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中的化学平衡常数试题及其答案和详解
小专题 化学平衡常数(高三复习,含答案)

小专题平衡常数一、分压平衡常数的计算1.在300 ℃、8 MPa下,将CO2和H2按物质的量之比1∶3 通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CO2(g)+3H2(g)(CH3OH(g)+H2O(g)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则该反应条件下的平衡常数为K p=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2.乙烯可用于制备乙醇:C2H4(g)+H2O(g)C2H5OH(g)。
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C2H4(g)和 a mol H2O(g),测得C2H4(g)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1)已知分压=总压×气体物质的量分数,用气体分压替代浓度计算的平衡常数叫压强平衡常数(K P),测得300℃时,反应达到平衡时该容器内的压强为b MPa,则A点对应温度下的K P=____________MPa-1(用含b的分数表示)。
3.N2O5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解:2N2O5(g)4NO2(g)+O2(g)△H>0。
向恒容密闭容器加入N2O5。
某温度下测得恒容密闭容器中N2O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反应开始时体系压强为P0,第3.00min时体系压强为p1,则p1:p0=________。
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的分数,请列出用P0表示平衡常数表达式,不用计算)。
4.(1)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O2,发生反应:2NO2(g)N2O4(g),测得反应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a 点时NO 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也可求出平衡常数K p ,则该温度下K p =________Pa -1。
5.环戊烯是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中间体,其制备涉及的反应如下: 氢化反应:(l )+H 2(g )垐垐垐?噲垐垐?催化剂(环戊烯)(l ) ∆H=-100.5 kJ/mol 副反应:(l )+H 2(g )垐垐垐?噲垐垐?催化剂(环戊烷)(l ) ∆H=-109.4 kJ/mol解聚反应:垐垎?噲垐?解聚二聚2(g ) ∆H>0实际生产中常通入水蒸气以降低双环戊二烯的温度(水蒸气不参与反应)。
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六章 第二节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试题(含解析)

题号 1 1-1 1-2 2 3 4 5 6 7 7-1 7-2 8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高温1.反应NO2(g)+SO2(g)SO3(g)+NO(g)。
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解析:反应NO2(g)+SO2(g)SO3(g)+NO(g)的特点是体积不变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因此A项不能说明。
颜色的深浅与气体的浓度大小有关,而在反应体系中只有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所以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时即说明NO2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因此B项可以说明;SO3和NO是生成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二者的体积比总是满足11,C项不能说明;SO3和NO2一个作为生成物,一个作为反应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必然会生成1 mol NO2,因此D项也不能说明。
答案:B1题变式1-1.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混合气体的密度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⑤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A.①④⑤B.②③C.②③④D.只有④解析:①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但气体的总质量发生了变化,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时,可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②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始终保持不变,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③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始终保持不变,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也始终保持不变;④由于容积恒定,B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⑤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气体物质的量不变,故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平衡。
