为亚热带树种。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

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

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

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

15-18 3.5-4 4-5 0.5-1.8 10000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广玉兰拉丁学名Magnolia grandiflora

科属木兰科木兰属

形态特征树皮淡褐色或灰色,呈薄鳞片状开裂。枝与芽有

铁锈色细毛。叶长椭圆形,互生;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的抗寒能力。适生于高燥、肥沃、湿润与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在碱性土种植时易发生黄化,忌积水和排水不良。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10-12 2.5-3 4.5-5 1.2-1.5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深山含

笑拉丁学名Michelia maudiae

Dunn

科属木兰科含笑属

形态特征树皮浅灰或灰褐色,平滑不裂。芽、幼枝、叶

背均被白粉。叶互生,革质,全缘,深绿色,

叶背淡绿色,长椭圆形,先端急尖。花单生于

枝梢叶腋,花白色,有芳香,花期2-3月,

果期9-10月。其枝叶茂密,冬季翠绿不凋,

树形美观。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环境,有一定耐寒能力。喜光,幼时较耐阴。自然更新能力强,生长快,适应性广,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而湿润的酸性砂质土。根系发达,萌芽力强。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6-8 3-4 4.5-5.5 0.8-1 不详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园林绿化常用植物材料(常绿乔木)编号B—006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华山松拉丁学名Pinus armandii Franch

科属松科松属

形态特征树冠广圆锥形。小枝平滑无形毛,冬芽小,圆

柱形,栗褐色。幼树树皮灰绿色,老则裂成方

形厚块片固着树上。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阳性树,喜凉爽、湿润气候,高温、干燥是影响分布的主要原因。耐寒力强,不耐炎热,在高温季节长之处生长不良。喜排水良好,能适应多种土壤,最宜深厚、湿。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8-12 2-3 3-4 0.5-1 500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园林绿化常用植物材料(常绿乔木)编号B—007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云杉拉丁学名Picea asperata Mast

科属松科云杉属

形态特征株高可达30米,胸径60cm,树冠广圆锥形。

我国有17种9个变种。多分布东部,南部和西

部海拔3200米以下。花期5-9,果期9-10。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耐荫、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生长缓慢,浅根性树种,喜空气湿润气候,喜生于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也能适应微碱性土壤,喜排水性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3-3.5 2-2.5 700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园林绿化常用植物材料(常绿乔木)编号B—008 分类●常绿○落叶

中文名

小叶女贞

桩拉丁学名

Ligustrum

lucidum

科属木犀科女贞属

形态特征树皮灰色、平滑。枝开展、无毛。叶革质,

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花白

色,核果长圆形,蓝黑色。花期6-7月。

参考图片

生长习性耐寒性好,耐水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荫,能耐零下12℃的低温,适宜在湿润、背风、向阳的地方栽种。

观赏分类○观花●观叶○观杆

使用分类●行道树○点景树●普通树

景观用途●上层●中层○下层

常用规格

胸径冠径高度分枝点高度参考价格

10-14 2.5-3

2.5-4.

5

1-1.8 3500

2.常用规格一项中胸径单位为cm,其余为m;参考价格一项中填写综合单价,单位元。

生态城市

中文名称:生态城市英文名称:eco-city 定义: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目录 释义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提出 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编辑本段释义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编辑本段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

农业生态系统

? 第一章绪论 ?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 控途径。 ? 2概括起来,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答:(1)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2)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 (3)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4)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 3进入90年代,生态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什么方面? ? 答: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社会经济发展主题。 ? 4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 答:

? 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问题,探讨协调农业 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 1. 概念: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的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的结构? 2.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非生物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 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 4.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1、生物组分2、环境组分 ?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价值流、 ? 6.农业生态系统有那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区别: ?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 7、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8、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9、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课时3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一、书本基础知识整理 1.生态系统的类型 2.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分布 3.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的种类 4.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二、思维拓展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互相作用的自然系统。 (2)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有四个方面:①时间和空间界线;②系统的基本组成;③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④系统在功能上统一的结构基础和发展趋势。 (3)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具有下面的一些共同特征: ①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2.比较各类型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池塘或一堆朽木及其生物组成的局部空间。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在生物圈内依据植被或盐度等方面的差异可分成若干类型。在不同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群落复杂程度、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①森林生态系统 特点:以乔木为主,动物的生活习性大多以树栖、攀缘。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 ②草原生态系统 特点:以草本植物为主,啮齿目和适于奔跑的动物较多。但动植物种类较少,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③农田生态系统 特点:人的作用突出,群落结构单一,主要成分是农作物。 ④海洋生态系统 特点:生物数量和种类较多。以浮游植物为主,它们是植食性的重要饵料,一般都分布在200米以内的海域中。 ⑤湿地一般是指沼泽和沿海滩涂等,但按照《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 地》(简称湿地公约)的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河流、红树林、沿海滩涂等,甚至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域。 ⑥苔原(冻原)生态系统、 特点:主要是分布在北纬六十度以北、北极圈以南的永久冻土带,土壤几厘米以下的终年结冰,有机物不能彻底分解。其中地衣是极地苔原的典型植物。 ⑦城市生态系统 特点: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它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大多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它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 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 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 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 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 关键字: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 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 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 护[1]。“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 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 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 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 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 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 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 程技术。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 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 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 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 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 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3]。 2 生态城市的环境评价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 效场所。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

