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

合集下载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这一变法对于秦国的国家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中,商鞅变法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正处于一个安定发展的时期。

然而,秦国的统治者意识到,仅凭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其中,较为重要的变法内容有以下几点:1. 废除分封制度商鞅变法废除了封建制度中的分封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县,并派遣官吏来管理。

这一举措使国家的统治更加集中,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

2. 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的发展,限制商业活动。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保证了粮食的供应,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3. 修建水利设施商鞅变法大力修建水利设施,开展水利工程,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4. 推行法治制度商鞅变法倡导法治,修订了秦国的法律,在国家内部建立起了规范的法律制度。

这一举措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社会秩序,为商鞅变法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 调整兵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兵制进行了调整,实行兵源征召制和军功爵位制,提高了战争的动员能力,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 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使秦国的统一进程加快,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奠定了秦国的强大基础商鞅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其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影响了后世的改革思想商鞅变法的改革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影响是什么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目的: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

商鞅变法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

(2)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3)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

(4)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意义1.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的内容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

商鞅变法的影响旧制度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发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只得逃亡,第三在秦军追捕中毙命。

但是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意义:积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物商鞅在秦国进⾏的两次政治改⾰。

对于商鞅变法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编收集整理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欢迎阅读! 商鞅变法的背景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反映并加速井⽥制⽡解,⼟地私有制产⽣的赋税改⾰,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

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可是这时,秦国已使⽤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制的⽡解和⼟地私有制的产⽣过程,⽽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秦孝公即位,下决⼼恢复春秋时代秦穆公的霸业。

他采取的⼀项重要措施,就是⼴揽⼈才,下令求贤。

原为卫国贵族⼦弟的卫鞅,闻讯便从魏国来到秦国。

⼊秦后,为了说服秦孝公变法,商鞅以“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驳斥了旧贵族,并得到秦孝公的赞同,被任命为左庶长,掌握军政⼤权,开始了⼀系列重⼤的改⾰。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制崩溃、封建制确⽴的⼤变⾰时期,在这⼀时期时期,铁制农具的使⽤和⽜耕的逐步推⼴,导致奴⾪主的⼟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越来越⼤。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改⾰,发展封建经济,建⽴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吴国的吴起变法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废井⽥、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度量衡。

2、政治上:奖励军功,实⾏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除世卿世禄制,⿎励宗室贵族建⽴军功,改⾰户籍制度,实⾏连坐法,推⾏县制,定秦律,“燔诗书⽽明法令”。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 商鞅的变法以统⼀度量衡、废除井⽥制、推⾏重农抑商、实⾏法制、奖励军功、建⽴郡县制等为主要内容,还制定了许多优惠激励措施,如减轻农业税,增产粟帛的农民可以免除徭役,有余粮上交者可以得到官爵,提⾼粮⾷的价格,官不得违法⽽害农,等等。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背景:(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使生产力提高,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分封制日益瓦解(3)思想:法家思想成为指导思想(4)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级(5)内部:秦国落后,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主要措施: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对后世影响最大:前期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统一度量衡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励军工,行按军工大小授予爵位的二十等爵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诗书,制定秦律社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实现了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变法的局限性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4、重农抑商政策,刚开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到后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燔诗书而明法令,牵制了人们的思维,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创新意识。

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出现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兴起主要流派1.道家(2)庄子(战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A: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是相对的B: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C: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3.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主张:(1)兼爱—消除亲疏,贵贱分别(2)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3)尚贤,节俭4.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御大臣。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关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希望对奋战在历史考题里的你有所帮助。

1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1商鞅变法的内容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商鞅变法第一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1)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摘要: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2.奖励耕织和军功3.废除贵族世袭特权4.统一度量衡5.制定秦律三、商鞅变法的影响1.提高国家治理能力2.促进经济发展3.增强秦国综合实力4.奠定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正文: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变革,发生在公元前356年,由秦国宰相商鞅主导。

其背景是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进行内部改革。

商鞅通过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深刻改革,使秦国脱颖而出,成为战国霸主,并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废除井田制,推广阡陌制,使土地私有化,提高农民耕作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2.奖励耕织和军功:商鞅提倡农耕,鼓励百姓从事纺织等手工业,同时设立军功爵位制度,激励士兵积极参军报国。