答案:A1-2.向2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H3、H2和N2三种气体。
化学平衡高考真题

化学平衡高考真题在高考化学试卷中,化学平衡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考察内容。
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就来看一些高考真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平衡的知识。
题目一:(2019年全国卷Ⅰ)已知,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其浓度为 0.10 mol/L ,将氢氧化钠固体溶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铜(Ⅱ)氢氧化物,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K ,化学方程式为:CuSO4(aq) + 2NaOH(aq) ⇌ Cu(OH)2(s) + Na2SO4(aq) 。
实验中,平衡浓度数据如下:[Cu2+] = [OH-] = 1.67 × 10^-5 mol/L 。
问:硫酸铜溶液中的 Cu(OH)2 溶度积的数值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知,Cu(OH)2 的溶度积 Ksp = [Cu2+][OH-]^2。
根据已知条件和反应方程式可得:[Cu2+] = 1.67 × 10^-5 mol/L ,[OH-] = 1.67 × 10^-5 mol/L 。
代入 Ksp = [Cu2+][OH-]^2 即可求得 Cu(OH)2 的溶度积 Ksp 的数值。
题目二:(2018年全国卷Ⅰ)已知,取 10 mL 浓度为 0.10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生成蓝色的铜(Ⅱ)氢氧化物沉淀。
实验后,测得溶液的 pH 值为12。
单用剩余浓度进行相似浓度的计算。
问:相似浓度的始末 pH 值相差多少?解题思路:首先根据反应方程式 CuSO4(aq) + 2NaOH(aq) ⇌Cu(OH)2(s) + Na2SO4(aq) 可知,在该反应中生成的铜(Ⅱ)氢氧化物是不溶于水的沉淀物。
pH 值为 12 说明在溶液中还有 OH- 离子,剩余的Cu2+ 浓度为 0.067 mol/L 。
根据 Cu(OH)2 溶解生成的 [Cu2+] 和 [OH-] 计算新的 pOH 值,再通过 pH = 14 - pOH 计算新的 pH 值。
历届高考中的化学平衡常数试题及其答案和详解

1.(1982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12分)将9.2克N 2O 4晶体放入容积为2升的密闭容器中,升温到25℃时N 2O 4全部气化,由于N 2O 4发生如下分解反应:N 2O 42NO 2 △H=+56.848kJ/mol ,平衡后,在25℃时测得混和气体(N 2O 4和NO 2)的压强P 为同温下N 2O 4(g)尚未分解时压强的1.2倍,试回答下列问题: (1).平衡时容器内混和气体的压强P 是多少大气压? (2).平衡时容器内NO 2同N 2O 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3).平衡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是多少?(4).如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压力、温度或浓度)时,试将NO 2同N 2O 4的物质的量之比平衡常数K 的变化情况,选用增大、减小或不变等词句填下表:1.[答案] (1)1.47大气压;(2)21;(3)0.01; (4)[解析](1)。
先求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 :设n 1、P 1分别是纯N 2O 4(g)的物质的量和压强,n 、P 分别是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压强;则PP 1=112.1P P ⨯=nn 1=n922.9 ;n=0.12 mol (2分);再利用PV=nRT 求混和气体的压强P=VnRT =2298082.012.0⨯⨯=1.47大气压(1分)。
(2)设0.1摩尔N 2O 4中有x 摩尔分解,则有如下的对应关系是:N 2O 42NO 2 △H=+56.848kJ/mol起始物质的量:0.1mol 0 变化物质的量: xmol 2xmol 平衡物质的量:0.1-x 2x平衡后,在25℃时测得混和气体(N 2O 4和NO 2)的压强P 为同温下N 2O 4(气)尚未分解时压强的1.2倍,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0.12mol ;则:0.1-x+2x=0.12;∴ x=0.02mol (2分);平衡时容器内NO 2同N 2O 4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数摩尔数422O N NO =02.01.0202.0-⨯=21(1分)(3)k=][][4222O N NO =]21.0[]22[2LX L x -]04.0[]02.0[2=0.01(3分)(平衡常数表示式、平衡时物质的浓度和计算结果各给1分)(4)(每一空格给0.5分,共3分);k 是温度的函数,改变压强和改变浓度都不会改变平衡常数;N 2O 42NO 2△H=+56.848kJ/mol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向移动,k 值增大;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NO 2物质的量减小,N 2O 4物质的量增大,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 减小;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N 2O 4物质的量减小,NO 2物质的量增大,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 增大;增加N 2O 4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移动N 2O 4物质的量减小,N 2O 4物质的量净增加值大,平衡移动NO 2物质的量增大,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 减小。
