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梁受均布载荷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悬臂梁受集中载荷的应力变形计算

悬臂梁受集中载荷的应力变形计算悬臂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在工程中应用广泛。
在设计和分析悬臂梁时,经常需要计算受集中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
本文将对悬臂梁受集中载荷的应力和变形计算进行详细阐述。
一、悬臂梁受集中载荷的应力计算1.弯曲应力计算当悬臂梁受到集中荷载作用时,会产生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是由于载荷作用引起梁的弯曲变形而产生的。
计算弯曲应力可使用弯曲应力公式:σ=(M*y)/I其中,σ为弯曲应力,M为弯矩,y为弦纤维上离中轴线的距离,I 为截面转动惯量。
在悬臂梁上的集中荷载作用下,弯矩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M=F*L其中,M为弯矩,F为集中荷载,L为悬臂梁的长度。
对于矩形截面的悬臂梁,截面转动惯量I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I=(b*h^3)/12其中,I为截面转动惯量,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为矩形截面的高度。
2.剪切应力计算除了弯曲应力外,悬臂梁还会受到剪切应力的作用。
剪切应力是指梁截面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对滑动所产生的应力。
计算剪切应力可使用剪切应力公式:τ=(V*Q)/(b*I)其中,τ为剪切应力,V为剪力,Q为梁截面的截面模量,b为截面的宽度,I为截面转动惯量。
悬臂梁上的剪力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F其中,V为剪力,F为集中荷载。
悬臂梁的截面模量Q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b*h^2)/6其中,Q为截面模量,b为截面的宽度,h为截面的高度。
二、悬臂梁受集中载荷的变形计算1.弯曲变形计算悬臂梁受到集中载荷作用时,会产生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是指悬臂梁由于受到集中载荷作用发生的弯曲现象。
计算弯曲变形可使用弯曲变形公式:δ=(M*L^2)/(2*E*I)其中,δ为弯曲变形,M为弯矩,L为悬臂梁的长度,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转动惯量。
2.剪切变形计算悬臂梁除了弯曲变形外,还会受到剪切变形的作用。
剪切变形是指梁截面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对滑动所产生的变形。
计算剪切变形可使用剪切变形公式:θ=(V*L)/(G*Q)其中,θ为剪切变形,V为剪力,L为悬臂梁的长度,G为剪切模量,Q为截面模量。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应力是材料受力时产生的内部力,它是描述材料内部抵抗外部力的能力的物理量。
在工程领域中,计算材料的应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是计算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应力的公式,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情况,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是由弹性力学理论推导而来的,它可以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受力情况和材料性质来计算梁的应力。
在工程实践中,梁的应力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弯曲应力、剪切应力和轴向应力三种类型的应力。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详细解释。
1. 弯曲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弯曲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σ = M c / I。
其中,σ表示梁的弯曲应力,单位为N/m^2;M表示梁的弯矩,单位为N·m;c表示梁截面内的距离,单位为m;I表示梁的惯性矩,单位为m^4。
弯曲应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弯曲应力大小,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弯曲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剪切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剪切应力。
剪切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剪切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τ = V Q / (I b)。
