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500字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一、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影响的表现由于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情感、偏好和信念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对人的认知过程和选择产生影响。
这就使非理性投资引入了资本市场。
这种非理性通常表现为羊群效应、过度自信、心理账户等行为或心理状态。
它们对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结果产生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一)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比喻人的從众心理。
资本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
资本市场羊群效应的存在使得投资者个体和集体投资理性程度大大降低,对于某个特定的事物做出同时买进或者卖出的决策。
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直接导致资本市场上买卖活动的大规模的不规范和不规则,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PPG,2005年10月成立,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现代物流技术等为一体,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当时的PPG一度被誉为服装业的戴尔,创造了轻公司的样板的商业神话,于是顶尖风投蜂拥而至。
2008年,VANCL(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模仿者出现了,市场竞争的结果使PPG失去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同时,诸如拖欠货款、货品质量投诉、官司缠身、高管流散围绕着PPG。
2009年末,法院执行裁定书宣告了PPG的泡沫破碎了。
PPG累计从TDF、JAFCO Asia、KPCB等多家知名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9处获得了近5000万美元的投资,彻底关门也意味着5,000万美金幻灭了。
从XPPG投资案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投资过程显现出典型的联合投资的羊群行为。
联合投资的财富效应受到市场巨大的挑战。
项目投资的风险并不因有顶级的VC/PE投入而改变,随大流式的跟投本身是存在风险的。
凯恩斯(1934)有过这样的评述: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某种莫名其妙的群体偏执,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整个市场。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研究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决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种非理性行为源于投资者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市场波动的加剧和投资效益的降低。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决策的直接影响1. 情绪波动: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往往源于投资者情绪的波动。
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容易出现恐慌或贪婪的情绪,导致投资决策失去理性。
例如,当股票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会导致他们盲目卖出股票,错过了市场反弹的机会。
2. 羊群效应:非理性行为还体现在投资者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跟风效应上。
当市场上出现大规模买入或卖出的行为时,其他投资者往往会盲目跟随,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这种羊群效应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并可能导致投资者集体失误。
3. 过度自信:非理性行为还体现在投资者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上。
一些投资者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过于自信地进行投资决策。
这种过度自信常常导致投资者犯下错误的判断,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决策的间接影响1. 非理性行为传导: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通过信息传导机制影响其他投资者的决策。
例如,当一些投资者出现了非理性行为,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上的传播往往会放大这种行为,进一步影响其他投资者的决策。
2. 市场效率下降: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还体现在市场效率的下降上。
当市场上存在较多的非理性投资者时,市场往往无法及时反应基本面的变化,导致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出现较大的偏离。
这不仅使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市场走势,同时也削弱了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
三、应对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1. 定期评估投资目标:投资者在投资前应定期评估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以避免过度冲动和非理性决策。
合理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抵御市场波动的诱惑。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在公司运作过程中,融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融资决策不仅关乎公司发展和壮大的方向,还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资金结构和融资成本。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融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非理性因素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1. 情绪和心理因素在融资决策中,公司管理人员的情绪和心理因素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压力等,可能导致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
当市场出现波动或者公司面临困难时,管理人员可能因害怕失败而偏离原定的融资计划,甚至做出草率的决策,导致公司融资成本增加、资金结构恶化等问题。
对市场的过度乐观也会影响融资决策。
公司管理人员可能高估市场的需求和资金供给,而过度倚重市场,忽视风险的存在。
这种非理性的乐观态度可能导致公司融资规模偏大、融资成本偏高,进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和文化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会对公司融资决策产生影响。
一些传统观念和文化习惯可能让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选择特定的融资方式,或者拒绝采用某些新型的融资方式。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公司错失一些更为适合的融资机会,影响公司的资金成本和融资效率。
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变量,如行业竞争程度、政策法规、市场预期等,也会影响管理人员的融资决策。
当市场预期较好时,管理人员可能更倾向于进行融资,而当市场预期不佳时,则可能收缩融资规模。
这种跟风式的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融资决策的不稳定性,增加公司未来的经营风险。
3. 信息和认知因素信息和认知因素也是影响融资决策的重要非理性因素。
管理人员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融资决策。
如果管理人员无法获取到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和融资信息,会影响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和对融资决策的把握。
管理人员对信息的认知偏差也会影响融资决策。
一些偏见和误解可能让管理人员对市场形势和融资机会做出错误判断,导致融资决策的不准确性和不稳定性。
4. 组织结构和政治因素组织结构和政治因素也会对公司融资决策产生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决策的影响市场决策涉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心理因素,其中非理性行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理性行为是指个体在决策时受情感、直觉和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而非完全理性地进行选择。
本文将从心理因素、投资决策以及市场价格形成等方面探讨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决策的影响。
一、心理因素对市场决策的影响人类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情感和认知偏差。
情感因素使得个体偏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或避免损失,而忽视了长期利益。
例如,在股市中,投资者倾向于追逐高涨的股票,从而产生过度乐观的预期,导致了市场的繁荣和短期波动。
另外,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市场决策。
人们倾向于过分自信和乐观,过度自信可能导致错误的预测和投资决策,而过度乐观则可能忽视风险并盲目投资。