高中化学平衡试题(详细答案)

高中化学平衡试题(详细答案) 化学平衡反应试题1.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中,当物质的压强、密度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说明反应A(s) + 2B(g) →C(g) + 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什么。
答案:压强。
解析: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根据反应式可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因此压强和物质的量都是不变的,选项A不正确。
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容积始终是不变的,但质量会发生变化,所以选项B可以说明;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的质量和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的比值,物质的量不变,但质量是变化的,所以选项C也可以说明。
因此,答案选A。
2.下列哪个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 + 3H2 → 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答案:2v正(N2) = v逆(NH3)。
解析: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如果反应速率的方向相反,且满足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可以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根据反应式可知,选项D正确。
3.一定温度下的恒容中,发生反应A(s) + 2B(g) → C(g) +D(g),下列哪个选项可以表示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答案: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解析:当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均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是化学平衡状态。
选项A中反应速率的方向相反,但不满足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不正确。
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容积始终是不变的,但质量是变化的,所以选项B正确。
根据反应式可知,反应前后体积是不变的,所以气体的物质的量和压强都是不变的,因此选项C和D不正确。
因此,答案选B。
4.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2Z (g)达到平衡时,有50%的Y转化为气体Z。
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常数测试题

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常数测试题在化学的世界里,化学平衡常数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大门。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概念,让我们一起来通过一些测试题来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运用吧!一、选择题1、对于反应 3A(g) + B(g) ⇌ 2C(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若C²/(A³ × B) = K,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K 越大,表明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B 增大压强,K 值增大C 升高温度,K 值增大D 增加 A 的量,K 值增大答案:A解析:K 是化学平衡常数,它只与温度有关。
K 值越大,说明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反应物的浓度越小,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A 选项正确;压强和浓度的改变不会影响 K 值,B、D 选项错误;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 K 值增大,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 K 值减小,C 选项未说明反应的热效应,无法确定 K 值的变化。
2、已知反应 2NO(g) + O₂(g) ⇌ 2NO₂(g) 的平衡常数为 K₁,2NO₂(g) ⇌ N₂O₄(g) 的平衡常数为 K₂,则反应 2NO(g) + O₂(g) ⇌N₂O₄(g) 的平衡常数 K 为()A K₁+ K₂B K₁ K₂C K₁ × K₂D K₁/ K₂答案:C解析:对于多个反应组合而成的总反应,其平衡常数等于各分步反应平衡常数的乘积。
第一个反应乘以 1/2 加上第二个反应,得到总反应,所以总反应的平衡常数 K 为 K₁ × K₂。
3、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 A(g) + 3B(g) ⇌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C 生成的速率与 C 分解的速率相等B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A,同时生成 3n mol BC A、B、C 的浓度不再变化D A、B、C 的分子数之比为 1 : 3 : 2答案:AC解析:C 生成的速率与 C 分解的速率相等,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A 选项正确;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A,同时生成 3n mol B,都是逆反应方向,不能说明达到平衡,B 选项错误;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C 选项正确;A、B、C 的分子数之比为 1 : 3 :2 ,不一定是平衡状态,与初始投料和反应条件有关,D 选项错误。
