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及其地基处理方法简述

隙 比一 般 较 大 , 常具 有 肉眼 可 见 的大 孑 隙 ; L 颗粒 组 成 以粉 粒 (. ~ .0 m) 主 , O0 00 5r 为 5 a 其含 量 达 5 %以上 ; 0 含
碳 酸盐 或 硫 酸 盐成 分 , 时 含有 钙 质 结 核 ; 理 性 敏 有 水
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称为湿陷。 湿陷是黄 土 区别 于其 他类 土 的一个 非 常重 要 的特 性 , 黄 土 的 受 微 结 构 、 质成 分 、 隙 比 、 物 孔 含水 率 、 应 力 等 因素 影 压 响。黄土 湿 陷性问题 一直 是黄 土地 区 的一个典 型 的工
程 地质 问题 。近 年来 , 黄 土湿 陷处 理 的研 究 越来 越 对 成 为学 术界 和工程 界关 注 的焦点 。下面从 湿 陷性 黄土
感 , 水浸 湿后 易产 生 附加沉 陷 。 受
2 湿 陷性 黄土 的工 程性质
21 湿 陷性 的判 定及 其程 度划 分 .
黄 土 的湿 陷性是 黄土 最重 要 的工程 特性 。为 了判 定 黄 土是 否具 有湿 陷性 以及湿 陷 性程 度 如何 , 进 行 需
22 湿 陷性黄 土在 物理 力 学性 能指标 上 的特 点 .
221 颗粒组 成 ..
湿 陷性黄 土 的颗粒 组成 以粉 粒 (. . 5m 00 00 m) 5 0 为 主 , 量 达 5 %~ 5 ; 次 为 砂 粒 (O0 含 0 7% 其 > .5mm) 占 , 1%~ 0 黏粒 (005mm)占 8 2 %。 0 3%; <. 0 , %~ 5
一
上 述加 压 稳 定 后 的 土样 在 浸 水 作用 下变
土样 的初始 高度 。
形 稳定 后 的高度 ;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因浸水后土的结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广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也有的老黄土不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和黄土状土。
具湿陷性)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造成的危害,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在未受水浸湿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地基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附加下沉,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而粉土颗粒中又以~70%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的粘土颗粒较少,.005mm,小于0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0.05~的25mm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占总重约14.28% 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中土孔隙土中水分不断蒸发,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浸水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研究

