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节奏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节奏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节奏调查报告【摘要】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对居民身心健康所带来的挑战。

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帮助居民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仅给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了解和评估居民生活节奏的现状对于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中国10个大中城市的居民为对象。

我们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收集了来自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意见和观点。

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00份,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1.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居民认为他们的生活节奏快。

他们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处于快速运转的状态,很少有时间休闲和放松。

其中,年轻人和白领群体更倾向于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方式。

2. 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造成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的主要原因如下:(1)工作压力:近半数居民表示,工作压力大是导致生活节奏加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使得他们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2)社交压力:社交活动频繁而紧张,例如商务宴请、应酬等,使居民难以抽出时间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3)交通拥堵:城市拥堵的交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交通时间的增长使得居民的时间安排更为紧凑,生活节奏也相应加快。

3. 影响分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居民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压力和焦虑:生活节奏快的居民常常承受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容易出现焦虑、疲劳等身心问题。

(2)生活质量下降:居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朋友共处,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

居民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居民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居民生活状态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居民的生活状态,包括居民的居住环境、工作状况、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居民的生活状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和居住地区的居民。

问卷涵盖了居民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以及与生活状态相关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居住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比较满意,占比达到70%。

他们认为居住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完善。

然而,还有部分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存在不满意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噪音污染、环境卫生等问题。

因此,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环保工作仍然是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

2. 工作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就业率较高,占比达到80%。

其中,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员工的比例较高。

这一情况与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然而,调查也发现一些人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或者缺乏相关经验。

因此,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是当前亟需加强的。

3. 收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较稳定,占比达到70%。

然而,也有一些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难以达到基本生活需求。

这些人主要是低技能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

因此,通过提高技能培训和推动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4. 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的健康状况较好,占比达到80%。

这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普及有关。

然而,还有一部分居民存在健康问题,主要以慢性病为主。

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对于改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5. 生活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占比达到75%。

他们表示对于家庭、工作、社交关系和健康状况都比较满意。

实际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实际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调查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和满意度,我们于2023年5月至6月开展了此次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看法,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居住环境质量的提升。

二、调查目的1. 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整体满意度。

2. 分析居民对居住环境各个方面的具体评价。

3. 探究影响居民居住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4. 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访谈10位居民代表。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居民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年限等。

2. 居住环境满意度:包括居住安全、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绿化景观、物业管理等方面。

3. 居住环境问题:包括噪音、垃圾处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

4. 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建议。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居民基本信息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其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年龄在18-30岁的占30%,31-45岁的占40%,46-60岁的占20%,60岁以上的占10%;职业分布较为均衡,包括公务员、企业员工、教师、医生、自由职业者等;居住年限在1-5年的占40%,5-10年的占30%,10-20年的占20%,20年以上的占10%。

(二)居住环境满意度1. 居住安全满意度:85%的居民对居住安全表示满意,认为居住区域治安状况良好,社区安全管理到位。

2. 环境卫生满意度:80%的居民对环境卫生表示满意,认为小区内环境整洁,公共区域卫生状况良好。

3. 公共设施满意度:75%的居民对公共设施表示满意,认为小区内公共设施齐全,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4. 绿化景观满意度:70%的居民对绿化景观表示满意,认为小区内绿化面积充足,景观设计合理。

5. 物业管理满意度:65%的居民对物业管理表示满意,认为物业服务质量较高,能及时解决居民问题。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总结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总结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总结一、引言本次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旨在了解居民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居民意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该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的形式,总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问卷涵盖了居民的基本信息、住房条件、社区环境、物业服务、交通状况、就业情况以及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基本信息就调查的样本而言,受访者以居住在城市为主,年龄分布广泛,以30-50岁占比最高。

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以本科及以上学历居多,说明受访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2. 住房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对自身住房条件较为满意。

