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处理方法论文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土壤类型,其土壤性质特殊,易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在施工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及处理方法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是由于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明显物理性质变化的黄土。

在干燥时,湿陷性土壤容易裂缝,容易塌陷,在受水分影响时则变得容易软化、液化,甚至发生流变性。

这种特性使得湿陷性土壤在施工工程中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对路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等。

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关键在于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

一般情况下,湿陷性土壤在干燥状态下是相对稳定的,而在饱和状态下则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性质,从而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处理湿陷性土壤的方法主要包括排水处理、加固处理和改良处理等。

排水处理是指通过各种排水设施,如排水沟、排水管等,将土壤中的过量水分排除,以降低土壤的含水量。

在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排水沟和排水管将土壤中的水排除,将土壤的含水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还可以采用加固处理和改良处理的方法对湿陷性土壤进行处理。

加固处理是指利用各种措施加强土体的承载能力,以减轻土体的变形和破坏。

在处理湿陷性土壤时,加固处理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等。

例如可以采用砂土、碎石、砾石等材料来填充和加固土壤,以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通过加固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性质,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改良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降低土壤的湿陷性。

在处理湿陷性土壤时,改良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添加改良剂、施加荷载、浸泡等。

通过添加改良剂,如石灰、水泥、石灰土等,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从而减轻土壤的湿陷性。

还可以通过施加荷载、浸泡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以改善土壤的性质,降低土壤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黄土是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但由于其湿陷性较强,在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沉降、破坏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

本文将从黄土的特点、湿陷性原因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与读者分享对湿陷性黄土处理的浅析。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点是含水量变化显著,当遇到水时易出现塌陷、沉降等问题。

此外,由于它比较松散,结构疏松,存在大量的空隙和孔隙,所以抗压能力较差。

在长期水浸的情况下,黄土会失去原有的耐久性。

二、湿陷性原因湿陷性黄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例如含水量的变化、黏性等。

此外,也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有关。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物理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固土体的方式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包括加筋、挖掘和填充等。

比如在黄土地区的公路、堤防等工程中,常常会采用夯实法、压实法等来加固土体,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化学法化学法是通过化学方式来改变黄土中的结构和成分,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比较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吸水剂、有机胶、固化剂等。

其中,吸水剂和有机胶主要是强化黄土的黏结性和粘性,用于提高黄土的抗压性;固化剂则主要是将黄土中的粉末物质重新固化在一起,提高黄土的稳定性。

3.生物法生物法是将生物材料加入黄土中,通过生物作用来改变黄土的特性,提高其抗压能力和稳定性。

比较常用的生物材料包括天然植物和人工植物。

其中,人工植物主要是采用仿生工程的方法,通过模仿植物的根系结构,来提高黄土的根系分布,增强土壤的黏结性和粘性,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总之,湿陷性黄土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水分作用下易产生膨胀收缩的黄土,其含水量的变化对土壤的稳定性和工程性质影响较大。

湿陷性黄土的存在给土木工程施工和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成为了土木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含水量变化敏感:湿陷性黄土在水分影响下容易发生膨胀和收缩,对土壤的稳定性和工程性质影响较大。

2. 变形性能较差: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性能较差,其在受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给土木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风化程度高:湿陷性黄土的风化程度较高,其物理和力学性质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

1. 土体固化处理:通过添加固化剂或者进行固化处理,改善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提高其稳定性和工程性能。

常用的固化剂包括水泥、石灰、膨润土等,通过适当的掺量和混合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

2. 超排水处理:通过超排水技术,有效地降低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提高其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超排水处理可以通过在土体中设置排水井、排水管道等设施,将土体中的多余水分迅速排除,从而改善土体的工程性质。

3. 加筋加固处理:通过在湿陷性黄土中加入钢筋、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提高土体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改善其变形性能和稳定性。

加筋加固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控制能力,适用于土木工程中对土体有一定的承载要求。

三、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的选择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的工程要求和土体特点,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1. 工程要求: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包括承载能力、变形控制、排水性能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

