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结果解读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结果解读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全球有将近20亿的感染人群。
其中3.5亿人为慢性持续性感染。
另外,全球有近3/4的人居住高流行区域,其中也包括中国。
因此,有效的肝炎病毒检测和筛查显得十分重要。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在方法上提高了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流量检测,快速、方便,并逐渐替代ELISA,成为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方法。
目前,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项目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IgM、HAV-IgG乙型肝炎病毒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IgM、a nti-HBc丙型肝炎病毒anti-HCV肝炎病毒的感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应结合病史资料全面综合分析和判断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
以下关于肝炎病毒检验结果的解释,供临床医生参考、应用。
1.甲型肝炎病毒中的HAV-IgM抗体在发病早期出现在血液中,半年后恢复正常,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急性甲型肝炎;HA V-IgG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HA V,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常伴随HBV同时存在,可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
其升高常见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者乙肝的携带者。
(参考值0-0.05IU/ml)3.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一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是保护性抗体,可以持续多年,其保护性与该抗体的浓度高低有关。
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现已恢复,或者是乙肝疫苗接种成功。
(参考值0-10 mIU/ml)4.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升高为阳性,表明患者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如持续升高易转为慢性肝炎。
(参考值0-1s/co)5.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降低为阳性,阳性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表明HBV 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实验六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进入实验室要注意的问题安全第一,在实验室中使用挥发性试剂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免发生中毒事件;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使用明火,因为实验室中有许多易燃易爆药品,使用明火可能引起火灾或引发爆炸事件;不得在实验室吃东西,实验结束后也应将手洗净再吃东西。
在实验室中不得嬉戏打闹,更不得用实验药品互相开玩笑。
实验中使用药品应尽量节约,不得浪费药品,未使用完的药品因倒人废液缸或指定的容器中,切不可倒入原试剂瓶以免污染试剂。
实验完成之前不能离开实验室,如有特殊原因要离开需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才能离开。
每个实验台内的各种仪器的摆放顺序要牢记,离开实验室前要将仪器按顺序摆放好。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一.实验目的了解转氨酶的性质及临床意义,并掌握谷丙转氨酶活力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原理在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过程中,联合脱氨基为大多数氨基酸的主要代谢方式,通过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的作用偶联而完成。
本实验以丙氨酸和ā-酮戊二酸作为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的底物,利用内源性磷酸吡哆醛作为辅酶,在一定条件及时间作用后来测定所生成的丙酮酸的含量来确定其酶的活力。
丙酮酸能与2,4二硝基苯肼结合,生成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后者在碱性条件溶液中呈棕色,基吸收光谱的峰为439-530nm,可用于测定丙酮酸的含量。
ā--酮戊二酸与能与2,4二硝基苯肼结合,生成相应的苯腙,但后者在碱性溶液中的吸收光谱与丙酮酸二硝基苯肼稍有差别,在520nm波长处ā--酮戊二酸二硝基苯腙的吸光度远比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为低,因此在520nm处吸光度增加的程度与反应体系中的丙酮酸和ā--酮戊二酸的摩尔比基本上呈线性关系。
故可籍此可测定谷丙转氨酶的活力。
三、实验器材容量瓶100ml 4个500ml 2个;电子天平;玻璃棒;研钵;试管5支;试管架;移液管0.5ml 2支;1ml 2支;5ml 1支;滴管1支;分光光度计,比色皿4个;四.实验试剂1标准丙酮酸溶液:准确称取纯化的丙酮酸钠62.5mg,溶于100ml 0.05mol/L H2SO4中,现用现配。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5(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21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传染病学》是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传染病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蠕虫病等疾病进行系统阐述与介绍,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传染病学理论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主要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实验六熔点的测定--有机化学

实验六熔点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每一个晶体有机物都具有固定的熔点。
一个纯化合物从始熔至全熔的温度范围叫熔程,一般为0.5∽1℃。
当含有杂质时,会使熔点下降,且熔程变宽。
因此测熔点可以检验有机物的纯度。
纯晶体物质具有固定和敏锐的熔点,在测定熔点的过程中,当接近熔点时,升温的速度不能快,要使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平衡状态,密切注意加热情况,以每分钟上升约1℃为宜。
三、实验步骤及装置:记录始熔和全熔的温度温度计自然冷却至,用纸擦去浴液,用水冲洗浴液冷却后倒入回收瓶中注意:1.浴液的高度与上测管相平或高出上侧管口0.5cm。
浴液的熔点应高于被测物的熔点,浴液不与被测物作用且经济、安全。
浓硫酸用于熔点为170℃以下的物质;液体石蜡用于熔点为220℃以下的物质;熔点在220℃以上者用硫酸与硫酸钾(7∶3)混合物(达320℃);(3∶2)混合物(达365℃)。
2.称取0.1∽0.2g苯甲酸与肉桂酸的混合物。
3.样品高度为2∽3mm。
将样品装入内径为1mm,长60∽70mm一端封闭的毛细管内(将药品堆成小山样于称量纸上或表面皿上,将毛细管未封口一端插入药品中),然后将封闭一端朝下放入长为50∽60cm的玻璃管内自由落下2∽3次(在称量纸上或表面皿上完成)。
样品中如有空隙,则传热不好。
用纸拭去沾于熔点管外的粉末,以免污染提勒管中的导热液。
4.先将温度计插入带凹巢的软木塞中,然后将熔点管用橡皮圈绑在温度计的刻度线的左侧,使样品位于水银球中部,凹巢对准(与大气相通,排出气泡),刻度线正对视线(便于读数),水银球插入浴液至b形管两支管口的正中间,橡皮圈置于浴液之上,熔点管高出液面3∽4mm。
5.加热时使温度升高5℃/min。
6.记录晶体熔化的温度。
停止加热。
7.待温度下降30℃后,再装样、固定熔点管、插入浴液、再加热(开始时,温度升高5℃/min,待比粗测熔点低10∽15℃时,调节火焰,使温度升高1∽2℃/min,越接近粗测熔点升温速度应越缓慢,控制上升0.2∽0.3℃/min,升温速度是准确测定熔点的关键)。
