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扁舟寄一情处百态人生得归宿

合集下载

关于扁舟的诗句

关于扁舟的诗句

关于扁舟的诗句1、九日自佳节,扁舟无一杯。

——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2、登堂期八拜,载酒问扁舟。

——郭之奇《赠陈尔新得假时余亦赋归》3、风吹扁舟到花下,花间啁啾亦欣喜。

——冯时行《和张仁甫李花韵》4、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陆游《枕上作》5、叶叶扁舟古渡头,目力所至海门止。

——白玉蟾《觉非居士东菴甚奇观玉蟾曾游其间醉吟一篇》6、後日扁舟更西去,江北江南两何处。

——贺铸《舟次金陵怀寄历阳王掾相》7、荻花枫叶秋江晚,底事扁舟不肯留。

——吴则礼《寄公卷》8、傥无身外事,甘老向扁舟。

——杜牧《晚泊》9、堂边三寿高千丈,依旧扁舟泛五湖。

——朱长文《元少保生日·体貌方隆避政枢》10、王家少年未省事,扁舟往来何所自。

——叶适《剡豀舟中》11、人踪鸟迹俱沉绝,独有扁舟兴尽归。

——张元干《跋赵唐卿所藏访戴图·万壑千岩一剡溪》12、从容自保君臣契,何必扁舟始是贤。

——徐铉《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13、粉壁通莲径,扁舟到不迷。

——朱庆馀《赠律师院》14、弊袍披槁叶,瘦马兀扁舟。

——秦观《次韵传道自适兼呈都司芸叟学士》15、缅怀琦龙门,扁舟下南浦。

——顾瑛《金华王子、充夜饮芝云台上以丹桂五枝芳分韵》16、老知山林等朝市,扁舟谁能问行止。

——张耒《次韵君复七兄见赠》17、烓爨扁舟露沙溆,磨轮新坊俯场圃。

——王逢《题赵善长为李原复所画山水》18、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柳宗元《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19、月夜扁舟讶何许,一天星汉近相趋。

——章谊《夜过鄱阳湖三首·其三》20、不奈扁舟去,其如决计何。

——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21、波平暂喜扁舟稳,天阔回瞻故垒空。

——释文珦《千里》22、忆昨寻此山,扁舟戛平浦。

——孔武仲《奉酬李时发岳麓见寄》23、晴空赤日飞丹霞,扁舟春热汗且呀。

——邵博《泊云安下大风骤雨作柏梁体一篇》24、流枿飞腾竟何在,扁舟睥睨久仍存。

——苏辙《溯潮二首》25、渔翁一鬓霜,扁舟依古树。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八声甘州)(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八声甘州)(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八声甘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②。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③,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④、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⑤,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

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

②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泊,任其自然。

③相得:相交、相知。

④谢公:指谢安。

《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

⑤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县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为下文表达词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作铺垫,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2.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

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情感有所不同,分别反映的是“进”之忧和“退”之忧。

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

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

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

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

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名句的诞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1文章建安骨2,中间小谢3又清发4。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完全读懂名句1蓬莱:唐宋人称秘书省为蓬莱道山。

2建安骨:即建安体之风骨。

建安为东汉献帝年号,当时文人有曹氏父子及七子,皆以文章著,世称建安体。

3小谢:文学史上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这里指叔云任职秘书省,又有谢朓之才。

4清发:清新发越。

离我而去的昨日时光,已经不可挽留;扰乱我心思的今日时光,使我十分烦忧。

我在这座谢脁楼上为你送别,看着长风万里伴送秋雁,此情此景真可痛快畅饮一番。

你在蓬莱道山担任校书,文章有建安体那样志气飞扬又笔力遒劲的风骨,尚且有像谢朓般清新发越的才思。

不论是谈诗论文,或下笔挥洒,都怀有奔逸的兴致和豪壮的思想,就好像要飞上青天去览取明月似的雄壮。

抽出刀子去砍断流水,怎奈水更流个不停;举起酒杯本想消除愁闷,怎奈愁闷愈益增多而难以消解。

人生在世,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倒不如明天披散着头发,驾着小舟,归隐江湖去吧。

