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基本含义
现代分子生物学重点

现代分子生物学1、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将DNA片段或基因在体外经人工剪接后,按照人们的设计与克隆载体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2、基因组:指某种生物单倍染色体中所含有的基因总数,也就是包含个体生长、发育等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遗传信息的整套核酸。
3、功能基因组:又称后基因组,是在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主要研究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指导人们充分准确地利用这些基因的产物。
1、简述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从广义来讲: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主要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进行研究。
从狭义来讲: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偏重于核酸(或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当然其中也涉及到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与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早期主要有那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主要是两个实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首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灭活性以后再侵染小鼠,发现这些死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再用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来侵染小鼠,也不能使之发病,因为粗糙型细菌天然无治病能力。
讲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在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都死了,解剖小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而不是R型)细菌,推测死细菌的中的某一成分转化源将无治病力的细菌转化成病原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带有S标记的氨基酸和P标记的核苷酸的细菌培养基培养噬菌体,自带噬菌体中就相应的含有S标记的蛋白质或P标记的核酸,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被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复制周期后发现,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有30%以上的P标记,这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绪 论

Avery 在1944年更精密的实验设计
• 提取可能的转化因子:DNA、RNA、蛋白质、荚膜进行试 验
• 分别用降解DNA、RNA、蛋白质的酶作用于S型菌细胞抽 提物
• 组分提纯试验结果:DNA组分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结论:使R型菌变为S型菌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 Avery在1944年的报告中这样写道:当溶 液中酒精的体积达到9/10时,有纤维状物 质析出;如稍加搅动,这种物质便会像棉 线绕在线轴上一样绕在硬棒上,溶液中的 其他成分则以颗粒状沉淀留在下面。溶解 纤维状物质并重复沉淀数次,可提高其纯 度。这一物质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初 步实验证实它很可能就是DNA。
4.假基因 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 。
5.重叠基因 不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时是可以共用的 即重叠 的。
1983年,McClintock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 现了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或称 mobile element)而获得Nobel奖。
Barbra McClintock
• 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 物学的主要任务。
一、基因的发展
1. Mendel的遗传因子阶段 2. 摩尔根的基因阶段 3. 顺反子阶段 4. 现代基因阶段
Mendel的遗传因子阶段
• Mendel提出:生物的某种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负责传 递的。是颗粒性的,体细 胞内成双存在,生殖细胞 内成单存在。遗传因子是 决定性状的抽象符号。
T2噬菌体感染试验 (1952年,Hershey & Chase)
病毒重建试验
杂种病毒的感染 特征和蛋白质外 壳的特性是由其 中的RNA决定的, 而不是蛋白质决
定的
结论
分子生物学概述

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最终确
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5’
2、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
1956年,Kornber在大肠杆菌的无细胞提取液中实
现了DNA的合成,并从E.col中分离出DNA聚合酶;
1958年,Meselson与Stahl的实验证明,DNA复制 时 DNA分子的两条链先行分开。他们用15N重同位 素及密度梯度超速离心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一种半 保 留复制。
三、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重组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2、基因组研究的发展 3、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 4、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基因组:指某种生物单倍体染色体中所含有基因的总数, 也就是包含个体生长、发育等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 遗传信息的整套核酸。
功能基因组:又称后基因组,是在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它主要研究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 和功能,指导人们充分准确地利用这些基因的产物。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R于1986年在美国 《 Science 》杂志上发表的短文中率先提出,并认为这是加快 癌症研究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主要的目标是绘制遗传连锁图、物理图、转录图,并完成人类 基因组全部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出人体细胞中24条染色体上全 部30亿对核苷酸的序列,把所有人类基因都明确定位在染色体 上,破译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里程碑的发现
Watson 和 Crick 在前人的基础 上,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 模型。
1962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Watson JD和Crick FHC的“双
5’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一、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的生物学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这些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学研究的完整体系,其中在分子水平这一层次所形成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被称为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顾名思义,―分子生物学‖必须研究分子,但其研究的侧重点是生物学,而不是化学。
因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等)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规律,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的本质原因。
分子水平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几乎都是围绕核酸和蛋白质进行的。
从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到基因的复制、表达、调控及其生物学效应,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到这些相互作用构成的细胞间通讯和细胞内信号转导,从对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的分析到基因的制备、改造、调控、应用所需的各种技术体系,构成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发展很快的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在20世纪下半叶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生命科学的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均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在医学领域,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的各学科,都必须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同时,分子生物学是一种技术和手段,在了解生命的本质,揭示生命规律,最终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门课程,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必需学习的课程之一。
它已经像外语、计算机那样,成为医学研究中必不可缺的工具学科。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分子生物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2、C值(C value):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在真核生物中,C值一般是随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
3、DNA多态性(DNA polymorphism):DNA多态性是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4、端粒(telomere):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基因组DNA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它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5、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 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双螺旋解旋并被分开,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
这样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 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一次,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所以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DNA 的半保留复制。
6、复制子(replicon):复制子是指生物体的复制单位。
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点。
7、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DNA 复制过程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中断的、不连续的,因此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8、前导链(leading strand):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连续的5W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
9、后随链(lagging strand):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T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
10、AP位点(AP site):所有细胞中都带有不同类型、能识别受损核酸位点的糖昔水解酶,它能特异性切除受损核昔酸上N-B糖昔键,在DNA链上形成去嘌吟或去嘧啶位点,统称为AP位点。
11、cDNA(complementary DNA):在体外以mRNA 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合成的一段双链DNA。
分子生物学概念

