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人有此生,全赖于气。
气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按层次来分,气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身之气(人气)第二个层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第三个层次: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这节我们把重点放在第二个层次学习气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想一下的是,这个东西是怎样来的,它的分布是怎样,又有什么功能。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
生成:肾中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
需要后天之精的培育补充。
分布:通过三焦流行全身(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功能:推动与调节。
①人体生长发育②生殖机能③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气海,又名膻中生成:水谷之气+清气分布:聚于胸中,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沿三焦下行布散全身①上处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②贯注心脉,推动血行③沿三焦下行运行于脐下丹田,资先天元气④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功能:行呼吸,行气血,资先天与宗气相关的有呼吸、语言、发声(上走息道行呼吸)血液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贯注心脉推动血行)虚里之脉可候宗气盛衰营气行于脉外具有营养之气。
这个营有两层意思,一是营养,一是营运不休。
营血经常并称是因为营气在脉里,营血其实密不可分。
营阴之称是相对卫阳来说。
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水谷之精—水谷之气(精华)—营气)分布:进入脉中,循行全身。
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水谷之精—水谷之气(剽悍滑利)—营气)分布:不入脉中。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功能:温养全身,调节腠理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排泄。
【推荐】气的概述

【推荐】气的概述1.气的基本概念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形成中医学气的概念: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2.气的生成与运动(1)气的生成: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后天摄取的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作用而生成。
因此,肺、脾胃和肾等任何一方的生理功能失常,都会影响到气的生成。
(2)气的运动:气在人体内时刻不停地运动着。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表现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具体体现在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中,如:肺主呼吸,主宣发与肃降,一升一降体现为清气的吸入和浊气的呼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共同维持着气机的升降运动;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胃主通降,将食物下传小肠,并协助大肠传导糟粕;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亦须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之间阴阳的相互协调平衡。
虽然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的运动形式各有侧重,但其整个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始终处于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即所谓气机调畅。
病理情况下,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就会导致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证;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3.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由于其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的原动力。
1)来源:元气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有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的充养。
因此,元气的盛衰与肾和脾胃的功能关系密切。
2)分布:元气发源于肾,以三焦为通道输布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皮毛,无处不至。
气的概念中医

气的概念中医气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命力量,被认为是人体运作和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包括气的生成、运行、分布和功能等方面。
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中医中对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首先,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的最基本元素之一。
中医将气分为天然之气和人体之气两种。
其中,天然之气又有昆仑之气、万物之气等不同种类。
人体之气包括天然之气的吸收和人体自身的生成、生理活动产生的气等。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并认为人体能够从外界环境吸收气来维持生命活动。
其次,气的生成和运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气的支配和调控。
气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呼吸过程中的吸入气体等。
通过脾胃、肺脏、肾脏等脏腑的功能调节和协调,气得以生成和运行。
脾胃将食物消化吸收,产生营养气;肺脏通过呼吸将空气中的清气吸入体内,与营养气相结合生成真气;肾脏通过息息息、吸吸吸、气化方三个过程将营养气转化为精气,补充真气的消耗。
同时,气的运行也是由这些脏腑的功能调节和协调所完成。
气通过经络、脉络等特定通道流动于全身,供给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气的分布是体现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
中医将气分为清气和浊气两种,以体现人体功能的协调和失衡。
清气行于经络,浊气散于肌腠间。
正常情况下,清气畅通,浊气排泄,体内气血运行顺畅。
而当气机失调时,就会出现气滞、气虚、气逆等病理情况。
比如气滞可导致经络阻塞,出现疼痛等症状;气虚则会出现乏力、气短、声音低弱等表现;气逆则会导致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
因此,通过观察和判断气的分布情况,中医可以诊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调治方法。
最后,气的功能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抵御外邪的重要保障。
中医认为气是保持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功能活动的关键要素。
气的功能表现在营养、行气和防御三个方面。
首先,气具有营养作用,能够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所需能量和物质。
中医基础中,气是如何运动的,它有哪些分类?