名句的故事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末年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一说为李华)所作。

诗中的谢朓楼为南齐宣城太守谢朓所建,又称谢公楼、谢朓北楼,于唐时改建,复更名为“迭嶂楼”。

此诗为李白名作之一,诗文句句脍炙人口,李白固有的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在诗的后半段,诗人首先称赞李云的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以“蓬莱”称文章,典故其实源出于东汉时期,当时学者以蓬莱为海外仙山,上居仙人,藏有大量的幽经秘录,故称政府的藏书机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

到了唐朝,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既然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便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陵春》原文: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赏析1: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宋朝: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古诗简介《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起句既交代了时序,又点出“春愁”的主旨,表现出词人连绵不断的愁思。

下片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思归之情上升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注释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创作背景《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师荡桨向临。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一】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

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渡头”。

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

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

第二句写客船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

情思悠远。

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

这两句,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

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

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

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空出奇。

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

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

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

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

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

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表征。

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

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

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

朋友间的感情交流。

也恰如温和的春风。

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杨柳”而来。

由“杨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

从第二句的“师荡桨”四字.也可以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

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春色”充溢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从行人一方着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爱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终跟自己一道。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第一篇: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篇:李清照渔家傲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代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这首词一反她的清丽婉转风格,以豪放的笔触,奇伟的想象,对云涛星河之梦作浪漫的描绘,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渴望摆脱种种束缚的愿望。

此词又一题为“记梦”,而梦境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折射。

丈夫病卒,避金兵之难,流落江南,处于前途暗淡的环境里,词多为愁苦之音。

而此词则另辟蹊径,幻想出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概。

整首词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梦境故事。

词一开头,便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

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其间又准确地嵌入了“接”“连”“转”“舞”这四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两字,写出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飞梦天河,在星斗斑斓的银河中扬帆疾驶,意境壮阔,气势磅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扁舟寄一情处百态人生得归宿浅析唐诗中的舟意象及其文化底蕴内容摘要:客帆远水、秋月钓船、孤蓬落日、野渡舟横等以舟为中心的审美意象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一叶扁舟承载了诗人们的五味人生,尽显其众生百态,舟中的无奈几乎就是世上风风雨雨的一个缩影。

舟是背井离乡的游子辞亲远别、离愁忧思的见证;舟是漂泊远方的行人穷途跋涉、追求探索的印迹;舟是人生失意的仕子遨游江湖、远离尘嚣的最终寄托。

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中舟意象的分析,从中折射出唐诗人的百态人生,及舟作为一种审美意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唐诗舟意象愁绪漂泊隐逸所谓意象,是指人的主观情意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是物象本身特点和作者感情投射的共同结果。

即在固定的客观物象上,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人们只要见到这一客观物象,很容易引起一种类似的情感,而当人们的某一些心理情感出现时,又差不多必然会联想到这一固定物象。

一种诗歌意象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舟在进入文学之前,其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交通工具。

据世本所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

淮南子亦言古人见款木浮而知为舟,以类取之也。

《周易》曰:“夸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而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是在先秦诗歌中初见端倪的。

譬如《诗经》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之,中心养养。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楚辞》曰:“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桂棹兮兰木世,石斤冰兮积雪。

”(《湘君》)“船容与而不进兮,演回水而凝滞。

”(《涉江》)舟在诗中,既作为一种泛游江中的载沉载浮的工具,又是一种托物起兴借物隐喻的抒情载体,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从功能性逐渐走向审美性。

而这个具有丰富人生意蕴和文化意蕴,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和民族文化意识的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像李白杜甫柳宗元等唐代文学大家们,莫不将孤舟意象写入诗中,借此倾诉一种人生旅途的飘浮与落寞,寄托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生命的追求。

