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郴州旅舍

合集下载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词的下片,侧重写情。作者被放逐在偏远的地方,没有因远方来信而稍感宽慰,反而勾起了他的辛酸。他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驿[yì]即驿站,古时大路上的交通站,是供来往官员和信使休息、换马的地方。“尺素”是用来写信的尺许长的白绢。“砌”是把砖石垒起来的意思。南朝宋人陆凯曾托传送公文的驿使给友人范晔寄去梅花和书信。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秦观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友人书信的慰问,使文字显得很丰满;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他因此而加深的痛苦比作垒砌成多得数不清层次的传石,使抽象的感情转化成了可以感触的形象。
他四十八岁时,被撤职流放到郴[chēn]州(在今湖南省郴县)。这首词寄居的客舍向外望去。看到的只是一片朦胧。漫天的雾气遮掩住周围的楼阁,暗淡的月光,使河边的渡口(津渡)也变得模糊难认了。至于那个被晋朝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的乐土,他费尽了眼力(望断),怎么也看不到。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桃源呢?一来,据说这个世外桃源就在武陵郡,它和郴州同属于今天的湖南省,寻找桃源出于地理上的联想。二来,据说那个世外桃源是秦朝的老百姓由于不满社会动乱而找到的避难的地方,那里没有暴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作者寻找桃源,表明他向往那个理想的乐土,也就透露了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作者在词的头三句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迷茫的、使人希图逃避的环境。
接下去,作者告诉我们,他身边既无亲人又无好友,这时的季节虽已到了春天,但天气并未转暖,阵阵逼人的寒气使他难以出屋,他只得只身闷居在异乡孤单单的客舍里:在夕阳残照的暮色之中,偏偏不断传来杜鹃鸟那好似叫人“不如归去”的凄惨的叫声。此情此景,使他感到今人窒息的苦闷。“可堪”,是哪里受得住的意思。“可堪”二字突出了他这种难以忍受的心情,并且把以上景色涂上了浓重的凄苦的感情色彩。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赏析一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诗词赏析: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诗词赏析: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诗词赏析: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踏莎行.郴州旅舍翻译、解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翻译、解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创作背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2。

桃源望断无寻处3。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4。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5。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6?【注释】1.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少游绍圣二年(1096)自处州削秩徙郴州,明年春作此词于旅舍。

2.津渡:渡口。

此句“迷”字与上句“失”字互文见义。

3.桃源:语本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西),宋乾德中置桃源县,以其地有桃花源而得名。

此句写避世仙境之不可得,并非实指。

4.可堪:那堪,犹今语怎么受得了。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李商隐《春日寄怀》诗:‘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可堪,那堪也。

”杜鹃:即子规鸟。

李时珍《本草纲目》:“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

”五代·张泌《浣溪沙》:“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

”似用其意。

5.驿寄梅花:《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人寄书信以鲤鱼形为木函。

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6.郴江句:郴江,即郴水。

《读史方舆纪要》谓“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岭山,北流经北……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

”幸自:《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幸,犹本也,正也。

……幸自,本自也。

”“为谁”句:语本唐·杜审言《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及戴叔伦《湘南即事》诗:“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按湘水在湖南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称潇湘。

【译文】楼台在雾气中失落,渡口的水波与月色融合。

何处是我所向往的桃源?已经无处可以寻着。

可叹一座孤独的客舍,锁闭了春寒的寂寞,杜鹃声声啼叫,一抹斜阳将暮色勾勒。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诗词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孤亭春寒,夕阳杜鹃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陈强很幸运地绕过了陈山,为他下了潇湘。

秦观,这位北宋词坛上有名的“阳光暖男”,曾经写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动人心弦的爱情,也写过“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样优美的风景。

也许你和我一样,我们都特别希望,秦观在爱情里一直就是最温暖的模样,那样才更符合我们对多情才子形象的期待。

可是,事实上,对于秦观的一生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首《踏莎行》就是秦观写于人生从得意到失意的跌落时期。

