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性别决定与胚性别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家畜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_曾玉峰

36 卷 22 期
曾玉峰等 家畜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955 3
速的单一细胞测定技术的研究。1976 年, Gledhill 等首先利 用流动细胞仪测定 X 精子和Y 精子的 DNA, 以确定可能由于 各种环境 因素 导致基 因损 害而引 起的改 变[ 8] 。1979 年, Moruzzi 提出以 DNA 为性别选择的一种潜在标志, 通过对多 种动物精子染色体长度的测定, 发现 X 精子和 Y 精子中的 DNA 含量都存在差异[ 9] 。1986 年, Johnson 等改良了普通的流 动细胞仪, 使其专门适用于分离活精子。所有这些研究为今 后最终利用改良的流动细胞检索仪分离 X 精子和 Y 精子打 下了基础[ 10] 。1989 年, Johnson 等首先报道用流动细胞仪成 功地分离兔子活的 X 精子和 Y 精子, 并用分离的精子授精产 下后代以后, 这一技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和实质性的进 展[ 11] 。随后, 在牛[ 12] 、猪[ 13] 、羊[ 14] 和人[ 15] 方面的研究都相 继取得成功, 至今已产下了数以千计的预选性别 的后代。 Leonard 取牛胚胎滋养层细胞与牛 Y 染色体特异性 DNA 探针 进行原位杂交处理, 采用免疫细胞学技术检测, 性别鉴定的 准确率达 95% 以上[16] 。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在大规模的养鸡生产中,对鸡的性别控制越来越重要,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
因为是鸡雌异体,zz型为公鸡,zw型为母鸡,哺乳动物是雄异体,XX为雌性,XY为雄性;所以不能像哺乳动物那样用分离X型精子Y型精子的方法来获得单纯的雌性或雄性。
本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时期,既从亲体营养水平,生长环境,受精卵(鸡蛋)的形成,受精卵的发育(鸡蛋的孵化),到雏鸡的生长等几个方面,各是怎样鉴别控制鸡的性别,以尽可能的减少养鸡生产中的损失,增大效益。
关键词:性别控制,性别鉴定,染色体型1 雏鸡出生前的性别控制1.1 亲体的营养水平亲体的营养水平不同,子代的性别比例不同。
子代的性别比例与双亲体内氧化还原过程的强弱对比有关,如果父亲体内的氧化过程一定程度的高于母亲,子代雄性个体比较多;如果母亲体内的氧化过程一定程度的高于父亲,子代雌性个体比较多。
喻传州等曾以此做过实验,结果处理组的平均雌雏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1.5%,其中公母及同时接受处理的组合效果更好,雌雏率提高了19.2%。
(喻传洲,龙良起,陈明久. 1992)1.2 利用遗传变异来控制鸡的性别有些个体稳定的趋向生产一性别占多数的后代,如果,这种倾向可能有遗传性,那就可以通过遗传选择区改变一群体的平均性比例。
W.H.Fosteria等经过连续六年的试验,对白来航鸡在出孵时的性别比例进行了分析,在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在性别比例上不存在遗传变异。
(W.H.Fosteria等1980)1.3 蛋形指数,蛋重,比重有报道蛋形指数,蛋重,比重依次是影响母雏比率的主要因素。
蛋形指数、蛋重、比重分别在72%~75%、60.5 g~63.0g、1.080~1.092 的情况下为最优水平组合, 母雏比率可达58.11%。
(王世成1997)然而, 多数人认为蛋形指数与鸡性别比例无直接关系( 喻传洲等, 1994; 盛建华等, 1994; 彭秀丽等, 2002) 。
家禽胚胎性别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在现代养禽生 产 中 人 们 发 现,由 于 家 禽 雌 雄 个 体间生长速度、生产 性 能 等 种 质 特 性 的 差 异 导 致 不 同 的 饲 养 效 益 。 因 此 ,在 蛋 禽 生 产 中 ,孵 化 时 希 望 孵 出 雌 性 雏 ,所 以 多 数 雄 雏 在 刚 出 生 就 被 宰 杀 ,如 在 德 国 ,仅 2001 年 就 有 约 9200 万 新 生 雏 鸡 被 宰 杀 ,在 欧 盟和 美 国,则 分 别 达 到 2.82 和 2.26 亿 (王 健 等, 2003)。 在 肉 禽 生 产 中 却 希 望 雄 性 雏 多 ,因 其 饲 料 利 用率高,生长速 度 快 而 可 多 产 肉。 因 此 假 如 在 胚 胎 早期皆可以鉴别胚胎的性别不仅可以减少孵化时的 投入,且还可以减少 孵 化 后 处 理 不 需 要 的 雏 禽 的 投 入。作者就目前家禽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别办法进行 了 综 述 ,以 期 为 国 内 此 方 面 的 研 究 提 供 借 鉴 。 1 早 期 胚 胎 性 别 检 测 方 法 的 要 求
