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行为--理论总结和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

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

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引言:中国证券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

然而,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常常受到情绪影响,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个人投资者的风险。

因此,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个人投资者的心理特征1.1 投机心理个人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投机心理,他们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往往采取股票炒作、短线交易等方式进行投资。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进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

1.2 心理预期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会对未来市场走势做出一系列预期。

然而,由于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其心理预期常常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预期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

这种心理特征使个人投资者更容易陷入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增加了投资风险。

1.3 被动跟从心理个人投资者往往会受到他人对市场的看法和行为的影响,形成被动跟从的心理特征。

当市场上出现一定的利好或利空消息时,个人投资者往往会盲目跟从,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投资目标。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在市场波动时产生恐慌情绪,进而采取错误的投资行为。

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2.1 投资目标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通常包括长期稳健增值和短期高回报两类。

长期稳健增值的个人投资者更注重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价值,他们往往选择股票、基金等长期投资品种。

而短期高回报的个人投资者则更关注市场热点和短期涨幅,他们往往采取投机性的投资策略,进行频繁的交易。

2.2 投资决策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常常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情绪偏差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对较大回报的追求和对较大风险的回避,导致其在买入和卖出时出现“买高卖低”的行为。

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上的失误,使得其对市场形势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偏离。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投资学是金融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资产的投资与风险管理。

本文将对投资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投资学理论。

一、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投资决策是投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Bodie, Kane, Marcus (2014)在他们的经典著作《投资学》中,系统地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均值-方差模型、有效前沿、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投资组合选择方法。

Markowitz(1952)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将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综合考虑,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平衡。

Sharpe(1964)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通过市场与个体资产之间的风险溢价关系,为投资者提供了衡量个体资产风险的方法。

这些模型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市场效率与行为金融学市场效率是投资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Fama(1970)提出了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即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全部可得信息。

根据市场效率理论,投资者无法通过信息获取和利用来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行为。

例如,Kahneman和Tversky(1979)的前景理论指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风险厌恶和非理性预期行为。

这一理论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投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是指投资者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Merton(1973)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为投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衍生品定价的基础,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Black和Scholes(1973)发展了期权定价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工具。

此外,风险价值(VaR)模型和条件风险价值(CVaR)模型等也成为投资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

4、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4、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9
文献综述
3、文献的分类及其搜集
(1)文献的分类
a. 书,包括专著、论文集、教科书、工具书; b. 期刊 学术性期刊、工具性期刊、政策性期刊 c. 报纸 d. 学位论文 e. 会议论文 f. 会议报告和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文CSSCI来源期刊 China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教育类) 1教育研究,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010)82014985 2高等教育研究,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430074)(027)87543893 3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100871)(010)62751216 62754971 4电化教育研究,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西北师范大学(730070)(0931)7971823 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021)62232305 6比较教育研究,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00875)(010) 58808310 7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文南楼403室(100084)(010)62788995 8教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00875)(010)58807942 9教育与经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430079)(027)67865330
4
理论研究概述
2、归纳推理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它是教育研究中 运用得最多的推理方式。
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将前提中包含的事实全部呈现出来,其中每项事实都包含 相同的性质和规律,由此得出结论; 不完全归纳推理:依据前提中的部分事实和某些规则作出一般性的结论的 方法。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论分析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论分析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论分析在投资学中,投资者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该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并揭示这些行为对市场效率和投资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对投资者行为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实际投资决策的启示。

1.投资者行为理论的背景与发展投资者行为理论起源于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关注。

传统金融理论通常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投资者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见和群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作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主要内容投资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偏差:投资者在信息获取、加工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

例如,过分自信、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等。

(2)心理账户:投资者将不同的投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管理,对不同账户的盈亏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3)群体行为:投资者在集体决策中受到他人行为和市场舆论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他人的推动或者拉动效应。

(4)模糊厌恶:投资者对于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远大于风险的厌恶程度,导致他们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