中医基础中,气是如何运动的,它有哪些分类?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运动形式:气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升,是指气由下而上运动;降,是指气自上而下运动;出,是指气由内向外运动;入,是指气由外向内运动;例如呼吸之气,实际上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呼出浊气是气流由肺向上经喉、鼻而排出体外,既是出,又是升;吸入清气是气流向下经喉、鼻而内入肺脏,既是入,也是降。
气的分类:根据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功能特点的不同,可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起源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精微所化生。
它的功能主要有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由后天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
宗气积聚胸中,贯注心肺之脉,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全身。
宗气所聚之处称为“上气海”、又名“膻中”。
它的功能主要有1、助肺司呼吸;2、助心行气血;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
营气出于脾胃,经肺进入经脉后,沿十四经依次运行,周流全身。
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所化生而来。
主要功能:1、化生血液;2、营养全身;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的部分而化生。
卫气活动力强,不受脉管约束,在脉外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
主要功能:1、温养脏腑、肌肉、皮毛;2、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3、控制腠理的开合。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的分类现在上课,同学们。
我们上一节讲了气的定义;讲气的生成、生理功能,重点是气的生理功能;其次讲了气的运动,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我们上一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接下来我们讲人体之气的分类。
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只讲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其他的气暂时不讲。
同学们有兴趣专门去阅读中医关于气血理论一些专著,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来扩大自己知识领域,来加深对气的认识。
按照本科生的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这里面我们只讲授四个气。
在现行《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目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共识。
一、气分类的依据。
大家注意听,中医人体之气是怎么分类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主要组成部分;(二)主要生理功能:(三)主要分布部位。
根据这三者对人体之气进行大致的分类。
请同学们注意,从逻辑学来说,分类学的要求,每次分类只能用一个标准,而我们上述讲的用三个标准来对气进行分类。
所以气的分类,我们讲是大致的分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
人体之气总称真气。
真气在现行的术语上又称原气,就是原来之气的那个原气,它俩是同义语,人体之气的统称。
从先、后天分,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定名为元气,元旦的那个元;而后天之气,称之为宗气。
这是元气和宗气它俩属于同一范畴,在一个逻辑层次上。
而真气再进一步分,根据在脉中还在脉外分,相比较而言,那么行于脉中就叫做营气;行于脉外就叫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统称为真气。
这个真气,具体的通过脏腑、经络的功能体现出来,构成了脏腑之气,运行于脏腑之中,称之为脏腑之气;在经络之中称为经络之气,目前学术界比较共识的就是这样一种分类方法。
在现行的教材当中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请大家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人体之气进行分类,就是每一个作者,他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出现不同的分类方法,并不是说中医学对气的分类是混乱的,不能这样认识。
这里面涉及到这个真气的定义,传统文献上,曾经把真气、元气和原气,作为同义语来说的,这是一种方法;第二、把它定之为最大的一个概念,而元气派生于真气,此为不同的学说。
中医的气指的是什么

中医的气指的是什么人们常说:人为一口气。
那么在中医当中的气到底指什么呢?中医中的气源于古代哲学中,指的是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运动不止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中医中的气指的是“一身之气”。
它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以上的气有三个层次之分,第1个层次就是一身之气,第2个层次是元气和宗气(宗气包括营气和卫气),第3个层次是指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元气就是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结合成胚胎的生殖之精,属先天之气。
宗气是由水谷精微之气,与自然界清气积聚胸中结合而成,属后天之气。
它包括营气和卫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称营气;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称卫气。
一身之气分布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节脏腑机能活动的动力,从而起到维系生命的过程。
第一,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中属阳部分的激发兴奋,促进作用。
气的调节作用是气中属阴部分的缓解,抑制宁静作用。
第二,有温煦和凉润的作用,第三,防御作用。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四,固摄作用。
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可能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
例如气不摄血引起各种出血症。
气不摄津引起自汗,多尿,小便失禁等。
气不固精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
五中介作用。
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总之中医学中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当然人们经常说的,人为一口气中的气,也可以指志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