化学平衡高考题(含答案)

化学平衡1.(08年全国理综I ·11)已知:4NH 4(g)+5O 2(g) = 4NO(g)+6H 2O(g),ΔH=-1025kJ ·mol-1,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C 2.(08年全国理综II ·1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 CO 2 ( g ) + H 2 ( g )CO(g ) +H 2O( g )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 n ( CO )的大小顺序是 A A .乙=丁>丙=甲B .乙>丁>甲>丙物质物质的量 实验CO 2H 2COH 2O甲 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乙 2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丙 0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丁 a mol0 mola mola molC .D .1200℃ N O 含量 时间1000℃N O 含量 时间1000℃ 催化剂1000℃ 无催化剂N O 含量 时间10×105Pa1×105Pa A .B .N O 含量时间1000℃ 1200℃C .丁>乙>丙=甲D .丁>丙>乙>甲3.(08年天津理综·8)对平衡CO 2(g )CO 2(aq ) .△H =-19.75kJ·mol -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D A .升温增压 B .降温减压 C .升温减压D .降温增压4.(08年山东理综·14)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H ()CO ()O H ()CO (222c c c c K ⋅⋅=。
恒容时,温度升高,H 2浓度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B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 2浓度一定减小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H 2O CO 2+H 25.(08年宁夏理综·12)将固体NH 4I 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NH 4I(s)NH 3(g)+HI(g);②2HI(g)H 2(g)+I 2(g)达到平衡时,c (H 2)=0.5mo l ·L -1,c (H I )=4mo l ·L -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C A .9B .16C .20D .256.(08年四川理综·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H 2(g) +I 2(g)2HI(g),在温度T 1和T 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D A .T 1>T 2,ΔH >0B .T 1>T 2,ΔH <0C .T 1<T 2,ΔH >0D .T 1<T 2,ΔH <07.(08年广东理基·36)对于反应2SO 2(g)+O 2(g)2SO 3(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A .通入大量O 2B .增大容器容积C .移去部分SO 3D .降低体系温度8.(08年广东化学·8)将H 2(g)和Br 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 2(g )+Br 2(g)2HBr (g )△H <0,平衡时Br 2(g)的转化率为a ;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 2(g)的转化率为b 。
高中化学平衡试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平衡试题及答案1. 某化学反应可表示为:2A(g) + B(g) ⇌ 3C(g) + D(g),如果开始时A、B、C、D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1 mol/L、0.1 mol/L,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变为0.05 mol/L,求平衡时B、C、D的浓度。
答案:根据化学平衡的等效平衡原理,起始时A的浓度减少0.05mol/L,因此B的浓度减少0.025 mol/L,C的浓度增加0.075 mol/L,D的浓度增加0.025 mol/L。
所以平衡时B的浓度为0.275 mol/L,C的浓度为0.175 mol/L,D的浓度为0.125 mol/L。
2. 已知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c为100,反应物A和B的初始浓度分别为1 mol/L和2 mol/L,求平衡时A和B的浓度。
答案:设A和B的浓度变化量分别为x mol/L,则平衡时A的浓度为(1-x) mol/L,B的浓度为(2-x) mol/L。
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有Kc = [C]/[A][B],代入数值得到100 = [1-x]/(1)(2-x),解得x = 0.6 mol/L。
因此,平衡时A的浓度为0.4 mol/L,B的浓度为1.4 mol/L。
3. 某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 = k[A]^2[B],其中k为速率常数,[A]和[B]分别为反应物A和B的浓度。
若初始时[A] = 0.1 mol/L,[B] = 0.2 mol/L,且反应速率为0.01 mol/(L·s),求速率常数k。