其中,τ表示梁的剪切应力,单位为N/m^2;V表示梁的剪力,单位为N;Q 表示梁的截面偏心距,单位为m;I表示梁的惯性矩,单位为m^4;b表示梁的截面宽度,单位为m。
剪切应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剪切应力大小,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剪切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 轴向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轴向应力。
轴向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轴向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σ = N / A。
均布荷载悬臂梁挠度计算公式

为保证承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防止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脆性破坏,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法、钢材厚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钢材牌号和材性。
承重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钢、Q345钢、Q390钢和Q420钢,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规定。
当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时,尚应符合相应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对Q235钢宜选用镇静钢或半镇静钢。
承重结构的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的合格保证。
焊接承重结构以及重要的非焊接承重结构的钢材还应具有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
对于需要验算疲劳的焊接结构的钢材,应具有常温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当结构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0℃但高于-20℃时,Q235钢和Q345钢应具有0℃C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Q390钢和Q420钢应具有-2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当结构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20℃时,对Q235钢和Q345钢应具有-2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Q390钢和Q420钢应具有-4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对于需要验算疲劳的非焊接结构的钢材亦应具有常温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当结构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20℃时,对Q235钢和Q345钢应具有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对Q390钢和Q420钢应具有-2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当焊接承重结构为防止钢材的层状撕裂而采用Z向钢时,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5313的规定。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材料强度的标准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应根据钢材厚度或直径按表1采用。
钢铸件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采用。
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5采用。
1钢材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1注:表中厚度系指计算点的钢材厚度,对轴心受力构件系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
2钢铸件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23焊缝的强度设计值(N/mm2)表3注:1.自动焊和半自动焊所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保证其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碳素钢埋弧焊用焊剂》GB/T 5293和《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T 12470中相关的规定;2.焊缝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规定。
