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阅读答案及诗意翻译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阅读答案及诗意翻译赏析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②家花满蹊③,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④戏蝶时时舞,自在娇⑤莺恰恰⑥啼。
【注释】①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②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③蹊:小路。
④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⑤娇:可爱的。
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⑥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娇媚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阅读训练及答案】(1)“蹊”、“娇”在诗中是什么意思?(2)“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呼应了上句中的哪个字?(满)(3)三、四两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被万紫千红的花儿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内心欢愉。
)(4)字面上是“戏蝶时时舞”、“莺恰恰啼”,其实真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寓情于景或移情于物)(5)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答:满压(6)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答: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江畔独步寻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在⼀个春光明媚的⽇⼦,诗⼈独⾃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景象。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江畔独步寻花》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江畔独步寻花》原⽂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江畔:江边。
杜甫(712—770年):唐代诗⼈。
黄四娘:杜甫写这⾸诗时的村邻。
蹊:⼩路。
压枝低:花开得多,分量重,把花枝都压弯了。
流连:因为喜欢⽽不愿离去。
娇莺:可爱的黄莺。
译⽂: 黄四娘家花⼉茂盛把⼩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由⾃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篇⼆】⼩学三年级语⽂《江畔独步寻花》教案 ⼀、教学⽬标: 1、引导学⽣展开想象,了解古诗内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理解“蹊”、“留连”、“戏”、“娇”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诗。
3、感受春天的美丽和⽣机,领悟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义。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在娇莺恰恰啼。
”根据古诗想象出景象,领悟意境。
三、教学准备:录⾳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导⼊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成语? 2、是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五彩动⼈的季节,它的优美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师就要和⼤家⼀起去欣赏春⾊,学习我们伟⼤的诗⼈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同学们,有兴趣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3、齐读课题。
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呢? 4、请学⽣解题。
(在江边独⾃⼀⼈⼀边散步,⼀边赏花。
) 5、师⽣交流有关诗⼈的资料。
杜甫,字⼦美。
他是我国古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和李⽩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峰。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译文、赏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译文、赏析不分版本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译文、赏析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开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阔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详见第五册“江南逢李龟年〞〕[注释] 江畔:江边。
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蹊(xī):小路。
压枝低:因为花开得很多,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
戏蝶:蝴蝶飞舞,好似在游戏。
时时:常常。
自在:自由安闲,不受拘束。
娇莺:娇美的黄莺。
娇:可爱的。
恰恰:恰巧碰上。
这里形容黄莺啼叫悦耳和谐的声音。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译诗]黄四娘家百花盛开遮蔽了园中的小蹊,千朵万朵沉甸甸的已把枝头压得很低。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

《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诗作,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其中一首的原文和译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先来说说原文里的意思哈。
“黄四娘家花满蹊”,这一句一上来就给咱们描绘了一个特别美的画面,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想象一下,那花多得都把小路给占满了,这得是多壮观的场景呀!“千朵万朵压枝低”,这花可不是一般的多,成千上万朵呀,把树枝都压得低低的。
那沉甸甸的花枝,仿佛在跟咱们诉说着花朵们的热闹和繁盛。
“留连戏蝶时时舞”,那些蝴蝶在花丛中流连忘返,不停地飞舞着。
我想起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群蝴蝶在花丛间穿梭,它们的翅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五彩的光,一会儿停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就跟诗里说的一样,真是美极了!“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的黄莺欢快地啼叫着。
那清脆的啼叫声,就像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美妙乐章。
咱们再来说说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听。
这首诗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把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满蹊的鲜花、飞舞的蝴蝶和啼叫的黄莺。
我还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去郊外踏青。
那漫山遍野的花,就跟杜甫诗里写的似的,各种各样的颜色,红的、粉的、黄的、紫的,一片连着一片。
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我当时就被那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仙境之中。
杜甫通过这首诗,把春天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绚丽多彩。
怎么样,通过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是不是也让你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古诗原文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古诗原文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文解释】1、黄四娘家的花儿拥满了小径,一团团一簇簇压弯了枝条。
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在的黄莺不时发出婉转的鸣叫。
2、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嬉戏彩蝶在花间恋恋不舍不停地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发出恰恰的啼叫声。
【词语解释】蹊:小路。
恰恰:频频,不断。
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蹊(xī):小路。
