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球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治疗肾病水肿经验
王耀光教授治疗肾病(水气病)水肿的临床经验总结

(i j n esyo rdt nl hns Mein o K ra Suet ni3 09, h Ta i U i ri fTa ioa C i e d ie nn v t i e c f oen t n , j 013 C m d s f n
梗 、板蓝根 等清热解毒 。
状之一,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时,有明显的凹陷。肾性 水肿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各种病因使肾脏排钠、水减少,导
致钠 、水 的摄人总量 大于 排 出量 ,则体 内出现钠 、水潴 留。②血浆胶 体渗透压 降低 ,血管 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致组织间液增多 。 中医学认 为 肾炎水 肿是全身气 化功 能 障碍 的一种表 现 ,祖国 医学称 之为 “ 水气 病” ,亦 称为 “ 水肿 ”。肾 陛水肿 与肺 、脾、 肾三脏密切 相关 ,治疗 以肾为本 ,以肺 为标 ,以脾为中流砥柱 ,以 Ⅸ 问・ 素 汤液醪醴论篇》提 出的 “ 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堇 ……、开 鬼门 、洁净府 ”为 治疗原则 , 以达 阴平 阳秘 ,精神乃治 ,标本兼治 ,有的放矢 。
【 sr c1Neho ei d maiteee a sdb rmayo e o dr lmeuo ehi sI i b ln of i tnini aio a hn s Ab tat p rg ncE e d macue ypi r rS c n aygo rlnp r i.t s eo gt l dr e t t dt n l iee sh t u e o nr i C
2 ・论 0
著 ・
J l2 1 , o 1 , O2 u 2 V 10 N . y0 . 0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有很多种,具体治疗方法和药方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示例:
患者信息:
患者X,男性,35岁,肾病患者
临床表现:
尿蛋白增多、血尿、水肿、血压升高
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经过患者详细的辨证施治后,国医大师开出了以下中药方剂:- 石斛养阴汤:石斛、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等,具有清热养阴、祛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肾病患者的症状。
- 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泽泻、葛根、白术等,具有利湿通淋、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减轻水肿症状。
2.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限制高蛋白、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避免刺激过重的食物和饮品。
3. 生活习惯调整: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规