(5)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研究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等方面的理论。

3.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投资者行为理论,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证研究: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效率、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和野外实验,模拟投资者决策过程,分析他们可能的行为偏误。

(3)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了解投资者的行为决策和心理特征。

(4)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揭示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4.对实际投资决策的启示投资者行为理论对实际投资决策有重要的启示:(1)避免情绪驱动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在情绪波动较大时作出投资决策,以免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心理学特征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心理学特征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心理学特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投资者行为理论是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对于经济领域各种“异象”合理的解释,促使更多的学者投入研究。

心理学作为这种理论的重要支柱,因此,研究这种理论首先要掌握这种理论的心理学特征。

标签:投资者行为理论情感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群体心理学一、对于投资者行为理论发展的回顾投资者行为理论不属于传统金融学的范畴,而是一个新研究领域,试图从人类的心理、行为角度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早在20世纪初,约翰.凯恩斯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基于投资者“动物精神”而产生的股市“乐车队效应”。

在1951年Burrel 发表《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1969年Bauman 发表《科学还是幻想》两篇论文中,作者就明确提出把心理学和金融学研究结合起来,开拓了应用实验方法将投资模型和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相结合的金融新领域。

1972年,Slovie又发表了一篇启发性的论文《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

这三篇论文可视为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开端。

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领域。

Tversky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模型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会计和过度自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识偏差”。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 提出了对行为金融影响最大的展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的代表学说。

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不断发生的异象引起了金融学界的关注,大量证据表明许多金融理论还不完美,再加上展望理论得到广泛认可和经验求证,行为金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5年,De Bondt & Thaler 发表《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从而引发行为金融研究的复兴,Thaler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Shiller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

投资者保护文献综述

投资者保护文献综述

182投资者保护文献综述白雅楠作者简介:白雅楠(1997-),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工商管理硕士,河南大学,研究方向:经济、财务管理。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摘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后,对投资者保护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从投资者保护产生的动因、理论的发展、评价指标的发展,以及对公司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关键词:投资者保护;理论发展;评价指标发展一、投资者保护产生的动因投资者保护一般被定义为法律对投资者的保障程度以及法律的有效实施程度。

一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公司的健康运营,如果公司有能力获得投资者的支持并获得资金,他们就可以通过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资金、信息、资源,为社会创造出最大化的财富及其他经济资源。

然而,企业能否获得来自投资者的资金,关键在于投资者本身是否相信企业的经营能力,是否愿意与企业共担资金风险,以获得未来的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委托代理理论是投资者保护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在大多数国家,股权集中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特殊结构之下,控股股东享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可能会超过其本身拥有的现金流所有权,从而就产生了一种两权分离,就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控制权利益侵占问题。

因为在大多数国家,中小股东利益被大股东侵占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投资者保护的发展必不可少。

二、投资者保护理论的发展(一)契约论契约论认为,只要和公司签订完美的契约,这份契约就足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所需要做的只是使契约能被完美执行而已。

Anderson (1988)认为,如果契约足够完善,执行契约的执法部门足够有效率,那么契约就可以替代法律保护投资者,法律并不是很需要。

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契约理论是完全建立在要求极为严格的“完美世界”的基础之上,还是一个无任何交易成本、不存在任何风险的世界,显然契约论属于理想情况,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条件往往是很难达到的。

投资行为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研究综述

投资行为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研究综述

投资行为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研究综述作者:梁莉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0期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批准号092400440057),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790007)阶段性成果[摘要] 投资行为是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理性的投资行为是股票市场风险分散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性条件。

因此,对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本市场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现代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象”引发人们对经典金融理论的质疑。

因此,以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为理论工具来分析投资者行为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投资者行为资本市场市场效率市场配置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投资者行为才能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的发展。

再者,由于各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数量、实力等方面相对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实的需要就使得国内外学者纷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上,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就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研究过程做个梳理。

