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综合评价与地基处理试验研究.pptx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PPT课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PPT课件

2、黄土受水浸湿后,结合水膜增厚进入颗粒之间。
3、黄土中胶结物的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黄土的
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
4、黄土的湿陷性还和孔隙比,含水率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
关!
第5页/共23页
三、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和地基的评价
(一)黄土湿陷性的 判定
黄土湿陷性在国内外都采用湿陷系数s值来判
n
zs 0 zsi hi i 1
第8页/共23页
n
zs 0 zsi hi
式 中 : 0 — — 根 据 我 国 建 筑 经 验i,1因 各 地 区 土 质 而 异 的 修 正 系 数 。 对 陕 北 地 区
可取1.2,关中地区取0.7,其他地区(如山西、河北、河南等)取0.5; zsi ——第i层地基土样在压力值等于上覆土的饱和(S>85%)自重应
感谢您的观看!
第23页/共23页
n
s si hi i 1 式中:si——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cm); ——考虑地基土浸水机率、侧向挤出条件等因素的修 正系数,基底下5m(或压缩层)深度内取1.5;5m(或压缩层) 以下,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0,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按上
式湿 陷0 取等值级。的 判 定 : 可 根 据 地 基 总 湿 陷 量 s 和 计 算 自
重湿陷量zs综合。
第11页/共23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 (cm) 非自重湿陷性 地基
自重湿陷性地基
zs≤7
7<zs≤35
zs>35
s(cm)≤30 30<s≤60
s(cm)>60
Ⅰ(轻微) Ⅱ(中等)
——
Ⅱ(中等) Ⅱ或Ⅲ Ⅲ(严重)

西北地区油气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西北地区油气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工程技 术
技术论坛
2 0 1 5 年5 月 ・ 2 6 7・
西北地 区油气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姜 鹏 陈 超 杨 俊 马炳智
7 1 0 0 5 4 ) ( 西安长安 大学工程设计研 究院有 限公 司,陕西西安
适 用性 。
摘 要 : 通过 分析湿陷性黄土的 湿陷机理 ,提 出几种在西北地 区油气工程 实践常 用的地基 处理 方法,并论述其优缺 点以及 关键 词 : 油气工程 湿陷性黄 土 ;湿陷机理 ; 地基 处理
3 . 3 充 分隔 水 法
充分作好建筑物基础 的隔水层 ,使基础湿 陷性黄土地基无 法浸水 , 以达到避免地基湿陷的 目的 。常用的隔水材料有灰土、 油 毡 以及 各种 P VC和 P E膜。这种 方法 常常 用于对 基础 承载 力要求 不高的设施 ,如厕所 、水池 、供水管线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害 国家财产 安全 ,造成严重 的环境污 染。 2 . 湿陷性黄 土的湿陷 机理 研 究表 明,干 旱条件 下发育的土壤湿 陷性 强,半干 旱和 半 湿润条件 下发 育的土壤湿 陷性 弱,湿润条件 下发育的土壤 不具 湿陷性 。我们 可以认为 黄土 高原 区的湿 陷性黄土是在 西北 部干 冷气候条件 下风尘堆积物经黄 土化形 成。 大量 资料 表明,黄土中 “ 架空孔 隙”和 “ 支架 孔隙”的存 在是黄土 发生湿陷的前提。具有 湿陷性的黄 土结构 是由凝 聚体 ( 集粒 )和碎屑颗粒 构成 的空间结构体系 ,湿 陷性黄土结构 中 的孔 隙,除了存在 着正常配 位的粒 间孔 隙外,还存在着 大量 非 正常配位 的 “ 架空孔隙 ” 。黄土这种特殊的粒状架空结构体系 , 是在干湿 交替、以干旱为主 的气候环境 中堆积 时形成 的,连接 点上 的强度来源于上覆土层 的压 密、少量 含溶 盐离子的水在粒 间接触处所形成 的毛管力,双 电层 中净势 吸引能所 占的优势和 少量胶凝 物质 的分子粘结力等等。由于这 些粘 结力使得 这个粒 状架 空结 构体 系在 天然状态 下是稳定 的,并且有一 定强度 。 外部诱导因素最终导致 黄土发生湿陷。这 些因素主 要有 水 的浸入 和溶解 作用、荷载作用 以及人为活动。当有 水浸 湿黄土 时, 由于水膜的楔入作用、润滑作用及溶解作用引起土颗粒周 围的盐类 结晶胶结作用形成的加 固凝 聚力减小 以至于消失,并 使土 颗粒散化 ,从而造成土体凝聚力的陡然下降,土体的强度 陡然 下降,土体遂发生湿陷。而荷载作用 一般 包括 黄土 自重 荷 载和 工程 建设荷载等附加荷载,在其作用 下使得其内部应力发 生变 化,当剪应力超过抗剪强度 时,就会 引起湿 陷。人 为活动 主要 是指选址不当 、施工扰动、排水不畅或不 当开 垦造 成的水 士流 失,导致 工程 附近 地表 湿陷。 综 上所述 ,湿 陷性 黄土的湿 陷发生是由土壤 内部 固有 的特 殊 因素和 外界适当条件 共同作用 的结 果。 3 .湿陷 性黄 土的地基处理 3 . 1基本消除湿陷性法 此方法通过工程措施对湿陷土层本身进行 处理,改善其 土 壤 结构和 基本特性 ,以达到消除其湿 陷性的 目的。这种 方法的 优 点是施 工方便,费用较低 。缺 点是对 于深 厚湿 陷性黄土来 说 耗 时太长 ,往往影响工期。在产 建中此法 主要 针对 湿陷土层 较 薄 ( 1 O e 以内)的地基土,常用方法有换土 、强夯 、挤密桩等 。 r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区域特点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指的是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因潮湿而容易产生陷落和流失现象。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多为黄土和粉土,湿陷性较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土壤结构。