分子生物学概念分子生物学概念概念介绍•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在分子水平上解析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
D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
•DNA由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由代表碱基的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三部分构成。
•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由两条互补的链通过碱基配对相连,形成一段段基因。
RNA•RNA(核糖核酸)是DNA的一种转录产物,具有多种功能。
•mRNA(信使RNA)是RNA的一种类型,可以将DNA上的遗传信息转录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tRNA(转运RNA)是RNA的另一种类型,可以将氨基酸按照mRNA 上的密码子序列转运到蛋白质合成的位置。
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执行各种生物功能的分子机器。
•蛋白质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通过肽键相连而成。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由其氨基酸序列所决定。
DNA复制•DNA复制是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复制机制生成两份完全相同的拷贝。
•DNA复制是细胞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过程,确保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细胞分裂的正常进行。
转录和翻译•转录是指在细胞中将DNA上的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的过程。
•翻译是指在细胞中将mRNA上的遗传信息转化为氨基酸序列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转录和翻译是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重要过程,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发挥。
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细胞内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
•通过基因调控可以对特定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进行调节,实现细胞功能的差异化和适应性。
•基因调控主要通过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等方式实现。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聚合酶链反应)可以在体外扩增DNA片段,进行基因分析和DNA克隆等研究。
•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实现对DNA或RNA序列的高通量测定,加速基因组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它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结构、功能、合成、代谢和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基因克隆、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这些技术和方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医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诊断和治疗疾病;在农业领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在环境保护领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
分子生物学