2. 土体特点: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颗粒组成、风化程度等特点,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方法讨论论文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方法讨论论文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方法的讨论摘要:地基土体是作为承担建(构)筑物重量的载体,其强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建(构)筑的正常使用,在黄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桥梁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时,首先要对黄土地基进行分析。

本文着重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特征;处治方法黄土在我国分布甚广,其中以西北地区黄土地层最厚、最完整、发育好、底层全,其特征较典型。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纬30°~49°,东经75°~127°之间,尤其在黄河中游地区。

黄土分两种:一种是非湿陷性黄土,另一种是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黄土和非自重湿陷黄土两种。

一、黄土湿陷性的研究现状我国对黄土湿陷性的评价方法吸收了各国之长,吸纳了几乎所有国外的评价方法,同时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有力的挑战,提出了弦线模量和非线性模型为指导的有限元湿陷变形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黄土的湿陷性是自然历史的产物。

然而,人们对其真正的认识,却是从上世界30年代开始的。

在我国,特别是从建国到现在,结合国家基本建设,对湿陷性黄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最近一个时期对黄土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如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理论和吸力测试技术的研究,湿陷性黄土增减湿度后湿陷性的变化和结构强度的研究,黄土层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新技术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征(一)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约占60%以上。

(二)天然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1.1之间。

(三)天然含水量较低,饱和度在15%-20%之间。

(四)在未受水浸湿的状态下,一般强度较高,结构强度占很大比例,压缩性较低属欠固结。

湿陷性黄土浸水后可使易溶盐溶解,颗粒间的粘结力随即下降,在自重或荷载作用下将发生新的变形。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治方法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常常会遇到公路路基、小桥涵、通道由于黄土湿陷造成地基下沉或桥头跳车,影响了营运及舒适,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研究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研究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研究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91042 地理地质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黄土地区经常会因为暴雨、水流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地基沉陷、边坡失稳、路堑滑坡等灾害性地质活动,这种问题的出现给工农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经常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初我们必须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湿陷性黄土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对于促进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是我国众多不良土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具备着范围广、特殊难度大、构成成分复杂的特点。

同时,这种土质还经常存在着难以消除或者减少的变性危害,其地基承载力以及基础处理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要对其土壤的组成以及特点具备详细的认识。

1.1 湿陷性黄土概念湿陷性黄土主要指的是那些非饱和的不稳定土质,这类土质结构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遇到水之后会发生变形、沉降等变动,从而给工程施工和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说国内各个省份都有存在,而路桥工程的施工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施工范围广、基础整体性要求高的工作模式,因此在施工中对于遇到的湿陷性黄土必须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及时的加以处理。

1.2 湿陷性黄土组成就目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分析,其主要组成包含了风积得砂、冲积土、次生型黄土、残积土、可溶性沙土等,其中湿陷性黄土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土层为黄土,这也是世界上分布组委广泛的一种土质结构。

这种土质结构在受到风的搬运作用下会发生沉积,而未曾经过次生扰动、无层理的情况下会形成黄土的块状土,在受到含水量受到限制的时候,一般都具备着较高的强度和极小的压缩性。

这种土质结构在受到水浸湿之后在自重压力以及附加压力的作用之下便会产生沉陷和变形,从而造成土质失稳等质量隐患,给道路工程的施工带来严重影响,在平坦的地区这一问题还不怎么明显,但是在那些山区地带,对于道路安全性的影响十分严峻。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特点是土质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流变变形,对工程建设及地基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土层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流变变形。

由于黄土地区的土质本身就不够坚实,再加上水分的影响,往往容易引发地基沉降、开裂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以为后期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质勘察需要详细了解地层的分布和结构,包括土层的厚度、密实度、孔隙水压力、承载力等参数;水文地质勘察则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质情况等,这些对于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工程地质勘察则需要重点了解自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包括构造地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以便在设计中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的探讨1. 土体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土层含水量高,土质松软,常常需要进行土体改良,以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能力。

