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延安精神相关史实

延安精神相关史实(原创版)目录一、延安精神的历史背景二、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三、延安精神的历史功绩四、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正文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伟大精神。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等。
延安精神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代社会也有很大的价值。
一、延安精神的历史背景延安精神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中共中央在延安积极开展抗日战争,同时也在进行着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二、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等。
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它强调对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研究,以真实情况为依据,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宗旨,它要求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强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延安精神的历史功绩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指引了中国革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得中国革命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正确的路线。
延安精神也使得中共中央在延安成为理论创新、明确方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革命圣地,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
四、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延安精神对当代社会也有很大的价值。
它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它也告诉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利益。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基本经验及当代价值 获奖

建党90周年理论征文题目: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基本经验及当代价值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基本经验及当代价值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育下逐渐形成的。
延安精神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一)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1、延安精神形成的直接原因1940年以来,我解放区面临着国民党严酷的军事包围和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
军队、干部、学生的吃饭、穿衣成了大问题,毛主席、党中央发扬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2、有一个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党中央已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久经考验的领导集团,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形成了科学的思想体系;经过整风运动,干部、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大提高,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3、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锻造的陕甘宁边区人民,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边区成为全国政治上最先进、最民主、最具革命精神的地方,为延安精神的产生提供工最可靠的社会政治基础。
(二)延安精神的形成从1935午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到1945年4月党的七大胜利召开,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其主要标志有五点:1、抗大教育方针的产生1938年,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提出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使延安的干部形成优良作风,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抗大精神为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大生产运动1939年,党中央即开始组织机关部队、学校进行大生产运动。
1941年春开垦南泥湾,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南泥湾精神。
1941年党中央提出实现边区经济自给自足的方针,发动了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使边区军民度过了难关,实现了丰衣足食。
幼儿园学习延安精神教案 幼儿园延安精神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关注。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延安精神的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学习延安精神的教案编写展开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1.延安精神的历史背景延安精神是指在我国领导下,经历了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在陕北延安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领导人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锻造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延安精神。
2.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延安精神蕴含着我国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伟大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
三、延安精神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1.培养孩子正确的历史观念延安精神是我国的光荣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延安精神,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2.培养孩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精神所倡导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幼儿园学习延安精神,可以培养孩子们艰苦奋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延安精神凝聚着我国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
通过学习延安精神,可以引导孩子们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幼儿园学习延安精神的教学方法与途径1.生活化教学幼儿园学习延安精神应当以幼儿的生活为载体,将延安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使孩子们在生活中、游戏中、表演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和体验延安精神。
2.游戏化教学幼儿园学习延安精神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与同伴互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他们感受延安精神所传递的奋斗与坚守。
延安精神简述

延安精神简述一、引言延安精神是指中国革命时期,特指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风格,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中国革命先驱们的崇高追求和崇高精神面貌。
二、延安时期的背景1. 革命艰难时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面临着西安事变、蒋介石的“围剿”和长征等一系列的巨大挑战。
为了避免共产党被彻底消灭,中共中央决定将革命大本营迁至延安,进行整风、战时动员和党的建设。
2. 动员与整风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动员士兵和民众。
通过抗日宣传和党的教育,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斗志和抗日情怀。
同时,延安时期进行了战时动员,调动了各类人力资源,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党的建设和理论研究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对党的建设和理论研究非常重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如《新民主主义论》和《矛盾论》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延安精神的核心要点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毛泽东在延安期间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口号,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解困难。
2. 实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在斗争中求得真理,要到实践中去考验自己的真理”,强调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党员干部要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问题。
3. 自力更生的精神延安精神还强调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延安时期,面对国共内战的困境,中共中央提倡自力更生的精神,鼓励人民自力更生,勇于创造,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
4. 集体主义的精神延安精神强调集体主义的精神。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倡导共产主义者个人的利益服从于集体的利益,党员干部要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坚持集体的力量,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四、延安精神的影响和意义1. 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延安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和抗日战争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精神素材 -回复