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1956-58年Anfinsen和White根据对酶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实验,提出蛋白质的 三维空间结构是由其氨基酸序列来确定 的。1958年Ingram证明正常的血红蛋白 与镰刀状细胞溶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之 间,亚基的肽链上仅有一个氨基酸残基 的差别,使人们对蛋白质一级结构影响 功能有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对蛋 白质研究的手段也有改进,1969年Weber 开始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 蛋白质分子量;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 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 里程碑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基本理论建立 和发展的黄金时代。DNA双螺旋发现的最 深刻意义在于: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 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碱基配对是核酸复 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从而最 后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为认 识核酸与
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 最重要的基础。在此期间的主要进展包 括:
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
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同时,Watson 和Crick就提出DNA复制的可能模型。其 后在1956年A.Kornbery首先发现DNA聚合 酶;1958年Meselson及Stahl用同位素标 记和超速离心分离实验为DNA半保留模型 提出了证明;1968年Okazaki(冈畸)提 出DNA不连续复制模型;1972年证实了 DNA复制
S.Furbery等的X-线衍射分析阐明了核苷酸 并非平面的空间构像,提出了DNA是螺旋 结构;1948-1953年Chargaff等用新的层 析和电泳技术分析组成DNA的碱基和核苷 酸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提出了DNA碱 基组成A=T、G=C的Chargaff规则,为碱 基配对的DNA结构认识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p8)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以至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融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不同学科专长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它虽产生于上述各个学科,但已形成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化学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转变与新陈代谢。
传统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是代谢,包括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能量代谢等与生理功能的联系。
分子生物学则着重阐明生命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生命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的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和亚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比单纯观察大体结构能更加深入认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则是从研究各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入手,但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生命绝非组成成分的随意加和或混合,分子生物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生物分子间的高层次组织和相互作用,尤其是细胞整体反应的分子机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向细胞生物学的靠拢。
第一章序论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用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创世说”。
达尔文第一个认识到生物世界的不连续性。
意义: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及其唯物主义的物种起源理论,是生物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经典遗传学两条基本规律:统一律:当两种不同植物杂交时,它们的下一代可能与亲本之一完全相同;分离规律:将不同植物品种杂交后的F1代种子再进行杂交或自交时,下一代就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离,因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直到1900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孟德尔被公认为经典遗传学的奠基人。
现代遗传学Morgan及其助手第一次将代表某一特性的基因同染色体联系起来,使科学界普遍认识了染色体的重要性并接受了孟德尔的遗传学原理。
Morgan特别指出:种质必须由某些独立的要素组成,我们把这些要素称为遗传因子或基因。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准备和酝酿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的两点重大突破:1.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基础物质2.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基本理论建立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的主要进展包括: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认识DNA双螺旋发现的意义: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碱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从而最后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为认识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Crick于1954年所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初步认识生命本质并开始改造生命的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作为标志。
其间的重大成就包括: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建立和发展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细胞信号转导机理研究成为新的前沿领域第三节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定义:又称为基因工程,根据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原理,将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转移到另一生物体中,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或表达出所需要的产物。
DNA重组技术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基因工程生产重组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植物和动物体细胞克隆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基础研究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三.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一条完整单体的全部染色体遗传物质的总和。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测定出人基因组全部DNA3109硷基对的序列、确定人类约5-10万个基因的一级结构。
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蛋白组计划(Proteome project):又称为后基因组计划或功能基因组计划,用于揭示并阐明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物个体全部蛋白质及其功能。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
四.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第二章染色体与DNA本章内容1.染色体2. DNA的结构3. DNA的复制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5. DNA的修复6. DNA的转座第一节染色体(chromosome)概念:染色体(chromosome):原指真核生物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质。
现在这一概念已扩大为包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在内的基因载体的总称。
染色质(chromatin):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在分裂间期染色体结构疏松,称为染色质。
其实染色质与染色体只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周期的表现。
常染色质(euchromatin):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hypersensitive sites)降解。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也叫非活动染色质(inactive chromatin),是遗传惰性区。
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即异固缩现象(heteropycnosis)。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特征分析染色体特性:分子结构相对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DNA 30%--40 %组蛋白(histone) 30%--40%非组蛋白(NHP) 变化很大少量RNA染色体中的蛋白质组蛋白(histone):一类小的带有丰富正电荷(富含Lys、Arg)的核蛋白,与DNA 有高亲和力。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
组蛋白分为H1、H2A、H2B、H3及H4。
非组蛋白(non-histone protein):是染色体上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所以又称为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
组蛋白具有如下特性:1、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
2、无组织特异性。
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4、组蛋白的修饰作用。
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非组蛋白:非组蛋白大约占组蛋白总量的60-70%,种类很多。
(1)HMG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能与DNA结合(不牢固),也能与H1作用,可能与DNA的超螺旋结构有关。
(2)DNA结合蛋白: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转录有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3)A24非组蛋白:与H2A差不多,位于核小体内,功能不祥。
非组蛋白的一般特性:1.非组蛋白的多样性;非组蛋白的量大约是组蛋白的60%~70%,但它的种类却很多,约在20-100种之间,其中常见的有15-20种。
2.非组蛋白的组织专一性和种属专一性。
DNAC值:通常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反常现象: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DNA所隔开,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染色体中的DNA根据DNA的动力学研究,真核细胞DNA可分为:高度重复序列:几百→几万copy。
如:卫星DNA和微卫星DNA。
中度重复序列:10→几百copy。
如:各种rDNA、tDNA及组蛋白基因。
低度重复序列:2→10 copy。
如:血红蛋白。
单拷贝序列:大多数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和基因间间隔序列。
只有一个拷贝。
如:蛋清蛋白。
染色体折叠DNA核小体螺线管圆筒超螺旋(1)核小体染色质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核小体(nucleosome):DNA绕在组蛋白八聚体(H2A、H2B、H3、H4各一对)核心外1.8周(146bp),形成核小体核心颗粒。
(2)螺线管10nm的染色质细丝盘绕成螺旋管状的30nm纤维粗丝,通称螺线管(solenoid)。
螺线管的每一螺旋包含6个核小体,其压缩比为6。
这种螺线管是分裂间期染色质和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基本组分。
(3)上述螺线管可进一步压缩形成超螺旋。
由30nm螺线管缠绕而成一细长、中空的圆筒,直径为4 000nm,压缩比是40。
(4)超螺旋进一步压缩1/5便成为染色体单体,总压缩比是7×6×40×5,将近一万倍。
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1、结构简练2、存在转录单元多顺反子mRNA3、有重叠基因Sanger1977在《Nature》上发表了ΦX174 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正式发现了重叠基因。
第二节 DNA的结构一、DNA的一级结构所谓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基本特点①DNA分子是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它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
这就是嘌呤与嘧啶配对,而且腺嘌呤(A)只能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只能与胞嘧啶(C)配对。
2、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通常情况下,DNA的二级结构分两大类:一类是右手螺旋,如A-DNA和B-DNA;另一类是左手螺旋,即Z-DNA。
3、DNA的高级结构DNA的高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超螺旋结构是DNA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与负超螺旋两大类。
DNA分子的超螺旋化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L=T+W其中L为连接数(linking number),是指环形DNA分子两条链间交叉的次数。
只要不发生链的断裂,L是个常量。
T为双螺旋的盘绕数(twisting number),W为超螺旋数(writhing number),它们是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