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疾病

合集下载

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代谢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

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些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代谢性疾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家族史阳性者出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比如,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双亲或近亲中患病者中明显升高。

高血压的遗传风险也很高,而家族性高血脂血症则是遗传因素发挥的典型表现。

2. 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慢性炎症是患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肥胖症患者常常存在着低度慢性炎症,这种炎症状态是由于脂肪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促炎因子的影响。

同时,慢性炎症还可以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从而加速代谢紊乱。

3.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另一重要因素。

与常见的缺乏营养素不同,现代社会的营养不良主要体现为过度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

对于葡萄糖耐受度不佳的人群来说,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所导致的高血糖反应会伤害胰岛素分泌细胞,导致胰岛素抵抗。

4.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是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长期缺乏运动,容易降低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增加脂肪细胞数量,导致肥胖。

同时,缺乏运动还会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促使代谢紊乱发生。

5.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肥胖症患者常伴有多种内分泌紊乱,可能涉及到胰岛素、生长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异常分泌。

而男性更容易出现睾酮缺乏,女性则可能出现卵巢功能障碍等问题。

二、治疗方法1. 营养调理饮食调节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肥胖症来说,应减少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高纤维食物、蔬菜、水果等的摄入。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则应通过合理的膳食安排来控制血糖。

此外,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D也能够影响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2. 运动干预运动是控制体重、预防代谢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什么是代谢性疾病

什么是代谢性疾病

什么是代谢性疾病文章目录*一、什么是代谢性疾病*二、代谢性疾病的原因*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的危害什么是代谢性疾病1、什么是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是系统性疾病在脑的表现,由于血脑屏障发生障碍,脑组织受生化内环境的影响,发生代谢变化,导致脑功能障碍。

常见的病因有糖尿病、尿毒症、高血钙症及肝功能衰竭等。

往往脑功能障碍显着,但病理形态变化不明显。

本型脑病的性质主要是生化性障碍。

2、代谢性疾病的代谢障碍先天性代谢障碍常导致多系统受累。

临床上有些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有些则以神经系统外的表现为突出,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的主要表现为肝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症状轻微;而另一些患者则有突出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舞蹈征、手足徐动或痴呆。

又如苯丙酮尿症患者,代谢障碍遍及全身各组织,但临床上神经系统的症状特别显着。

3、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原发性营养失调摄取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引起。

例如摄取蛋白质不足引起蛋白质缺乏症,能量摄取超过消耗引起肥胖症。

继发性营养失调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所致。

遗传性代谢病(先天性代谢缺陷) 基因突变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紊乱,特异酶催化反应消失、降低或(偶然地)升高,导致细胞和器官功能异常。

代谢性疾病的原因1、蛋白质不足。

当地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自配饲料而无法得到优质。

蛋白质,或用大量的植物性蛋白和用谷物饲料代替,引起毛皮动物因蛋白质不足,发生仔兽生长迟缓、毛绒质量下降、皮张等级降低或皮板过薄以及公兽发情不良或精液品质下降、母兽发情差、不排卵甚至发生流产和胚胎吸收等问题。

解决办法:通过丰富动物性饲料来源,使用多种原料配合出高蛋白、易消化的饲料,达到提高蛋白质含量又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

2、脂肪不足。

因为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诱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脂肪含量不足还会引起毛皮光泽度差,毛被蓬乱,降低毛皮等级。

脂肪也是容易吸收的重要营养物质,提供机体所需的大量能量,如果缺乏也会诱发,摄能不足导致生长迟缓,脂肪含量太高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发生。

遗传病学中的代谢性疾病

遗传病学中的代谢性疾病

遗传病学中的代谢性疾病遗传病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传播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

代谢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代谢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其中部分为遗传病。

现今,有大量的代谢性疾病已经得到了研究和诊断,但许多相似的疾病仍未被发现。

本文将介绍代表性的代谢性遗传疾病。

酮症酸中毒症酮症酸中毒症是一种由于酮体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二羧酸循环酸化过程异常引起的。

此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诊断。

症状包括疲劳、呕吐、脱水、呼吸急促等。

每年新生儿中有1/42,000发生此疾病。

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

此疾病可导致身体无法正常代谢苯丙氨酸,进而导致大量苯丙氨酸和其代谢物积累,并导致脑损伤。

此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诊断。

在新生儿中,有1/10,000的发生率。

症状包括智力缺陷、抽搐、行为异常等。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此疾病是由于21-羟化酶缺乏或异常所致。

此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诊断。

特征症状包括儿童时性早熟、女性肾上腺失去功能、男性阳痿、腹胀等。

此疾病的发生率为1/15,000至1/18,000。

葡萄糖酸激酶缺乏症葡萄糖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种由于肝细胞中葡萄糖酸编辑酶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此疾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可通过基因检测诊断。

