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应用分析
完整版黄土湿陷性介绍经典

的强弱,一般认为:
当δs≤0.03,为弱湿陷性的; 0.03<δs ≤0.07,为中等湿陷性的; δs >0.07,为强湿陷性的.
11
最新
黄土的湿陷类型可按室内压缩试验,在途的饱和自重 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
陷性黄土场地
12
最新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某一压力下浸水开场出现湿陷时,此压力即为 湿陷起始压力.即当黄土地基上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之和小于 湿陷起始压力时,地基土只产生压缩变形,不会发生湿陷.只有 当外部压力增到达某一界限,足以抑制其浸水后的构造强度时, 那么发生构造破坏,即发生湿陷.
湿陷起始压力是反响黄土湿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具有如下实 用意义:
用于确定土层和场地的湿陷类型〔见3〕
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当建筑物荷载不大时,可适当加大根 底底面积,控制基地压力不超过土的湿陷起始压力,那么地基即 使受水浸湿也不致产生湿陷变形,因此可不采取设防措施.
13
最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 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 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根底、 预浸水法等
4
最新
1.2湿陷性黄土的分布
黄土在我国分布很广,面积约63万㎞2.其中湿陷性黄土 约占3/4,普及甘、陕、晋的大局部地区以及豫、宁、冀 等局部地区.此外,新疆和鲁、辽等地也有局局部布.由 于各地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湿陷性黄土的 组成成分、分布地带、沉积厚度、湿陷特征和物理力学 特质也因地而异,其湿陷性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厚 度变薄.2ຫໍສະໝຸດ 最新1.1湿陷性黄土的特征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研究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研究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91042 地理地质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黄土地区经常会因为暴雨、水流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地基沉陷、边坡失稳、路堑滑坡等灾害性地质活动,这种问题的出现给工农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经常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初我们必须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湿陷性黄土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对于促进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是我国众多不良土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具备着范围广、特殊难度大、构成成分复杂的特点。
同时,这种土质还经常存在着难以消除或者减少的变性危害,其地基承载力以及基础处理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要对其土壤的组成以及特点具备详细的认识。
1.1 湿陷性黄土概念湿陷性黄土主要指的是那些非饱和的不稳定土质,这类土质结构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遇到水之后会发生变形、沉降等变动,从而给工程施工和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说国内各个省份都有存在,而路桥工程的施工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施工范围广、基础整体性要求高的工作模式,因此在施工中对于遇到的湿陷性黄土必须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及时的加以处理。
1.2 湿陷性黄土组成就目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分析,其主要组成包含了风积得砂、冲积土、次生型黄土、残积土、可溶性沙土等,其中湿陷性黄土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土层为黄土,这也是世界上分布组委广泛的一种土质结构。
这种土质结构在受到风的搬运作用下会发生沉积,而未曾经过次生扰动、无层理的情况下会形成黄土的块状土,在受到含水量受到限制的时候,一般都具备着较高的强度和极小的压缩性。
这种土质结构在受到水浸湿之后在自重压力以及附加压力的作用之下便会产生沉陷和变形,从而造成土质失稳等质量隐患,给道路工程的施工带来严重影响,在平坦的地区这一问题还不怎么明显,但是在那些山区地带,对于道路安全性的影响十分严峻。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的应用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的应用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路基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黄土地区,特别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稳定性成为了施工中的重要问题。
湿陷性黄土路基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该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湿陷性黄土的特性。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水浸湿后易变软、液化、塌陷,而在干燥状态下则变得坚硬、脆化的特殊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稳定性差,易发生塌陷和流失现象,对于道路的基层支撑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湿陷性黄土路基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路基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提升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包括土方加固、碎石加固、搅拌桩加固等。
这些加固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湿陷性黄土的承载能力,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2.路基设计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时,需要针对地质特点进行路基设计。
通过合理的路基设计,可以减少对湿陷性黄土的压实力度,降低湿陷性黄土的液化和流失风险。
在路基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合理确定路基的高度和宽度,以确保路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稳定性。
3.材料选用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材料的选用对路基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建设,需要选择抗湿陷性能好的路基材料,如高强度碎石、粉煤灰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渗透性和抗变形性能,可以有效地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4.施工工艺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施工工艺是保证路基稳定性的关键。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工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路基地基的排水工程,确保路基地基的排水畅通;二是采用适当的压实方法和设备,确保路基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三是采取合理的绿化措施,减少对地基的侵蚀。
湿陷性黄土路基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中的应用涉及地基处理、路基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分析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分析及在工程中的应用摘要:在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今天,人们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建筑工程还是公路工程乃至于一些特殊的水利水电工程等,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考虑到各种特殊条件下的问题,保证这些工程设施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应用前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工程地质条件,黄土在遇水浸湿后,会出现增湿软化的情况,对于整体强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旦出现附加压力,或者是土的自重压力作用,就会湿陷变形,不仅下沉量巨大,而且下沉速度极快。