用有限元法对悬臂梁分析的算例算例

用有限元法对悬臂梁分析的算例算例:如下图所示的悬臂梁,受均布载荷q =1N /mm 2作用。
E =2.1×105N /mm 2,μ=0.3厚度h =10mm 。
现用有限元法分析其位移及应力。
梁可视为平面应力状态,先按图示尺寸划分为均匀的三角形网格,共有8×10=80个单元,5×ll =55个节点,坐标轴以及单元与节点的编号如图。
将均布载荷分配到各相应节点上,把有约束的节点5l 、52、53、54、55视作固定铰链,建立如图所示的离散化计算模型。
程序计算框图:(续左)程序中的函数功能介绍及源代码1.LinearTriangleElementStiffness(E,NU,t,xi,yi,xj,yj,xm,ym)――该函数用于计算平面应力情况下弹性模量为E、泊松比为NU、厚度为t、第一个节点坐标为(xi,yi)、第二个节点坐标为(xj,yj)、第三个节点坐标为(xm,ym)时的线性三角形元的单元刚度矩阵.该函数返回6×6的单位刚度矩阵k.2.LinearTriangleAssemble(K,k,i,j,m)――该函数将连接节点i,j,m的线性三角形元的单元刚度矩阵k集成到整体刚度矩阵K。
每集成一个单元,该函数都将返回2N×2N的整体刚度矩阵K.3.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i,yi,xj,yj,xm,ym,u)-- 该函数计算在平面应力情况下弹性模量为E、泊松比为NU、厚度为t、第一个节点坐标为(xi, yi)第二个节点坐标为(xj,yj)、第三个节点坐标为(xm,ym)以及单元位移矢量为u时的单元应力。
该函数返回单元应力矢量。
函数源代码:function y = LinearTriangleElementStiffness(E,NU,t,xi,yi,xj,yj,xm,ym)A = (xi*(yj-ym) + xj*(ym-yi) + xm*(yi-yj))/2;%三角形单元面积,单元节点应该按逆时针排序,保证每个三角形单元的面积都为正值(也可作为一个小函数:LinearTriangleElementArea)betai = yj-ym;betaj = ym-yi;betam = yi-yj;gammai = xm-xj;gammaj = xi-xm;gammam = xj-xi;B = [betai 0 betaj 0 betam 0 ;0 gammai 0 gammaj 0 gammam ;gammai betai gammaj betaj gammam betam]/(2*A);%B为应变矩阵,其中betai=yi-ym,betaj=ym-yi,betam=yi-yj.gammai=xm-xj, gammaj=xi-xm, gammam=xj-xi.D = (E/(1-NU*NU))*[1 NU 0 ; NU 1 0 ; 0 0 (1-NU)/2];%D为弹性矩阵,分为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对于平面应力问题D = (E/(1-NU*NU))*[1 NU 0 ; NU 1 0 ; 0 0 (1-NU)/2];对于平面应变问题E1=E/(1-NU*NU),NU1=NU/(1-NU)y = t*A*B'*D*B;%单元刚度矩阵function y = LinearTriangleAssemble(K,k,i,j,m)K(2*i-1,2*i-1) = K(2*i-1,2*i-1) + k(1,1); K(2*i-1,2*i) = K(2*i-1,2*i) + k(1,2);K(2*i-1,2*j-1) = K(2*i-1,2*j-1) + k(1,3); K(2*i-1,2*j) = K(2*i-1,2*j) + k(1,4);K(2*i-1,2*m-1) = K(2*i-1,2*m-1) + k(1,5); K(2*i-1,2*m) = K(2*i-1,2*m) + k(1,6);K(2*i,2*i-1) = K(2*i,2*i-1) + k(2,1); K(2*i,2*i) = K(2*i,2*i) + k(2,2);K(2*i,2*j-1) = K(2*i,2*j-1) + k(2,3); K(2*i,2*j) = K(2*i,2*j) + k(2,4);K(2*i,2*m-1) = K(2*i,2*m-1) + k(2,5); K(2*i,2*m) = K(2*i,2*m) + k(2,6);K(2*j-1,2*i-1) = K(2*j-1,2*i-1) + k(3,1); K(2*j-1,2*i) = K(2*j-1,2*i) + k(3,2);K(2*j-1,2*j-1) = K(2*j-1,2*j-1) + k(3,3); K(2*j-1,2*j) = K(2*j-1,2*j) + k(3,4);K(2*j-1,2*m-1) = K(2*j-1,2*m-1) + k(3,5); K(2*j-1,2*m) = K(2*j-1,2*m) + k(3,6);K(2*j,2*i-1) = K(2*j,2*i-1) + k(4,1); K(2*j,2*i) = K(2*j,2*i) + k(4,2);K(2*j,2*j-1) = K(2*j,2*j-1) + k(4,3); K(2*j,2*j) = K(2*j,2*j) + k(4,4);K(2*j,2*m-1) = K(2*j,2*m-1) + k(4,5); K(2*j,2*m) = K(2*j,2*m) + k(4,6);K(2*m-1,2*i-1) = K(2*m-1,2*i-1) + k(5,1); K(2*m-1,2*i) = K(2*m-1,2*i) + k(5,2);K(2*m-1,2*j-1) = K(2*m-1,2*j-1) + k(5,3); K(2*m-1,2*j) = K(2*m-1,2*j) + k(5,4);K(2*m-1,2*m-1) = K(2*m-1,2*m-1) + k(5,5); K(2*m-1,2*m) = K(2*m-1,2*m) + k(5,6);K(2*m,2*i-1) = K(2*m,2*i-1) + k(6,1); K(2*m,2*i) = K(2*m,2*i) + k(6,2);K(2*m,2*j-1) = K(2*m,2*j-1) + k(6,3); K(2*m,2*j) = K(2*m,2*j) + k(6,4);K(2*m,2*m-1) = K(2*m,2*m-1) + k(6,5); K(2*m,2*m) = K(2*m,2*m) + k(6,6);K;%对号入座,如前所述,每集成一次都将返回2N×2N的整体刚度矩阵K.