收 稿 日 期 :2011-03-17 作 者 简 介 :姜 桂 苗 (1986- ),男 ,山 东 人 ,硕 士 生 ,研 究 方 向 :兽 医
临床。 通信作者:何剑 斌,男,教 授,博 士,研 究 方 向:兽 医 临 床。E-
mail:hejianbin69@163.com
糖凝胶电 泳 将 所 得 DNA 片 段 按 分 子 质 量 大 小 分 离,然 后 将 DNA 片 段 变 性,并 使 凝 胶 中 的 单 链 DNA 片段转移到尼龙膜、硝酸纤维素膜或其他固相 支持物上,此 法 中 DNA 片 段 由 液 流 携 带 通 过 虹 吸 作用由下向上抽 吸,从 凝 胶 转 移 印 至 滤 膜 表 面。 然 后与相对应结构的 已 标 记 的 探 针 进 行 杂 交 反 应,用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鸡的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公鸡比母鸡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而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
因而性别控制成为了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鸡;性别分化;性别控制;在家禽产业,如果性别能被有目的地变换,将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母鸡能产蛋,公鸡在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便更具有价值。
鸡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获得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
在遗传选育上,鸡的性别比例不存在遗传差异,不能选育出某类性别占优势的群体,故及性别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和人工诱导的性翻转等。
1 鸡性别控制机制遗传学研究证实,动物的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
就鸡而言,性别决定机制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学说。
1.1 性染色体决定学说1906年Stevens首次提出了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理论,认为一个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的类型。
早在30年代就有人报道公鸡具有两条11 染色体,而母鸡只有一条。
家禽的性别特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与哺乳动物显著不同。
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决定初始性别的启动,性腺为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提供环境,体细胞构成具有性别特征的躯体其他部分[1]。
家禽的卵是一个独立的营养系统,并以胚盘、营养、保护3 个子系统支持胚胎的发育,胚盘集中了父母代的全部遗传信息[2]。
就禽类性别决定而言,在染色体中,公鸡具有2条Z染色体,母鸡只有1条[3]。
正常情况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即雌性异配型),雄性为ZZ(雄性同配型),与哺乳动物雄性异配型刚好相反。
此机制是决定鸡性别发育与形成的主要机制。
1.2 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虽然公母鸡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但在一些畸形性别中,发现性别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的构成,而与常染色体倍数的增减有关。
Crew(1954)提出了鸡的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认为鸡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性指数),即取决于性染色体Z 的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
家畜胚胎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游 的苗勒 氏体抑 制基 因( S 副 中肾抑 制 基 因 )表 达 , MI )(
从而抑 制苗勒 氏管的发 育 , 同时 抑制 或对抗 D S( S 逆性 别
剂量敏感 基 因 ) 因产 物 , 而 抑制 卵 巢 发 育 ; 基 进 另一 方 面
间接 免疫荧 光 法鉴 定 了 牛胚 胎 的 性 别 ,经 染 色体 分 析 , 7 % 一7 % 的胚 胎性别 符合荧 光 鉴 定结 果 。曹 文广 等 3 7