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无形之气和有 形之气。无形之气是指存在于人体内部 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形之气 则是存在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和现象
。
气的分类
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 要的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
积聚于胸中,能助肺 呼吸、贯注心脉、推 动气血运行。
中气
即脾胃之气,具有消 化饮食、化生血液、 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
气逆
定义
原因
气逆是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 或下降不及,导致脏腑功能
紊乱的病理状态。
气逆可由情绪波动、饮食不 当等多种因素引起。
症状
治疗
气逆的症状因部位而异,常 见的有咳嗽、呕吐、呃逆、
嗳气等。
气逆的治疗以降气为主,常 用的中药有旋覆花、代赭石 、沉香等。同时,针灸等方
法也可用于治疗气逆。
05
气的治疗应用
调节作用
气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 谢、呼吸、消化、血液等 多个系统的功能,维持人 体的健康平衡。
03
气机与脏腑功能
气机升降出入
气机升降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主要包括上升 和下降两种趋势。气机升降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气机出入
气机的出入指的是人体之气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方式与 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具有重要意义。
04
气滞、气虚、气逆
气滞
定义 气滞是指气在体内局部或整体运 行不畅,导致阻滞不顺的病理状 态。
治疗 气滞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的 中药有陈皮、青皮、枳实、木香 等。同时,针灸、推拿等方法也 可用于治疗气滞。
原因 气滞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 食不当、情绪波动、外邪侵袭等 。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docx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人体之气,从整体上,由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成,并充沛于全身。
但具体来,人体的气是多种多的,且由于其主要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如下几种:(1)元气( 2)宗气( 3)气( 4)气( 5)其他概念: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元气是人体生命活的原力。
成与分布:元气来源于。
元气的成,以所藏的精气主,依于中精气而化生。
《。
三十六》:“命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之“命”。
人的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基,又依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
故《灵枢。
刺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可,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水谷精气之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故《景岳全。
脾》:“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天之功,亦可居其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弱,密切相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故《难经。
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
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
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并充沛于全身。
但具体来说,则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如下几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他概念: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组成与分布:元气来源于肾。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而化生。
《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肾之“命门”。
人的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
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可见,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赖水谷精气之补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故《景岳全书·论脾》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强弱,密切相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
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
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
现代实验资料证实,益气助阳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
因此,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的论断。
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概念:宗气,又称“大气”。
宗,有本始之意。
故在《灵枢·五味》中称之为“大气”。
《医门法律·大气论》亦说:“大气,即宗气之别名。
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
”所以,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后天宗始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
故《灵枢·五味》又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组成与分布:宗气,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宗气的分布,是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灵枢·五味》);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
”(《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故《灵枢·刺节真邪》又说:“宗气留于海(指胸中“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功能:《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故清·周学海在《读书随笔》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
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概念:营,是营养、营运之意。
营气,是与血共同运行于脉中之气。
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为“荣气”。
营气与血液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又常常“营血”并称。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组成与分布:营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营
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
概念:卫,有卫护、保卫之意。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卫气亦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之为“卫阳”。
组成与分布:卫气,主要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源于中焦脾胃,开发于上焦。
卫气的特性是“慓疾滑利”,即是说卫气的活动能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
所以其分布则是卫气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故《素问·痹论》说:“卫者,……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功能: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应当指出,营气和卫气,虽都以水谷之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两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方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正常的“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反之,若营卫失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昼不精而夜不寐”(《灵枢·营卫生会》),以及抗御外邪能力的低下等等。
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应当指出,在中医学中,气的名称尚有很多。
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所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物质或因素,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等。
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中,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有作为“性质”,有作为“功能”,亦有作为“气候”等。
但这些都和本节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