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庸之道来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一.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简述各自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请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那么,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二者差异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
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
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
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
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
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作者:谈秋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1期摘要当今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的频繁,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汇通成为中西文化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各自的哲学思想,各有特点,各有长短,互相之间都有值得对方取舍的地方。
比较中西哲学思想各自特点,把握和弘扬本土中国思想的精华之处,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之处,在相互借鉴中互相学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比较作者简介:谈秋桐,浙江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246-02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这个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统称。
准确的说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的哲学。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认为哲学这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发展至今的形成一定体系的西方思想。
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的中国哲学。
但是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很多讨论的内容是相同的,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的讨论。
由于本文探讨的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的定义,因此暂且还是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的思想。
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的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的相异性。
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的地方。
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问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的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这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的文章中,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的学说中也说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
“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但是它缺乏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化、细致化的分析。
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阴阳之间的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1、“述而不作”:孔子本人讲他只叙述前人的东西绝不创新和创作,这与西方哲学不断追究终极正好相反。
2、“微言大义”:就是用很少的文字把自己重大的含义表达出来,而在西方逻辑反思表达为逻辑的细致运用,证明过程及其繁复。
3、“社稷关怀”:就是中国关心的都是人伦社会问题,跟西方关心的主要是自然学问题和科学问题完全不同,虽然西方哲学也涉猎人伦社会问题,但比重大不相同。
中国独特的地理物候条件(封闭地貌,黄土易耕植,地少人多等)、文字的具象化导致中国文化偏向于具象思维和人文社科,西方环地中海开放地貌、拼音文字导致其文化偏向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纯逻辑上演动,具像思维是在直观上演动,因此这两种整个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们中国人认为“知行合一”,朱熹有一句话叫“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的最佳境界就是它能够用。
请注意朱熹是中国文化的第三祖师爷(孔子、孟子、朱熹),从明代以后朱熹成为经学的总代表,朱子尚且说这样的话。
可是大家知道西方文化偏偏认为凡是能用的东西,凡是直观的可以使用的学问都是匠人的东西,绝不是学者去关心的东西。
这种偏重实用的思维模式直接导致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中没有缔造出“逻辑学”这门学问。
孔子弟子总结老师时候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是这四样东西在孔子看来都是“异端”,因而孔子一辈子从来不讲这四样东西。
孔子有一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就是如果一个人总是钻研那些跟常识不一致的东西,他就认为这对人类是有害的,而古希腊哲人恰恰兴致勃勃的追问这些东西。
正因为这种思维差异,我们中国人一般认为一个文化有普及性这个文化才有价值,倘若一本书写的晦涩难懂,大家当然的认为这个书对世界的影响一定很小,一本书写的俗读读者量很大,就认为它对人们的影响大。
表面上看如此实质上恰恰相反,我们看看人类文化史,西方学术的做法是纯逻辑的推演,绝不跟实用相关,结果它探讨了人类知识领域在一般人不能涉猎的那个边缘上的突破,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知识范围,比如,祖冲之做圆周率比西方早几百年,但仅仅是为了解决生产中需要用到圆周计算的问题,而欧几里得做“形论”却是为了解释世界的本体,由此得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差别之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1. 注重整体统一与注重个体独立 。 中庸之道所包含的整体思维、 注重普遍联系, 强调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影响, 强调承认 矛盾以及学会用矛盾论的观点看世界, 似乎从侧面给予了最佳了的论 强调用逻 证。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 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特性, 非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 Peng 及 Nisbett 指出: 东方文化 辑的、 中的人( 包括日本、 中国和韩国) 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 体性的( holistic) , 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相反, 西方文化中 的人( 北美及欧洲) 则用分析式( analytic ) 的方式处理问题, 强调事物 自身的特性 。