常见的土体改良方法包括灌芯桩、土钉墙、人工挖孔桩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抗压能力和抗剪承载力,为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2. 地基加固3. 地表排水地表排水是指通过排水系统,将地表积水迅速排放出去,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及土体松软化的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表排水对于降低地下水位及减少地基沉降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基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结语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黄土的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湿陷的原因和机理与很多要素有关,对它的特性和处理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探究了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和湿陷性的判定,并且结合案例,提出了湿陷性黄土的设计和施工处理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判定;处理黄土受水浸湿,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者附加压力与自重压力总和的作用下,黄土的结构会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这就是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不论作为结构物地基或者是地下建筑的外围介质,如果对它的湿陷性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一旦浸水湿陷,就会产生较大变形,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结构物不能正常使用,安全可靠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工程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理论研究,寻找设计、施工处理措施。

1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要研究湿陷性黄土,首先要分析它的物理特性。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包括它的粒度成分、容重、孔隙比、含水量等,这些物理性质和黄土的湿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见表1。

2 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及地基评价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设计施工时的首要任务是正确评价地基的湿陷性,判定出场地的湿陷类型是自重性型湿陷还是非自重性湿陷。

然后判定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

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等级在湿陷性、承载力、湿陷敏感程度方面都不尽相同。

我国一般用自重湿陷量和总湿陷量来判定。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自重湿陷量用公式(1)计算:(1)其中:β0—根据我国实践经验,对各地区土质的不同采取的修正系数,例如陕西地区可取1.5,山西、河北等取0.5;δzsj—某土层土样的湿陷系数;hi—地基中土层厚度。

当Δzs>7cm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Δzs≤7 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总湿陷量则用公式(2)计算:(2)公式中各符号含义如上。

判定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可以根据总湿陷量大小和自重湿陷量,结合规范规定来确定。

某项目黄土地基勘探的土工试验资料如表2所示。

由公式(1)计算得(取β0=0.5):=0.5×(0.02+0.013+0.022+0.012+0.031+0.075+0.060+0.012)×100=12.25 cm>7 cm可以判断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

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摘要】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和塌陷现象,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

为了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施工中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包括改良土体、加固路基、排水、加固桩等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黄土的工程性能,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特性、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经验,可以有效降低湿陷性黄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在路基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地质特性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地质特性、处理方法、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黄土地质工程是路基施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常常引发各种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主要指在潮湿或水浸条件下易发生液化与膨胀现象的黄土。

其主要特性包括含水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土粒之间弱胶结力等。

这些特性使得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给路基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处理方法针对湿陷性黄土,在路基施工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其对工程造成影响。

包括加固处理、排水降渍、改良处理等多种方法。

加固处理主要是通过添加材料或施加荷载来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

排水降渍则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除,减少土体的含水量。

改良处理则是通过添加掺和剂或改变土体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和抗压强度。

结论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是影响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保证路基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强塑性和感应性的土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及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具有干燥状态下属低压缩性土,但当其水饱和时,就变成高压缩性土的特性;因此,当把它用作建筑工程地基土时,必须对它进行处理。

工程中常用换土压实法或强夯法来处理软弱土地基。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低压缩性土;换土压实法;强夯法
某市一幢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商住楼工程,在对施工场地进行地质勘察时发现,该场地为冲洪积扇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坡度约为1~2.5%,地基土的主要构成为黄土状粘质粉土,粉粒含量达60%,局部高达70~80%。

该土层竖向剖面:南面较薄、北面较厚,平均厚约5m。

1 湿陷性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根据实测,这种土的粘聚力约为0.15,内摩擦角为15~22°,与崩解性质有关的湿陷系数随地下水位升降和含水量多少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这种土的重度γ约为13.8~15.0kn/m3,孔隙比e在0.07~0.98之间。

这类土,在干燥状态下属低压缩性土,压缩模量es大于6000kpa,压缩系数a180kpa;但当其饱和时,该土层就变成高压缩性土了,es0.05,fk<100kpa,因此,可判定为湿陷性黄土。