10 。 0 % ,早在 16 9 8年 , ad e 等 从兔 的囊 胚 滋养 外 层 G rn r 上取下 少量细胞 , 乙酰 甲基 秋水仙碱 培养基 培养 , 经 使有 丝分裂停 留在 中期 , 过渗透 压使细胞 膨胀破 裂 , 通 释放 出 染色体并 加 以 固定 、染色 , 在显 微镜 下检 查其 核 型 , 成功 确 定 了第 5 d兔胚 的性 别 。17 9 6年 ,H r ae等报 道 用该 方
种家畜早期 胚胎性别 鉴定技 术 的优 缺点 、 存在 的 问题 及其
发展前景 。
将鉴定 的胚胎移 植后 获 得 预期 性别 的犊 牛 。但 由于 该方 法存在 技术要求 高 、 胎浪 费大 、耗时长 和重复性 差的缺 胚
点 , 因此不适 于 生产 应 用 。 目前 该 方 法 主要 用 来 验证 其 他性别鉴 定方法 的准确 率 。 2 2 免疫学方 法 主 要 是利 用 H— Y 抗血 清 或 H — Y .
畜禽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2009年2月第28卷 第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Feb .,2009Vol .28 No .2 收稿日期:2008210228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2008ZK013)作者简介:余华(1978- ),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畜牧兽医及农业推广。
E -mail:chengduhuayu@ 。
畜禽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余华1,2,叶健强3,刘丹4(1.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 625014;3.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66;4.绵阳高新区管委会国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管理办公室,四川绵阳 62100)摘 要:在畜牧业生产中,很多经济性状都与性别有直接关系,在家禽中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蛋鸡的集约化生产中,人们希望得到尽量多的母鸡;在肉鸡生产中,由于公鸡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都明显高于母鸡,则又希望得到尽量多的公鸡。
因此,深入了解畜禽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进而对其进行鉴定和控制,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中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性别;基因;畜禽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12x (2009)022*******1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基因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这一问题早为人们所知,但决定性别的是整条染色体还是其中某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尚不得而知。
1990年SRY 基因的发现是哺乳动物性别决定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随后其它相关基因的发现,使人类对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此作一综述。
111 SRY 基因20世纪20年代初,Painter 发现男女在性染色体上存在着差异,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
经减数分裂和染色体重组发现:来自雄性的X 染色体与雌性的X 染色体结合,发育成的后代为雌性,来自雄性的Y 染色体与雌性的X 染色体结合,发育成的后代为雄性,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Y 染色体决定性别。
禽类早期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禽类早期性别鉴定研究进展作者:蒲跃进梁振华皮劲松杜金平申杰潘爱銮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08年第05期摘要:从种蛋外型、胚线形态、性腺形态、分子水平、激素水平等方面对禽类早期性别鉴定进行概迷,并就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禽;早期性别鉴定;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81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5-0016-03禽类性别的早期鉴定对禽类饲养管理、繁殖育种、遗传疾病防治、种群结构和群体遗传分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实践中,尤其是在种蛋的孵化阶段,这项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养禽经济效益。