律作息,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必要时,可以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血压控制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以上是一个示例的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但实际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由专业的医师进行实施和监控。
由于肾病的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张大宁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撷萃

94内蒙古中医药第39卷2()20年11月第11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rine Vol.39No.l12020退。
1月后再次出现水肿,遂至门诊路主任处寻求治疗。
症见双下肢及眼睑部水肿,精神欠佳,面色萎黄,诉腰酸、乏力.食欲较差,口干,尿频,尿量及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舌根苔黄腻,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用坎地沙坦治疗,血压控制不佳。
遂予査尿蛋A:3+,尿潜血:2+,血肌酹204.8|xmol/Lo路主任判断,患者年老体弱,患肾衰病半年,肾气渐衰,加之素有脾胃虚弱,运化不利.脾肾两虚,津液输布失常,水湿渐生,日久血行瘀滞脉道亦瘀血渐生,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根本,湿瘀互阻为其标,治以补益脾肾、活血化湿。
方以黄罠30g、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苍术15g、黄柏15g、惫裁仁30g、当归15g、川茸10g、黄苓15g、柴胡12g、枳壳15g、天麻10g、砂仁10g、神曲10g o共7剂,日1剂,早晚温服,并予以本院院内制剂肾衰水肿方每晚温水熏洗足部。
1周后水肿消退,诸证缓解。
按:以水肿为主诉,参考病史及检查结果,考虑为肾病性水肿。
根据临床特点辨证为脾肾俱虚,水湿泛溢肌肤.兼有瘀血阻络之证。
组方当以补益脾肾为根本,治标者当以祛水湿、畅气机、行瘀血,舌根苔黄腻.恐有水湿蕴而化热之兆,可适当配以清湿热之品。
方中黄英益气健脾;惫攻仁健脾祛湿;生地、山茱萸、山药补益肾精;怀牛膝补肝肾之不足,并能行瘀血以利水湿;苍术、黄柏除下焦壅滞之湿热;苍术、黄柏、慧及仁组成四妙散以助清利下焦之湿热;当归、川茸活血化瘀通络;取小柴胡汤中黄苓、柴胡药对疏泄肝气;枳壳畅行气机;砂仁后下以醒脾和胃化湿;天麻平抑肝阳;神曲消食开胃。
该方除健脾益肾外.尚注重培护脾胃,疏泄肝气,行瘀血、利水湿,行气活血化湿并行。
国医秘方:急性肾炎尿蛋白百治百愈土茯苓汤

国医秘方:急性肾炎尿蛋白百治百愈土茯苓汤病例:陈某,男,38岁。
初诊:腰酸痛四个月而就诊。
四个月前,重感冒后出现腰酸痛,在当地医院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经西医多方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症见:劳累后腰酸痛,下肢酸软无力,口中黏腻,晨起恶心,咽红,舌红,苔白腻,脉沉缓无力。
查尿常规:隐血++,蛋白+,肾功能及肾脏B超检查正常。
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为急性肾风。
辩证为湿浊化热,治宜渗湿化浊,清热解毒,佐以益肾。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一个月后尿蛋白消失,再随症加减,治疗四个疗程后尿隐血检查消失,告痊愈。