悠悠孤舟,承载了唐诗人们复杂的心灵世界,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风韵和人生品质。

一舟的愁绪意象唐代的诗人们一生都在奔波,在马背上,更在舟船上。

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衣锦还乡,为了告别聚会,更为了山山水水本身。

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船上写成的呢?我想,舟既然是一种交通工具,它送往迎来,自然与人的离别相聚息息相关。

谁曾想一方舟楫,又把水陆相连,承载着无数思念和挂牵。

因此,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侯的送行者,往往一见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

朋友的远别令他们无限牵挂,他们担忧着行人的旅程行宿。

日暮征帆何出泊?天涯一望新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诗人假托问舟,实则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无比担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壁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看不见了,舟也看不见了,只有隐隐约约的一点孤帆。

正如评家所言: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诗中虽无一字谈离情别意,但诗人却早将那淡淡的离愁寄托在渐去的孤帆,悠悠的江水之中。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一叶孤舟蕴涵着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担忧和不舍。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送人东游晴山开殿响,秋水卷帘寒。

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许浑晨别然上人拜省期将近,孤舟催去程朱庆馀送盛长史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楚江微风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微雨中为友人送行,帆船沉重,走得很慢,小鸟在雨中也飞得迟缓。

寥寥几笔,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此时被雨水浸湿的帆船已成为诗人笔下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送友人渡水的工具,更是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寄托。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花浅处不胜舟王之涣宴词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理它吧,要不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起载在舟上,舟就会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这时的舟,就如李清照笔下的只恐双溪作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样是诗人愁绪的载体。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种种离情,万船愁绪,一起涌上诗人的心头。

舟带走不舍的友人,留下的只有诗人的叹息,诗人的淡淡哀愁。

古树芳菲尽,扁舟离恨多温庭筠利舟南渡就在这一方方舟楫里承载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送别的人看着亲友离去的小舟而流下了难舍的泪水,于是舟就成了送行人的情感寄托。

一方方孤舟寄托了万万千千的情感,这情感也更属于那些辞亲远别的行人和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孤舟,他们寄寓了无尽的忧思和淡淡的乡愁。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梦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有怀早寒时节,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这种愁绪在旅途中快要流尽,只见天边飘流着一片孤帆。

这是诗人处境的真实写照,前途迷茫,江水迷漫。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深山猿声,沧江急流,月下孤舟引起了诗人的客愁,想起故乡旧友不禁热泪千行,哀怨悠悠。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韦应物初发杨子寄元大校书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白居易将之饶州,江浦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诗人面对月落乌啼,江枫渔火,愁绪满怀,难以成眠,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便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独卧孤舟,凄冷的钟声敲击着诗人满怀愁绪的心。

这时舟中的人是何感觉呢?客心如舟,舟在漂泊,更兼风吹雨打,声声重重点点滴滴的敲击,笼罩了天地也笼罩了人间的这些客人。

一叶扁舟是送行者归远别亲友无限挂牵的愁思,是行人思乡念友的愁绪,也是他们漂泊江湖,独卧孤舟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风城。

杜甫夜本诗字里行间充满旅人孤怀怅惘心旌摇曳的愁绪。

秋江上的孤帆,新月下杵声迭起,卧病经年,再见清秋菊放,北雁南归。

可是北方故乡首都长安没有任何令人鼓舞的消息。

在凄冷的秋夜里,诗人独卧孤舟,去心系故园,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种愁绪之舟已超乎了个人世界,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而成为爱国精神的寄托。

从此孤舟去,悠悠天海春。

刘禹锡送华阴慰张苕赴邕府使幕无论是承载着个人愁绪之舟,还是寄寓着爱国情怀之舟,在唐诗中,舟已然成为一种愁绪的载体。

二舟的漂泊意象舟船如浮萍一样,均是水上漂浮之物,在茫茫的水面上,舟无所依持行止无根的特性正如那漂泊天涯的诗人。

晋涑据船赋曾赞舟曰: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

在唐诗中,无论是求仕还是漫游,他们都逃脱不了漂泊的命运。

而作为沟通水陆载人往返的舟船也成了他们漂泊天涯的见证。

因此诗人往往将自己人生情感以及在行舟中的感受融入舟中,并在舟船上用诗的语言记录了他们漂泊的足迹,于是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