但就禽类而言。
要在受精前就确定其性别一般认为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由于禽类的精于仅为Z型配子。
在成熟卵泡排卵前1~4h,卵母细胞才通过减数分裂成为含W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配子。
因此,只有卵子或晚期胚胎才可能提供有关于性别遗传的信息。
笔者将就禽类早期的性别鉴定研究作一概述,试图通过这些技术的比较,找到一条快速、准确的性别鉴定途径。
1禽类早期性别鉴定方法1.1 种蛋外型鉴别法高际生在1987年发现,随着蛋型指数的增长,公雏比例逐渐增大,母雏比例相应略减;蛋重在64g以下者公雏比例稍大,以上者母雏比例略高;种蛋比重与性别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蛋壳细致度与性别关系不明显。
吕志南等用模糊模式进行蛋重、蛋型指数以及蛋壳致密度的综合来判定种蛋性别,其实际预报的正确率在93%以上。
而彭秀丽等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探讨了罗曼父母代种蛋蛋形指数与孵化率、性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蛋形指数为72%~77%时孵化率最高。
蛋形指数与性比例无直接关系,符合遗传规律1:1的性比例关系。
但这些试验重复率较低,所以盛建华等认为,蛋型指数和其性别无关。
1.2 胚线形态鉴别法唐剑林等10在种蛋入孵3d后照蛋,发现雄胚主血管明显,血管较粗,分布均匀;雌胚血管纤细,粗细均匀,分支较多,呈不规则状(见图1)。
18d二照后结果表明,鸡胚在孵化3d时最易鉴别。
蛋鸡的性别控制

蛋鸡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摘要:性别控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一门技术,通过这项技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家畜家禽进行调控,以便使其经济价值取得最大化效益,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性别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关键词:禽类; 性别控制;芳香化酶;外源激素;前言:性别控制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雌性成年动物按照人们的意愿生产特定性别后代的动物繁殖新技术,是一项能显著提高动物繁殖效率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动物育种、生产和遗传疾病的防治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鸟类在进化上介于遗传性别决定的哺乳动物和温度性别决定的爬行动物之间,这种进化上的特殊性,决定了鸟类的性别决定不仅受遗传因素的调控,而且还受体内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正文: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干预使雌性成年动物按照人们的意愿生产特定性别后代的动物繁殖新技术,通过它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消灭不理想的隐性性别以及防止性连锁疾病,加快珍稀动物的繁殖、保种进程,促进遗传科学的发展。
因此,此项技术的实践价值是非常高的。
鸡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
在蛋鸡生产中,母鸡的生产效益远高于公鸡;而在肉鸡生产中,公鸡的生产效益远高于母鸡。
因而性别控制成为提高养鸡业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本文主要就性别控制的原理方法作一介绍。
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一般雌性为XX、雄性为XY,1 959年人们发现Y染色体是性别决定因子。
有些多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的人发育为雄性说明,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是一个关键因素。
1959年后一直认为Y染色体有决定睾丸分化的基因(testisdetermining factor,TDF)。
到了1990年,Gubby 等发现并克隆了SRY基因。
确认SRY/Sry就是决定睾丸分化的最佳候选基因。