秘方:土茯苓100g,嚼床、山茱萸血草、绵黄芪各20g,姜竹茹、白豆蔻、杜仲炭、马勃、枸杞子各15g,鲜白茅根60g,桔梗10g。
(详情免费咨询微信fst7086)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切记私自抓药。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肾功能损害或者丧失。
它可以迅速出现,甚至几小时内发生,少尿和无尿可以很快出现,每小时尿量少于17m1,每天尿量少于400m1为少尿,每小时尿量小于4m1,每天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
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酸中毒。
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和各自的病理生理特点,病因可分肾前性如失血、休克、严重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循环衰竭等,肾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面积挤压伤等;肾后性如完全性尿路梗阻等。
其中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也最具特征性,而且肾前性衰竭持续发展也会转化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衰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开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
每一个时期症状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第一,开始期。
在这期间,患者会出现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而且还会引起肾小管发生萎缩,再加上身体的反应,这样就会增加了肾上腺皮质素的分泌,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肾血管痉挛等症状。
第二,少尿期。
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之后,因为某些因素会增加肾功能的损害,在这个时候患者就会进入了少尿期。
老中医:真武汤验治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全身浮肿病案

真武汤验治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全身浮肿病案导读:所选病案为肾病综合征病情反复,症见全身浮肿,按之凹陷,四肢冷感,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证属脾肾阳虚,水气不化。
祛湿剂中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阳虚水泛证,可以说是非常对证。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推送选取叶橘泉先生“经方实验三辨录”的真武汤详辨与验案一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宝贵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组成】茯苓 6~15g,芍药 5~12g,生姜 6~12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6~12g,白术 6-12g,水煎服。