二、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投资者常常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即盲从他人的决策而无视个体实际信息。
这种心理现象在股票市场中尤为突出。
投资者经常会追随所谓的“高手”,而忽视自身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产生群体性的误判。
同时,非理性投资者也受到媒体和市场噪音的影响。
媒体报道和市场谣言可以扭曲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导致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非理性性。
三、市场价格形成和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非理性行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理性投资者在考虑风险和回报时会均衡地权衡各种因素,而非理性投资者可能追逐短期趋势和情绪冲动,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引发买卖行为的频繁变化,使得市场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此外,非理性行为也可能导致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共同作用时,市场价格可能会远离其基本价值,形成违背基本面的市场泡沫,最终导致价格的崩溃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综上所述,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因素使得个体在决策中产生偏见和误判,非理性行为扭曲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和价格形成过程。
理解非理性行为对市场决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分析市场情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作者:马潇颖孙颖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08期[摘要] 近年来,新兴的行为财务学将管理者与投资者非理性纳入企业投资研究视野,有效弥补了理性人假设下传统理论的不足。
本文总结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从众行为、妒忌心理、规避损失和自我控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对规范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行为财务学企业投资管理者行为非理性行为理论上,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
但在现实中,公司的投资政策并非是程序化的决策。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有两类非理性行为会对公司资本配置及绩效产生影响,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妨碍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一是,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二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
其中,在公司内部,公司管理者往往因为自身的心理因素导致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使得他们背弃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造成公司投资行为的扭曲。
一、造成企业投资决策失误的管理者非理性行为1.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的作用。
过度自信的CEO们通常高估他们的投资项目的回报。
如果他们有充足的内部资金,在不受资本市场和公司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与最佳的投资规模相比,他们也会过度投资。
如果内部资金不足,他们不愿意在资本市场融资,因为他们感觉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投资项目就被搁置了。
2.从众行为。
个体受他人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有信息的行为称为从众行为。
大量证据表明,投资者经常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最终形成投资中的羊群效应。
声誉显著的企业,受到监管较多,公众关注度较高,其管理者为维持现有声誉具有较强的从众动机;由于模仿他人可以节约搜寻和加工信息的成本,因此管理者越是缺少信息,就越是容易模仿别人;为避免个人投资决策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与痛苦,管理者情愿选择与他人相同的策略,这样一旦投资失误, 可以从心理上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到底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投资决策

到底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投资决策——来自大宗商品市场的实证研究非理性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特别是在大宗商品市场中,投资者经常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羊群效应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基于实证研究,探讨非理性因素对大宗商品市场中投资决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非理性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
在大宗商品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受到情绪因素的驱使。
例如,投资者会因为焦虑、贪婪或恐惧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此外,个体的认知偏差也会导致投资者在信息处理、风险评估和决策制定过程中产生偏差。
最后,羊群效应指的是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影响,从而跟随他们的投资行为。
研究表明,非理性因素对大宗商品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情绪因素会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的过度反应。
例如,当市场情绪乐观时,投资者可能会过度买入,推高价格;而当市场情绪悲观时,投资者可能会过度卖出,导致价格下跌。
这种过度反应会导致市场波动加剧,并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个体的认知偏差也会影响投资决策。
在大宗商品市场中,投资者往往会过分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和消息面的利空消息,而忽视了长期趋势和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性。
这种偏差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此外,羊群效应在大宗商品市场中也普遍存在。
投资者往往会跟随其他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市场“智者”或“专家”的人。
这种跟随行为可能导致市场出现集体性的过度买入或卖出,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性,并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针对上述非理性因素对大宗商品市场中投资决策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其负面影响。
首先,投资者应该努力掌握市场的基本面知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市场的长期趋势和投资机会。
其次,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不受市场情绪和噪音消息的影响,避免过度买卖。
此外,投资者应该加强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避免被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所干扰。
经理人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郝颖、刘星等( 2005) 以 2001 年底前实
施经理人持股激励的公司作为过度自信考 察对象, 以经理人在任期内持股数量的变 化作为衡量经理人是否过度自信的指标, 对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过度自信的现实表 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 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一是在实施股 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经理 人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 二是同适度自信 行为相比,经理人过度自信行为与投资水平 显著正相关; 三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 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经理人在公 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 的过度投资行为。显然, 配置效率低下的投 资 更 有 可 能 失 败 。目 前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经 理 人 持股比率的偏低和股权激励外部市场条件 的 缺损( 王艳 等 , 2005; 郑 长 德 , 2001) ,使 得 通过激励经理人提高企业业绩并传导于股 票价格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因而我国上市 公司的股权激励更多的是对过去业绩的奖 励,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期权。经理人增 加其持股数量可能并非源于经理相信自己 有能力提高公司未来的业绩而自愿购入, 而 是作为一种经理层“人人有份”的福利( 或奖 励) 被动增加的持股。