二、岩土勘察要点1. 地质调查: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期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土壤性质:通过取样分析,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依据。

3. 陷落特征:了解土地的陷落特点和程度,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三、地基处理要点1. 基础设计:根据勘察结果,设计合适的地基结构和基础形式,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地基加固: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如搅拌桩、灌注桩、土钉墙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排水处理:采用合适的排水系统,保证地下水排泄通畅,减少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

4. 地基处理机械:选择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机械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施工管理要点1. 土地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陷落和流失。

2. 质量监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加强对地基处理质量的监控和检验。

3. 安全考虑:考虑到地基处理过程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纵观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全面了解地区的特点和复杂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和处理。

只有充分考虑地质、土壤、地下水等因素,合理设计地基结构,严格施工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岩土工程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西北地区某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探讨

西北地区某市政道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探讨

例.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 . 以供 其 他 类似 工程参 考
< 2 — 1 — 1 > 黄土 状 粉 土 ( Q ) : 段 内均 有 分 布 . 层
厚约 7 1 0 m, 黄褐色 , 直立性好 , 大孔隙发育 。 见 虫 孔、 植物 根 孔 及 白色 钙 质丝 菌 , 略 显层 理 , 土质 整 体 较均 匀 , 局部 夹有 角砾 , 稍密, 稍湿 , 属 Ⅱ级 普通 土 。
力. 以保 证 工 程 的顺 利 实 施
关键 词 : 湿 陷性 黄 土 ; 地基处理 ; 上路床挖除换填法 ; 冲击 碾 压 法 ; 强夯 法 : 灰 土挤 密法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4 4 4
西 北 地 区广 泛分 布 黄 土状 粉 土 . 随着 西 北地 区 经济 发展 , 建设 工 程越 来 越 多 。但 黄土 在 一定 压 力
属 Ⅲ级 硬土 。 2 . 2 黄 土 的 自重 湿 陷 和 非 自重 湿 陷 类 型 判 定
度. 采 取 以地 基 处 理 为 主 的 综 合措 施 . 防止 地 基 湿 陷对 工程 产生 危害
2 湿 陷 类 型及 湿 陷 等 级判 定
2 . 1 地 层 特 征
当 自重 湿 陷 量 的实 测 值 或计 算 值 小 于 或 等 于
要 以粘性 土 为 主 . 含少量砾石 . 局 部 含 少 量 砖 块 等
根据 《 湿 陷性 黄 土地 区建筑 规范 》 ( G B 5 0 0 2 5 — 2 0 0 4 ) , 湿 陷性 黄 土地 基 的 湿 陷等 级 . 应 根 据 湿 陷量
第 3 1 卷
第 l 4期
甘 肃科 技
Ga ns u Sc i e nc e a nd Te c h no l o g y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具有以下特点:1.水分敏感性强:湿陷性黄土在含水量变化时会发生体积变化,造成地基沉降、裂缝等问题;2.强风蚀性:在干燥的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容易发生风蚀现象,造成地表的侵蚀;3.抗剪强度低:湿陷性黄土的抗剪强度较低,容易产生滑塌、坍塌等问题;4.土体松软:湿陷性黄土的土体较松软,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来增加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二、岩土工程勘察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地层情况: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了解不同地层的特点和分布,包括黄土、砂岩、泥岩等地层的厚度、分布和工程性质等;2.土体性质:需要对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压缩性、剪切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土体的工程性质和变形特点;3.地下水情况:需要了解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和调控措施;4.地质构造:对地质构造、断裂带、滑坡、地震活动等地质灾害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地基处理措施:1.加固处理: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灌注桩、钢片桩等加固处理手段,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2.排水处理:可以采用加设排水沟、设置排水管或进行地下排水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的湿陷性;3.土体改良:可以采用灰土加固、水泥土加固、土石方加固等手段,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4.地基加固:可以采用碎石填料、地基喷浆、加厚软基等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5.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尝试利用新型地基处理技术,如岩石爆破成形、地下冻结加固等方法,改善地基的力学性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特点是土质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流变变形,对工程建设及地基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土层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流变变形。