一、辨证体弱畏寒,萎靡体倦,眩晕身颤,行走不稳,心悸浮肿,腹痛河下(不伴有里急后重),小便不利。
舌胖大,质淡,或边有齿痕。
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多见于中高年者)。
二、辨病1.病毒性心肌炎。
2.风湿性心脏病。
3.肺源性心脏病。
4.高血压病。
5.支气管哮喘。
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7.泌尿系结石。
8.肾病综合征9.肝硬化腹水。
10.妇女盆腔炎。
11.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
12.梅尼埃病。
13.慢性肠炎。
三、辨体质体质虚弱,新陈代谢较为低下。
【慎用或禁忌】阴虚阳亢者应慎用或禁用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1.病毒性心肌炎:加蚤休、玉竹、佛甲草。
2.风湿性心脏病:加老茶树根、葶苈子、楤木根皮。
3.肺源性心脏病:加棉花根、菠菜籽。
4.高血压病:加杜仲叶、桑寄生、丹参。
5.支气管哮喘:加鼠李根皮、矮地茶、白芥子。
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加鹿茸、仙茅、仙灵脾。
7.泌尿系结石:加连钱草、杜仲叶、鸡内金末。
8.肾病综合征:加白茅根、三白草、杜仲叶。
9.肝硬化腹水:加东北红参、车前子、地胆草。
10.妇女盆腔炎:加益母草、苦参、土茯苓。
11.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加肉桂、高丽参、扁豆。
12梅尼埃病:加红景天、泽泻。
13.慢性肠炎:加东北红参、肉桂、诃子。
作者七十年临证医案与心得1.肾病综合征田某,男性,17岁,学生。
孙伟教授运用大补元煎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

孙伟教授运用大补元煎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郑㊀敏①㊀夏㊀平①㊀孙㊀伟②ә①㊀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㊀(南京㊀210029)②㊀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㊀(南京㊀210029)ә㊀通讯作者㊀㊀慢性肾脏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ꎬ严重危害人类健康ꎬ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ꎮ根据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hinakidneydiseasenetworkꎬCK-NET)2015年度最新报告显示ꎬ我国1850万住院患者中ꎬCKD患者占4.8%ꎬ且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ꎮ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中ꎬ这一比例更高ꎬ分别占13.9%和11.3%[2]ꎮ目前针对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加深ꎬ新型治疗药物也不断推陈出新ꎮ然而ꎬ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生率并未降低ꎮ研究表明ꎬ中药可减轻蛋白尿ꎬ延缓肾病进展ꎬ是潜在的CKD补充治疗策略[3ꎬ4]ꎮ孙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㊁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ꎮ其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及邹燕勤ꎬ熟读经典ꎬ博采众方ꎬ专研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30余年ꎬ学验丰富ꎬ疗效确实ꎮ笔者有幸跟从孙教授学习ꎬ尤感于孙教授辨证精当ꎬ遣方灵活ꎬ又以大补元煎的应用最有心得ꎮ大补元煎原方出自«景岳全书 