国学大师王国维甚至说,秦少游的词境最为“凄婉”,可到《踏莎行》一词却变而为“凄厉”矣。

一个人的情感为何会从“凄婉”变而为“凄厉”,这种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还是让我们先从词作开始解读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起首就营造了一派凄迷怅惘的意境:在浓厚的烟雾笼罩下,楼台被隐没在雾气中。

津渡,本来是指渡口,但联系后一句的“桃源望断无寻处”,那么,这里的津渡应该并不是实指,而是指通向桃花源的渡口。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来只是一个虚构的意象,不过很多人认为其原型就是现在湖南常德的桃花源。

秦观既然被贬到湖南,联想到常德的桃花源也是情理当中的事。

既然“津渡”是虚景,那么“楼台”也未必是实景了。

“楼台”应该是高耸挺拔、华贵富丽的地方。

在这里,“楼台”和“津渡”很可能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楼台象征入世的庙堂,津渡象征出世的桃花源,实际上是在朝和在野的区别。

接连被贬谪,秦观在殿上大显身手的野心已经破灭。

当他内心失意,努力寻找陶渊明那样的桃源净土时,昏黄的月光下看不到通往桃源的渡口。

宁静无争议的桃花源在哪里?Word真的是无处可进,无处可退,进退两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紧接着的两句就从内心的“虚景”转向了眼前的实景。

踏莎行秦观背景

踏莎行秦观背景

踏莎行秦观背景踏莎行秦观背景引导语: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下面是有关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

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踏莎行赏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朝代:宋代作者:秦观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赏析: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郴州旅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词句、分析意象等方法,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贬谪之后愁苦、孤独以及不满的心境。
2、了解掌握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化用典故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词句、分析意象等方法,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贬谪之后愁苦、孤独以及不满的心境。
以自主学习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品味词句,分析意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手法小结
结合刚才的品读,请梳理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讨论梳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用典
作业布置
读完本词,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教学与作业的目标贯通。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教学准备
根据学情,设计预学单。
根据预学单要求完成预习作业。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初步理解词的内容及写作背景,为鉴赏本词做准备。
课文导入
直接导入,请全班朗读。
学生齐读。
学生质疑
PPT展示质疑问题。
思考
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请从词中找出一个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
回答:“恨”。
以“恨”为突破口,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为具体鉴赏作铺垫。
具体品读
作者有哪些“恨”?①Hale Waihona Puke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③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提问:收到朋友来自远方的问候为什么会“砌成此恨无重数”呢?
意象:梅花、尺素
炼字:砌
答案预设:
梅花、尺素: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喻指书信,词人身为贬谪之人,每一封来信都是激起痛苦的引子。(化用典故)
砌:“砌”为“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在词人心中筑起离恨的高墙。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
学生思考回答。(提示结合写作背景理解)
答案预设:
理解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
理解二:“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
理解三:“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提问: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学生讨论分析:
意象:雾、月、楼台、津渡、桃源
炼字:失、迷、望断
答案预设: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象征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楼台、津渡: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桃源: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化虚为实)
失、迷:使动用法,既准确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确切地烘托作者凄迷、失落的情绪。
孤:孤独,写出旅馆地处偏僻,突出词人贬谪客居他乡的孤独愁苦之状。
闭:门虽设却长关,身处孤馆不与人往来,想把引起愁思的春寒,杜鹃声、斜阳暮阻挡在外,锁住了孤寂的心灵,却锁不住外界的侵扰,闭写出孤馆内凝聚的冷寂气氛,衬托了作者的郁闷心境。
寒:不仅是生理上的寒冷,更是心理上的寒冷。
暮:不止说一日之暮,还指春暮,尤其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情景交融)
望断:望穿,描摹词人久伫苦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情景交融)
意象:杜鹃、斜阳
炼字:孤、闭、寒、暮、堪
答案预设:
杜鹃:杜鹃悲鸣,叫声凄厉,体现词人的凄清之感,催人不如归去,勾起词人的思乡之情。
斜阳:斜阳西沉,给人以惨淡凄凉、漂泊沧桑之感。(化实为虚)
可堪:作者难以忍受的孤寂凄清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