由于黄土地区的土质本身就不够坚实,再加上水分的影响,往往容易引发地基沉降、开裂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以为后期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质勘察需要详细了解地层的分布和结构,包括土层的厚度、密实度、孔隙水压力、承载力等参数;水文地质勘察则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质情况等,这些对于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工程地质勘察则需要重点了解自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包括构造地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以便在设计中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的探讨1. 土体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土层含水量高,土质松软,常常需要进行土体改良,以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能力。

常见的土体改良方法包括灌芯桩、土钉墙、人工挖孔桩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抗压能力和抗剪承载力,为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2. 地基加固3. 地表排水地表排水是指通过排水系统,将地表积水迅速排放出去,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及土体松软化的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表排水对于降低地下水位及减少地基沉降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基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结语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黄土的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湿陷的原因和机理与很多要素有关,对它的特性和处理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探究了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和湿陷性的判定,并且结合案例,提出了湿陷性黄土的设计和施工处理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判定;处理黄土受水浸湿,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者附加压力与自重压力总和的作用下,黄土的结构会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这就是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不论作为结构物地基或者是地下建筑的外围介质,如果对它的湿陷性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一旦浸水湿陷,就会产生较大变形,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结构物不能正常使用,安全可靠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工程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理论研究,寻找设计、施工处理措施。

1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要研究湿陷性黄土,首先要分析它的物理特性。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包括它的粒度成分、容重、孔隙比、含水量等,这些物理性质和黄土的湿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见表1。

2 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及地基评价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设计施工时的首要任务是正确评价地基的湿陷性,判定出场地的湿陷类型是自重性型湿陷还是非自重性湿陷。

然后判定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

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等级在湿陷性、承载力、湿陷敏感程度方面都不尽相同。

我国一般用自重湿陷量和总湿陷量来判定。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自重湿陷量用公式(1)计算:(1)其中:β0—根据我国实践经验,对各地区土质的不同采取的修正系数,例如陕西地区可取1.5,山西、河北等取0.5;δzsj—某土层土样的湿陷系数;hi—地基中土层厚度。

当Δzs>7cm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Δzs≤7 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总湿陷量则用公式(2)计算:(2)公式中各符号含义如上。

判定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可以根据总湿陷量大小和自重湿陷量,结合规范规定来确定。