不寐»ꎬ由熟地黄㊁人参㊁山药㊁山茱萸㊁枸杞子㊁杜仲㊁当归㊁甘草组成[5]ꎮ治男妇气血大坏ꎬ精神失守危剧等证ꎬ被称为救本培元之第一要方ꎮ方中以熟地黄补阴填精ꎬ人参补气助阳ꎬ熟地黄㊁山药㊁山茱萸补肝㊁脾㊁肾三脏之阴ꎬ枸杞子㊁杜仲补益肝肾ꎬ当归补血活血ꎬ炙甘草调和诸药ꎮ全方阴阳并补ꎬ既补先天不足ꎬ又培后天之本ꎮ其方后又有加减: 如气分偏虚者ꎬ加黄芪㊁白术 如滑泄者ꎬ加五味㊁故纸之属 ꎮ孙教授以为ꎬ肾脏病以虚为本ꎬ气虚多见ꎬ用大补元煎加减法芪术大补元煎治疗多种肾脏疾病ꎬ收效甚佳ꎬ现举验案如下ꎮ㊀㊀1㊀验案举隅1.1㊀慢性肾炎案㊀王某ꎬ女ꎬ55岁ꎬ2018年3月21日初诊ꎮ患者以 镜下血尿㊁泡沫尿4年 为主诉ꎬ4年前患者查尿隐血(++)ꎬ伴腰酸膝软ꎬ神疲乏力ꎬ时有口干咽燥ꎮ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ꎮ刻下:腰酸乏力ꎬ口干ꎬ怕冷ꎬ腿痛ꎬ尿中少许泡沫ꎬ夜尿1次ꎬ大便日行1~2次ꎬ成形ꎬ纳可ꎬ夜寐一般ꎬ易醒ꎬ醒后不易入睡ꎮ舌淡红ꎬ苔薄白ꎬ舌下静脉瘀紫ꎬ脉细ꎮ诊为:肾元亏虚ꎬ湿热瘀阻ꎬ治以培补肾元ꎬ清利活血ꎬ方选大补元煎加减ꎮ处方:生黄芪30gꎬ炒白术15gꎬ潞党参15gꎬ淮山药15gꎬ厚杜仲20gꎬ枸杞子15gꎬ炒当归15gꎬ川芎15gꎬ老苏梗12gꎬ广郁金15gꎬ虎杖20gꎬ石韦20gꎬ川断肉15gꎬ泽兰15gꎬ鸡血藤20gꎬ狗脊15gꎬ菟丝子15gꎬ仙灵脾15gꎬ大麦冬15gꎬ白芷15gꎬ杭菊花10gꎬ玄参15gꎬ14剂ꎬ水煎400mlꎬ分3次口服ꎮ二诊时:查尿隐血+ꎬ偶有头晕ꎬ不易入睡ꎬ腿痛不显ꎬ腰痛隐隐ꎬ倦怠乏力ꎬ小便清长ꎬ夜尿1次/晚ꎬ纳寐尚可ꎮ舌淡红ꎬ苔薄腻ꎬ舌下静脉瘀紫ꎬ脉细弦ꎮ原方去麦冬ꎬ白芷ꎬ杭菊ꎬ加仙鹤草30gꎬ穿山龙40gꎬ黄蜀葵花20gꎬ14剂ꎮ服法如前ꎮ按语:患者年过半百ꎬ体虚ꎬ经云: 七七任脉虚ꎬ太冲脉衰少ꎬ天癸竭 ꎮ肾为生长壮老之主宰ꎬ女子七七之后肾元亏虚加速ꎬ肾阳不足ꎬ火不暖土ꎬ亦致脾气亏损ꎬ呈腰膝酸软ꎬ神疲乏力ꎻ肾阴难济ꎬ致虚火上浮ꎬ易口干咽燥ꎬ失眠多梦ꎮ故以大补元煎以培补肾元ꎬ填精养阳ꎬ阴阳并补ꎮ然慢性肾病终属本虚标实之症ꎬ固本之余ꎬ仍需祛邪ꎬ方后加减也提及ꎻ 如血滞者ꎬ加川芎ꎬ去山茱萸 ꎬ故佐石韦㊁虎杖㊁泽兰㊁郁金清热利湿ꎬ川芎㊁鸡血藤活血通络ꎬ又因熟地滋腻碍胃ꎬ而治疗肾脏疾病常需长时间服药ꎬ不宜使用ꎬ更为平补肾精之品菟丝子ꎬ辅仙灵脾ꎬ狗脊以助肾阳ꎮ患者诉口干明显ꎬ故以白芷ꎬ菊花清外热ꎬ麦冬养肺生津ꎬ以求速效ꎮ二诊时ꎬ患者口干未作ꎬ腰酸㊁腿痛好转ꎬ其余诸症亦减ꎬ辅检改善ꎬ但仍有乏力ꎬ腰痛ꎬ故去麦冬ꎬ白芷ꎬ杭菊ꎬ加仙鹤草30g补虚减乏ꎬ穿山龙40g祛湿止痛ꎬ黄蜀葵花20g增清利之功ꎮ1.2㊀IgA肾病案㊀朱某ꎬ男ꎬ46岁ꎬ2015年10月13日初诊ꎮ患者以 双下肢水肿1年余 为主诉ꎬ查尿蛋白(+)ꎬ24h尿蛋白定量267mgꎬ血清白蛋白47.2g/Lꎬ肾穿刺病理诊断为IgA肾病ꎮ刻下:下肢轻肿ꎬ眼睑浮肿ꎬ倦怠乏力ꎬ心慌心悸ꎬ失眠多梦ꎬ易出汗ꎬ夜尿3次ꎮ舌淡红ꎬ苔薄ꎬ脉弦ꎮ诊为:水肿(肾虚湿瘀证)ꎬ予益肾清利活血之法ꎬ大补元煎佐清热利湿活血治之ꎮ处方:生黄芪30gꎬ炒白术15gꎬ潞党参15gꎬ淮山药15gꎬ炒当归15gꎬ厚杜仲20gꎬ川芎15gꎬ泽泻15gꎬ泽兰15gꎬ虎杖20gꎬ积雪草30gꎬ石韦20gꎬ土茯苓30gꎬ川断肉15gꎬ黄蜀葵花20gꎬ茯苓皮40gꎬ菟丝子15gꎬ仙灵脾15gꎬ广郁金15gꎬ老苏梗12gꎬ鬼箭羽20gꎮ8301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年12月第20卷第12期㊀