肝炎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肝炎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我们对肝炎的认识,掌握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知识,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肝炎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深入了解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掌握肝炎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3. 增强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应对肝炎疾病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肝炎基础知识(1)肝炎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特点肝炎是指由多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肝炎、寄生虫性肝炎等。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肝炎类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主要的病原体。
(2)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肝炎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素、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
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细胞损伤和细胞因子失衡等。
(3)肝炎的临床表现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 肝炎的诊断方法(1)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等。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用于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和回声等。
(2)病理学检查肝组织活检是确诊肝炎的金标准,可通过肝穿术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3. 肝炎的治疗原则(1)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等。
(2)保肝治疗保肝治疗包括使用保肝药物、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等。
(3)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如保肝、利胆、抗炎、抗病毒等。
4. 肝炎的预防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肝炎的认识,了解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与结果解读

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与结果解读近些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与检测项目已有了飞速的发展,为临床的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客观依据。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分为病原学检查和肝脏功能检查。
病原学检查就是通过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待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炎病毒、感染了哪类病毒、感染病毒在血液中的数量,由此判断造成肝炎的病因,为临床提供明确诊断依据。
目前实验室可检出的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指标主要包括: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IgM);乙肝五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HBVDNA;抗-丙肝病毒抗体(HCV-IgG),丙肝病毒核酸(HCV-RNA);抗HDV-IgM;抗HEV-IgM。
临床医生通过对患者病原学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1)肝脏是否感染病毒,以及感染了哪类病毒;(2)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3)病毒是否正在复制以及体内病毒含量水平;(4)抗病毒疗效观察,如;是否有效、是否产生病毒变异。
以下列举HAV、HBV和HCV常见血清病原学指标结果及其临床应用。
甲型病毒性肝炎(HAV)通常检测抗-HAV-IgM抗体和抗-HAVlgG抗体。
当抗-HAV-IgM检测结果为阳性时,提示病人近期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
一般感染甲肝病毒后,一周内出现抗体阳性的占45%,35%患者在发病1~2周内出现阳性,10%患者在发病2~4周内出现阳性,4周后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可出现阳性。
该抗体可在血中维持3~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
抗-HAVlgG抗体阳性表明患者曾经感染过HAV,已产生保护性抗体。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乙肝患者通常检测的项目是乙肝五项(“两对半”),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这五项指标中,HBsAg、HBeAg为HBV所特有的蛋白成分,抗-HBs、抗-HBe和抗-HBc为人体针对HBV侵入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
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
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
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
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
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
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
血清中检出HBsAg 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 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
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
常用肝脏生化实验指标解读

常用肝脏生化实验指标解读肝脏生化实验是评估肝脏功能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通过测定血液中的生化指标来评估肝脏的代谢、分解与排泄能力,并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肝脏生化实验指标及其解读。
1.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入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ALT在血液中的含量较低,因此高水平的ALT常常被视为肝脏损伤的指标,例如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病。
2.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也是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它通常与ALT一起测量。
高水平的AST可能是由于肝脏病变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如心肌梗死或肌肉损伤等。
3.白蛋白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在血液中的含量反映了肝脏的合成功能。
低水平的白蛋白常常与肝病相关,如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
4.总胆红素总胆红素是一种由肝脏代谢废物产生的黄色物质。
血液中高水平的总胆红素可以指示肝脏疾病,如胆管堵塞或肝细胞受损引起的黄疸。
5.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和骨骼组织中的酶。
高水平的ALP可能与肝胆系统疾病相关,如胆管炎、肝胆结石等。
6.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是一种体内常见的脂肪,肝脏是其合成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高水平的甘油三酯可能与肝脏脂肪堆积或肝脂肪变性有关。
7.总胆固醇(TC)总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脂质成分,在肝脏中合成和代谢。
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代谢紊乱或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8.谷氨酰转肽酶(GGT)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酶。
高水平的GGT可能与酒精滥用、肝毒性药物使用或肝脏病变有关。