此题为110×110 function y = 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i,yi,xj,yj,xm,ym,u)A = (xi*(yj-ym) + xj*(ym-yi) + xm*(yi-yj))/2;betai = yj-ym;betaj = ym-yi;betam = yi-yj;gammai = xm-xj;gammaj = xi-xm;gammam = xj-xi;B = [betai 0 betaj 0 betam 0 ;0 gammai 0 gammaj 0 gammam ;gammai betai gammaj betaj gammam betam]/(2*A);D = (E/(1-NU*NU))*[1 NU 0 ; NU 1 0 ; 0 0 (1-NU)/2];%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问题两种情况y = D*B*u;%单元应力计算主程序源代码E=21e7;NU=0.3;t=0.01;stifflike5=LinearTriangleElementStiffness(E,NU,t,0.4,0.08,0.36,0.08,0.36,0.06,1) %选取2个基本单元,调用M文件stifflike1=LinearTriangleElementStiffness(E,NU,t,0.4,0.08,0.36,0.06,0.4,0.06,1) K=sparse(110,110); %creat a xishu matrix for total stiff创建一个稀疏矩阵for i=1:49if rem(i,5)%模取余,bool型变量,非零即为真j=i;K=LinearTriangleAssemble(K,stifflike5,j,j+5,j+6);%节点编号K=LinearTriangleAssemble(K,stifflike1,j,j+6,j+1);endend%将每个单元刚度矩阵集成到总刚中K=full(K);%转化稀疏矩阵 k=K(1:100,1:100);k=[K,zeros(100,10);zeros(10,100),eye(10)];k=sparse(k);%利用边界条件简化基本方程Q=sparse(2:10:92,1,[-200,-400,-400,-400,-400,-400,-400,-400,-400,-400,],110,1);%外部荷载,此处不包括约束条件,通过形函数确定,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梁的两端为中间的一半呢?d=k\Q;%高斯消元法,比克莱姆法则在计算速度上有绝对的优势!x=0:0.04:0.4;plot(x,d(106:-10:6))%基本绘图命令grid%带网格y=zeros(80,3);q=0;for i=1:49switch rem(i,5)case 1j=2*i;u=[d(j-1) d(j) d(j+11) d(j+12) d(j+1) d(j+2)];u=u';xl=0.4;yl=0.08;xm=0.36;ym=0.06;xn=0.4;yn=0.06;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xl=xl-0.04;xm=xm-0.04;xn=xn-0.04;case 2j=2*i;u=[d(j-1) d(j) d(j+11) d(j+12) d(j+1) d(j+2)];xl=0.4;yl=0.06;xm=0.36;ym=0.04;xn=0.4;yn=0.04;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 xl=xl-0.04;xm=xm-0.04;xn=xn-0.04;case 3j=2*i;u=[d(j-1) d(j) d(j+11) d(j+12) d(j+1) d(j+2)];u=u';xl=0.4;yl=0.04;xm=0.36;ym=0.02;xn=0.4;yn=0.02;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 xl=xl-0.04;xm=xm-0.04;xn=xn-0.04;case 4j=2*i;u=[d(j-1) d(j) d(j+11) d(j+12) d(j+1) d(j+2)];u=u';xl=0.4;yl=0.02;xm=0.36;ym=0;xn=0.4;yn=0;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 xl=xl-0.04;xm=xm-0.04;xn=xn-0.04;otherwiseq=q+3;endendq=4;for i=1:49switch rem(i,5)case 1j=2*i;u=[d(j-1) d(j) d(j+9) d(j+10) d(j+11) d(j+12)];u=u';xl=0.4;yl=0.08;xm=0.36;ym=0.08;xn=0.36;yn=0.06;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 xl=xl-0.04;xm=xm-0.04;xn=xn-0.04;case 