3.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商鞅取消贵族世袭制,以军功为依据晋升官爵,使国家政治权力更加集中。

4.统一度量衡: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制度,便于国内贸易往来,促进经济交流。

5.制定秦律:商鞅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国家治理,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政治体制更加完善,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2.促进经济发展:商鞅变法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3.增强秦国综合实力:商鞅变法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优势,成为战国最强国家。

4.奠定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商鞅变法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

通过对秦国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商鞅成功地将秦国带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商鞅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中国的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发生在战国时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次由一位富于远见和智慧的政治家所领导的变革,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商鞅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一、前置背景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商鞅变法出现的背景。

战国时期的中国,诸侯之间争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其次,土地私有制的实行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分割,农业生产力低下。

最后,尽管各国都有“国士”这一机构,但是这些官员却被贵族家族所垄断,缺少社会上升的机会。

这些原因一起导致了司马迁所说的“百姓困苦,诸侯爱国”。

商鞅知道,想要让秦国崛起,他必须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

在他的建议下,秦国采用了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从而走上了崛起之路。

二、政治影响商鞅变法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提出并实行分封制度,通过对大贵族的分封,使得国家中产生了“九锡”的新制度。

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增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使得秦国得以在不同地区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此外,商鞅还推动了制度化的军功爵制,通过规定爵位和爵制的数量,使得将军和战士在战争中获得了更多的奖励和建设性的机会。

商鞅还废除了古代的封建礼教制度,并提倡“务实先行”,强调实际应用和效果。

这一思想使得中国社会在很长时间里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实际家和技术人才。

三、经济影响商鞅变法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国在商鞅的实施下,采用了新的经济政策,例如:“徭役制度并用农民、工匠、奴隶”,即秦国的农民,在完成征召之后就需要借工。

同时,专署采购制度也促进了各种资源的规模化利用。

此外,商鞅还推行了冶铁工业和军事工业,使得中国的生产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铁器的使用使得中国的工具更加完善,而军事工业的发展也使得中国成为了军事领域的领导者。

四、社会影响商鞅变法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鞅的推动下,一些男女平等的观点逐渐形成,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使得社会进化得更快。

《商 鞅变法》 讲义

《商 鞅变法》 讲义

《商鞅变法》讲义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纷纷进行改革。

秦国在当时相对较为落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秦国地处西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东方各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贵族势力强大,旧有的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外部则受到其他诸侯国的威胁和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秦国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来增强国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商鞅变法应运而生。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废除了贵族世袭官职和爵位的制度,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的特权,为平民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激发了人们的战斗积极性。

2、实行郡县制商鞅将秦国的行政区划改为郡县制,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3、奖励耕织商鞅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对努力耕织、产量高的农民给予奖励。

同时,规定商人不得从事粮食买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

4、统一度量衡商鞅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5、严刑峻法商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实行连坐制度,对违法者严惩不贷。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秩序,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三、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商鞅变法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

旧贵族们对变法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商鞅的改革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然而,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秦孝公力排众议,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商鞅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让百姓相信政府的改革决心。

他还不断宣传变法的好处,使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变法。

在变法的实施过程中,商鞅坚决果断,不畏权贵,严格执法。

对于违反变法法令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一视同仁,予以惩处。

四、商鞅变法的影响1、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的繁荣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秦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其推
广,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
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新兴地主要求通过
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
法,改革变法汇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如秦国的商鞅变法、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
最为成功和彻底。

商鞅原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裔,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起初,卫鞅投身于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门下。

公叔痤赏识卫鞅的能力,去世前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接替自己执政,可是,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改变秦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的现状,进行改革,他求贤若渴,到处招揽人才。

于是,卫鞅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秦孝公任命卫鞅主持变法。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成就,被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为商鞅。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
(一)经济上: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人官府充当奴婢。

3、统一度量衡。

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二)政治上: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人们依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

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过去秦国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以至这些人只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报国。

商鞅规定,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

4、普遍推行县制。

秦国在春秋时已经设县,但并不多。

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

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

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三)在社会风尚习俗上: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三、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商鞅被“车裂”而死,一代雄才为变法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推行了18年,所以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措施依然在实行。

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举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为以后的秦统一六国打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