CJITWNꎬDecember2019ꎬVol.20ꎬNo.1214剂ꎬ分三次口服ꎮ二诊10月28日:查尿蛋白(ʃ)ꎬ眼睑不肿ꎬ乏力好转ꎬ仍失眠多梦ꎬ下肢轻肿ꎬ夜尿4~5次ꎬ舌淡红苔薄白脉弦ꎮ原方加杠板归30gꎬ28剂ꎮ三诊11月25日:辅检未查ꎬ仍失眠多梦ꎬ宜升潜并用ꎬ去泽兰㊁泻ꎬ茯苓皮ꎬ杠板归ꎬ黄蜀葵花ꎬ加葛根15gꎬ干姜10gꎬ龙骨15gꎮ四诊12月29日:查尿蛋白(-)ꎬ睡眠转佳ꎬ下肢轻肿ꎬ夜尿3~4次ꎮ患者病情平稳ꎬ以上方加减治疗ꎮ2018年3月22日十诊时ꎬ尿检正常ꎬ诸症转佳ꎬ未诉特殊不适ꎬ尿中夹少量泡沫ꎬ腰酸不显ꎬ下肢无水肿ꎬ纳寐可ꎬ大便1日行1次ꎬ夜尿0~1次/晚ꎮ按语: 水肿 病因多系肺㊁脾㊁肾气化失调或三焦不利引起ꎮ本案双下肢水肿1年余伴ꎬ倦怠乏力ꎬ心慌心悸ꎬ失眠多梦等ꎬ显系命门火衰ꎬ真阴不足之症ꎬ水肿是标ꎬ肾虚为本ꎮ故以大补元煎补肾培元ꎬ其补肾有二ꎬ一是填精以化气ꎬ二乃益气以生精ꎮ二诊时肿势已消ꎬ乏力亦有改善ꎬ惟仍有失眠多梦ꎮ故加杠板归ꎬ此药主治肾炎水肿ꎬ然亦有去心火之作用ꎬ可谓一石二鸟ꎮ三诊时水肿渐消ꎬ失眠多梦ꎬ换清法ꎬ为升潜法ꎬ升者ꎬ升其清阳ꎬ潜者ꎬ潜其邪阳ꎮ故加葛根以升清ꎬ龙骨以潜邪ꎬ干姜以守中振阳ꎮ1.3㊀慢性肾衰竭案㊀梅某ꎬ男ꎬ54岁ꎬ2016年7月14日初诊ꎮ患者因 血肌酐升高3年余 就诊ꎬ查尿蛋白(+)ꎬ尿隐血(-)ꎬ血肌酐182.4μmol/Lꎬ尿素氮7.09mmol/Lꎬ血尿酸484.8μmol/Lꎮ既往有高血压病史ꎮ刻下:左侧腰酸ꎬ下肢不肿ꎬ夜尿1~2次ꎬ尿沫少许ꎬ大便日行1次ꎬ成形ꎬ纳寐可ꎮ舌淡红ꎬ苔薄白ꎬ脉弦ꎮ西医诊断:慢性肾脏病3期ꎻ中医诊断:肾劳(肾虚湿瘀证)ꎬ治以益肾清利和络解毒ꎬ处方大补元煎加减:生黄芪30gꎬ潞党参15gꎬ炒白术15gꎬ制苍术12gꎬ厚杜仲20gꎬ炒当归15gꎬ老苏梗15gꎬ广郁金15gꎬ川芎15gꎬ虎杖20gꎬ泽兰15gꎬ泽泻15gꎬ蓬莪术15gꎬ鸡血藤20gꎬ积雪草30gꎬ鬼箭羽20gꎬ石韦20gꎬ土茯苓30gꎬ六月雪30gꎬ威灵仙20gꎬ怀牛膝15gꎬ28付ꎬ自煎服ꎬ每日3次ꎮ2016年9月8日二诊:查尿蛋白(-)ꎬ血肌酐152.20μmol/Lꎬ尿素氮7.33mmol/Lꎬ血尿酸456.3μmol/Lꎮ腰酸未作ꎬ现症平ꎬ夜尿1~2次ꎬ少量尿沫ꎬ大便2次/日ꎬ成形ꎬ纳可ꎬ寐安ꎮ舌淡红ꎬ苔薄白ꎬ脉弦ꎮ去苍术ꎬ加赤㊁白芍各15gꎮ2016年11月17日三诊:查尿蛋白(-)ꎬ尿隐血(-)ꎬ血肌酐148.90μmol/Lꎬ尿素氮6.80mmol/Lꎬ血尿酸462.70μmol/Lꎮ患者自觉药后舒适ꎬ大便日行2次ꎬ夜尿2次/晚ꎬ纳寐佳ꎮ舌脉如前ꎮ仍以大补元煎易党参为太子参增填精养阴之功:生黄芪30gꎬ太子参15gꎬ炒白术15gꎬ制苍术15gꎬ老苏梗12gꎬ广郁金15gꎬ川芎15gꎬ炒当归15gꎬ虎杖20gꎬ白英30gꎬ积雪草30gꎬ鬼箭羽20gꎬ石韦20gꎬ土茯苓30gꎬ六月雪30gꎬ威灵仙20gꎬ厚杜仲20gꎬ川断肉15gꎬ怀牛膝15gꎬ菟丝子15gꎬ服法如前ꎬ每日3次(自煎)ꎬ28付ꎮ后患者一直以此方加减服用ꎮ至2018年10月20日十五诊时ꎬ查尿蛋白(-)ꎬ尿隐血(-)ꎬ血肌酐135.7μmol/Lꎬ尿素氮6.54mmol/Lꎬ血尿酸391.3μmol/Lꎮ患者两年来病情平稳ꎬ仍随访中ꎮ按语:本案属中医学 肾劳 的范畴ꎮ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ꎬ多脏同病ꎬ在慢性肾衰早期虽临床上无明显的湿浊瘀血证候ꎬ而仅仅表现腰膝酸软等本虚之证ꎬ但治疗仍需 标本兼顾 ꎬ以益肾清利活血和络ꎬ泄浊排毒ꎮ慢性肾衰竭虽临床表现各异ꎬ其皆源于肾脏功能之衰败ꎬ进而损及心㊁肝㊁脾诸脏ꎬ致使水湿㊁浊毒㊁瘀滞鸱张ꎮ故临床上抓住肾元亏损之根本ꎬ采用培肾固本之法使废用的脏腑得以恢复ꎬ是治疗和延缓肾衰进程的关键ꎬ宜以大补元煎加减ꎮ为防方中温药过用ꎬ而致相火上冲ꎬ取怀取牛膝 下行 之性ꎬ以引火归原ꎬ使药达病所ꎮ全方补而不滞ꎬ滋而不腻ꎬ温而不燥ꎮ患者药后即效ꎬ肾功能好转ꎮ㊀㊀2㊀讨论祖国医学文献虽无 慢性肾脏病 的记载ꎬ但依据其临床特点ꎬ可将其归为中医 肾风 ㊁ 水肿 ㊁ 