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知识点2024

文学概论知识点2024

引言: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人类的文化和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概论这门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的方式,探讨文学概论中的关键知识点,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的类型、文学的传承、文学的作用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等。

正文:一、文学的定义1.文学的概念与范围2.文学与语言的关系3.文学的特点与表现形式4.文学的不同观点与理论二、文学的类型1.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2.文学的分类依据与方法3.诗歌、散文与小说的区别与特点4.青年文学、儿童文学与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特色5.文学流派与文学风格的演变与代表作品三、文学的传承1.文学的历史与文学史2.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3.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4.文学作品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四、文学的作用1.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2.文学对个体的启迪与塑造3.文学与历史、政治、艺术的关系4.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欣赏方法五、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1.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方法2.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形式3.文学作品的意象与象征4.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与方法5.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的技巧与要点总结:通过对文学概论的知识点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且丰富。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定义、类型、传承、作用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结晶。

通过对文学概论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深化对人类文明的认知,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一、文学的定义和特点1.文学的概念和定义2.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3.文学的表现手法和风格4.文学的作用和价值二、文学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阶段2.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3.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变革4.当代文学的特点和趋势三、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1.古代文学流派(如诗、散文、小说等)2.现代文学流派(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3.当代文学流派(如抽象派、现实主义等)4.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四、文学批评与理论1.传统批评方法(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等)2.当代文学理论(如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3.文学批评的对象和方法4.文学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五、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1.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2.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3.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4.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意义解读六、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历史、社会的关系2.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3.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与改变4.文学创作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七、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1.中国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2.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和价值3.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和特点4.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影响八、文学的跨学科研究1.文学与哲学、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与政治、社会学的关系3.文学与美学、语言学的关系4.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九、文学的评价标准与传承1.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2.文学作品的文化评价标准3.文学作品的时代评价标准4.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发展十、文学的国际学科体系1.各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2.不同国家文学的交流与互动3.主要国际文学奖项和影响力4.文学的全球化趋势和挑战。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文学概论考点大全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有三点,分别是: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3.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学理论,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四点: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分析和考察文学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四、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高度肯定的人民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4.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来源有三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的方法论有以下三点:一、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二、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6.文学和文学理论,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7.文学的作用有以下三点:一、验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三、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8.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9.艺术生产的两大概念:一、广义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的精神生产的一种,它既有作为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又有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二、狭义的艺术生产:特指在资本主义时期,作家或者艺术家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艺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学思想有以下三点:一、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学的未来。

文学概论重点

文学概论重点

文学概论重点练习题一、解释下列文学理论术语1、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2、文艺学: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总称,也叫文学学(2分)。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2分)。

3、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将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其一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艺术活动相比较,其二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其三指文学艺术活动为资本创造价值而具有了商品属性。

4、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5、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2分),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分)。

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8、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10、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1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二、理论阐释题(每题10分,共30分)1、先说明所给这段话所包含的文学理论,再对其作简要评析。

“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将那些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美国)苏姗﹒朗格(P32)这段话主要阐述了文学中的情感表现与日常生活在的情感表现之不同。

文学概论最全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最全复习资料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

”(《美学四讲》之三)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

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

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

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

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

(简答题)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 (必考)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学定义、文学发展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

下面给出了文学概论复习的要点。

一、文学的定义1.文学的广义和狭义定义:广义上指所有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狭义上指具有一定立意和形式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的艺术作品。

2.文学的功能:审美功能(艺术性)、表达功能(思想性)、传播功能(社会性)。

3.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文学是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也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源泉和表现手段。

二、文学发展史1.古代文学:古代史诗、古代散文、古代戏剧等。

2.中世纪文学:鲁宾逊漂流记、亚瑟王传说等。

3.文艺复兴文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

4.新古典主义文学:莫利埃尔的喜剧、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等。

5.浪漫主义文学:雨果的长诗、拜伦的戏剧等。

6.现实主义文学:弗洛贝尔的小说、东尼·莫里森的小说等。

7.自然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的小说、毛姆的小说等。

8.象征主义文学:波德莱尔的诗歌、王小波的小说等。

9.超现实主义文学:安德烈·布列东的小说、萨特的戏剧等。

10.后现代主义文学:乔伊斯的小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小说等。

三、文学流派1.古典主义: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取向,崇尚秩序与理性,追求平衡和谐。

2.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幻想和想象力,鄙视现实,崇尚超越。

3.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和客观,揭示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

4.自然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人类的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5.象征主义:追求意象、暗示和隐喻,关注人类内心世界。

6.超现实主义:追求完全自由的创作方式,突破现实的束缚,表现非理性和离奇。

7.后现代主义:拒绝大故事、大理论,追求碎片化、多重视角和多样性。

四、文学批评1.传统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重视作者的意图、作品的内在结构和美学价值。