一、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投资者行为和资本市场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是沿着金融学从现代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发展的过程展开。

首先,现代金融学发展对投资者行为和资本市场的探讨。

在这一阶段主要沿确定条件下投资者的行为研究到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者行为的模式研究演进。

确定条件下投资者的行为假定条件相对苛刻,投资者以最大化效用函数为最终投资目的,也就是,s.t.w max(u);而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者行为建立在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的基础上,用均值方差等数理工具来分析投资者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展开了研究。

1965年,Fama回顾了股价行为的己有文献,并指出有足够证据证明股价随机游走理论,在Samuelson(1965)和Harry Roberts(1967)的研究基础上,Fama(1970)最终确立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即资本市场有效是指无法利用信息来获取高于平均的回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者行为--理论总结和文献综述摘要:在行为金融学诞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金融理论一直没有重视投资者行为这个要素。

他们认为经济人士是完全理性的,但在现实的各种交易中,完全理性的假设经不住考验。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起来,考虑了投资者行为这一要素,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以揭示各种股市异象的动因。

本文详细介绍了关于投资者行为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对研究成果做出总结,然后展望了行为金融学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投资者行为;文献;股市异象0 引言2005、2006和2007年是我国证券市场迅猛发展的三年,在这三年中,深指和上指猛涨,普通投资者也变得无比乐观,以至于忽视这种激进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我国2007年的GDP的增长率为11.4%,仅仅高于前几年平均水平的9%,到了2008年,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中国股市会因中国举办奥运会而进一步发展,然而2008年股市暴跌,在短短的时间内,上证由6124点跌至1800点,深证则从19600点直泻入5720点,在四年的时间内我国股市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大批的投资者苦不堪言,许多投资者退出股市,很多拥有优良资产的企业丧失了最佳上市的机会,股市作为融资平台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类似于这样的股市异象几乎各国都上演过,1992年日本股市经历了大幅震荡,日本经济从此陷入长达20年的衰退。

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有名的并购非炙手可热的新经济宠儿美国在线和老牌媒体时代华纳莫属,当时被看作是天作之合,但2003年二者合并的公司亏损了990亿美元,相当于新西兰在2008年的GDP总值。

这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并认为与高管的非理性行为脱不了干系。

面对接连涌现的非理性投资现象和股市出现的大幅度的震荡,传统金融理论对此作出的解释越来越牵强,难以服众。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对象转向投资者,对投资者行为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很多重要结论,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1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行为金融学将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研究金融现象和行为,它关注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态度、感情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市场非有效性。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是:人们在做什么?怎样做?因为与传统金融学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不同,行为金融理论修正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并指出个体的心理因素使投资者无法以理性人的方式作出决策,投资者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至少是有限理性的,且投资者之间存在异质性。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有三种情绪和心态:(1)过度自信,也就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投资者总认为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优于大多数人。

(2)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一个群体中,人们相互传染,相互模仿,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人们逐渐失去理性。

这种从众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

(3)避害大于趋利,人们在对投资决策作出考量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如何获益。

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限套利理论和非理性行为模式,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前景理论、投资者认知和决策偏差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组合理论的相继出现,丰富了行为金融学理论。

2 国外学者对投资者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行为金融学是目前国际金融证券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同时也是最具有活力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之一。

早期对投资者心理行为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1936年,Keynes在其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大量运用了心理分析,提出用“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心理上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三大心理规律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供需不平衡矛盾,Keynes最早基于投资者“动物精神”提出股市“空中楼阁”理论和基于心理预期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

他强调心理预期在个体投资者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是心理因素。

1969年,Slovic发表了一篇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投资过程的文章。

1972年,Bauman和Slovic合作发表了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另一个开创性论文“人的行为判断之心理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详细分析了传统金融学关于风险的错误观念。

20世纪中后期,行为金融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Kahneman和Tversky在20世纪70年代共同完成了行为金融学的奠基性工作,他们将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学研究。