虚劳 ㊁ 关格 范畴ꎮ«内经»曰: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ꎮ «风论»详细描述肾风之状: 多汗恶风ꎬ面庞然浮肿 其色黑ꎮ «金匮要略»也记载 水气 ㊁ 正水 ㊁ 风水 等病ꎬ并开创性地提出 水分 与 血分 互相转化ꎮ巢氏«诸病源候论»阐述风水之病机为: 脾肾气虚弱所为 肾劳则虚 ꎮ«景岳全书 肿胀»概括性的指出: 凡水肿等证ꎬ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ꎮ肾为先天之本ꎬ制水化气ꎬ虚则脾土反乘ꎬ 岁水不及ꎬ湿乃大行 ꎬ水湿内生ꎬ外湿易袭ꎬ弥漫三焦ꎬ郁而化热ꎮ蒸于上则面赤口苦ꎬ阻于中则胸闷呕恶ꎬ注于下则溲赤便秘ꎬ横溢肌肤发为浮肿ꎮ气化失司而见尿少ꎬ封藏不能精微外漏ꎮ孙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可概括为肾虚湿瘀[6]ꎮ肾虚及脾ꎬ运化失司ꎬ开阖不利ꎬ内湿由生ꎬ湿热胶结ꎬ阻络成瘀ꎮ本病呈本虚标实ꎬ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ꎬ与肺㊁脾㊁肾之不足ꎬ而肾虚又为诸脏之虚的核心ꎮ因此ꎬ益肾乃扶正之关键ꎮ然直补肾元ꎬ常难收效ꎮ事实上至孙真人提出 补肾不若补脾 之论起ꎬ后世关于益肾之法一直存有争议ꎮ«傅青主女科»调经14篇中ꎬ涉及补肾法多达10篇ꎬ如甘温补肾气法㊁甘咸滋阴养血补肾法㊁润填精补肾阳法㊁引火归元法㊁补肾健脾法㊁滋肾养肝法等[7]ꎮ在肾脏病治疗中ꎬ益肾更是难点ꎬ补肾之药皆湿ꎬ而湿邪又为肾脏病进展的关键病理因素[8]ꎮ益肾的原则ꎬ应培其精气不足ꎬ肾阴虚者ꎬ应 壮水之主ꎬ以制阳光 ꎻ肾阳虚者ꎬ宜 益火之9301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年12月第20卷第12期㊀CJITWNꎬDecember2019ꎬVol.20ꎬNo.1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源ꎬ以消阴翳 ꎮ同时需兼顾他脏ꎬ如傅氏言: 脾为后天ꎬ肾为先天 补肾而不补脾ꎬ则肾之精何以遽生 ꎬ应补后天以养先天ꎮ肺为水之上源ꎬ金能生水ꎬ补肺亦可以达到益肾作用ꎮ乙癸同源ꎬ肾藏精ꎬ肝藏血ꎬ精血互生ꎮ故滋肝养血亦是益肾要法ꎮ孙教授临床推崇傅氏学说ꎬ认为益肾法以补益肾元为主ꎮ在治疗上ꎬ治肾的同时应兼治其他脏腑ꎮ肾病及脾ꎬ脾肾同治常用㊁补肾健脾法ꎻ肾病及肝ꎬ肝肾同治常用润填精补肾阳法㊁滋肾养肝法ꎬ方用景岳之大补元煎加减ꎮ大补元煎又名补元煎ꎮ在«景岳全书»中ꎬ出现在虚劳㊁呃逆㊁不寐㊁消渴㊁非风等不同疾病ꎮ张氏以为人自有生以后ꎬ惟赖后天精气以立命之本 ꎬ而 后天因形以化气ꎬ阴生阳也 ꎬ故 精强神亦强ꎬ神强必多寿ꎬ精虚气亦虚ꎬ气虚必多夭 [5]ꎮ精血足以化元气充脏腑㊁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ꎮ创大补元煎以培补元气ꎮ所记医案中ꎬ消渴一案与肾脏病关系密切ꎬ 省中周公者 每夜必去溺二三升ꎬ半皆如膏浊液 ꎬ以大补元煎之属ꎬ共用三百余剂ꎬ乃得痊愈ꎮ此精消于下之证ꎬ故尿稠厚混浊ꎬ以大补元煎温肾润燥ꎬ壮水益气治之ꎬ方能脾肾两补ꎬ标本兼治ꎮ孙教授以大补元煎为治肾要方ꎬ方中黄芪㊁人参甘温补肾气ꎮ黄芪是研究最多的治疗肾脏病的中药之一ꎬ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ꎬ都展示出了良好的疗效ꎬ其治疗肾脏病的机制可能与抗炎ꎬ拮抗纤维化相关[3]ꎮ人参或人参的替代药物党参㊁太子参在肾脏病中同样常用ꎬ临床运用取决于病人阴虚是否严重ꎬ阴虚较重时使用太子参ꎬ否则用党参[9ꎬ10]ꎮ山药㊁枸杞子润填肾精ꎬ山药是治疗虚证的重要药物ꎬ在唐朝以前ꎬ被称作 薯蓣 ꎬ仲景的薯蓣丸ꎬ«备急干金要方»的无比薯蓣丸ꎬ都是治疗 一切虚劳 