湿陷性黄土本身具备湿陷的性质,如果在没有任何处理措施的地基上直接开始工程建设,就会导致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湿陷性黄土在颜色上主要呈现为黄褐、灰黄、棕黄、褐黄色,土壤当中的含盐量比较大,碳酸盐的含量尤其突出。
土壤当中的粉土颗粒含量较大,大孔性明显,整体呈现一种松散的结构状态,无层理,天然的剖面则表现为垂直节理,遇到水就会产生湿陷的现象。
在分布上,湿陷性黄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北、华中以及华东地区,东北地区也有少量存在。
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容重为1.2~1.9g/cm3,天然含水量为7%~23%,孔隙比为0.78~1.50,液限为21.7%~32.5%,塑性指数为6.7~13.1。
2黄土湿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导致黄土湿陷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黄土的形成时代、密度、粘粒(土壤粒径小于0.002mm或2μm之土粒者)含量、孔隙性、形成过程以及含水量等等。
(1)形成时代:一般来说,从黄土地层的整体剖面来看,地表由上到下,第一层是中等湿陷层,第二层是轻微湿陷层,第三层及以下的黄土没有湿陷层,三层的分布不均匀。
(2)密度:黄土的密度相对较小,密度越大的话,土壤的密实性就越强,孔隙减小,黄土的湿陷性也就随之变弱。
(3)粘粒含量: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越小,代表黄土的湿陷性越强,与此相反,湿陷性弱的黄土当中粘粒含量是比较多的。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摘要】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和塌陷现象,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
为了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施工中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包括改良土体、加固路基、排水、加固桩等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黄土的工程性能,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特性、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经验,可以有效降低湿陷性黄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在路基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性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地质特性、处理方法、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黄土地质工程是路基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常常引发各种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主要指在潮湿或水浸条件下易发生液化与膨胀现象的黄土。
其主要特性包括含水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土粒之间弱胶结力等。
这些特性使得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给路基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处理方法针对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其对工程造成影响。
包括加固处理、排水降渍、改良处理等多种方法。
加固处理主要是通过添加材料或施加荷载来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
排水降渍则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除,减少土体的含水量。
改良处理则是通过添加掺和剂或改变土体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结论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是影响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保证路基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强塑性和感应性的土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第7期 山西建筑• 74 • 2 0 1 8 年 3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V〇l.44No.7 Mar.2018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07-0074-02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应用分析令狐艳丽(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摘要: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明确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所有方法,通 过详细勘察确定湿陷的类型及湿陷等级,在太原地区分布着大片湿陷性黄土,所以经常会用到湿陷性黄土的一些处理方法,通过 某一工程实例将经常用的灰土挤密桩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
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性岩土,如在湿陷性黄土地 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勘察期间必须查明其工程特征,确定最佳的地基处理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地基处理中图分类号:TU475.31概述太原地区存在湿陷性黄土这种特殊性土质,根据以往的勘察 资料太原市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高阶地至黄土台地,绝大部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沉积无规律,分 布在汾河以东,例如敦化坊、太原东客站以南、道场沟南、双塔西 街至十方院等地。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土质较均匀,具有大 孔隙,天然湿度下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不容易发生变形,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
2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黄土是指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陆相沉积的 一种特殊土,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老黄土一般没有湿陷,承载力 较高,新黄土广泛覆盖在老黄土之上,与工程建筑关系密切,一般 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 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下沉稳定后,因浸水土的结构 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强度迅速降低,体现在建筑物方 面:在框架结构中,对于上部结构的刚度较大的建筑物,发生不均 匀沉降,随着不均匀沉降的发展,可能造成上部结构发生破坏,甚至是倒塌;在砖混结构中,主要体现墙体开裂并附加不均匀沉 降引发危险。
所以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我们 应先查明建筑工程特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 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来采取 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防止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造成 危害。
3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及勘察重点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降低土 的压缩性;二是提高地基承载力;三是消除湿陷性。
文献标识码:A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土或灰土垫层法、挤密 法、强夯法、桩法、预浸水法等等,在我们太原地区预浸水法不经常用,经常用到垫层法和挤密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用这两 种方法时严禁使用冻土、膨胀土、盐渍土、有机质等不良土料和粗 颗粒的透水材料作填料。
