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课文

我的空中楼阁
哎呀妈呀,说起我那空中楼阁,那可真是老带劲了!你瞅瞅,就在那半山腰上,跟个仙儿似的飘着,每次回去都得爬个小坡儿,累得我这老腰直哼哼,但一想到那景儿,嘿,值了!
那房子啊,不大不小,刚好够我这小身板折腾。
一到晚上,
月亮跟个大银盘子似的挂在天上,星星点点,跟撒了把芝麻似的。
我站在小阳台上,凉风嗖嗖地吹,那感觉,别提多美了!有时候,我还整点小酒,对着月亮来一口,那感觉,就像是跟嫦娥姐姐喝
交杯酒似的,美滋滋的。
邻居们都说我这地方选得好,空气清新得跟刚洗过澡似的,
连呼吸都透着股甜味儿。
我得意洋洋地说:“那是,咱这可是正宗
的‘氧吧’,纯天然,无污染,比那城里的雾霾天儿强多了!”
不过呢,这空中楼阁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比如说买菜吧,得
下山走好远,但这也算锻炼身体了不是?还有啊,一到冬天,那
风跟小刀子似的,刮得人脸生疼,但咱有暖气啊,一进屋,暖洋
洋的,跟春天似的。
最让我得意的是,我这楼阁还有个秘密基地——阁楼。
上面
堆满了我的宝贝,什么书啊,画儿啊,还有我自己做的小手工,
都是我这些年的心血。
有时候,我就躲上面,听听歌,写写东西,感觉自己就像个隐士似的,老有范儿了!
总而言之,我这空中楼阁啊,虽然不大,但在我心里,那就
是我的小天堂,我的避风港。
每次回来,都觉得心里踏实,舒坦!。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一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
结合教学大纲、本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1mi\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3、体会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怀。
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散文语言的鉴赏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有它特有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或者揭示一个道理等等。
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
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这也是本文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就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迷恋之情。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1、诵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散文的语言美,理解它的内容,体会它的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2、探讨法: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采用了探讨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
通过提问的方式。
2、对于本文的作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3、检查预习。
提出问题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二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这是一首具有自传色彩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儿时被寄养在乳母家的回忆,展开了对情似母亲的乳母——大堰河的追忆。
本诗运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回环往复的突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充满了韵律美。
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

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作品,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
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
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的空中楼阁

品味文中的“绘画美”(之一)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 眉黛, 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 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 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 山上有了小屋, 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风帆,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飞雁,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 纯的底色上一上灵动的色彩, 纯的底色上一上灵动的色彩,是山川 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 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
小屋、 花园、园中小路、 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 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
立足小屋之外
(定景换点) 定景换点)
山上
山下 山下
立足于小屋
(定点换景) 定点换景)
空气光线
云 霞
山路 花园
《我的空中楼阁》结构图 我的空中楼阁》
人格化的描写展现了小屋与树的 关系,亲切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品味文中的“绘画美” 之三) 品味文中的“绘画美” (之三)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 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 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的屋 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 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 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 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 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 翩然。 翩然。
作者情感
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 热爱自然, 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
(也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已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 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 唤!
《我的空中楼阁》的体裁

《我的空中楼阁》的体裁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散文,其体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自由:散文是一种表达自由的文体,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李乐薇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将小屋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2、形散神聚:散文的形散神聚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在《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通过描述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虽然文章中没有明确的主题和线索,但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将文章的主题凝聚在“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上。
3、语言优美:散文的语言优美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在《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将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描绘得如诗如画。
同时,作者还通过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富有意境:散文的意境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在《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通过描述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创造了一种幽静、清新、自然的意境。
这种意境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还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其体裁特点主要体现在表达自由、形散神聚、语言优美和富有意境等方面。
我的空中楼阁