答案:将初始浓度和反应速率代入速率方程,得到0.01 =k(0.1)^2(0.2),解得k = 50 L^2/(mol^2·s)。
4. 一个化学反应的活化能Ea为50 kJ/mol,温度T为300 K,求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
答案:根据阿累尼乌斯方程,k = Ae^(-Ea/RT),其中A为指前因子,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82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12分)将9.2克N 2O 4晶体放入容积为2升的密闭容器中,升温到25℃时N 2O 4全部气化,由于N 2O 4发生如下分解反应:N 2O 42NO 2 △H=+56.848kJ/mol ,平衡后,在25℃时测得混和气体(N 2O 4和NO 2)的压强P 为同温下N 2O 4(g)尚未分解时压强的1.2倍,试回答下列问题: (1).平衡时容器内混和气体的压强P 是多少大气压? (2).平衡时容器内NO 2同N 2O 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3).平衡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是多少?(4).如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压力、温度或浓度)时,试将NO 2同N 2O 4的物质的量之比平衡常数K 的变化情况,选用增大、减小或不变等词句填下表: 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K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增加N 2O 4的浓度1.[答案] (1)1.47大气压;(2)21;(3)0.01; (4) 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K 增大压强 减少 不变 升高温度增大增大 增加N 2O 4的浓度 减少不娈[解析](1)。
先求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 :设n 1、P 1分别是纯N 2O 4(g)的物质的量和压强,n 、P 分别是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压强;则PP 1=112.1P P ⨯=nn 1=n922.9 ;n=0.12 mol (2分);再利用PV=nRT 求混和气体的压强P=VnRT =2298082.012.0⨯⨯=1.47大气压(1分)。
(2)设0.1摩尔N 2O 4中有x 摩尔分解,则有如下的对应关系是:N 2O 42NO 2 △H=+56.848kJ/mol起始物质的量:0.1mol 0 变化物质的量: xmol 2xmol 平衡物质的量:0.1-x 2x平衡后,在25℃时测得混和气体(N 2O 4和NO 2)的压强P 为同温下N 2O 4(气)尚未分解时压强的1.2倍,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0.12mol ;则:0.1-x+2x=0.12;∴ x=0.02mol (2分);平衡时容器内NO 2同N 2O 4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数摩尔数422O N NO =02.01.0202.0-⨯=21(1分)(3)k=][][4222O N NO =]21.0[]22[2LX L x -]04.0[]02.0[2=0.01(3分)(平衡常数表示式、平衡时物质的浓度和计算结果各给1分)(4)(每一空格给0.5分,共3分);k 是温度的函数,改变压强和改变浓度都不会改变平衡常数;N 2O 42NO 2△H=+56.848kJ/mol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向移动,k 值增大;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NO 2物质的量减小,N 2O 4物质的量增大,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 减小;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N 2O 4物质的量减小,NO 2物质的量增大,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 增大;增加N 2O 4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移动N 2O 4物质的量减小,N 2O 4物质的量净增加值大,平衡移动NO 2物质的量增大,物质的量之比422O N NO 减小。
2.(1984年高考全国卷附加题第2题)(4分)在某温度时,把50.0mL0.100mol/L 醋酸溶液和50.0 mL0.0500mol/L 氢氧化钠溶液混和,求混和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该温度时,醋酸的电离常数为1.96×10-5). 2.[答案] 1.96×105-mol/L[解析]反应后剩余醋酸的量:0.0500×0.100-0.0500×0.0500=0.00250(mol); 反应后生成醋酸钠的量:0.0500×0.0500=0.00250(mol) (1分) 可求得醋酸的浓度:0500.00500.000250.0+=0.0250mol/L ;醋酸钠浓度:0500.00500.000250.0+=0.0250mol/L ;(1分)设平衡时c(H +)为x mol/L ;CH 3COOH CH 3COO - +H +起始浓度 0.0250 0.0250 0转化浓度 x x x 平衡浓度: 0.0250-x0.0250+x x (1分)K=)COOH CH (c )COO CH (c )(33-+⨯H c =1.96×105-;(2分)∵K 值很小, 0.0250±x≈0.0250;∴ x=1.96×105- (1分)答:混和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为1.96×105-mol/L3.(1985年高考全国卷附加题第3题)(6分)在27℃、1标准大气压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25体积氨气(溶解前后液体体积的变化可忽略不计).