尤其是购房者对房屋面积和房屋质量普遍满意程度较高。

但也有部分受访者对周边环境和供水供电等方面存在一定不满意。

3. 社区环境大部分受访者对社区环境较为满意,认为社区的绿化率、卫生环境和治安状况较好。

然而,也有个别受访者认为社区噪音较大、环境脏乱等问题尚待改善。

4. 物业服务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物业服务较为满意,认为物业公司的工作态度、响应速度和维修质量都比较好。

但也有受访者指出物业费用较高,希望物业服务更加细致周到。

5. 交通状况对于交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满意程度分化较大。

大部分受访者对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较满意,但对私家车出行的拥堵情况表示较为不满意。

6. 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就业情况表示满意,认为自身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好。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年轻人面临的就业问题。

7. 满意度评价根据上述结果分析,综合各个方面的满意度评价,本次调查显示整体上居民对于自身生活质量较为满意,满意度指数达到80%以上。

然而,一些问题如周边环境、交通状况以及就业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结论:1. 大部分受访者对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比较满意,如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和物业服务等方面。

人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人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人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最新的人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以下是一些关于人民生活的主要发现:
1. 收入和财富:人们的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但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增大。

一些人的财富
积累迅速增长,而另一些人则陷入贫困。

2. 教育水平:整体上,人们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教育
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3. 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医疗福利。

但是,一些地
区的医疗资源短缺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

4. 住房条件:人们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更多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然而,房价上涨
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住房短缺仍然是一个困扰人们生活的问题。

5. 就业状况:就业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有一些就业机会的增加,但是还
有很多人面临着失业和就业压力。

总的来说,人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人们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改善,但也依然
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继续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机会,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

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

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解居民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将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居住环境和社交活动等方面,对居民生活水平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收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为稳定。

大部分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和经营性收入。

其中,白领阶层的收入相对较高,而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较为有限。

此外,调查还发现,女性的收入普遍低于男性,存在一定的性别收入差距。

二、消费习惯在消费习惯方面,调查显示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向中高端产品倾斜。

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健康、环保和品质优良的产品更加青睐。

此外,调查还发现,居民在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方面的消费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三、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较为满意。

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寓和小区居住,而农村居民则更多选择独立的住宅。

此外,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绿化、安全和便利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

四、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显示,居民在社交活动中更倾向于选择线下交流。

他们更愿意通过聚会、户外活动和社团组织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此外,居民对于社交活动的需求也与年龄、职业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尽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较低,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同时,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社交活动的丰富也需要加强。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加强城市和农村居住环境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交活动的开展,提高居民的社交满意度。

总结通过对居民生活水平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稳定,消费习惯逐渐向中高端产品倾斜,居住环境较为满意,社交活动更倾向于线下交流。

人民生活调研报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调查分析

人民生活调研报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调查分析

人民生活调研报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调查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本文将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进行调查分析,揭示当前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首先,收入水平不断增长。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状况,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就业形势较好。

政府积极推动就业,扩大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们能够找到稳定的工作,提高收入来源,改善生活状况。

二、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首先,医疗保健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制度的完善,人们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延长了健康寿命。

其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使更多人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提升了整体素质。

此外,文化娱乐活动也得到了繁荣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而,尽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收入分配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大,这导致一部分人收入较高,而一部分人收入较低,存在贫富差距。

其次,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状况。

另外,部分群体的社会福利待遇有待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福利差距较大。

四、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建议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调整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另外,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居民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

居民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

居民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1. 引言居民满意度调查是评估居民对所在社区或小区的满意程度的一种方式,通过收集和分析居民的意见和反馈,可以为社区/小区管理者提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参考和指导。

本报告将针对某小区的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2. 调研方法和样本收集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发放纸质或在线问卷的方式,收集居民的反馈意见。

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其中获取有效回收问卷780份,有效回收率为78%。

样本参与者的年龄跨度覆盖18岁到60岁以上,涉及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的居民。

3. 居民对小区整体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48%的居民对该小区的整体满意度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35%居民表示一般满意,17%的居民对小区的整体满意度不满意。