浸水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研究浸水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研究引言: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力学特性,长期以来都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特别是在浸水环境下,黄土的湿陷性进一步增强,对桩基础的负摩阻力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浸水状态下的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湿陷性黄土的特征主要包括其高含水量、高液限、高吸水性、疏松结构和较低的抗剪强度。
这些特征使得湿陷性黄土在浸水条件下容易产生大变形和强烈的液化现象,对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
二、长桩基础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1. 黄土湿陷性的影响:湿陷性黄土在浸水条件下容易发生液化和大变形,导致桩身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小负摩阻力的产生。
2. 桩底土层性质的影响:桩底土层的压缩性和固结性对负摩阻力产生的影响较大。
如果桩底土层为较低固结性的湿陷性黄土,则负摩阻力较低;如果桩底土层为较高固结性的黏土,则负摩阻力较高。
3. 桩身形状的影响:长桩基础的桩身形状对负摩阻力产生的影响也较大。
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桩身的外摩阻面积可以提高负摩阻力的大小。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本文通过现场勘探和试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区的一个典型工程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岩土力学性质测试,包括液限、塑性极限、抗剪强度等指标的测定。
然后进行了负摩阻力试验,设计了不同桩身形状和不同桩底土层性质的试验,分析了负摩阻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试验结果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长桩基础负摩阻力较小,且容易发生液化现象。
随着桩身外摩阻面积的增加,负摩阻力逐渐增大;而随着接触面积的减小和固结性的增加,负摩阻力逐渐减小。
五、结论和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中,应采取措施减小负摩阻力的影响,防止液化现象的发生。
可以增加桩身的外摩阻面积,提高负摩阻力的大小。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是指以湿陷性黄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含水状态土壤,它是
一种具有独特的水分特征的土壤类型。
湿陷性黄土的规范建立在对湿
陷性黄土的性质和特性的研究基础上,以适应不同项目实际使用的需要。
一、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内容
1、湿陷性黄土的传质特性: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传质特性,包括水力渗透系数、水力导度系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压力等。
2、湿陷性黄土的机械特性: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机械特性,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塑性比、抗冲击强度、内摩擦
角等。
3、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包括基层振实处理、节点处理、地基改良处理等。
二、湿陷性黄土规范的重要性
湿陷性黄土规范的重要性在于:
1、规范是对湿陷性黄土的性质和特性的详细描述,可以帮助项目管理
者准确识别湿陷性黄土;
2、规范可以帮助土木工程师正确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3、规范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湿陷性黄土,提高项目建设工作效率;
4、规范可以保护湿陷性黄土资源,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三、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实施
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实施应针对不同施工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谈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谈 湿 陷 性 黄 土 的 工 程 特 性
张 爱 芳
( 山西晋正建设工程项 目管理有 限公 司, 山西 河津 0 4 3 3 0 4 )
摘
要: 根据 山西铝厂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区域 、 水平及竖 向分布特点 , 阐述 了自重湿陷变形产 生的条件 , 浸水后 自重湿 陷变形 发生
时间的特 点 , 以及变形发生的范围 , 查明了在 附加应 力作 用下天然地 基和强夯地 基的变形特 征 , 并通 过对 自重湿 陷量实测值 与计
2 ] G B 5 0 0 6 4 ,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 范[ s ] . 态, 粉 质粘 土呈 流塑状 态 , 局部呈 可塑状 态 , 含大 量铁锰 质结 核 , [ 3 ] G B 5 0 0 1 1 - 2 0 0 1 , 建 筑抗震设计规 范[ s ] . 中高压缩性 , 层 位稳 定 , 强度一般 , 可作为 天然 地基 。第③ 层粉 质 [
一
般8 m一1 2 m。场地 的岩石为第 四系冲 、 洪积而成 的粉质粘土
试验判别法对场 区地下水 位 以下 2 0 . 0 0 m深度 范 围内的粉 细砂 密实状态 , 层理 明显 , 土质不均匀 , 中等压缩性 , 强度 较低 , 底 板起 层作液 化 判 别 。场 区为 设 计 地 震 分 组 的第 一 组 , 特 征 周 期 为 伏大 , 采用 天然 地基 浅 基础 应注 意 不均 匀沉 降 问题 。粉 质 粘 土
0 . 3 5 S , 覆盖层 厚 度 小 于 5 0 m, 估 算 第 ① 层 土 剪 切 波 速 约 为 ( 局部 为粘 土) , 呈可塑状态 , 局 部软塑 状态 , 土质 较均 匀 , 呈 夹层 1 2 0 m / s , 第②层土剪切 波速 约为 1 3 0 m / s , 第③ 层土 剪切 波速 约 形状存在于第④ 层粉 细砂 中, 中高压缩性 , 是 一般 的地 基。第④
湿陷性黄土

一、概念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疏松堆积物,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多孔隙,颜色一般呈棕黄、黄色或黄褐色。
土中含易溶盐类,其中以碳酸盐含量最多,遇水易冲蚀、崩解、湿陷。
黄土按其湿陷特征可分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 .01ram 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 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 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
西宁市区内的湿陷性黄土进行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划分,河谷低阶地的湿陷性黄一般为I 一Ⅱ级非自重湿陷,高阶地多为Ⅱ级非自重湿陷,洪积裙多为I 一Ⅱ级自重湿陷,黄土丘陵边缘地带多为Ⅲ级自重湿陷。
1.黄土湿陷性判定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 ()/p p o h h h δ=-δs ≧0.15 湿陷性黄土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类型判别1)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δzs ≧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o i z z h βδ∆=∑Δzs ≧7cm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Δzs <7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湿陷等级判别(总湿陷量s ∆、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i h βδ∆=∑通常:s ∆≧50,Δzs ≧30可判定为Ⅲ级,30<s ∆<50,7<Δzs <30可判定为Ⅱ级二、工程特性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部荷载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很快破坏,发生剧烈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表l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单位:mm
土的湿度和密度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
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m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表3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it~mm,液限值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
对于Ⅱ级以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桩基础预浸水法,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费劳力多、施工现场占地大、工期长、造价高等缺点。
近几年来,强夯法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