求此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已知27℃时氨水的电离常数是1.8×105-). 3.[答案]2.4×1012-mol/L.[解析]1升氨水中含氨的物质的量:n=RTPV =300082.0251⨯⨯=1.0mol,(2分);氨水的摩尔浓度为1.0摩尔/升. (1分);设氨水达到电离平衡时OH-的浓度为x 摩尔/升. NH 3 ·H 2ONH +4+OH -起始浓度:1.0 0 0 转化浓度: x x x平衡浓度:1.0-x x x (1分) K=XX -0.12=1.8×105- ;x=4.2×103-mol/L (1分)在溶液中:K W =c(H +)·c(OH -)=1.0×1014-;c(H +)=)(-OH c K W =314102.4100.1--⨯⨯=2.4×1012-mol/L (2分)4.(1986年高考全国卷附加题第4题)(4分)1.0mol/L 醋酸溶液的pH 为2.4,把这溶液稀释到0.10mol/L 后,该溶液的pH 是多少?(可能用到的数据:1g1.2=0.079 1g1.3=0.11 1g1.4=0.15 1g3.0=0.48 1g4.0=0.60) 4.[答案]2.9[解析]pH=2.4,-lgc(H +)=2.4;lgc(H +)= -2.4= -3+0.6 ;c(H +)=4.0×103-mol/L (1分) CH 3COOHCH 3COO - + H +起始浓度: 1.0 0 0 转化浓度: 4.0×103- 4.0×103- 4.0×103- 平衡浓度: 1.0-4.0×103- 4.0×103- 4.0×103-K 电离=)()()(33COOH CH c COO CH c H c -+⨯=0.1)100.4(23-⨯=1.6×105-(1分);稀释后;因为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不变,K=10.0)]([2+H c =1.6×105- ;c(H +)=1.3×103-mol/L∴ pH=3-lg1.3=3-0.11=2.9 (2分)5.(1987年高考全国卷附加题第2题)(5分)1.00mol/L 醋酸钠溶液和1.00mol/L 盐酸各10.0mL 混和,得溶液A.用蒸馏水稀释A 到45.0mL,得溶液B.试求溶液A 和溶液B 中氢离子浓度是多少?(此温度时醋酸的电离常数为K=1.8×105-)5.[答案]3×103-mol/L ;2×103-mol/L 。
[解析]CH 3COONa+HCl=CH 3COOH+NaCl ;CH 3COOHCH 3COO - +H + (1分);溶液A 是醋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其浓度为:2/0.1L mol =0.5mol/L (0.5分);溶液A 用蒸馏水稀释A 到45.0mL 得溶液B ,溶液B 的浓度为:mLmL L mol 4520/50.0⨯=0.22mol/L (0.5分)设A 、B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分别为x 、y ;K=)COOH CH (c )COO CH (c )(33-+⨯H c =1.8×105-;溶液A :K=)COOH CH (c )COO CH (c )(33-+⨯H c =50.02x =1.8×105- ;x=3×103-mol/L (1分) 溶液B :K=)COOH CH (c )COO CH (c )(33-+⨯Hc =22.02y =1.8×105- ;y=2×103-mol/L (1分)注:其它合理解法,参照上面解法,分段给分。
6.(1998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第29题)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FeO(s)+CO(g)Fe(s)+CO 2(g)-Q ,其平衡常数可表达为 K=CO][][CO 2 ,已知1100℃时,K=0.263 。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 2和CO 和体积比值 平衡常数K 值 (本小题空格均备选:增大、减小或不变)(2)1100℃时测得高炉中[CO 2]=0.025mol/L [CO]=0.1mol/L ,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选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度是V 正 V 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6.[答案](1)增大 增大 (2)否 大于 此时[CO 2]/[CO]<0.263,因温度不变,K 值不变。
为增大[CO 2]/[CO]比值,需V 正>V 逆7.(1999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第27题)Fe 3+和I -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如下:2I -+2Fe 3+2Fe 2++I 2(aq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为:K= 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CCl 4萃取I 2,且温度不变,上述平衡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不)。
(2)上述反应的正向反应速度和I -、Fe 3+的浓度关系为:υ=κC m I -C n Fe 3+(κ为常数) C -I (mol/L ) C +3Fe (mol/L)(mol/L·s) (1) 0.20 0.80 0.032κ (2) 0.60 0.40 0.144κ (3)0.800.200.128κ通过所给的数据计算得知:在υ=κC m I-C nFe 3+中。
M 、n 的值为 [选填(A )、(B )、(C )、(D )] (A ) m=1,n=1 (B ) m=1,n=2 (C ) m=2,n=1 (D ) m=2,n=2I -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Fe 3+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选填:小于、大于、等于) 7.[答案] (1)232-222]Fe []I []I []Fe [K ++=溶液;向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