从净满意度的计算结果来看,净满意度为31%,说明绝大多数的居民对小区整体管理和环境较为满意。

对于满意度较高的居民,他们普遍认为小区的绿化环境优美、物业管理服务较为周到、社区设施齐全、安全性较高等因素是影响他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而对于不满意度较高的居民,他们普遍认为小区绿化不到位、物业管理不及时解决问题、停车难、卫生条件不佳等因素是影响他们满意度的主要原因。

4. 居民对设施设备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都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其中,小区的绿化环境得到了83%的居民的高度满意,社区设施得到了74%的居民的满意度。

然而,停车位的分配和管理得到了只有60%的居民的满意度,这是该小区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5. 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物业管理是居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仅有45%的居民对该小区的物业管理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而35%的居民表示一般满意,20%的居民对物业管理不满意。

对于满意度较高的居民,他们认为物业人员态度友好、服务周到、维修及时等是影响他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对于不满意度较高的居民,他们普遍认为物业人员解决问题缓慢、回应不及时、服务质量差等是造成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05年10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全国8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次调查城市执行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每个城市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50个;小城镇执行区域包括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每个城镇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50个;农村执行区域包括在上面提到的7个小城镇及湖北武汉黄陂中分别选取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00个。

城镇地区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针对3258名18~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农村地区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针对870名16~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最终共获得4128个成功样本。

本次调查中的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

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4%。

调查样本基本构成情况:男性占45.4%,女性占54.6%;16~25岁的占18.3%,26~35岁的占23.9%,36~45岁的占25.9%,46~55岁的占22.3%,56~60岁的占9.6%。

小学及以下的占11.2%,初中的占32.4%,高中/中专/技校的占33.4%,大专的占13.9%,本科及以上的占8.2%。

本报告以此次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

一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连续5年,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城市居民,但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则2005年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3.40分,较2004年的3.50分有所下降。

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归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群体比例分别为56.1%和17.2%。

在2003、2004和2005年三年期间,高、低满意度者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满意度者比例:68.2%→66.9%→56.1%;低满意度者比例:25.2%→20.5%→17.2%),越来越多的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一般”。

比较历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2000~2002年间,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稳步上升,2003年有所回落,2004年有较大提升,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在2004年均达到了这5年来的最高水平。

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目前总体水平与2003年基本持平。

在2001~2005年的连续5年间,虽然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城市居民。

二居民乐观预期未来生活,“在工作中求变化和发展”是未来一年城乡居民共同的心声2005年,73.7%的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持乐观预期的态度,认为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或“变得比较好”,仅有3.5%的居民对未来生活持悲观预期,该比例较2004年(7%)有所下降。

使用5级量表衡量,以5分表示会“变得很好”,以1分表示会“变得很差”,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2005年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为3.88分,达到四年来的最高值(2002年3.80分,2003年3.82分,2004年3.80分)。

乐观预期未来,未来一年内打算“在工作中求变求发展”是城乡居民的共同心声:46.1%的城镇居民计划在2006年更换工作或者是在工作中有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中,26.8%的人计划在2006年自己或家人外出打工,23.1%的人表示2006年要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

从被访者关于2006年的生活计划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城镇居民中计划在2006年要外出旅游(25.1%)、买保险(8.1%)、买车(10.1%)和盖房/买房(18.1%)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居民(其比例分别为5.3%、5.0%、3.2%、11.8%)。

三七成居民感觉生活幸福,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础,而贫穷是不幸福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农村居民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了解人们不幸福的根源,才能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达到建设和谐社会,让所有社会成员幸福最大化的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自2004年首次将幸福感纳入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研究,2005年,在测量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增加了了解居民幸福和不幸福原因的内容。

使用粗略估算法,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该比例较上年的77%有所下降;感觉生活不幸福者比例为10.9%,较上年的8.8%略有上升。

使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2005年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为3.72分,较上年(3.79分)略有下降。

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三地居民相比较而言,小城镇居民幸福感(3.77分)最高,农村居民次之(3.72分),城市居民为3.68分。