练习 1.在括号里填写数量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 )
活泼翘起的屋檐,(
瓦。( 窗。 A.一个 B.一角 一行 一排
)整齐的图案式的屋
)白,那是 一片 一点
)蓝,那是墙;( 一点 一点
C.一角
D.一个
一排
一行
一片
一片
一片
一点
思
考
空中楼阁是作者的想象描绘,还是确有
《 我的空中楼阁》寄寓了作者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样的理想?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小屋及周围环 境的描写,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 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 大自然之中,表现作者对自然的 追求,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小
结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 “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 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实) 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 “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对大 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虚)
李乐薇
解题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
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
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 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 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 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
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
朗读1-8段
画面 小屋和山 观察角度 山外远看 小屋特点 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 静、小巧 倒装 对比
山上近看
小屋和树 山下远看
含蓄、有 风度 轻灵自由
拟人
拟物
朗读9-15段
空间 有限和无限 月下小屋 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虽不养鸟,每天却又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揣摩作者摄 像般变换镜头的 写作手法。
写景犹如摄像,讲究观察点 (机位)、角度(俯仰正侧)、 景别(远近特写)和观察者的运 动(镜头的推拉摇移)。参照上 述四个要素,思考一下本文是如 何从多个角度写小屋的。
思考
立足小屋之外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 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 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 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 纯的底色上一上灵动的色彩,是山川 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小屋的 亲切、珍爱与赞赏之情。
品味文中的“绘画美”
(之二)
关于“房子”
经典情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 • • • • • • • • • • • • • 》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 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 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 一点情调。
静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 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 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 一点情调。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 楼阁抒写 人对自然 景物的感 受——热 爱自然
课后作业
1.完成《习题册》本课练习。 2.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很平 常的事物,怎样才能化平常为瑰丽呢?除了《我的 空中楼阁》做了回答外,我国唐朝的刘禹锡也用其 名作《陋室铭》做了绝妙的回答。请借鉴这些作品 寓情于物的写法,为自家的小屋或自己的房间,写 一篇200字左右的生活札记。
景物 小屋与山 小屋与树 (近看)
特点 小屋点缀了山 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有了 绿的背景
感情 小屋使山富有生气和情调 有活力,有精神,使小屋含蓄而 有风度
寓情于景 我的小屋 描写真实 的自然景 物
小屋与树 (远观)
小屋的领土 与领空 小屋的围墙
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 姿态翩然
有限的领土和无限的领空, 袖珍的花园和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无 形的围墙展示着大自然 空气清新,光线明亮,充满 柔静与宁谧 山路和山坡,便于“我”行 走 白天清晰,夜晚朦胧 室外的鸟语和门外的巨画, 富有生气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
1
领悟人是自然之子的真谛。
2
鉴赏课文描摹抒发、寓情于景 的文字功力。
3
能够体察自然之美,学会珍惜 自然、返璞归真。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小屋的位置。 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通过小屋点缀山,树点缀小屋的
精巧布局,显现出小屋“凌空”翩然的姿态。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转入直接对小屋环境的描绘。 第四部分(第13~14自然段):直接点题,写空中楼阁。 第五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小屋室内之好得益于自然的 美,抒写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空中楼阁200610100018【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美和多种修辞手法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用途具体而言细分为: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作者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 尤其是托物言志, 展现作者深邃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能力目标: 提高鉴赏散文和写作散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建立自由、宁静、乐观、向上和独立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如诗如画的语言美和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掌握课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点拨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陋室铭》吗?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刘禹锡笔下这样古典雅馨,就是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居住环境。
虽然是陋室一间,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
那么我们穿越时空回到现代社会,如果你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你会希望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点拨后引入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二、作者介绍1、课文注解2、补充介绍李乐薇,女,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
