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翻译

中考文言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翻译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考文言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踏莎行
作者:秦观
郴州旅舍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踏莎行·雾失楼台》朝代:宋代作者: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赏: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综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

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郴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yì)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qì)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chēn)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驿寄梅花: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这里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赏析: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639宋词三百首,高中古诗,婉约,孤独,思念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展开阅读全文∨赏析一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展开阅读全文∨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展开阅读全文∨赏析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展开阅读全文∨秦观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译文鉴赏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译文鉴赏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译文|鉴赏《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而下面是小编整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朝代:宋代作者:秦观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赏析: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大全5篇)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大全5篇)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大全5篇)第一篇:《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踏莎行秦观【教学目标】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

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

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1)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

神宗元丰四年(1081)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

秦观《踏莎行》原文和翻译译文

秦观《踏莎行》原文和翻译译文

秦观《踏莎行》原文和翻译译文1、秦观《踏莎行》原文和翻译译文秦观《踏莎行》原文和翻译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译文: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2、秦观《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秦观《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秦观《淮海集》原文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1]。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2])山中去。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秦观
【教学目标】
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

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

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
(1)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

神宗元丰四年(1081)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

终于在神宗元丰八年(1084)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2)政途不顺: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旧两党激烈的争斗,由政见的不合,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之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

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今属湖南),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3)以诗言志: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苦楚,千般哀怨,满怀惆怅、悲愤交加,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

四、诵读这首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指导:1、找出韵脚 2、注意重音 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读懂这首词。

1、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词义。

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讨论。

如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郴州旅舍)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2、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形容词。

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3、这首词的意象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楼台:心中向往的境界。

津渡: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

桃源: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杜鹃:表示春暮;暗含归乡之意。

斜阳:不止说一日之暮,还指春暮,尤其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

原因:符合其贬谪之人的身份,收到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

六、鉴赏这首词。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1)“雾”、“月”是指什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2)“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使动用法,使…失,使…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3)“楼台”“津渡”喻指什么?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4)“桃源”指什么?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桃源”是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是“望断无寻处”。

“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望断”表达了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5)此三句所营造的境界,所描绘的画面:夜雾凄迷、月色朦胧的画面,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境界。

(6)此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仗,用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的夕阳将暮。

(1)一个“闭”字用得妙,它有怎样含义,请指出?
明确:
a.包围驿馆被春寒包围,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b.锁住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2)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你是如何认为的?
夕阳在渐渐西沉
人生在慢慢耗费
理想在缓缓磨灭
痛苦在时时滋长
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

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开始暮色。

“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其实正是这种重复,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的心理感受。

小结: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楼台、津渡、桃源为虚写,孤馆、斜阳为实写,使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词人贬谪郴州所望茫茫和居所环境的寂寞凄冷,景中含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

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1)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2)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

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
(3)“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堆叠”之意。

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

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含义。

文中有两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请联系这首词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说明。

a.“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b.“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c.“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

”(如柳永《八声甘州》“何事苦淹留”的发问)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

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仿佛都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在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小结: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化用典故,情中带景,写少游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

词人最终穿越“雾失”“月迷”……
七、教师小结:
《踏莎行·雾失楼台》是秦观的代表作,据说苏轼特别喜欢词中的“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曾把它书写在随身携带的折扇上。

当苏轼惊闻秦观逝世的噩耗,他失声痛哭,在折扇上挥笔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题跋。

八、再次诵读这首词。

九、作业:背诵并能够默写这首词。

附:板书设计
踏莎行
上阕:写景融情寂寞清冷的环境。

下阕:记叙注情远谪的怨恨和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