此疾病发生率为1/50,000至1/100,000,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脾脏肝脏肿大、贫血、代谢紊乱等。

结论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

以上介绍了四种代表性的代谢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为更好地控制这些代谢性疾病,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临床分析中的代谢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临床分析中的代谢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临床分析中的代谢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代谢性疾病是一类与细胞代谢异常相关的疾病,其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分析中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就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一、代谢性疾病的分类及病因解析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例如,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体症状取决于疾病类型及其严重程度。

临床医生通过对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如血糖、胰岛素、血脂水平等指标的测定,可以明确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策略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疾病的进展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治疗策略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口服药物以及胰岛素注射等。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治疗则包括甲状腺激素的补充或抑制等。

肾上腺功能异常的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类型来确定,包括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四、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可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当减少饮食中的糖分和脂肪摄入,增加运动等来降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问题也能够有助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五、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与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不断涌现,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与创新方面还将有更大的突破。

总结: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病情的全面了解,采用合适的诊断方法,并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代谢性疾病。

此外,预防与控制代谢性疾病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不断加强研究与创新,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管理

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管理

临床表现与危害
临床表现
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如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食、 多尿和体重下降;肥胖症表现为体重超标、脂肪堆积等。
危害
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肾脏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此外 ,代谢性疾病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CT和MRI
对于软组织代谢性疾病如 肥胖、脂肪肝等,CT和 MRI可提供更详细的组织 结构和病变信息。
超声检查
对于甲状腺、胰腺等内分 泌器官,超声检查可评估 器官形态和血流情况。
诊断标准与流程
01
02
03
04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症状、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体格检查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 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 以及特定疾病的体征表现。
根据代谢紊乱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代谢性疾病可分为糖尿病、肥 胖症、高血脂症、痛风等多种类 型。
发病原因及机制
遗传因素
部分代谢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与 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病理生理机制
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 或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异常、嘌呤 代谢异常等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缺 乏运动等)、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可 导致代谢紊乱。
器官移植
对于某些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器官功能 衰竭,如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可能 是一种挽救生命的治疗手段。
其他手术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可能 需要进行其他类型的手术治疗。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
肾脏疾病
如糖尿病肾病、高 血压肾病等。

代谢性疾病的营养干预与管理

代谢性疾病的营养干预与管理

代谢性疾病的营养干预与管理在当今社会,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等,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营养干预与管理成为了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代谢性疾病的概述代谢性疾病是指由于体内代谢过程紊乱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

其中,饮食作为影响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的血糖代谢紊乱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血糖升高、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的疾病。

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的疾病。

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肾脏损害等并发症。

二、营养干预在代谢性疾病中的重要性合理的营养干预可以帮助调节体内代谢平衡,改善代谢性疾病患者的病情。

首先,营养干预可以控制能量摄入,避免过度的能量堆积,从而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稳定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营养干预可以调整饮食中的营养素比例,如增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营养干预还可以通过控制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调节尿酸生成和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

三、代谢性疾病的营养干预原则1、控制总能量摄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病情等因素,计算出每日所需的总能量。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和康复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和康复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代谢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肥胖症表现为体重超标、脂肪堆积等。
诊断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如血糖、血脂、尿酸等)进行综合诊断。此 外,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也可用于辅助诊断部分代谢性疾病。
02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策略
辅助器具与设备应用
1 2 3
辅助器具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 拐杖、轮椅、助行器等,以减轻身体负担,提高 生活质量。
设备应用
利用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血糖监测仪、 血压计等,对患者的代谢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调 控。
远程医疗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医疗咨询 和服务,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支持。
分类
根据代谢紊乱的类型和涉及的器官系统,代谢性疾病可 分为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痛风等多种类型。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 遗传因素
部分代谢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基因变 异有关。
02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 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可导致代谢紊乱。
03 内在因素
年龄、性别、激素水平等内在因素也可影响代谢 过程,从而引发代谢性疾病。
其他相关并发症预防
肾脏保护
控制血糖和血压,减轻肾脏负担;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长 时间憋尿;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
足部护理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 定期检查足部状况,及时处理鸡眼、老茧等问题。
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 解;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在现代社会中,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身体健康,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围绕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展开,并提供一些对抗疾病的方法和建议。

一、什么是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指的是由于身体新陈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等密切相关,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得到这种疾病。

二、代谢性疾病的预防1. 坚持科学饮食代谢性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饮食。

平时应该选择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建议多吃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适量吃瘦肉、鱼类、豆腐等高蛋白食品,从而更好地保障身体健康。

2. 增加体育锻炼经常运动不仅能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同时还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3次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以半小时以上为宜,运动形式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瑜伽等,能够更好地锻炼身体,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