2j=2*i;u=[d(j-1) d(j) d(j+9) d(j+10) d(j+11) d(j+12)];u=u';xl=0.4;yl=0.06;xm=0.36;ym=0.06;xn=0.36;yn=0.04;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 xl=xl-0.04;xm=xm-0.04;xn=xn-0.04;case 3j=2*i;u=[d(j-1) d(j) d(j+9) d(j+10) d(j+11) d(j+12)];u=u';xl=0.4;yl=0.04;xm=0.36;ym=0.04;xn=0.36;yn=0.02;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 xl=xl-0.04;xm=xm-0.04;xn=xn-0.04;case 4j=2*i;u=[d(j-1) d(j) d(j+9) d(j+10) d(j+11) d(j+12)];u=u';xl=0.4;yl=0.02;xm=0.36;ym=0.02;xn=0.36;yn=0;y(i+q,:)=LinearTriangleElementStresses(E,NU,t,xl,yl,xm,ym,xn,yn,u)';xl=xl-0.04;xm=xm-0.04;xn=xn-0.04;otherwiseq=q+3;endend %y(i+q,:)这是实现什么的?没见过这种用法,算法上应该就是通过节点位移实现指定单元的内力,这部分本人看的也晕晕的,望高人指点N=y(73:80,1)结果图及数据输出悬臂梁轴线挠度图:一单元的单元刚阵1.0e+006 *0.8077 0 0 -0.4038 -0.8077 0.40380 2.3077 -0.3462 0 0.3462 -2.30770 -0.3462 0.5769 0 -0.5769 0.3462-0.4038 0 0 0.2019 0.4038 -0.2019-0.8077 0.3462 -0.5769 0.4038 1.3846 -0.75000.4038 -2.3077 0.3462 -0.2019 -0.7500 2.5096五单元的单元刚阵1.0e+006 *00.050.10.150.20.250.30.350.4x/m w /m0.5769 0 -0.5769 0.3462 0 -0.34620 0.2019 0.4038 -0.2019 -0.4038 0-0.5769 0.4038 1.3846 -0.7500 -0.8077 0.34620.3462 -0.2019 -0.7500 2.5096 0.4038 -2.30770 -0.4038 -0.8077 0.4038 0.8077 0-0.3462 0 0.3462 -2.3077 0 2.3077根部73-80各单元应力计算结果如下(n/m2):1.0e+007 *2.1119 -0.0621 -2.2816 -4.8824 5.0479 2.4065 0.0352 -2.3753。
各种梁的弯矩计算

各种梁的弯矩计算在工程领域中,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梁的弯矩,以评估梁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假设,梁的弯矩计算可以分为多种情况,下面将对常见的几种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集中载荷作用下的梁弯矩计算:当在梁上施加一个集中力或者集中力偶时,我们需要计算梁的弯矩分布。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弯矩公式M=P*l,其中P为集中力大小,l 为集中载荷施加点到梁的支点距离。
根据支点的约束条件,可以推导出梁的弯矩分布公式。
例如,在支点处梁的弯矩为零,而在集中载荷施加点弯矩为Pl,即横截面外侧受拉,内侧受压。
2.带均布载荷的简支梁弯矩计算:当梁上施加均布载荷时,梁的弯矩分布会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弯矩公式M=(-w*x*x)/2+C1*x+C2,其中w为均布载荷大小,x为距离支点的距离,C1和C2为积分常数。
通过应力平衡和边界条件,可以求解出C1和C2的值,从而得到梁的弯矩分布公式。
例如,在简支梁两个支点处弯矩为零,而在梁的中点弯矩为最大值。
3.均布载荷作用下的悬臂梁弯矩计算:当悬臂梁上施加均布载荷时,梁的弯矩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弯矩公式M=(-w*x*x)/2,其中w为均布载荷大小,x为距离固定端的距离。
由于悬臂梁在固定端是完全固定的,所以在该点处弯矩为零,而在梁的自由端处弯矩为最大值。
4.不均布载荷作用下的梁弯矩计算:当在梁上施加不均布载荷时,其弯矩分布需要通过数值方法进行计算。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离散法,即将梁的跨度离散成若干小段,在每一小段上近似视为均布载荷,然后使用均布载荷的弯矩公式计算每一小段上的弯矩,最后累加得到整个梁的弯矩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梁弯矩计算方法都是在假设梁材料满足线弹性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梁的几何形状、材料力学性能、截面形状等因素,以及梁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等。
因此,在进行梁的弯矩计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变截面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及系数表