被誉为唐代诗歌神话的李白,自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四海,与舟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他生性豪迈,也曾高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但浓浓的思乡之情,深深的漂泊之感是他多彩人生的主要色调。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李白秋浦歌其二秋风萧瑟的夜晚,猿声惊情,凄楚高唳,把黄山都叫得白了头,清溪不是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断肠人在天涯漂泊,不知何年何月是归期,陪伴自己的只是一叶孤独的扁舟。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呢?世说新语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腹中,肠皆寸寸断。

猿声凄凉,催人肠断;孤舟寂寞,飘荡无根,孤舟猿声表现漂泊之感最为动人。

李白也正是巧妙地借鉴了这组意象,将孤舟漂泊的境遇突显出来,一句雨泪下孤舟沉痛的漂泊之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又如月色何悠悠,清猿声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李白自巴东舟行,晚还题壁月如飞霜,清猿哀鸣,此时和诗人相伴的惟有与诗人同样孤独的小舟,伤感之情久久萦回于诗人心头。

诗人在舟中漂泊天涯,命运如不系之舟一样,孤独无所寄托。

因此,舟在李白的笔下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渡水工具,而是凝结了诗人漂泊天涯的辛酸的生命之舟了。

而对于唐代另一个诗歌神话——杜甫来说,在他一生的漂泊生涯中,舟对于他同样是悲凉的,堪与屈原同调了。

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同年严武卒,挚友的溘然长逝,使他顿失依傍,五月带领全家离开成都,乘舟南下,在旅途的一个夜晚,诗人作了此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诗人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漂泊,身系一舟;北望关山,战事不休,凭栏远眺,涕泪横流。

在感叹自己身世孤独,漂泊无依,犹如茫茫水域上的一叶孤舟的同时,诗人亦将忧国忧民的心绪寄寓舟中。

况我飘转无定所,终日嘁嘁忍羁旅杜甫严氏溪放歌行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杜甫秋兴八首其七佳人拾翠春相间,仙侣同舟晚更移杜甫秋兴八首其八杜甫感时伤世,感叹陪伴自己的只是一叶孤舟,最后亦客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诗人通过孤舟及与舟相关联的意象间接地向读者传递、倾诉其在漂泊状态中的心灵遭际与生命感悟。

在唐诗中,舟作为一种漂泊无定的象征物不仅在李白、杜甫等这样的大家的诗作中反复出现,这个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生命意识和情感的舟意象也是其他唐诗人反复吟咏、借物抒怀的对象。

父亲早逝的诗人白居易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漂泊天涯。

他曾在诗中写到:扁舟泊云岛,依棹念乡国。

站在舟上,望着故乡的方向,淡淡的忧伤与秋江的暮色浑为一体,诗人借舟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的怅惘和孤独。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声。

(卢纶晚次鄂州)这首诗是诗人饱经忧患、屡遭战争,因逃避战患,南下鄂州,又遭逢战火时的感慨万千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极度厌恶,更抒写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孤苦,而正是这一叶孤帆承载了他的万千感慨。

陶潜政事千杯酒,张翰生涯一叶舟。

韦庄江边吟霜月明明雪复残,孤舟夜泊使君滩刘言史冬日峡中游泊在唐末的诗人中,郑谷喜用孤舟意象。

如劳倦孤舟里,登临半日间。

舟次通泉精舍久客愁风起,孤舟夜浪翻远游故国新经岁,扁舟寄病身南游匹马愁冲晚村雪,孤舟闷阻春江风倦客这些诗传达了诗人应举求仕,遭逢战乱而流寓蜀中、湘中、荆州及江西等地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