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辨别物体的快慢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物体,如小球、卡车等,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状态。

二、展示物体运动:教师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辨快慢运动。

三、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特点,探讨快慢运动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四、让学生实践: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物体,并观察描述其运动状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展示总结: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快慢运动规律。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物理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描述快慢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快慢运动与速度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②知道速度是矢量,了解速度方向的意义③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④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难点】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一.课题的引入问题1:从文学的角度,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如:风驰电挚、日行千里。

由学生再列举描述运动快慢的成语。

问题2:静止的画面又是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如图1.3-1,并由学生上黑板绘画。

那一种更科学。

如“日行千里”这里有时间与距离。

问题4:在田径运动比赛中,是如何描述奔跑运动员的速度?一般用时间,但一定有跑步的长度。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x v ∆∆=速度的单位:m/s km/h cm/s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问题1: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00m 赛跑中用时10s ,求得速度为10m/s ,该速度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中任一秒均跑10m 吗?它是反映了该运动的什么速度?它只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奔跑过程中每秒平均跑10m ,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例1:某运动员绕400m 周长的跑道跑一圈,用时50s ,则该运动员在该5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求得,平均速度为零,因位移为零。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高中物理必修1第1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第1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1.3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明确速度的计算公式、符号和单位,理解记忆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2、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物理的过程,逐步爱上物理学的严谨、奇妙。

2、通过“速度”与“现代社会”的阅读,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情操【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比值法和极限思想的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预习学案【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初中同学们已经学过了速度这个物理量,大家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再来对速度这个物理量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物理情境〗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运动,时刻t1时汽车位于A点,坐标x1=10m,一段时间后,汽车位于B点,坐标x2=30m。

〖问题〗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坐标变化量是多少?汽车的位移是多少?方向如何?如果汽车是从B点向A点运动呢?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总结〗已知坐标求位移,可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变化量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变化量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二、速度〖物理情境〗1、自行车在30min内行驶8km2、汽车在相同时间内行驶50km3、百米赛跑,优秀运动员用10s时间跑完全程4、百米赛跑,某位同学用13.5s才跑完全程〖问题〗1、自行车和汽车谁运动的快?怎样比较?2、优秀运动员和某位同学谁跑得快?如何比较?3、优秀运动员和自行车哪个运动的更快?如何比较?〖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得快;2、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3、不同的位移,不同的时间,则可以通过比较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必修1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必修1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方向相同v3=-8m/s 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v1<v2<v3注意:矢量的正负号仅表示方向,比较大小取绝对值,绝对值大的速度大。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2)定义式:(3)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了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方向;平均速度大,物体运动快,反之慢。

(4)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它的大小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注意:①平均速度必须指明那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②平均速度不考虑运动过程的细节问题,只考虑初末位置及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问题。

③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针对练习(2019.湖南学业考试)某校教师举行50m往返跑接力比赛,胡老师一次往返用时20s,则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平均速率_____m/s提示:物体往返一次位移为x=0,所以平均速度为0。

物体往返一次路程为100m,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学生记忆并理解平均速度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

学生练习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运用。

巩固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区别③取下纸带,从能够看得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共有n个点,那么n个点的间隔数为n-1个,则纸带的运动时间Δt=(n-1) ×0.02 s④用刻度尺测量出从开始计数的点到最后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⑤利用公式v=Δx/Δt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数据处理①在图中选取纸带上一点为起始点0,后面每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用数字1,2,3,…标出这些计数点;②测量各计数点到起始点0 的距离x,记录在表 1 中;③计算两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④根据Δx 和Δt 计算纸带在相邻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v。

《第一章 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

《第一章 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了解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

3. 能够根据给定信息计算速度,并应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应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测量实际物体的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尺子、计时器等。

2. 准备教材和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案例、习题等。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准备一些用于课堂讨论的实际问题。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速度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让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速度的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 讲授新课:通过以下几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方法以及意义。

(1)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位置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的量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速度的概念和意义,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2)速度的单位: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m/s)和常用单位(km/h),让学生了解单位换算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速度单位的多样性,拓展知识面。

(3)速度的计算: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速度,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计算速度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速度的应用:通过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习者分析】
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节速度既是前面长度、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安排了两次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

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2)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设计思想】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环节】
一.课题的引入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 10 2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一)、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
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
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

所以选项A、B均错。

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

正确选项是C、D。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
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m/s=2.4m/s
*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得出。

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

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四、作业
1.学生尝试课本P.116中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3、速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υ=s/t3.
3.单位:基本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符号)m/s
常用单位:厘米/秒(符号)cm/s
千米/时(符号)km/h
单位之间关系: 1m/s=3.6km/h
4.测量:
5.应用:。

【教学反思】
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时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