9.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血液中氨基酸代谢的产物。
肝脏是尿素的主要合成器官,因此低水平的尿素氮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有关。
10.肝功能测试(LFT)肝功能测试是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估来判断肝脏功能的测试。
它包括前面提到的ALT、AST、白蛋白、总胆红素、ALP等指标,旨在提供全面的肝脏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ne 颗粒 (schematic
HBV 阳性血清电镜图 Dane 颗粒
DNA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检测方法: SPRIA(固相放射免疫法)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RPHA(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化学发光法
可对血清中的
HBsAg进行定量检测, 对肝炎病人动态疗效 观察很有价值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双抗体夹心法
标本
G区:金标特异性抗 体(兔型)
T区:特异性 抗体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吸水纸
C区:羊抗 兔Ig
• 这条带是HBsAg 抗体-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 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T) 内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 本血样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 (C)内。质控区(C)内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 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 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操作步骤】
• 在进行测试前必须先完整阅读使用说明书,使 用前将试剂条和血样标本恢复至室温(20℃30℃)。 1 . 从原包装铝箔袋中取出试剂条, 在1小时内应尽快地使用。 2. 将试剂条插入血 清/血浆标本中。注意:血清/血浆标本液面不能 超过试剂条的标记线。 3. 等待紫红色条带的 出现,测试结果应在15分钟时读取。 30分钟后 判定无效。弱阳性标本会在15分钟至30分钟出 现T线。
结果判断
• 按照试剂盒确定的Cut-off值判断结果 • ELISA测定的“灰区”
(可疑结果的含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定性酶免疫测定的CUT-OFF值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2、HBsAg 胶体金法
• 【测定原理】 HBsAg 胶体金法检测试剂条采用 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 试剂条含有被预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和质 控区(C)的抗体。
临床意义
(1)抗-HBs阳性提示急性感染后的康复。 (2)在接受抗-HBs阳性血液的受血者中,可出现短暂性的抗-HBs 阳性。 (3)HBV疫苗接种后,可出现抗-HBs阳性。 (4)抗-HBs与HBsAg同时阳性可见于暴发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 炎患者。 (5)HBsAg含量消失同时伴抗-HBs的出现,是目前临床上慢性乙 型肝炎治疗的最终目标。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常用方法
★1、ELISA ★ 2 、金标法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1、ELISA
待测 抗原
酶标
E
抗体
E
E
底物
显色
固相 抗体
洗板
洗板
E
E
E
温育
E
E
E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金溶胶标记蛋白质,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标蛋白的抗
原抗体结合处,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 量聚集时,可在载体膜上呈现肉眼可见红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结果判定】
• 阳性(+):两条紫红色条带出现。一条位于测试区 (T)内,另一条位于质控区(C)。阳性结果表明: 标本中含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 阴性(-):仅 质控区(C)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在测试区(T)内 无紫红色条带出现。阴性结果表明:标本中检测不出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无效:质控区(C)未出 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或试剂条已变 质损坏。在此情况下,应再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 新的试剂盒重新测试。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应立即停 止使用此批号产品,并与当地供应商联系。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二、分析肝炎标志物检验结果
(一)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志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抗乙肝病毒前S1抗体 ✓乙肝病毒前S2抗原 ✓抗乙肝病毒前S2抗体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乙肝核心抗体-IgG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 ✓乙肝核心抗体-IgM
临床意义 (1)乙肝的筛选和普查。 (2)HBsAg阴性不能完全排除乙型肝炎。 (3)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可能是不同亚型重复感 染。 (4)如果仅表现为HBsAg阳性者,传染性较弱。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
生物学性状 ❖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位于病毒表面 ❖ 是机体感染或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 ❖ 如一过性HBsAg阳性,则抗-HBs可以为阴性
实验六
实验六
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测定 二、分析肝炎标志物检验结果 三、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 四、分析生化全项结果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测定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乙肝病毒(HBV),由 于至今还不能成功地对该病毒进行分离培养, 所以,乙肝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乙肝标志物 (HBsAg、HBsAb 、 HBeAg 、HBeAb 、 抗-HBc)的检测,在大型医院检验科应用 PCR技术进行HBVDNA(乙肝核酸)检测, 来判断HBV是否复制,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 HBsAg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诊断乙肝的指标。 因此,本实验来介绍HBsAg的检测。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生物学性状
❖ 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
❖ 位于病毒表面 ❖ 是一种糖蛋白 ❖ 4种亚型(adr,adw,ayr,ayw) ❖ 判断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 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
Surface Ag
Core Ag (also “e” Ag)
乙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B Virus )
注意:测试区(T)内的紫红色条带可显现 出颜色深浅的现象。但是,在规定的观察时 间内,不论该色带颜色深浅,即使只有非常 弱的色带也应判为阳性结果。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
【灵敏度和特异性】
• HBsAg 试剂条在15 分钟时可检测出 5ng/mlHBsAg,30分钟时可检测出1ng/ml HBsAg。 并与ELISA 试剂条比较,实验表 明HBsAg 试剂条的灵敏度可达到99.7%, 特异性为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