1974年,他们讨论了直接引致偏差,1979年讨论了景框依赖。

他们研究了投资模型基本假设与人类行为相冲突的三个方面:心理账户、风险态度和过度自信,并将观测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

1979年,他们在“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和分析”一文中,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非常著名的预期理论。

该理论批判了传统金融学所依赖的期望效用理论,作出贴近现实的假设,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年,他们还共同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投资者对收益和损失的风险态度差异,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前景理论中,他们用决策权代替主观概率,用价值函数取代了效用函数,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但是,当时正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学备受推崇的时候,人们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前提假设普遍倾向认同,认为基于个体的心理、情绪对金融进行研究是不科学的。

因此,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在那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入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

Thaler和De Bondt 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正式拉开了行为金融学飞速发展的序幕,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又一次兴起。

Thaler和De Bondt应用Tversky 和Kahneman提出的代表性启发概念分析市场定价,认为投资者对坏消息和好消息都反应过度,导致对过去收益较差的股票定价过低,对过去收益好的股票定价过高。

Statman和Hersh Shefrin(1985)应用Tversky和Kahneman提出的景框概念分析了损失实现现象(投资者倾向于过早的卖掉盈利的股票,过长的持有亏损的股票)。

Shiller在1981年和1990年研究了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投机泡沫、和人群中流行形态的关系等。

Delong等(1990,1991)给出了噪音交易者模型。

研究了噪音交易者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

认为理性的行为具有相似性,非理性的行为却各有特点。

噪音交易者的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有限理性交易者,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堪称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黄金时代。

1994年,Statman和Hersh Shefrin 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2000年他们又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这两大理论目前仍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3 国内学者对投资者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学者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外有关文献的介绍与综述。

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和综述方面:吴冲锋、宋军分析了现实市场中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违背的地方,并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分三过程;张亦春教授也介绍了行为金融学;但他从非传统金融理论的角度研究,还研究了中国股市的有效性;黄树青从新的层面上去认识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论证问题,并展望了其前景。

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股市市场反应的检验。

王怀方、张人骥、朱平芳(1998)通过修正的Debond&Thaler方法,基于上海股市1993年6月14日至1996年4月30日阶段的样本数据,检验的结果否定了过度反应假设,吴世农、沈艺峰(1999)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做了改进,并用新方法对过度反应现象在深圳股市是否存在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否定了原假设。

毕秋香、张永东和杨胜刚基于噪音交易理论,利用行为博弈和数据比较的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噪音过度的现象。

第二,对中国股票时间效应的检验,在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有很多,主要有顾岚、严太华、秦宛顺、李辉等人。

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我国股市存在比较明显的周五效应,沪深股市的超额收益率在周五比较突出。

第三,对中国股市方向效应和动量效应的检验。

主要有赵学军、王永宏(2001)基于1993年到2000年的有关数据,对中国股市的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施东辉(2001)利用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0年第三季度证券投资基金每季度发布的组合变动资料样本,研究了基金的动量(正反馈)交易策略,其实证结果认为:基金投资行为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动量交易倾向。

4 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关于行为金融学的前景,Shiller教授曾对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做过一个乐观的估计,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金融学将越来越不应该被当作金融学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分支,而会逐渐成为严肃的金融理论的中心支柱”。

但是就目前而言,行为金融学才刚刚起步,这种预言还为时尚早。

21世纪以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许多学者投入到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但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其自身仍存在很多不足,行为金融学还处在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行为金融学要在现代金融领域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必须建立新的基于行为的核心模型。

到目前为止,行为金融学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框架的核心资产定价模型,不能从理论和实证上充分说明现代金融学核心理论的有限性,不能使行为金融学获得广泛的认同,所以行为金融学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其距离一个成熟的学派还有相当的距离。

参考文献:[1]饶育蕾.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董梁.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六种非理性心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11):43-45.[4]周战强.行为金融理论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