针对不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不同建筑 物的类别、不同的浸水几率并考虑施工设备、材料来源、施工进度 和当地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我们来确定其中 的一种或多种结合的最佳处理方法,湿陷性场地上任何建筑物的 地基处理都应符合以下两点:1)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 量;2)乙类、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具体参照《湿陷 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我们将通过太原市东山地区某一工程 实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进行分析。
首先勘察部门应当详细查明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以及其物 理力学性能指标(包括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自重湿陷系数等等),严格按照规范对场地进行布置勘察探点,勘探 点的深度应大于地基压缩层的深度,并应符合表1或穿透湿陷性 黄土层。
为了准确测试黄土的湿陷特征需要进行探井取样,对同 一钻孔相同深度分别采取探井取样和取土器取样,送往室内试验 测试,最终确定场地土的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湿陷类型以 及承载力大小,对场地和地基做出评价,并结合设计要求和建筑 物的特点,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宝贵意见。
表1勘探点深度湿陷类型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陇西、陳北一陕北一晋西地区其他地区勘探深度/m(自基础底面算起)>10>15>10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具体工程实例分析某一新建综合楼位于太原东山地区,本工程地质情况见表2。
Test study on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concrete-cored sand-gravel pile in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Wu Xingzheng(Sinopec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Jiangsu Corporation,Yangzhou225002, China)Abstract: Deep soft soil foundation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road construction,with improper treatment may causes the problem of road quality. Field test study on concrete-cored sand-gravel pile with coastal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project, its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ss mechanism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crete-cored sand-gravel pile has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in treating deep soft soil foundation. Key words :concrete-cored sand-gravel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static load test,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收稿日期=2017-12-29作者简介:令狐艳丽(1983-),女,工程师第44卷第7期2 0 1 8年3月令狐艳丽: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应用分析• 75 •表2本工程土质情况土层平均层厚m 土层湿陷情况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①素填土 2.70具强烈湿陷性110②黄土状粉土 2.15具强烈湿陷性150③粉砂 3.14具中等~强烈湿陷性130④湿陷性粉土 5.38具轻微〜强烈湿陷性160⑤湿陷性粉质粘土 4.34具轻微~中等湿陷性200⑥湿陷性粉土 5.87轻微湿陷性190⑦粉质粘土12.61不计湿陷性220本工程设计为地上7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地 下室顶板以上由抗震缝分为3个单体,地下室顶板以下连为整 体,此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性等级:A 区和B 区为n级、C 区为HI 级,持力层位于第四层湿陷性黄土层,本工程按湿陷地区建筑物分类属乙类建筑,根据上部结构形式和场地工程地质条 件,本工程地基处理分两个步骤:第一步,采用灰土挤密桩消除桩长范围内的全部湿陷土;第二步,采用1.〇 m 厚的三七灰土垫层换填 掉基底以下杂填土。
要求分层回填、分层夯实,下层检验合格后方 可铺设上层土,压实系数不小于〇. 97,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不小于200 k P a 。
本工程的灰土挤密桩布置范围见图1。
本工程灰土挤密桩的设计要求:1)材料:粧孔内用二七灰土回填;2)粧径400 m m ,粧间距 0.9 m ,正方形布桩,有效桩长9.5 m ,灰土挤密桩布置范围超出建 筑物基础外轮廓线4.5 m ,工程桩总桩数:12 126个,其中A 段基 础范围内5 878个,B 段基础范围内2 350个,C 段基础范围内 1319个。
要求桩体三七灰土分层回填、分层夯实,下层检验合格 后方可铺设上层土,压实系数不小于〇. 97 ;3)施工工艺采用振动 沉管成孔,桩顶以上预留覆盖土层厚度不小于1 m 。
灰土挤密桩检测:1)施工前,应在场地基础范围以外进行两种桩间距试桩(试 桩1桩间距900 m m 、试桩2桩间距1 000 m m ),A 区西北角(第 1点)、场地东北(第2点)以及场地东南(第3点)详见图2,三处 进行试桩,每组9根,以此取得必要的施工参数和数据,同时检测 湿陷性消除效果,试桩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k P a 。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灰土挤密桩试桩检测结果,第2点和第3点的试桩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桩长范围内完全消除地 基土湿陷性;第1点的试桩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是桩长 范围内未完全消除地基土湿陷性。
根据上述试桩检测结果,需将 桩布置方案做以下修改。
a . 对场地东侧的B区和C 区的地基处理布置方案不变。
b . 对A 区的灰土挤密桩调整为桩径400 m m 桩间距900 m m梅花形布置。
c .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试桩位置在A 区的西北角(第4点)以 及西南角(第5点)增加两组新试桩,试桩每组10根,对这两组新 试桩仅进行消除地基土湿陷性和桩间土挤密效果的检测。
第4点范H f l 点范围第I I A 区丨B 区pp -二A '丨基础外轮廓线 |丨第i s 范围庄外扩线第3点范围图2试桩检测位置图试桩报告出来后经设计确认施工工程桩。
2) 桩孔质量检验应在成孔后及时进行,所有桩孔均需检验并 做出记录,检验合格或经处理后方可进行夯填。
3) 应随机抽样检测夯后桩长范围内灰土或土填料的平均压 实系数,抽检的数量不应少于桩总数的1%。
4) 应分层检验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和湿陷系数,评价湿陷性 消除效果,检测探井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〇. 2%。
5)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宜采用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或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验时间为成桩后14 d ~ 28 d 后进行,由于本工程桩总数比较多,我们根据山西省工程建设地 方标准《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桩数小于3 000根的工程,承载力检验数量不应小于桩数的0. 5% ,桩数 大于3 000根的工程,对超出部分取桩数的0.4% ,确定检验数量:A区26根、B 区12根、C 区7根。
5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维护在湿陷性黄土场地施工应保持场地排水畅通,在建筑物的使用期间,应对建筑物及管道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并应确保所有 防水措施发挥有效作用,防止建筑物和管道的地基浸水湿陷带来 安全隐患。
6结语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性岩土,勘察期间必须查明其工程特征,选择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如若地基处理措施不当会对工程 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危害,在地基处理施工时,施工单位应严格按 照设计的图纸要求进行,并结合相关的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