这种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对立与东西方的传统有着密切的 Hansen 、 Moore 等认为, 关系, 由于中国人把世界看成是由交织在一起的 事物组成的整体, 所以他们总是力图在这种复杂性之中去认识事物, 对 事物的分析也不仅仅限于事物本身, 而且也包括它所处的背景与环境 。 与中国人不同, 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人则认为世界由无数个可以被看成 是个体的事物组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 可以从整体中单独分 离出来。因此, 使得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体 、 分析它所具有的特性并控 制其行为成为可能 。 相反, 西方人首先强调个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作用 。 在处理客 体时, 他们会从背景中把该客体分离出来, 并着重分析客体本身的特 “文 性, 而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之上 。 Morris 用 ( culture differ in implicit theory) 对这种差异加以解 化差异的内隐理论 ” 释, 他认为文化差异以内隐方式影响人们对行为信息的表征与编码 。 也就是说, 文化差异以无意识的形式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 2. 经验分析与理性判断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思 , “我们应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说明在 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 , “智慧就是 证明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因之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 ” 而且 372
。在实际中,西方人也正是遵循 “探索事物背 有关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后的原因” 这一原则建构理论体系: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说说明世界的 一切现象; 托勒密用地心说说明一切天文现象等等 。 可见,西方人传 统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而是特别注重探究现象背后的深 层次原因。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 然。这种精确考察与深入思索恰恰是科学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所倡 导的一种科学精神。 中国以直觉和经验为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塑造了中国人对事物 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 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传统的中医理论属于 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科学。 如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的 ; 《山海经 》 《墨经 》 《齐民要 望、 闻、 问、 切,就是一种凭经验治病的理论 》 《梦溪笔谈》 等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 术 3. 崇尚中庸调和与崇尚矛盾斗争。 我国历代的思想家, 从世界整 体性思维出发, 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和统一, 任何事物都既包含着相互 又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相互转化, 体现了辩证法思 对立的两个方面, 想。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 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 不注重矛盾对立 面之间的差异、 排斥、 斗争, 不重视通过对立面的交锋和优胜劣汰推动 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而是在对立中求统一, 在变化中求不变。 从社会 影响看, 求稳怕变的中庸思维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整个 社会弥漫的是墨守成规、 迷信权威、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禁锢这种求 同求稳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强调对传统的怀疑、 批判和超越的求异求变 的思维方式相比, 造成中国人思想的封闭保守, 明显束缚了创新精神, 阻碍新事物、 新思想的产生。 在西方, 自古以来思想界就比较注重矛盾和斗争。 这与中国的在 对立中求和解、 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的这 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弊病在于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 把包含在统一物内 部的差异和矛盾变成外在的不相容的对立, 但由于注重斗争性, 其结果 是强调对传统的怀疑、 批判和超越, 敢于创新和变革, 从而促进社会的 革命式、 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 1]Ji L J ,Peng K P ,Nisbett R E. Culture ,Control , and Perceptionof the Environment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000 , 78 : 943 ~ 955 [ 2] Moore C A. The Chinese mind : 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and culture.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68. 3 [ 3] Norenzayan A ,Choi I , Nisbett R 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ceptions of causality for social behavior : Lay theori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ituations . In : Prentice ,Millered. Cultural divides :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group conflict . New York : Sage, 1999. 239 ~ 273 [ 4]侯玉波, , 朱滢.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 ] 心理学报, 2002 , 34 ( 1 ) : 106 ~ 111 [ 5]侯玉波. 文 化 心 理 学视野 中的思 维方式[J ] , 心理科学 进 展, 2007 , 15 ( 2 ) : 211 ~ 216
文化与传播
从中庸之道来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
王荆易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 中庸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 在儒学风靡古今中外的今天, 中庸文化尤其影响了如今的国人, 成为一道独有 的民族特色。 然而, 中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别 。 前者推崇整体统一、 经验判断、 中庸调和, 后者注重 个人独立、 理性分析、 矛盾斗争。这些差异对中西方各自的社会发展进程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庸思想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