1991年Koopman将含有Sry基因的DNA片段(14kb)作为外源基因导人雌性鼠胚中,结果引起部分性反转,从而证实SRY 基因就是睾丸决定因子[2]。
鸡性别控制是由基因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性别决定与性别鉴定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鸡的性别决定机制与胚胎性别鉴定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研究的重要方向,在遗传育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鸡的性别决定的可能机制和假说两个方面概括了近年来在鸡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分化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鸡胚胎性别鉴别方法,以期为探究性别决定的机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根据需要,定向调控鸡的性别,进行早期胚胎性别鉴定,为我国家禽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关键词:鸡;性别决定机制;性别分化;性别鉴别前言性别决定机制、性别控制和性别早期鉴定研究一直是人们很感兴趣的课题,鸟类性别决定的研究由于家禽养殖业的经济价值而格外受到重视.鸡的性别与其经济价值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蛋鸡的集约化生产中,母鸡的生产效益远高于公鸡.在肉鸡的生产养殖过程中,公鸡的生长速度,生命力强,其生长速度以及饲料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母鸡.随着家禽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通过遗传育种学的知识,根据生产定向地调控鸡的性别,因此,研究鸡的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控制技术,不仅在科研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进行鸡的早期胚胎鉴别更在实际的生产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鸡的性别决定1.1家禽(鸡)的性染色体正常情况下,鸟类雌性为ZW异配型性染色体,雄性为ZZ同配型性染色体[1-4],早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表明,一些新颌型鸟类(家鸡)的Z和W的相对大小明显不同[5],在进化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的Z和W区域出现了基因重组,且W染色体变得小于较原始的鸟类[5].家鸡的Z染色体包含有7%的单倍体染色体组,而W仅包含1.5%[6],而在更多的原始古鸽型鸟类中,如鸸鹋,鸵鸟,南方鹤鸵等,Z和W的性染色体通常是同态的[7].由此可知,在鸟类进化的过程中,Z染色体正不停地重组产生新的染色体型,使得性别决定基因倾向于独立调控性别的方向发展,同时也确保性染色体不至于因为基因的隔离而产生退化.1.2 鸡性别决定的可能机制和假说性别决定基因是通过控制胚胎性腺的发育来实现性别决定的,因此性别决定的过程与性腺的发育和分化息息相关.在鸟类的胚胎期,性腺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保守的,但同时又具有非对称性发育的独特特征[8].性腺的分化在本质上依赖于皮质或髓质的增殖以及生殖细胞的获得.最早能够发现性别分化的时期是在家禽孵化的第6~7d,这时在雄性性腺内部的髓质中曲细精管索(seminiferous cords)开始形成,同一时期在雌性性腺外部的皮质层开始增殖[9].1.2.1 鸡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近期的研究已获得DMRT1、ASW、DAX1等多个可能与鸡性别决定有重要关联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像哺乳动物中的SRY基因一样,与鸡性别决定有着重要关联.已有研究表明,同哺乳动物的X染色体一样,家禽的Z染色体中含有大量的控制睾丸性征表达基因[10],其中之一就是DMRT1(DM-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DMRT1位于Z色体上,与W染色体不同源,是一种调控睾丸发育的基因,并且可能在决定雄性性别方面发挥主要的作用[11].有文献报道,在鸡胚胎性腺分化之前,DMRT1在雄性胚胎的性腺中的表达量远高于雌性,并且在睾丸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DAX1 基因(dosage sensitive sex reversal,adrenal hypoplasia congenital, X chromosome,number 1)是一种基因编码蛋白,具有介导卵巢发育的功能.