2.结构主义批评:强调文本的结构和符号的含义,关注作品中的系统和符号编码。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第一大点: 文学理论1. 文学定义和特点a.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b. 文学的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2. 文学分类与流派a. 文学的分类方式和标准b. 主要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3. 文学审美理论a. 审美的概念和特征b. 主要审美理论的介绍和比较4. 文学批评方法a. 文本批评和作品批评的关系b. 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5. 文学与社会文化a. 文学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b. 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第二大点: 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a. 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作品b.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2. 近代文学史a. 近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b. 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现代文学史a. 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主要特点b. 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介绍4. 当代文学史a.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品特点b. 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创新5. 文学与时代精神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b. 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第三大点: 文学作品分析1. 文学作品与艺术形式a. 不同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影响b.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分析2.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a. 文学作品的结构组成和层次分析b.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3.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a. 文学作品的主题提炼和分析b.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析4.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a.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递b.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5. 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a. 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b. 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分析第四大点: 中国文学概览1. 古代中国文学a. 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瑰宝b. 古代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文学a.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发展b.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诗歌与韵文a. 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形式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4. 散文与小说a. 中国散文的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品5. 戏曲与戏剧a.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品第五大点: 国外文学概览1. 古代西方文学a.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发展和特点b.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2. 欧洲文学a.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特点和作品b. 欧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美国文学a. 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主题特点b. 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4. 亚非拉文学a.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轨迹b.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5.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鉴a. 跨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b. 文学互鉴的案例分析和启示总结:。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

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

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作品的形式价值: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或特异性,由此提出“陌生化概念”陌生化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书中提出“陌生化概念”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称为“诗学”“意象”:这一审美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象征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于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方式。

西方文论:“净化”说“无意识升华”说“审美态度”说“原型”说“投射”说“直觉”说“移情”说: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心理距离”说: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真实地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

文学语言的特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审美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叙事学:俄国人普洛普提出的叙事学钱钟书“文如其人”:钱钟书在《谈艺录》提出关于风格的观点“文如其人”布丰“风格即人”:是布丰的著名讲演《风格论》的观点文艺学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艺学五个分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意境”: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在《诗格》中他认为意境为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国维是意境的集大成者。

王国维“意境”:《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有我之境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叶燮《原诗》: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著作诗言志:“诗言志”最早出自于《尚书*尧典》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游戏说”:文学起源中的“游戏说”是康德提出的的观点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康茨坦斯学派: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接受美学)马堡学派:卡西尔《人论》文学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文学形象的审美特质论述题P112:1.假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2.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3.再现性和表达性的统一兴观群怨说论述题: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大致可以把“群”理解为社会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其至高境界是和而不同。

在与人进行社会交往时,文学可以起到促进交流、加深沟通的作用。

“观”和“怨”对应的则是文学的政治作用。

“观”是执政者“观风俗之盛衰”,以考见为政的得失;“怨”则是“怨刺上政”,即是说,文学可以作为民情上达的舆论工具,用来批评时政,表达民意。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论述题:1.文学消费带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是精神文化属性;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3.文学消费是综合的多视角;文学接受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4.文学接受是观念上接受的内涵上的深入理解(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而文学消费强调消费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是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不比接受深刻。

5.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批评形态论述题:1.伦理批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2.社会历史批评:中国的鲁迅、瞿秋白等。

西方,丹纳中《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提出的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

3.审美批评:中国的“滋味”、“妙悟”、“空灵”、“声韵”、“意境”等。

西方,亚里士多德强调作品的“和谐”、浪漫主义主张的“美丑对照”和激情,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 4.心理批评:中国的“诗言志”、“虚静说”、“性灵说”、“神韵说”。

西方的原型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5.语言批评:中国的“得意忘言”、“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技巧:赋比兴等。

西方,从索绪尔经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等6.文化批评: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文化批评不是一种如其他批评模式那样成型的流派或模式。

文化研究自古就有。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就西方而言,是从20C5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引发而兴起的。

霍加特:1964年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

文学意境的特征简答:1.情景交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文学接受的基本特征论述:1.文学接受具有心理实验的性质2.文学接受具有自我发现的性质3.文学接受具有心理交流的性质4.文学接受具有心理愉悦的性质5.文学接受具有人生体验的性质文如其人名词解释:1.宋·苏轼《答张文潜书》中提出“文如其人”的观点2.在西汉时期,扬雄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从说话和文章中就可看出人的人格。

3.钱锺书《谈艺录》认为,对“文如其人”应该有正确的理解。

不能一味的以人论文,写什么容易作伪,而写什么不容易作伪,所以“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期待视野名词解释: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视野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等)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文学形象名词解释:文学形象是有文学言语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等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

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意象名词解释: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

在这种体系中,既有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生活景象的图画,又包含着丰富的可供思索体味的意蕴,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具有具体可感性、空间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点。

余秋雨把意蕴简洁的概括成“蕴藉于艺术生命体内的精神能量”。

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接受是一个包含了阅读、欣赏、鉴赏、批评等诸多活动在内的宽泛概念,它与文学创作概念相对应,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两大环节。

由此看,文学接受既不完全等同于欣赏,也不完全等同于鉴赏,而是同时包含了欣赏和鉴赏,即既包含了对文学的感性的直觉的审美活动,也包括了理性的分析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名词解释:文学欣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或听讲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的调动,使读者进入艺术世界,从而产生直觉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欣赏”状态中的读者,心理处于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意有所悟的朦胧状态,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神通不可语达。

一般大众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大致都处于这种状态。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问题论述题:言象意1.文学言语层面2.文学形象层面3.文学意蕴层面文学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的:1.直接性是无功利的,间接性是功利的1.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2.a、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b、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3.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