生态城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 通常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呈网络式的多维空间结构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系统,而且不同变量及其不同的组合,以及这种不同组合在一定变量动态之中,又构成了很多亚系统。 2.有一定的负荷力 生态系统负荷力(carring capacity)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强度的二维概念。在实践中可将有益生物种群保护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此时,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容纳污染物要与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相匹配。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越大,可接纳的污物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应该强调指出,生态系统纳污量不是无限的。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3.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首先是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在进行多种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粮食、药物、农业原料、并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形成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4.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入和输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自调控(self regulation)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经常不断地从所在的生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生境亦需要对其输出进行及时的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供需调控。 生态系统调控功能主要靠反馈(feedback)来完成。反馈可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前者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而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后者则倾向于削弱和减低其作用。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5.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从而具有生态系统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变规律。换言之,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未来性。生态系统这一特性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数十亿万年中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活动已损害了生态系统健康。为此,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崇尚生态伦理道德,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实施清洁生产,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定性标准 1、组织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形成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3、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 4、保持城市地域风貌,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5、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集约,运行高效、稳定。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环境清洁、安全。城市建筑(新建)广泛采用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低能耗环保、节能材料。 6、大气、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城市热岛效应较低。

7、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污染控制水平较高,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住宅小区、社区的功能俱全,居民对本市的生活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8、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9、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健全,社会参与度较高。 10、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规章,严格保护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二、定量标准 (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 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 (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崇尚生态伦理道德,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实施清洁生产,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定性标准 1、组织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形成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3、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 4、保持城市地域风貌,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5、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集约,运行高效、稳定。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环境清洁、安全。城市建筑(新建)广泛采用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低能耗环保、节能材料。 6、大气、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城市热岛效应较低。 7、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污染控制水平较高,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住宅小区、社区的功能俱全,居民对本市的生活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8、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9、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健全,社会参与度较高。 10、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规章,严格保护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二、定量标准 (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生态家园建设是一项开发式扶贫项目 类型:示范建设 【打印】【关闭】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多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特别是沼气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是一项以民为本的工程,对于解决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家园是我国近千个贫困县脱贫的最佳选择 我国约有1000个县位于中西部的山区和丘陵区。它们集生活、文化、生态贫困和县级财政贫困于一身。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现行体制的九龙治水,单项治理,是这些县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我以为,生态家园建设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效益,应是这类地区脱贫的切入点。以此入手,先使群众摆脱贫困,群众有有了信心,各项建设副业就能逐步进行,这正是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时代意义所在。 生态家园是接口工程,应与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对封山育林工作,小流域治理和开发工作,解决山区居民饮水工作、扶贫工作,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农村卫生工作,山区建设工作等都有推动作用。广大山区居民的生态家园建设好了,上述各项工作自然也就好解决了。 如果各方面的人财物力能有计划地协调起来,分工合作,生态家园建设就能加速进行。比如,我国许多城市都在郊区建设了奶牛场、猪场 和鸡场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但大量粪便成了污染源,如果与建设沼气池结合起来,既得沼气又得有机肥,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而且还是一项重大的农村卫生建设工程。又比如,水利部门为缺水山区居民建设饮水工程,如果在此基础上,帮助建设生态家园,使他们富裕起来,不就更完美了吗。林业部门年年在山区造林和封山育林,另一方面山区居民则年年毁林开荒和砍伐树木作燃料,一个沼气池一年相当于减少3亩森林砍伐量,封山育林的成果也就保得住了。我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接口工程,可以和许多工程接轨、配套,使许多工程更加富民和便民。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届届政府接着干 要在十几年内在广大山区完成这件大事,除国家支持和保证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把这批县领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 从县领导讲,生态家园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千载良机。从实际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为他们解决几个实际问题,一是县级领导应相对稳定,最好一干就是五年;二是县领导应协调和组织县级各部门的人财物力;三是应制定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各届班子必须执行,不得另搞自己的“政绩工程”。这些正是我国生态农业县的建设经验,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 版权所有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 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 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 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

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有关概念

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有关概念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 林业的“四个地位”: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出了林业发展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个文件中,中央明确了林业的定位,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温家宝同志在2009年6月

22日会见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代表时,加了一个地位,即: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林业的“四大使命”:2009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2004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2004-12-31) 一、一般性要求 1、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城市性质、功能、发展目标定位准确, 编制了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城市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2、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自然 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大气环境、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热岛效应较低。 3、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融通,继承城市传统文化,保持城市原有的历史风貌, 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 4、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等设施完备、 高效、稳定,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高效,开展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活动,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城市建筑(包括住宅建设)广泛采用了建筑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了低能耗环保建筑材料。 5、具有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达到了较高污染控制水平,建 立了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市民能够普遍享受健康服务。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住宅小区、社区的建设功能俱全、环境优良。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6、社会各界和普通市民能够积极参与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城 市生态建设、环保措施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7、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 生活环境。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无重大破坏绿化成果行为、无重大基础设施事故。 二、基本指标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