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是扩大生产规 模 、降 低 经 营 风 险 、获 取 投 资 收 益 、提 升 竞 争优势, 但如果投资项目明显没有达到预 期财务指标, 新增设备大比例或几乎完全 闲置, 则可以认为企业遭遇投资失败。企业 投资失败具体表现为: 项目投资后出现巨 额亏损; 从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投资, 严重 影响了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因资 金 、技术、配 套等 问题 使项 目 迟 迟 无 法 竣 工 投产, 形成“胡子工程”。投资失败的后果极 为严重, 一些学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 投资 失败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如, 宋夏云 ( 2006) 在深入分析 了我 国第 一家退 市公 司 “水 仙电器 ”后, 得 出结 论: 投 资 战 略 失 败 是 导 致 其 退 市 的 主 要 原 因 ;“ 秦 池 ”、“ 飞 龙 ”、 “三 株”等 一些 新兴 企业的 管 理 者 在 企 业 失 败后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诉诸“投资失败” ( 钟朋荣, 1999) 。
非理性行为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经济决策的影响1500字在经济学领域中,人们往往假设个体是理性的,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决策过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受到情感、偏见和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导致非理性的行为。
这些非理性行为对经济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挑战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和预测。
首先,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投资是指投入资金或其他资源以期获得未来收益的行为。
在理性经济学中,人们会根据预期收益和风险来进行投资决策。
然而,非理性因素常常让人们做出与理性假设相悖的决策。
例如,人们可能被情绪驱动而进行盲目追涨杀跌,忽视了基本面的分析和风险评估。
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投资组合的不合理配置,从而对个体和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非理性行为对消费决策也有重要影响。
消费是指购买、使用和消耗产品和服务的行为。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会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消费决策。
然而,心理因素和行为偏见经常导致人们做出违背理性决策的选择。
例如,人们可能被营销手段中的情感诱导而进行非理性消费,购买无意义的奢侈品或在促销活动中频繁消费。
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个人财务不稳定和浪费资源。
此外,非理性行为还对市场交易和价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市场交易是指买方和卖方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商品或资产交换。
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具有充分信息和理性决策能力。
然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非理性行为往往导致市场的异常波动和价格的失真。
例如,投资者的情绪和群体行为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引发投机泡沫和崩盘风险。
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损害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最后,非理性行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决策和干预通常基于理性决策模型和效用最大化原则。
然而,心理因素和行为偏见可能影响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并导致政策的偏离和失效。
例如,政策制定者可能受到与选民的情感共鸣和声望追求的驱动,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和长期利益。
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经济政策的不合理和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非理性行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的影响方面,张朕玺(2011)基于获取并分析数据的条件下,阐述了各种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程度大小,针对数据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将投资者分为消极类、激进类和专业类。李善民和毛丹平(2011)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关于个人理财行为方面的投资决策概念模型,并提出了11个影响居民个人在理财产品购买过程中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然后构建了关于个人理财行为方面的分析模型。余雨桢(2014)从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观点出发,分析当下个人投资决策特点及影响因素,建议投资者提升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掌握更多有益理性投资的信息和数据,在决策过程中尽量减少主观原因带来的行为偏差。余丽霞(2017)在对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深度分析了投资者个人的非理性行为影响其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决策情况及影响程度大小。为了深入了解个人理财决策影响因素,李心丹等(2002>通过个人行为的心理实验、投资行为问卷调查及基于个人交易账户数据的实证检验等研究工作,分析居民投资行为上存在代表性启发式偏差、易得性启发式偏差、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偏差、过度自信、羊群效应、损失厌恶等非理性行为。李冬霞(2011)认为个人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如过度自信、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等常见的、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并对投资者存在的非理性行为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刘国和冯俊文(2015)认为投资者之所以会产生羊群效应,主要是因为个人在收集和寻找理财投资有益信息及知识时,耗费物力和人力成本过高,而跟随他人可以为投资者节约时间成本,从而减少了其信息搜寻的费用。郝旭光(2016)考察不同类型群体的非理性特征后,分析损失厌恶、代表性偏差、处置效应、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及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偏差等非理性行为特征对投资者的影响。
系 别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题 目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1.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包括目前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居民个人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广泛存在非理性行为。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市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处理。完全理性的投资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很少集中于行为金融学方面。但是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往往不可能像理性经济人那样保持“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即投资者难以获取市场上所有关于投资的信息,且难以准确区分出哪些是有益于投资者理财决策的信息,哪些是阻碍投资者做出理性判断的信息。投资者受自身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会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问题,由此可知,人们始终保持理性的行为来进行理财投资是不可能的,该假设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成立,而且尽管人们有能力获得理财产品的内部信息,但是在信息分析辨别的过程中,诸如过度自信、羊群效应、证实性偏差、损失厌恶、后悔厌恶等个人非理性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掉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消费者做出的投资判断存在偏差,投资风险过高。投资者在理财产品繁荣时抢购或萧条时谨慎观望,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该行为往往会对理财产品的价格信息和收益走势信息与环境等复杂因素进行思考和认知;从非理性的角度考虑,该行为可能是投资者放弃理性思考,盲目跟从市场走势的行为结果。总的来看,理财投资决策过程背后蕴含着谨慎、恐慌和兴奋的非理性行为,进而改变选择偏好和效用期望值,同时驱使投资者坚持或放弃思考与认知,现代经济学曾用羊群效应、从众效应等范畴来描述此类非理性行为,而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曾利用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如确定性效应、锚定效应等概念来解释上述现象,来说明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3]祁怀锦,曹修琴,刘艳霞.数字经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视角[J].改革,2020(04):50-64.