某项目黄土地基勘探的土工试验资料如表2所示。

由公式(1)计算得(取β0=0.5):=0.5×(0.02+0.013+0.022+0.012+0.031+0.075+0.060+0.012)×100=12.25 cm>7 cm可以判断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湿陷性介绍ppt课件

黄土湿陷性介绍ppt课件

外在因素——水的浸润和压力作用
当黄土受税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于 是,结合水连接消失,盐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 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或在自重压力与附 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向大孔滑 移,粒间空隙减小,从而导致大量的附加沉陷。这就 是黄土湿陷现象的内在原因。
1.1湿陷性黄土的特征
黄土是第四纪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 种特殊沉积物。颜色多呈黄色、淡灰黄色或褐黄色; 颗粒组成以粉土粒(其中尤以粉土粒,粒径为 0.05~0.01㎜)为主,约占60%~70%,粒度大小较均 匀,黏粒含量较少,一般仅占10%~20%;含碳酸盐、 硫酸盐及少量易容盐;含水量小,一般仅8%~20%; 孔隙比大,一般在1.0左右,且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具有垂直节理,常呈现直立的天然边坡。
2.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1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原因
内在因素——黄土的结构特征及物质组成 外在因素——水的浸润和压力作用
内在因素——黄土的结构特征及物质组成
黄土的结构是在形成黄土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造成的, 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季节性 的短期降雨把松散的粉粒黏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气 候又使土中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 于其中的盐类便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可溶盐类 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物。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 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 连结力也逐渐加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土粒之间抵抗 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的自重压密,形成了以粗粉 粒为主体骨架的多孔隙及大孔隙结构。
建筑场地或地基的湿陷类型,应按试坑浸水试验实测 自重湿陷量或按室内压缩试验累积的计算自重湿陷量 判定 当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小于或等于7cm时,定为非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当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大于7cm时,定为自重湿陷 性黄土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15
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试验结果
16
桩身浸水期轴力、侧摩阻力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0
Q(kN)
2
-100 -50 0 0
2
50 100 150 200 250 P(kPa)
4
4
6 8 10 12 14 16
h(m)
6 8 10 12 14 16 h(m)
6
3.2 岩土工程条件 在勘察深度58m内所揭露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风积和冲洪 积形成黄土状粉土、细砂、粗砂以及卵石组成。 ②层黄土状粉土 ③层卵石 ④层黄土状粉土 ⑤层卵石
7
3.3 场地黄土湿陷性评价 勘察过程中,重点是查明厂区黄土状粉土的湿陷性,
尤其对深层黄土状粉土的湿陷性进行分析评价。初步设计 阶段在厂区共布置探井7个,探井深度在25.8~48.0m, 因地层中砂、卵石等夹层多,探井开挖采取了支护措施, 保证了深部黄土状粉土取样质量及试验、评价要求。
10
11
现场实测黄土湿陷量与室内土样试验结果
12
• 试验区复查孔揭示的地层可知,该区②层黄土状粉土的厚 度为13.5~14.3m。根据分层沉降标观测结果,6m深标沉 降量为87.3mm,说明6m以下土层仍然具有自重湿陷性; 9m深标沉降量为25.6mm,因9m深标离试坑进水源较远 ,沉降量受到影响,可认为9m深标沉降量仍较大,可能 到达50mm左右,说明其下土层还有部分自重湿陷;12m 标管沉降已很小,累计沉降14mm,说明其下土层已基本 不具自重湿陷性。根据各深标的实测情况,判定试验区黄 土层的自重湿陷下限为12m左右,结果与室内实验结论② 层底部13.5m~14.3m相差不大。
19
(2)钻孔挤密桩复合地基(DDC工法)