3. 控制体重身体重量对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影响非常大。

如果一个人的体质指数过高,身体状况就会逐步恶化,出现各种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因此,对于已经处于超重或药美状态的人来说,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减轻体重,缓解身体负担。

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和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最常用方式之一。

通过药物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血衡、血压等相关指标,减轻病情给人体带来的负担。

但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不可私自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2. 营养治疗营养治疗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治疗方式。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采用一些营养方法,比如增加水果、蔬菜等植物食材的摄入量,控制热量、脂肪、低钠等营养素摄入量,从而有效地降低身体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缓解疾病对人体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总论一、代谢性疾病概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不断上升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等。

近年来,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2007-2008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7%,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

代谢性疾病主要涉及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等临床可分为下列两类:1.遗传性代谢病(先天性代谢缺陷)部分有遗传性的染色体异常,范围很广但发病率不高,例如糖原积存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痛风等。

根据临床表现所提示的线索,以及特异性代谢产物的测定,诊断并不困难,但因较为罕见,易延误诊治。

2.获得性代谢病:许多其他系统性疾病可能在某二阶段引起机体的代谢异常,使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更复杂化,例如肝硬化。

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可能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高胰岛血症;肾病晚期可能发生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经常伴髙脂血症;肾上腺皮质固醇过多可致负氮平衡等。

此外,代谢和免疫系统是生命所必需的两个基本系统。

许多营养物和病原体识别系统及代谢和免疫应答途径在进化上髙度保守,彼此之间相互整合、互相调节,处于一种精细的动态平衡状态。

其平衡失调导致了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发现炎症反应和内质网应激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及T2DM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代谢性疾病的一般治原则1.饮食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一组以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为主的代谢性临床综合征。

循怔医学证据显示,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体育活动不足和不健康的饮食、吸姻、酗酒等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密切。

2.运动治疗:运动疗法是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已逐步应用于临床。

3.手术治疗:传统的应对方法诸如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药物治疗等很难从根本上治愈或是控制这些代谢性疾病,无法有效地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也不能确切地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如今,手术是唯一能使重度肥胖获得长期而稳定减重的方法,并且能有效治疗或控制与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其中十二指肠空肠短路术和回肠间置术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亦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4.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泛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类制剂(抗原)或免疫血清类制剂(抗体)通过适宜的逢径接种到机体,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对某些传染病的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5.药物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众多。

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症和骨质疏松作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痛风(一)痛风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和结缔组织结构(特别是软骨、滑膜)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血管、心脏,并且常常伴发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是一种全身病变,可引起多脏器损害。

痛风的发病机制(1)尿酸的生成增多:不到10%的患者是因尿酸生成增多所致。

尿酸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嘌呤代谢酶的缺陷,(2)尿酸的排泄减少:该病因占原发性髙尿酸血症和痛风的90%以上。

尿酸排泄减少可能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尿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变异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分类:(1)原发性痛风:属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多具有家族性,男性多见,女性较少见,仅在绝经期后偶有发生。

(2)继发性痛风:主要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高嘌呤食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二)临床表现1.关节病变:约90%以上的患者均有第1跖趾关节受累。

四肢关节可受累,但大多数为下肢关节,越是肢体远端关节受损,其症状也愈典型。

炎症消退后,局部皮肤呈暗红、偏微紫色,皮肤皱缩,伴有脱屑和轻度瘙痒,以后逐渐恢复。

常伴有全身不适,体温升高,高热者可达39T以上,甚至出现寒战,且常伴有心动过速、肝大、明显多尿等症状。

随着急性发作次数的增多和病程的演进,受累关节呈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和进行性强直、僵硬,终致病变关节畸形而丧失功能。

2.痛风结节又称痛风石,是尿酸钠沉积于组织中所致。

以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组织多见。

一般在发病10年左右出现体表痛风结节。

体表痛风结节的好发部位是外耳,尤其以耳轮和对耳轮多见3.肾脏损害:20%-40%的痛风患者伴有肾脏病变。

常见的肾脏损害有以下几种:①尿酸盐肾病: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

②尿酸性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③急性尿酸性肾病: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

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4.心脏病变:尿酸盐可在心脏内膜、外膜、瓣膜、心肌、心肌间质和传导系统中沉积,甚至形成结石,引起心肌损害,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也称之为“痛风性心脏病”。

(三)治疗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到了晚期尿酸广泛弥漫性在组织中沉积,或发生肾功能不全,则预后不佳。

痛风的药物治疗原则一般是: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关节炎复发,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将血液中尿酸浓度控制在正常水平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此外,还需同时治疗伴发的高脂血症、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合理的饮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摄人、规律的生活节奏、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及定期的健康检查对痛风治疗有益。

