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论气与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论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气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及肾中精气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二者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特别是在生成、运行、输布等方面关系密切。
血与气之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个方面。
一、气与血之关系《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亦云:“中焦受气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明代龚延贤《寿世保元·卷一·血气论》云:“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
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盖气者,血之帅也。
”中医学中的“气”与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精气”学说一脉相承,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
而《黄帝内经》则阐明了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和脏腑生理活动功能的本质:一是指单纯的物质,即构成人体结构形态的精微物质,如“在天为气”,“气合而有形”,“水谷之气”等;二是侧重于机体功用,为脏腑和经脉之气的“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和“经气”等。
“血”是指在心气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中的赤色液体。
气与血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人身充满了气血。
气与血之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其中包含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方面的意义。
在病理变化上主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痪、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表现。
1、气能生血《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痈疽》亦云:“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骨,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生气》云:“所谓气生血者,即西医所谓化学中事也。
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止焉。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 “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 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既是生化之源,又有 统摄血液的作用,这种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摄”和“脾升” 的功能来实现的。脾气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则血液受脾气 控制而能正常运行于脉道之内不致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 摄作用,气不摄血,则血离脉道, 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长期便血、崩屚等。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 道路。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c、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 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 用。 先天责之于肾 元气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
3,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与血共行具有营 养作用之气。 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 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富有营 养作用,故又 称之荣气”。因其与血可分 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 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 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 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 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 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c、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 有运血之功。《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生理功能:
a、走息道,而行呼吸:与呼吸、语 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b、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强弱 ,气血运行,及肢体寒温及运动能力 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 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 盛衰。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 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 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 利。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水谷
上 归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
格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整理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影响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特点”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考点+试题】。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精、气、血、津液、神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血的生成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
精,包括水谷精微和肾精,而肾精除了先天来源外,亦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因而,此“精”主要指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中又包括生成营气的水谷之精气和津液两部分。
“气”,即指自然界之清气。
从另一角度来说,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再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液的生成过程,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饮食物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其中的精微,转输至心肺,经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如心之“化赤”,肺之吸入自然界清气,从而便形成血液。
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肾之精髓以及自然界之清气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心、肺、肾等脏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某一脏的功能低下,影响了生成血液的物质来源或气化过程,便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产生血虚等病理变化。
(三)血的功能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和化神的功能。
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是人体所必须的养料。
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主要起着输送养料的作用,内至脏腑,外达五体、五官九窍,不断地对它们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和调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血的运行血液的运行必须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就是血脉系统。
血脉,又简称“脉”,脉为“血府”,它亦是经络系统的内容之一,所以有时亦称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血液流布于全身,是循环不息的。
在这个血液循环的系统中,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枢纽。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概念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之一,其基础理论为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很多核心概念。
以下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简要介绍:
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代表着宇宙的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如日与夜、寒与热、内与外等。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2. 气血: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元素。
气血的循环和调节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气血的不足或不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概念。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有着相克和相生的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理论来分析和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4.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脏的分类。
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
中医通过研究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来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5.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脏腑和组织器官之间联系的概念。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通过经络传输气血和调节人体的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理论来解释和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中。
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体温的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在体内不停地运行,也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
3.防御作用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表现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气的防御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气与血的形成,都源于水谷精微和肾精,二者又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而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即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
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于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气虚,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
其治疗往往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帅”。
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不仅是化生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
若气失去依附,则将浮散无根,易于发生气脱而涣散不收。
所以,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便随之而脱。
临床上,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