[4]唐也然,龙文,石勇.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动量效应产生的原因吗?——来自互联网金融论坛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20(04):62-70.
[5]丁帅骊. 管理层非理性行为对并购溢价的影响及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9.DOI:10.27766/ki.gzjcj.2019.000094.
[6]乔雅琳.非理性行为对于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J].纳税,2019,13(29):216.
[7]赵婉鹛,叶春明.Hotelling模型下不同势力零售商的非理性行为影响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20,25(03):110-116+136.DOI:10.19495/ki.1007-5429.2020.03.014.
(二)个人信托投资者方面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参考文献目录
[1]杨超,杨纯吉,尹涵.非理性行为视角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4):123-125.
[2]王玮,李艺敏.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民众身心症状与非理性行为的调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3):15-19.DOI:10.15991/ki.411028.2020.03.003.
[8]秦柱秀.小学生家长报读校外培训班的非理性行为类型、成因及矫正建议[J].广西教育,2019(37):4-5+21.
[9]张硕.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股市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16):44-45.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6.044.
一、引言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三、非理性行为对个人a股散户投资决策影响机理分析
(一)个人特征影响机理的分析
(二)非理性行为影响机理的分析
(三)非理性行为指标释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非理性行为对个人信托投资决策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非理性行为对个人信托投资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五、对策与建议
(一)金融机构方面
因此,居民个人非理性行为对理财产品的良好发展和居民的投资收益增加既有积极作用,有时也存在消极作用,所以以a股散户投资者为例的非理性行为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关于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最早提出非理性问题,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贝克尔完善了经济非理性问题,并使得相关理论体系较为完备。Tversky A和Kahneman D (1973)率先将心理学的认知偏差概念引入金融学的个体非理性行为实验中,并且指出人们在面临获得时不愿冒风险和面对失去时容易冒险,且人们在面对损失与获得时,损失的痛苦感要远大于获得的快乐感等理论;而Herbert A. Simon (1997)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人们的行为理性是在已经给定的环境范围内的行为理性,人们的心理机制方面作用决定了其行为是有限理性的,即人们在决策时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继而产生非理性行为理论。Simon 认为,关于个人行为理性方面有两种较为极端现象,一是认为人们的所有认知活动都由个人情感控制,二是在经济人假设中赋予了人们绝对的、完全的理性。Simon还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永久性收入和马科维茨投资组合角度,提出“有限理性”观点,即人们的投资决策行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其后的行为经济学家运用调查问卷、心理学实验、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等方法手段研究了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10]许晶.非理性状态下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6):92-94.
[11]兰俊美,郝旭光,卢苏.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06):16-33.DOI:10.13502/ki.issn1000-7636.2019.06.002.
2.国内研究
国内将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引入金融学较晚一些,对非理性行为产生机理研究较少,更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居民的内在心理因素来实现的,李冬霞(2011)提出了在金融市场中居民个人的金融行为,即投资决策行为,并指出认知心理和个人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由此产生非理性行为;根据认知心理学对人们认知行为的剖析,常玉苗(2008)指出了投资行为偏差是产生非理性行为的根源;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非理性行为时,邓芳艳(2014)研究居民家庭理财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时界定了非理性行为的内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构建模型时,陈庭强和王冀宁(2011)实证探讨了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内在作用机制。方建武等(2011)从行为金融视角出发,分析商业银行个人有限理性行为影响其理财投资决策情况。
[12]蒋梦杰. 多空策略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D].厦门大学,2019.DOI:10.27424/ki.gxmdu.2019.0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