本次调查发现,即便是在城镇地区家庭月均收入不足800元、农村地区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家庭中,也分别有56.4%和67%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城镇地区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农村地区家庭年收入5000~1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却分别有6.4%和1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

可见,财富并非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

调查显示,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原因既有共同点,更有差异性。

从总体上来看,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

在感觉生活幸福的城镇居民中,分别有52.9%和44.8%的人认为家庭和睦、家人身体健康是自己幸福的源泉;而在感觉生活幸福的农村居民中,分别有60.3%和58.2%的人因家庭和睦或家人身体健康而感到幸福。

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经济无忧是生活幸福的原因的人均不足三成(城镇地区28.0%,农村地区28.5%),远低于对家庭和睦和家人身体健康的提及率。

另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而言,更多的城镇居民会因为有朋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感到幸福,而更多的农村居民会因为儿女孝顺、儿女有出息而感到幸福。

在谈及不幸福的原因时,分别有54.6%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城镇居民和66.4%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农村居民提到了贫穷。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多因为住房条件差(39.5%)、自己或家里有人失业(38.0%)、工作状况不如意(27.2%)而感到不幸福;农村居民则多因为健康状况差(26.9%)、儿女问题(15.5%)、缺乏知识和技能(10.7%)感到不幸福。

四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职业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养老忧虑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人们在各分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

与前两年相同,2005年仍呈现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更多地受微观环境指标影响,而受宏观环境指标影响相对较少的趋势。

2005年,“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力最大,“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个人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力位居第二和第三,二者影响力较为接近,“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指标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首要指标。

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将“养老忧虑”这一指标归入“零点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并进行测量,养老忧虑指标由老年生活照料和养老金来源两个刺激指标构成。

结果表明:养老忧虑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仅次于“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个人职业满意度”,位居影响力的第四位。

使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计算,即5分表示“非常忧虑”,依次递减,1分表示“完全不忧虑”,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2005年城乡居民的养老忧虑感为2.51分,处于“不太忧虑”和“忧虑程度一般”之间偏于一般的位置。

按照粗略估算法,22.4%的居民对于自己的老年生活照料表示忧虑,农村居民(24%)高于城镇居民(19.6%);25%的居民对于自己的养老金来源表示忧虑,在这一问题上,同样是农村居民(25.7%)甚于城镇居民(23.7%)。

看来,虽然养老忧虑感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还是心存隐忧,且这种隐忧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比较而言,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指标以及各指标的影响力有较大差异,职业状况满意度、物价波动承受力、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和对改革的获益预期等指标对于城镇居民的影响力均显著大于农村居民;而老年生活照料、交通便利性和国家国际地位感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城镇居民。

五几项主要微观环境指标满意度比较:个人经济状况和职业满意度连续三年小幅下跌,社保和消费信心度略有提升但仍处低位,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连续两年,“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的指标,是下拉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重要指标。

对比发现,城镇居民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在2002~2005年四年中呈现递增趋势(2.93分→3.05分→3.10分→3.10分),而农村居民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在2003~2005年三年间呈下降趋势(3.03分→3.16分→3.06分→2.96分)。

“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第二重要指标,2005年,中国居民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分值为3.12分,虽然较2002年的2.87分有较大提升,但从2003~2005年,一直呈低位平稳状态。

另外,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部的指导下,连续三年针对商业医疗健康保险和社会统筹类医疗健康保险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覆盖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医疗健康保险的总覆盖率逐年提升明显,但是,2005年,仍有近六成(57.5%)居民没有任何医疗健康保险。

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险条件则更加恶劣,2005年,农村居民中没有任何医疗健康保险者比例为68.4%,虽然较2003年的88.3%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但是,在农村经济依然不发达,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农村公共卫生条件依然较差、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不能不引起重视,这部分群体的生老病死不能不令人担忧。

2005年的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中,考察了城乡居民的“有病难就医”现象。

结果表明,在2005年,分别有20.8%的城市居民、19.7%的小城镇居民和26.1%的农村居民(包括其家人)曾经因为费用问题,在需要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却没有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