变截面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及系数表悬臂梁是指在一端固定支撑,另一端悬空的梁。
在工程中,悬臂梁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机械设备等领域。
悬臂梁的挠度计算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悬臂梁的适用性和强度。
悬臂梁的挠度计算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公式和参数。
下面将介绍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及系数表。
首先,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如下:1.等截面简支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在这种情况下,悬臂梁的自由端负荷为单点集中力,梁的两端简支。
(1)当负载为集中力时,挠度计算公式为:δ=(PL^3)/(3EI)其中,δ是悬臂梁的挠度,P是集中力的大小,L是悬臂梁的长度,E是杨氏模量,I是截面惯性矩。
(2)当负载为均布力时,挠度计算公式为:δ=(qL^4)/(8EI)其中,δ是悬臂梁的挠度,q是均布力的大小,L是悬臂梁的长度,E是杨氏模量,I是截面惯性矩。
2.线性变截面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在这种情况下,悬臂梁的自由端负荷为集中力,梁的两端简支。
(1)当负载为集中力时,挠度计算公式为:δ=(PL^3)/(3EI1)+(PL^2)/(2EI2)+(PL)/(EI3)其中,δ是悬臂梁的挠度,P是集中力的大小,L是悬臂梁的长度,E是杨氏模量,I1、I2、I3是截面在不同位置的惯性矩。
(2)当负载为均布力时,挠度计算公式为:δ=(qL^4)/(8EI1)+(qL^3)/(6EI2)+(qL^2)/(4EI3)其中,δ是悬臂梁的挠度,q是均布力的大小,L是悬臂梁的长度,E是杨氏模量,I1、I2、I3是截面在不同位置的惯性矩。
悬臂梁的挠度计算系数表如下:当悬臂梁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截面时,截面惯性矩I可以根据矩形截面的宽b和高h的数值进行计算。
当悬臂梁的截面形状为其他形状时,需要借助专业的工程软件或表格查找相应的惯性矩数值。
通过悬臂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及系数表,工程师可以有效地评估悬臂梁的受力情况和挠度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条件,工程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挠度计算方法和参数计算悬臂梁的挠度,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悬臂梁变形及应力分析

基于ANSYS 10.0对悬臂梁的强度及变形分析姓名:***班级:机制0803班学号:************对悬臂梁的受力及变形分析摘要:本研究分析在ANSYS10.0平台上,采用有限元法对悬臂梁进行强度与变形分析、验证此悬臂梁设计的合理性。
一、问题描述长度L=254 mm的方形截面的铝合金锥形杆,上端固定,下端作用有均布拉力P=68.9 Mpa,上截面的尺寸50.8×50.8 mm,下截面尺寸25.4×25.4 mm(见右图),弹性模量E=7.071×104 Mpa,泊松比μ=0.3,试用确定下端最大轴向位移δ和最大轴向应力。
试将分析结果与理论解进行比较,说明有限元分析的误差。
(理论解:最大轴向位移δ=0.1238 mm)。
二、建立有限元模型:定义模型单元类型为:solid(实体)95号单元,材料常数为:弹性模量E=7.071×104 Mpa,泊松比μ=0.3。
三、有限元模型图:建立有限元模型时,观察模型的形状可知,我们可以先建立模型的上下底面,再根据有上下底面形成的八个关键点(keypoints)生成线,接着生成面,生成体。
最后生成该悬臂梁的模型图,示图如下:整个模型建立好之后即可对其划分网格,划分网格时,若选择自由划分则生成的网格比较混乱,不能比较准确的模拟该梁真实的受力变形情况。
故我们选择智能划分模式,并且分别对模型的各个棱边(lines)进行均匀分割,这样可以划分出比较理想的网格,更利于我们的研究和分析。
网格划分之后的模型图为:四、加载并求解:根据该悬臂梁的受力特点,我们在其下底面(比较大的底面)上进行六个自由度的位移约束,而在其上地面上施加大小为P=68.9 Mpa均布拉力,将载荷加载好之后便可进行运算求解,求解完成之后,我们得到其位移变形图如下:Z向位移云图为:Z向应力云图为:五、结果分析及结论:由以上两张云图和一张变形图中我们可以读出,悬臂梁的最大轴向(Z向)位移和轴向(Z向)最大应力分别为:最大轴向位移为:δ=0.123746 mm 最大轴向应力为:σ=68.224 Mpa 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所划分的网格有差异时,计算结果将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由于设计要求的最大轴向位移不能超过0.1238mm,而我们的建模计算结果已经小于此设计要求值。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