娇:可爱的。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名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①黄四娘:唐代尊称妇女为娘子。
②蹊:小路。
这两句是说,去黄四娘家的路上,满是鲜花;花色秾丽,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景色历历在目,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诗文赏析】春意盎然,风光无限,流连在花丛中的诗人被眼前的繁花与彩蝶深深陶醉了。
诗人在饱受离乱之苦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安居之所,又恰逢这春光美景,怎能不为之心旷神怡呢?全诗色彩绚丽,描绘刻画细腻生动。
声韵及用字遣词不拘常法,尤其是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更为巧妙,充分表达了看花人陶醉于美景中的惊喜之情。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唐诗鉴赏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唐诗鉴赏【原文】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②独步:独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白话译文】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赏析】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
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
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
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
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
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
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
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
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
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
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
“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译文] 桃花丛聚着盛开,任人观赏,只是主人已经不在了;请问赏花人,你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喜爱浅红的桃花?[出自]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塔: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译文1:黄师塔前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美丽的春光让人感觉十分疲惫,想靠着春风入眠。
江边有一簇已经盛开的无人欣赏的桃花,我到底喜欢深红色的花朵呢,还是喜欢浅红色的花朵?译文2: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游春。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
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
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
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
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
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江畔独步寻花》全文及解析

《江畔独步寻花》全文及解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组诗作品,共有七首。
这组诗展现了诗人在江畔漫步寻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这首诗开篇就写出诗人被江畔繁花所“恼”,心中的烦闷无处诉说,只能有些癫狂之态。
他想去寻找南边爱喝酒的邻居一同畅饮,结果去了才发现,邻居已经外出饮酒多日,床榻空留。
诗中通过“恼”字和“颠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繁花时那种复杂的心情,既有被美景触动的欣喜,又有无人共赏的孤独。
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边的繁花密集,花蕊纷乱,诗人行走在其间,脚步歪斜,心中竟生出了对春天的惧怕。
然而,好在还能作诗饮酒,暂且不必去为白发苍苍的自己忧愁。
这里的“畏春”并非真的畏惧春天,而是对时光流逝、年华渐老的感慨。
但诗人又以诗酒自我宽慰,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
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在深深的江畔,幽静的竹林旁,稀稀落落的住着两三户人家。
那些盛开的红花与白花交相辉映,热闹非凡。
诗人觉得要报答这美好的春光,应当以美酒相伴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此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江畔春景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珍惜和享受。
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向东遥望少城,那里繁花如烟,百花簇拥的高楼更是让人怜爱。
诗人不禁想到,谁能带着美酒,摆开金杯,唤来佳人在华美的筵席上起舞呢?这里充满了对美好场景的想象和向往,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繁华生活的憧憬。
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春光让人慵懒困倦,在微风中轻轻倚靠。
一簇无主的桃花盛开着,让人不知是喜爱深红的还是浅红的。
诗人在春风中欣赏着这无人照管却依然灿烂的桃花,展现出对自然之美的纯粹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原文及译文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桃花丛聚着盛开,任人观赏,只是主人已经不在了;请问赏花人,你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喜爱浅红的桃花?
[出自]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塔: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译文1:
黄师塔前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美丽的春光让人感觉十分疲惫,想靠着春风入眠。
江边有一簇已经盛开的无人欣赏的桃花,我到底喜欢深红色的花朵呢,还是喜欢浅红色的花朵?
译文2: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春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我倚仗着暖洋洋的春风游春。
桃花一丛一丛地盛开着,仿佛是没有主人,你究竟是喜爱深红的桃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
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
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
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
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
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
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
风,以寄雅怀。
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
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
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
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
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
“可爱深红爱浅红”句,
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肯綮。
明王嗣奭也说:“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
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
"(《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
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
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
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
稠花乱蕊畏(一作裹)江滨,行步欹危实(一作独)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