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原因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坛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
这一时期的台湾作家没有前一代的文学遗产,纵的只有中国古典文学,横的只有外国文学。
代表作有《我的空中楼阁》。
三、解题我的空中楼阁:偏正式的短语,我的是修饰语,做定语。
主语便是空中楼阁。
为什么是我的呢?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一般冠以我的什么。
按照常理,都是强调主语什么的作用,也说明着一种事物对我的影响之大,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后就会明白作者李乐薇这么写的用意。
空中楼阁:重在虚无缥缈,从现实的角度很难实现,可喻易幻灭的希望或虚幻的前景等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现多用来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近似于"海市蜃楼"。
重在没有根基,脱离实际。
在本文中,作者反其意而行,采用本意:建筑在或说漂浮在空中的阁楼。
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雾失楼台"的景色变幻中,犹如耸入天际的蓬莱仙阁;又指作者心中向往的一块远离尘嚣,没有污染,没有倾轧的幻景中的净地;作者追求的一种独立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境界。
其中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阅读感知1、学生接龙朗读课文,初步体会。
(问题:朗读的时候边思考《我的空中楼阁》都写了哪些景物?)2、正音,并且点拨重点字词。
3、播放录音,深入感知。
(提示:注意朗读的感情的变化,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五、整体感知1、提问:《我的空中楼阁》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主要是我的空中楼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李乐薇围绕空中楼阁都写了哪些景物?同学们可以自己归纳。
明确:1-3小屋;4-8树;9-10领土与领空;11小屋的空气;12小屋的光线;13小屋的环境,14小屋的山路;15小屋的昼夜;16小屋的装饰;18-19小屋的自然(整体认识)2既然作者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小屋这么多的景物,那么作者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小屋的这些景物的呢?(提示: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作者描写景物的立足点,看看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都是从哪些角度入手的?)明确: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对小屋进行描写?明确: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
以小屋为中心, 多侧面、多视角展开内容:1) 多侧面小屋与山体小屋与树木小屋与天地小屋与空气小屋与光线小屋与山路小屋与夜色小屋与鸟语2) 多视角远看与近观俯瞰与仰视以小屋为中心呈辐射状关系, 这一思维方式, 曰“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恰当运用,使文章血肉丰满。
仔细看:1-3小屋与山体(远观全景图,正面实写,第一二四段的描写)4-8小屋与树(近看改为远观,仰望远观,侧面虚写,第八段的描写)9 -11小屋领空(正面虚写)12 小屋的光线(正面实写)14 空中走廊(正面虚写)15 小屋的昼夜(正面实写)3、那么立足于小屋之外,作者都描写哪些景物?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即小屋与山,小屋与树。
4 、那么描写小屋与山,小屋与树,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有没有变化?作者是从一个角度观察的,还是变化立足点观察小屋与山、树的关系的?(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明确:立足点是有变化的。
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
远观全景。
例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些都体现了立足山外进行远观全景式的观察。
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
局部近景。
例如: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
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例如: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5、我们先来看看小屋与山的描写。
同学们,一起来读描写小屋与山的的句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明确:⑴第一段: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明确:①先点出山和小屋的位置。
②眉黛与眉梢的痣都是人才有的特征,而这里却用来形容山与小屋。
同学们,这个句子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③应用比喻有什么作用?简短的勾画出了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态,使描写的物体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④眉黛(见课文注解)。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
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并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独出心裁,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
“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
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
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恰字说明山与小屋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三、联系古诗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峦—眉峰,想象丰富。
李乐薇先生巧妙化用王观的词,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用眼波眉峰来形容山和水看是形象实际上并不清楚。
主要还是要发挥读者自己的想象。
)⑵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明确:体现小屋在山的映衬之下玲珑小巧的特点。
喜爱之情显露无遗。
⑶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
明确:(一)联系古诗词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句相似(李白《望天门山》)和《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一句相似(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二)从“点”“面”上表现出小屋的形态特征,而且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戊。
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
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三)提问:这句话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比喻手法的应用,深入的说博喻。
前两个明喻展现的是小屋的形状美,后两个隐喻着重的是小屋的色彩和情韵。
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把小屋写的活灵活现,意趣盎然。
第四段:过渡(承上启下)小屋放在小背景写,突出小屋小巧,别致两个角度;1近看浓荫中的小屋,含而有风度,赞美与热爱,暗含作者人格的尊严与豪迈2远见树与云间凌空自由之感赞美之情。
6、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改变了立足点后是如何描写小屋与树的?首先在作者看来,小屋与树是什么关系?明确:点缀与被点缀的关系。
7、这些树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比喻、拟人)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对比、拟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