工程力学中的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总结悬臂梁是工程力学中常见的结构,其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对悬臂梁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一、悬臂梁的受力分析在工程实践中,悬臂梁常常承受着外部力的作用,因此对其受力进行准确的分析至关重要。
悬臂梁的受力分析主要包括弯矩和剪力的计算。
1. 弯矩的计算悬臂梁在受力时会产生弯矩,弯矩的计算可以通过弯矩方程进行。
弯矩方程是基于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出来的,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弯矩的表达式。
2. 剪力的计算悬臂梁在受力时还会产生剪力,剪力的计算同样可以通过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进行推导。
剪力方程可以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剪切应力-剪切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得到。
二、悬臂梁的弯曲变形分析除了受力分析外,悬臂梁的弯曲变形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弯曲变形是指悬臂梁在受力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形变,主要表现为悬臂梁的中性面发生偏移和悬臂梁上各点的位移。
1. 弯曲形变的计算弯曲形变的计算可以通过弯曲方程进行。
弯曲方程是基于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出来的,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弯曲形变的表达式。
2. 中性面的偏移和位移的计算中性面的偏移和位移是悬臂梁弯曲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性面的偏移可以通过弯曲方程和几何关系进行计算,位移可以通过位移方程进行计算。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得到悬臂梁上各点的位移和中性面的偏移情况。
三、悬臂梁的计算方法总结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和计算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问题,工程力学中提出了一系列计算方法。
常见的计算方法包括静力学方法、力学性能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等。
1. 静力学方法静力学方法是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它基于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的本构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对悬臂梁上各点的力平衡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悬臂梁的受力和弯曲变形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臂梁均布载荷
项目公式单位结果
均布载荷Q N/mm2
梁的长度L mm400
力臂长度l2mm200
均不载荷范围l3100
梁的抗弯截面系数W mm^34166
作用力F=Q*l3N200
梁的最大弯矩M=F*(l2+l3/2)N.mm50000
梁的最大应力δ=M/W Mpa12.00192031屈服强度(Q235)δs Mpa240
屈服强度(45,正火/回火)δs Mpa300
屈服强度(45,调质)δs Mpa360
截面安全系数(只考虑弯曲)(Q235)Ssδ>=2.5=δs/δ19.9968截面安全系数(只考虑弯曲)(45,正火/回火)Ssδ>=2.5=δs/δ24.996
截面安全系数(只考虑弯曲)(45,调质)Ssδ>=2.5=δs/δ29.9952弯曲疲劳极限(Q235)δ-1Mpa180
弯曲疲劳极限(45,正火/回火)δ-1Mpa240
弯曲疲劳极限(45,调质)δ-1Mpa270
弯曲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δb=440)Kδ1
弯曲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δb=600)Kδ1
弯曲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δb=650)Kδ1
表面质量系数β1
弯曲时的尺寸影响系数εδ1
安全系数(只考虑弯曲)(Q235)Sδ>=2.5=δ-1/(Kδ*δ/β/εδ)14.9976安全系数(只考虑弯曲)(45,正火/回火)Sδ>=2.5=δ-1/(Kδ*δ/β/εδ)19.9968安全系数(只考虑弯曲)(45,调质)Sδ>=2.5=δ-1/(Kδ*δ/β/εδ)22.4964弹性模量E Mpa70000
梁截面的惯性距I mm^420833
mm 1.547681906梁的计算最大挠度(<0.0003L)f max=F*(4*(3*l2^2+3*l2*l3+l3^2)*L-
(4*l2^2+6*l^2*l3+4*l2*l3^2+l3^3))
梁的允许最大挠度[f]=0.001*L mm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