实验表明,在鸡卵巢发育过程中,DAX1基因的表达量保持稳定;而睾丸发育过程中,DAX1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这说明DAX1可能参与性别决定,并参与调控雌性发育[13].此外,1994年Bardoni在转DAX1基因小鼠的实验中发现,当该基因编码蛋白发生不正常复制时,其结果会使得小鼠发生从雄性到雌性的性逆转,并且DAX1基因发生功能性突变能引起肾上腺发育不全[14].不同的性连锁基因在禽类性别决定的调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目前对它们与其他一些性别决定基因间的联系还知之甚少,因此禽类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讨论.1.2.2 Z染色体的剂量效应和W染色体的显性效应假说假说认为,Z染色体上携带雄性决定基因且具有剂量效应,该效应在雄性发育的初期以Z 染色体的数量来诱导个体的性别发育,即两个Z染色体时为雄性,一个Z染色体时为雌性;W染色体上携带着显性的卵巢决定基因,它具有显性效应,使ZW成为雌性[15].但是由于鸟类缺乏非整倍体的性染色体个体,所以很难验证Z剂量效应和W显性效应假说.因此,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的禽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是由W雌性决定基因决定,还是由Z基因的剂量差异所决定,还是两种机制同时存在还不清楚.1993年Thorne等报道一群ZZW三倍体鸡发育成间性.这些三倍体的鸡在出雏时具有雌性的外部表型,但同时具有卵巢体和睾丸,并分别位于身体左右两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左侧卵巢逐步退化[16].卵巢的出现说明W染色体可能携带雌性决定基因;而其卵巢组织随年龄增长而退化可能与假定的W雌性决定因子的作用被Z染色体以数量上的优势所削弱有关.该三倍体性染色体鸡的证据支持了Z剂量假说,说明W染色体具有雌性决定作用但能被Z连锁雄性决定基因的剂量效应所影响.2004年,Arit等发现1例雌大苇莺(greatreed warbler)具有2个Z连锁微卫星标记的杂合子遗传型,从而推断该个体可能具有2A∶ZZW的基因型[17].这个事例支持了W可能携带雌性决定因子的假说,并做出了性别决定与Z染色体数目无关的推断.但是,推断的ZZW基因型并没有得到核型分析的证实,且其2个Z等位基因也没有遗传给后代.究竟W染色体是否独立决定性别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确定.2010年,有学者提出了关于一只雌雄嵌合体家鸡的详细研究报告[18],报告称这只鸡是侧面性别嵌合,左侧雄性右侧雌性.在雄性一侧表现出明显的雄性特征,具有巨大的肌肉型胸部和锋利的脚爪,而雌性一侧则不具备任何雄性特征.经验证,其雄性一侧的细胞内全部都是ZZ 性染色体,而在雌性一侧的却是ZW型,但其性腺内同时含有具有ZZ染色体的细胞和具有ZW 染色体的细胞.然而,在实验条件下,却无法实现将带有雄性基因的细胞和带有雌性基因的细胞混合进入同一个鸡胚细胞,并且实验发现雌性细胞不能够在雄性的性腺内存活,反之亦然.基于曾有研究指出没有发现不带Z基因鸟类,而哺乳动物中有只带X基因的性别类型的研究结论[19-20],Zhao(2010)在讨论了该嵌合体鸡之后作出推断:“高剂量的Z连锁基因在ZZ基因型的细胞中可能起到‘增强雄性’的作用”[18].因此,Z剂量和决定性的W假设仍旧都有可能,最终性别究竟是决定于Z的剂量效应(两个是雄性,一个是雌性)或者决定于W的显性效应,抑或决定于它们共同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1.2.3 常染色体平衡假说常染色体平衡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者Bridges以果蝇为材料提出并证实的.Bridges认为生物的性别是由细胞核内染色体上雄性化基因系统与雌性化基因系统的平衡所决定的,基因系统的优势会影响胚胎在发育早期向某一性别方向发育[21],1954年,Crew在文献中报道,鸡的性别由性染色体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决定[22],Newcomer等则认为,常染色体数的增加使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比的平衡趋于雌性[23].1.2.4 H-Y抗原决定假说雄性特异性抗原(male-specific antigen)通常也称为雄性特异性弱组织相容性Y抗原(male-specific 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Y antigen),简称H-Y抗原,是一组雄性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产物,Eichwald等在1955年首次发现这一抗原,Eichwald在研究小鼠雌性时,发现雄鼠对移植皮肤的排斥反应,比同种雌鼠对移植皮肤的排斥反应[24]更为迅速,从而推论Y染色体上存在一种很弱的移植抗原,该抗原由次要组织亲和点(H)所决定,进而提出了H-Y抗原和H-Y抗体的名称[25]. H-Y抗原在异性间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和性别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75年Wachel等人,提出一个假说:H-Y抗原可能是性别决定基因的产物.