该土层的下卧层,南面为卵砾石,北面为亚粘土,过渡区为卵砾石与亚粘土的混杂土。

2 湿陷性地基土的处理方法
对于软弱地基土而言,对它进行处理,其目的主要是增加土的
密实度、提高其承载力标准值,增加其抗水稳定性。

按土的成分和特性,可采用化学灌浆法、电化学法和热处理法等,都可取得较好效果;也可采用桩基,穿越软土层,使建筑物置于坚硬的卵石(或岩石)层上,但资金投入大、工期较长;还可采用换土压实法和强夯法来处理软弱土地基,只要施工方法符合规范要求,效果同样会很好。

2.1 换土压实法
其施工工艺是;沿基础外边各放宽1.5m大开挖,整块地基土换土,换土深度为基底下1.5~2.0m,换填材料为开挖出的原土。

为提高碾压效果,要求换填土处于最佳含水率时碾压,碾压夯实时,每层虚铺厚20~30cm,用15吨压路机碾压时,碾压3~4遍,压槎碾压;用振动压路机碾压为2~3遍,也应压槎碾压。

压实后的地基土干重度大于16kn/m3,压实系数约为0.9~0.95,承载力标准值为120~150kpa。

但上列数据仅反映经压实的换填土,其下卧层仍为原状土,崩裂及湿陷性并未消除,仍属软弱土层,因此,采用换土压实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埋于地基土中的给排水管沟应增设防渗漏措施,以防渗漏水渗至下卧层造成基础下沉;
(2)为增强换填土土体结构,可在换填层厚度的上、中、下分别铺设50~10cm厚的粗骨料(卵石或戈壁等)后再按规定虚铺
20cm~30cm换填土,碾压、夯实;
(3)换填土最上面一层可改为30cm厚的3:7灰土,碾压、夯
实,以利于基础底部荷载均匀扩散至地基上。

2.2 强夯法
其施工工艺是将十几吨至几十吨的重锤提到10m以上自由落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基土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动能,这种能量转换为振动波传到土中,使土颗粒重新排列成更为紧密而稳定的结构,从而提高其物理力学性能,使其承载力和抗液化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具体施工时通常可用 16t履带吊车将10t重锤提到10m高处,采用自动脱钩装置使重锤自由落下,瞬时给地基土约100tm的冲击能。

通常采用一遍夯击后再顺次夯击的方法,夯击的面积为沿基础边线再扩大一锤的距离(约2m);夯击时要求压锤?压槎夯击,每个夯点8~10击。

夯击后土的干重度可达16.8kn/m3以上,承载力标准值达180~200kpa,加固深度可达1.5~2.5m,影响深度可达4.5~5.5m。

强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夯时应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的夯击参数施工。

为确保安全,最后二击的夯沉量应为≤3㎝;
(2)两遍夯击的间隙时间应控制在3 ~7d为宜;
(3)最后一遍夯击前,土层表面铺设一层厚约5㎝~10㎝粗骨料(卵石或碎石),夯实后可提高地基刚度。

3 换土压实法与强夯法比较
这两种方法由于工艺过程不同,传给地基土的能量也有较大差异,加固后的地基土在物理力学指标上肯定也有一定差异,尤其在加固的影响深度、消除湿陷性以及工期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3.1 强夯法传给地基土较大的振动波,加固影响深度大,能部分或全部消除地基土湿陷性;换土压实法施工时给地基土的冲击荷载较小,基本上相当于静载压力,只能改变换填土部分的某些物理力学指标(如密实度),影响深度只限于换土层,且无法消除未换部分的湿陷性,其下卧层仍具有原土的特性。

因此,换土压实法只能用于小型的、次要的工程中,而强夯法则可用于较大工程的地基处理。

3.2 强夯法可消除或减轻其影响范围内地基土的液化度,以利于建筑物抗震;而换土压实法则无法改变换土部分以下的土层的液化度。

3.3 强夯法由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提高较多,且影响深度大,因此,建筑物基础用料远比换土压实法少得多。

此外,在正常条件下,强夯法施工工期可以比换土压实法少约1/3~1/4。

经过对湿陷性地基特性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及其效果的对比,本商住楼工程的地基土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

在施工单位进行强夯法处理时,工程地勘设计人员也全程参与,处理效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该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至今,从未发生过任何异常情况,受到建设单位、质监单位、监理单位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王洪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