1.急性期的治疗药物应及早、足量使用,见效后逐渐减停。

暂缓使用降尿酸药物,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痛风。

同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

1.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开始使用足量,症状减轻即逐渐减量,5-7天后停用。

禁止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非甾体抗炎药,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非甾体抗炎药慎用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禁用于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严重肾功能不全者。

2.秋水仙碱:新的指南推荐使用秋水仙碱0.5mg,每日2或3次,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严重的消化性溃疡,肾、肝、心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疾患者禁用。

3.糖皮质激素:对单个或两个关节受累的急性痛风患者可行关节腔抽液及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口服用药一般只用于不能耐受秋水仙碱和非留体抗炎药或有相对禁忌证的多关节炎患者。

肾上腺皮质激素25U静脉滴注或40-80U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口服泼尼松每日20 -30mg,3-4天后逐渐减量停服。

当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发作急性痛风时,或慢性痛风患者晚期合并肾功能不全时,根据《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的建议,不宜选用秋水仙碱或NSAIDs,以免加重肾功能恶化;而应选用糖皮质激素或促皮质澈素。

而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用药将十分棘手,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或肾功能情况具体考虑,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和肾功能的变化。

2.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该阶段治疗旨在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促进痛风石和肾脏尿酸盐结石的溶解排泄,预防痛风急性炎症反复发作。

对无痛风石的痛风患者宜将血尿酸控制在6_0mg/dl以下,有痛风石者的血尿酸应保持在更低水平(4. Omg/dl以下)。

1.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常用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反应、肝毒性等。

别嘌醇禁用于重度肝、肾功能损害和过敏患者。

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指出,别嘌醇的维持剂量可以超过300mg/d,即使CKD患者也如此。

【别嘌醇超敏综合征(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是影响别嘌醇用药的主要原因,在美国的发生率约为1:1000,初始小剂量能减少其发生风险。

由于HLA-B *5801基因阳性的患者发生严重AHS的风险明显增髙,指南建议在别嘌醇开始治疗之前对髙危人群进行快速PCR筛査HLA-B*5801 基因】非布索坦:与别嗓醇的作用机制不同,其通过占据进人酶活性部位的通道而阻止底物进入嘌呤氧化酶的部位。

非布索坦主要经肝脏代谢,肾功能不全患者对非布索坦的耐受性好,非布索坦禁用于重度肝损害、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

2.促进尿酸排泄药:丙磺舒和苯溴马隆,均通过抑制贤脏近端小管内皮细胞对尿酸的重吸收而达到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

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同时多饮水、碱化尿液。

苯溴马隆的疗效明显优于丙磺舒,不良反应亦明显少于丙磺舒。

但因在美国曾经发现服用苯溴马隆导致肝衰竭,故该药被FDA禁止使用,目前美国市场已经没有苯溴马隆供应,但在国内目前使用仍较为广泛。

3.尿酸氧化酶:尿酸氧化酶能够加速痛风石的溶解,可用于治疗其他降尿酸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的痛风患者,尿酸氧化酶包括非重组氧化酶及重组氧化酶两类。

研究发现非重组尿酸氧化酶的临床耐受性差,易诱发过敏反应。

普瑞凯希(pegloticase)是一种高聚合的重组尿酸氧化酶,可用于传统降尿酸治疗无效的成年难治性痛风患者,长期用药安全且疗效好。

普瑞凯希可能的不良反应有输液反应、发热、贫血、过敏、胃肠不适、非心源性胸痛或肌肉痉挛等。

另外,非诺贝特、氯沙坦等药物原本并非用于降尿酸治疗,但是在使用中发现这几种药(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根据疾病发展程度高脂蛋白血症可分为:1.临界高胆固醇血症:除了其基础值偏髙外,主要是饮食因素即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人以及热量过多而引起超重,其次包括年龄效应和女性更年期的影响。

2.轻度高胆固醇血症:一般是由于临界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同时合并有遗传基因的异常。

已知的能引起轻度髙胆固醇血症的因素包括LDL产生过多、清除率低下,以及LDL富含胆固醇酯。

3.重度高胆固酵血症:重度髙胆固醇血症是由下列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LDL分解代谢减少、产生增加,LDL-apoB代谢缺陷,以及LDL颗粒富含胆固醇酯。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重度高胆固醇血症很可能是多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桨中的CM、VLDL为富含TG最多的两类脂蛋白。

凡引起血浆中CM和(或)VLDL升髙的原因均可导致髙甘油三酯血症。

临床分型①髙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升髙。

②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淸TG水平升高。

③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升高。

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LDL水平减低。

治疗原则-高脂血症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防治冠心病,应根据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