在鸟类和某些两栖类中,该基因编码卵巢[26],即在鸟类中,H-W决定雌性性别[27].然而,Muller等在研究由雌二醇诱导得到的雌性化的小鸡时发现,基因型为ZZ的小鸡中也有所谓的ZW抗原表达,只是抗原水平低于基因型为ZW的个体[28].1.2.5 细胞自主控制性别分化科学家们把鸡性别决定的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性腺分化和激素调控性别表型上,而最近的研究开始强调性腺以外的因素对性发育的影.许多研究表明,在胚胎发育时期多种机体组织性二态基因在性腺分化以前就能检测到其表达[29].Zhao等[30]研究了表型为一侧为有肉垂、鸡冠、长直腿和胸部肌肉发达的典型雄性特征,而另一侧为典型雌性特征的雌雄嵌体鸡,发现左右侧机体组织中都含有ZZ和ZW型性染色体组成的细胞,只是比例不一.左右侧组织细胞接收同样的性腺分泌物(雌雄激素),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应答,导致表型的不一致,说明经典的由性腺激素决定机体表型的理论在鸡中并不完全适用,鸡机体的性别识别可能是由细胞自主控制的,ZZ型和ZW型细胞的相对比例决定了机体的表型性状.而关于此类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2鸡性别鉴定禽类性别鉴定方法依其生理阶段可划分为出壳后鉴定与出壳前鉴定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禽类外观鉴定法、雏禽伴性遗传法及雏禽翻肛鉴定法三种,雏禽翻肛鉴定法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雏禽伴性遗传法,由于禽类不同性别的生产效益差别显著,且禽类产品生产量巨大,在种蛋孵化早期甚至孵化之前就能够鉴别出其性别,并对不同性别的种蛋进行合理处理,不仅可降低孵化成本,减少孵化过程的资源浪费,还可避免出雏后处死不受欢迎的雏禽而违背动物福利的指责.因此,目前有研究者尝试在禽类出壳前进行性别鉴定,其中以鸡胚居多按照鉴定技术所要求的鸡胚胚龄来看,从16~18胚龄的激素含量鉴定开始到12.5胚龄左右的PCR鉴定法,8胚龄左右的性腺形态学鉴定,3~5胚龄的血线形态法,最后是种蛋的蛋形指数法,鉴别时间向孵化早期靠拢.2.1鸡胚尿囊液雌激素含量鉴定法由于性腺的发育与性激素的释放,孵化中后期雌胚尿囊液中雌激素的含量远高于雄胚,通过测定胚蛋尿囊液或羊水中雌激素含量,可对胚胎性别进行鉴定美国Embres公司已为此项技术及与之相配套的胚蛋尿囊液取样定位技术申请了两项专利(专利号为6506570 和6510811,前者是对雌激素进行检查的方法,后者则提供了对胚蛋尿囊液进行采集或定位的方法[31].这两项专利为生产自动化禽类雌雄鉴定设备提供了技术基础,但目前尚无相关产品问世,该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孵化至中后期(16d >左右)才能进行鉴别,同时尿囊液的采样会破坏鸡胚蛋的蛋壳,对孵化率会造成一定影响.2.2 细胞核型分析法该方法主要依赖于Z 染色体与W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区别,通过对分裂旺盛的组织进行取样,并制片观察其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来鉴定样本的性别.但某些禽类如鸵鸟的Z 染色体与W染色体的长度、大小差异均不明显[32],且取样操作对胚胎损伤较大,操作时间长,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因此难以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2.3细胞DNA含量检测法由于性染色体Z 和W上的DNA 含量不同,不同性别个体的细胞中DNA含量相差0.6%~3.5%,可用碘化丙啶对细胞核染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基因组大小,并据此判断样本性别.该方法缺点在于仪器本身价格昂贵,鉴别成本较高.2.4 PCR鉴定法家禽的性别由Z染色体与W染色体决定,因此用于性别鉴定的目的基因都位于性染色体上,主要有CHD1基因EE0.6序列及HxoⅠ重复序列等,其中后两者为假基因序列.CHD1基因在非平胸总目家禽基因组中有2个同源拷贝,即CHD1-Z与CHD1-W,前者与Z染色体连锁,后者与W染色体连锁[33],二者的内含子大小差异很大,可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电泳,或经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酶切后电泳,根据产生的条带数目对样本性别进行区分.直接电泳时,雌性为2条带,雄性为1条带;酶切后电泳时,雌性为3条带,雄性为1条带[34].该方法可用于鸡、鸭、鸽子、鹌鹑及部分鹤形目鸟类的性别鉴定,只需采集少量胚胎尿囊液样本、血液样本或成禽羽毛样本即可,不同鸟类扩增的适用引物对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