延安精神素材-回复“延安精神素材”是指延安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精神风貌、创造力和奋斗精神,以及延安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顽强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本文将从延安精神的背景、形成和影响等方面逐步展开,以回答关于延安精神素材的问题。
在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选择在陕北的延安建立革命根据地,为日后推翻国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中国奠定了基础。
延安作为一座偏远的山区城市,曾经面临着物质匮乏、交通困难等极端困苦的条件,然而这几乎是延安精神生成的土壤。
首先,延安精神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大革命失败后,国家陷入混乱局面,社会民生举步维艰,中国共产是唯一能够拯救国家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把希望寄托在延安这个贫瘠的山区,同时迎接了一批优秀的革命人才,这就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延安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的正确领导和组织能力。
在短时间内组织和安置了大量的革命分子,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组织结构。
中国共产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既关心革命干部的物质生活,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
这种正确的领导和组织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延安精神的形成。
其次,延安精神的形成还离不开延安人民的努力和奋斗。
延安人民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克服了一切困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埋头苦干、尽心尽力,无私地为革命事业献身,这种精神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延安精神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注重实事求是、联系群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延安精神倡导集体主义、忘我的奉献精神,树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
它也注重培养创造力和自我奋斗精神,鼓励人们砥砺奋进,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不仅如此,延安精神还在后来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锋模范,如雷锋、李保国等,都是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延安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一、延安精神的历史背景及概述延安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集中全党力量进行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工作方法。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想和经验,这些都被总结为“延安精神”。
二、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要以客观真实的情况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这种思想方法不仅适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生活。
2.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指在革命斗争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依靠群众来推动革命事业。
这种思想方法强调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与他们密切联系来推动社会进步。
3. 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指在革命斗争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受任何外来干涉和控制。
这种思想方法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4. 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指在革命斗争中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和科技。
这种思想方法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科技进步。
5.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指在革命斗争中坚持联合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政治派别,共同推进革命事业。
这种思想方法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三、延安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1. 延安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精神强调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重要原则,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方法指导。
2. 延安精神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精神强调了群众路线和自力更生等原则,这些都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方法指导。
通过坚持群众路线,可以更好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 延安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精神强调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原则,这些都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方法指导。
延安精神的资料 -回复