• 试验桩间距分为1.0m、1.2m两种,均按等边三角形布置 。设计成孔直径400mm,夯扩至直径600mm,桩体材料 选用2:8灰土,根据试验区地层确定桩长13.2~15.1m。
17
桩身加载期轴力、侧摩阻力
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Q(kN)
2
-150 -100 -5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P(kPa)
2
4
4
6
6
8
8
10
10
12
14
16 h(m)
12
14
16 h(m)
18
• 各层地基土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及桩端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如下: • ②层黄土极限负摩阻力标准值: qsik=-45kPa(实测中性点深度比0.5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综 合评价与地基处理试验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
1
汇报内容
• 1 火力发电厂主要特点 • 2 湿陷性黄土区的发电厂建筑物分类 • 3 兰州高阶地湿陷性黄土特征与地基处理 • 4 兰铝自备电厂湿陷性黄土特征与地基处理 • 5 兰州Ⅱ级阶地湿陷性黄土特征与地基处理
8
探井湿陷量计算结果
9
3.4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 现场浸水试验设计试坑坑深0.5m,坑底面积 30 m×20 m 。根据浸水试验各标点的沉降观测结果,试验场地的黄土 自重湿陷性较明显。
• 坑内浅标点现场实测黄土湿陷量与室内土样试验结果(未 考虑地区土质差异系数)见下表,其中室内试验数据根据 施工图勘察结果,选择靠近试验区的J326、J328和J344 号探井土样结果,现场浸水试验选择Q29和Q30两个浅标 结果。
13
Hale Waihona Puke 3.5 地基基础方案• (1)灌注桩 • 厂区主厂房、烟囱等主要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有较
高的要求,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条件,需要采用桩基础穿 透全部湿陷性土层并提供足够的承载力。 • 在③层卵石连续分布且达到一定厚度的区域,选择③层卵 石作为桩端持力层(短桩方案)。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了人工 挖孔扩底灌注桩试验,采用Φ=1000mm,扩底1800mm的 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试验结果显示,单桩竖向抗压承载 力特征值与③层卵石厚度相关性较大,见下表。
室内土工试验表明,具有自重湿陷性的地基土层为② 层,湿陷下限位于②层的底部;在无③层的场地地基土中 ,④层顶部的地基土具有湿陷性,湿陷下限深度达30m; 在常规压力下(10m深度以下,采用饱和自重压力),④ 层地基土无湿陷性;在大压力下(压力值大于饱和自重压 力的59%),④层地基土具有轻微的湿陷性。
5
3 兰州高阶地湿陷性黄土特征与地基处理
3.1 工程概况 国电兰州热电厂扩建工程场地位于兰州市西固区东南
约5.0km的范家坪村,一期装机容量2×300MW。厂区所 处地貌单元为黄河右(南)岸Ⅳ级阶地,地形较开阔,阶 面宽度约3km,阶面从北向南呈阶地状缓慢升高,地势上 由南向北倾斜,地面标高为1596.0~1611.3m。场地地层 上部主要为第四系风积和冲洪积形成黄土状粉土具自重湿 陷性。
3
• 大型火力发电厂主要建构筑物均为乙类建筑,都应进行地 基变形计算,且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
• 当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需求,会导致地基失稳 ,使建筑物出现局部或整体破坏;地基变形过大或发生不 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物产生倾斜、开裂或局部破坏,影 响建设工程的正常使用。
4
2 湿陷性黄土区的发电厂建筑物分类
); • ②层黄土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90kPa; • ③层卵石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qsik=160kPa; • ③层卵石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ik=3400kPa。 • 在③层卵石层分布不连续或缺失的区域,采用⑤层卵石作为桩端持力
层(长桩方案)。当选择⑤层卵石作为桩端持力层时,由于其埋深较大 ,采用人工挖孔桩,需要对上部的砂、卵石层考虑进行必要的支护措 施。因采用⑤层卵石作为桩端持力层的灌注桩桩长一般为短桩方案桩 长的2倍以上,单桩承载力可以满足设计需要。
2
1 火力发电厂主要特点
• 火力发电厂厂房结构上部受荷条件复杂、对地基强度、变 形、稳定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随着我国电力建设步伐 的加快和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厂(单机容 量≥600MW)的项目所占份额日益增多,但相对来讲厂址 的条件也越来越复杂。目前,600MW、1000MW机组已 成为我国电网的主力机组,大容量机组火电厂对土建设计 、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及施工技术都提出了更高、更新、 更严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