延安精神的资料-回复延安精神的资料:一个伟大的精神力量延安精神是指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至1945年间在陕北延安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神风貌。
延安精神以革命乐观主义为核心,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科学态度和立足人民的情怀。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延安精神的一些重要问题。
一、延安精神的起源和背景是什么?延安精神的产生要追溯到中国共产及其领导的红军长征的背景。
当时,国共两抗日合作进入了低谷,的干部与士兵分散在不同地区,在遭受重大挫折和困境的情况下,中国共产迅速转变策略,决定在陕北延安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一历史背景下,延安精神应运而生。
二、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革命乐观主义、信仰信念、自我牺牲、奉献精神、性原则、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学习实践、群众路线等。
这些内容构成了延安精神的核心,激励了红军与员在困难的环境中坚守信仰,不断努力奋斗。
三、延安精神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怎样的?延安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延安精神塑造了中国共产的制度建设和革命作风,使中国共产坚守性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推动内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制度建设。
其次,延安精神强调学习实践,通过广泛的民主讨论、自我批评、反省总结等方式,提高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再次,延安精神追求真理,崇尚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科学发展。
四、延安精神在当今中国是否仍具有重要意义?延安精神在当今中国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延安精神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和人民立场的重要性,为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延安精神强调了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提醒我们在思想和实践中保持清醒和客观的态度。
再次,延安精神教育我们坚持的群众路线,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之,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在困境中的坚强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环境里培养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象征,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创造的结晶。
它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和推翻旧世界、创立新中国的时代发展要求,凝结着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的足迹。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影响久远,使历史生辉。
任何新的先进的事物的出现都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时代相联系。
延安精神的形成也不例外。
她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必然。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历史阶段。
长征胜利后,延安成为革命的圣地。
在这里,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这个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解决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开创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新天地,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理论和思想的成熟,并且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在武装人民、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以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武装斗争的统帅部,并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倡导培育和铸造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弘扬又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历史作用。
延安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培育和形成的,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精神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第一节时代精神的科学概括延安,城镇名,位于黄河中游,座落在黄土高原的腹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始建高奴县,隋改为肤施县,宋为延安府,元称延安路,1937年设市,为陕甘宁边区首府。
1975年“黄龙人”(经考古鉴定)的发现,证明延安地区曾是人类童年的摇篮之一,亦是轩辕黄帝生息过的地方。
北宋年间,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忧国忧民之士范仲淹奉命知州,同爱国将领狄青,镇守过延安。
范公祠就屹立于延安城东北的清凉山上。
位于延安城东南的嘉领山上,有古宝塔一座,始建于唐代,故又称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
但延安真正名震中外,还是中共中央进驻此地以后。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毛泽东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21日,红军在吴起镇消灭尾追的国民党军队一个骑兵团,击溃三个营,为中国革命大本营落脚陕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到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进入华北,时间长达13年之久。
其中的绝大多数时日,党中央、毛泽东住在延安。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系统地总结和各方面的展开,并达到成熟,成为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以打败日本侵略者,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推进到社会主义为目的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一正确的政治路线,(时称“三大法宝”)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从而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转低潮为高潮,转被动为主动,党及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由是,延安被世人称为“革命圣地”。
另外,由于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地抗日,是全国人民抗战的实际领导者,又被称为“抗日中心”;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创造了前提,又有“共和国摇篮”之称谓。
还由于延安出干部,出人才、出栋梁,因而又有“大学校”、“大熔炉”之美誉。
毫无疑义,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然而,延安精神并不是延安的地域概念,也不仅指8年抗战那段时间。
理由大体有三点:一、后来的概括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活动,无论在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本质上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在共产党员和民族优秀分子思想和行动中的集中展现。
这种展现,历史地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强大武器。
不仅过去战争年代推倒“三座大山”夺取政权需要它,而且,和平时期执掌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它。
为继承和发扬它,后来人们才把它概括为延安精神的。
揭示和号召坚持发扬延安精神的第一人,是毛泽东。
1949年10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月,毛泽东复电延安人民,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是毛泽东继告诫全党警惕“糖弹”侵袭,倡导“两个务必”以后,仅7个月的时间,发出的又一次号召。
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应该继续发扬我们党在思想方面和作风方面的优良传统,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只不过,当时毛泽东没有明确使用“延安精神”这样的概念。
有资料说:1942年毛泽东在西北局高于会议上曾提出过“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这个概念,说“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像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
……”?(注:申沛昌,《中华腾飞的动力》陕西人民出版社,第7页)有人认为,这是延安精神概念的来源。
1968年5月3日《人民口报》、《解放军报》社论的标题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1973年6月,周恩来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访问延安时曾说:“一定要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大加快延安建设步伐。
”?(注:申沛昌,《中华腾飞的动力》陕西人民出版社,第9页)但是,作出“延安精神”这样明确的科学概括,并要求发扬光大的第一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说:“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
我们首先要自己坚定信心,然后才能教育和团结群众提高信心”,“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不能称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所羡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江泽民又多次提出要发扬延安精神,尤其强调要用延安精神培育优秀人才。
1989年9月,江泽民在陕西视察工作时指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
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很难建成”。
1993年6月,江泽民在视察驻陕部队时说:“军队要带头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江泽民深刻指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1997年9月20日,江泽民还为北京育才学校题词:“发扬延安精神,培育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8月22日,又为延安大学题词:“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
江泽民把发扬延安精神与培育优秀人才直接联系起来,是对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十分重视延安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弘扬。
继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之后,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发出了相同的号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时期,要发扬延安精神。
二、决定性条件从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整整28年。
其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这28年当中,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就时间而言,恰好也是一个“中点”,前后各14年。
这后14年,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的14年,跨越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
这个时期,尽管有张国焘、王明等“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但都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路线所克服。
也就是说,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始终占据着党的领导地位。
这是我们党所以兴旺发达、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也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前14年,党还幼稚,缺乏经验,还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犯过一右三“左”的错误,造成中国革命几次严重挫折甚至失败。
先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重视革命的领导权,致使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时候,我们党措手不及,毫无防范,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杀害。
党的“八七”会议后,“左”倾冒险主义开始抬头,出现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中央长达4年之久,使党的力量在白区损失百分之百,在苏区损失百分之九十。
先是临时中央被迫跑到苏区,后是整个工农红军被迫来个大搬家,大转移。
长征路上,在强敌的围追堵截面前,他们束手无策,又实行右倾逃跑主义,几乎把党中央和工农红军带入绝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力挽狂澜,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
在前14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路线,是在同占据中央领导地位的“左”右倾错误路线的斗争中,生存和发展的。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敌人的屠刀,毛泽东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亲自发动组织和领导了“秋收起义”,继而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从而,开辟了“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的斗争,回答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这个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白色政权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我们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生动体现。
长征途中,毛泽东领导有方,指挥若定,四渡赤水,转危为安;爬雪山,过草地,艰苦卓绝,世所罕见,集中表现了我们党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千难万险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
毫无疑义,后来十余年间形成的“延安精神”,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汇流、继承和发展。
延安时期产生的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和“三大作风”等,则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
它不仅具有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涵盖面更加广泛,使革命精神的宝库更加充实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革命精神的“集大成者”。
党中央移驻西柏坡(还有城南庄)以后,就时间而言,属后14年。
因此,西柏坡精神,应该包括在延安精神之内,也可以说是它的继续和发展。
三、非地域概念就地域而言,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解放区中的一个。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解放区,现在有9550万人口。
其地域,北起内蒙,南至海南岛,大部分敌人所到之处,都有八路军、新四军或其它人民军队的活动。
这个广大的解放区,包括19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和小部分。
延安是所有解放区的指挥中心。
在这个广大的解放区内,黄河以西的陕甘宁边区,只有人口150万,是19个解放区中的一个;而除了浙东、琼崖两区之外,按其人口来说,它是一个最小的”。
显而易见,用延安之名作时代精神概括的头衔,正是因为党中央、毛主席居住在那里,正确地领导了中国革命的缘故。
在这里,“延安”一词,就具有了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蕴涵。
因此,延安精神,广义上讲,属于全国人民,(实际上延安精神当时也已渗透到了蒋管区,蒋管区也有我们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狭义上讲,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解放区广大军民。
寻根求源,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形成,还有两个重要的文化渊源,那就是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无产阶级革命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
没有这两个方面,延安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