的重要处方ꎬ无比薯蓣丸ꎬ也被推荐在中医学教材里治疗劳淋ꎮ近来的研究显示ꎬ山药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疗效[11]ꎮ枸杞子是和山药一样药食两用的中药ꎬ也可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12]ꎮ这可能与他们补阴的作用相关ꎬ配伍补阳的药物可扩大他们的治疗范围ꎮ杜仲补肾阳ꎬ除腰痛ꎬ 腰膝之疼ꎬ非杜仲不除 («本草汇言»)ꎬ白术安脾胃ꎬ助脾阳ꎬ脾肾互资ꎬ源源不绝ꎮ山茱萸㊁当归滋肝养肾ꎬ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式ꎬ肾气丸中山茱萸与山药ꎬ熟地共用以补三阴ꎬ当归补血汤中当归配黄芪以补气生血ꎬ这些药物在肾脏病中的运用体现中医多靶点ꎬ多药协同的优势ꎮ熟地滋腻碍胃较少使用ꎮ总的来说ꎬ本方平补肾元ꎬ兼顾五脏ꎮ辅清利可去血尿ꎬ加利湿能消水肿ꎬ添泄浊以疗肾衰ꎬ可能可作为慢性肾脏病治疗的一个基础药物ꎮ㊀㊀3㊀小结中医药在亚洲范围内广泛运用于肾脏病的治疗ꎬ尽管其安全性还存在争议ꎬ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药在慢性疾病领域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13]ꎮ孙教授溯端竟委ꎬ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丰富独到ꎬ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ꎮ虽然CKD患者不同原发病ꎬ不同病史ꎬ疾病进展㊁临床表现迥异ꎬ且患者体质各异ꎬ故临床常辨证繁多ꎬ分型不一ꎬ难以规范标准ꎮ孙教授在辨病时抓住 肾虚湿瘀 这一主要矛盾ꎬ以培补肾元ꎬ维护肾气为主要治疗方法ꎬ佐以清利ꎬ活血ꎬ通络ꎬ泄浊以祛邪实ꎬ临床收效显著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LevinAꎬTonelliMꎬBonventreJꎬetal.Globalkidneyhealth2017andbeyond:aroadmapforclosinggapsincareꎬresearchꎬandpolicy.TheLancetꎬ2017ꎬ390(10105):1888-1917.2.WangFꎬYangCꎬLongJꎬetal.Executivesummaryforthe2015AnnualDataReportoftheChinaKidneyDiseaseNetwork(CK-NET).KidneyIntꎬ2019ꎬ95:501-505.3.ChenYꎬDengYꎬNiZꎬetal.Efficacyandsafe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qiparticle)forpatientswith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A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clinicaltrial.AmJKidneyDisꎬ2013ꎬ62:1068-1076.4.ChenWꎬChenHYꎬYangYHꎬetal.AnInvestigationofthePre ̄scriptionPatternsofChineseHerbalProductsforChronicGlomer ̄ulonephritisPatients:AHospital-BasedCross-SectionalStudy.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ꎬ2018ꎬ2018:1-11.5.张介宾.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06.6.陈继红ꎬ高坤.孙伟.以肾虚湿瘀立论揭示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辽宁中医杂志ꎬ2007ꎬ(4):420.7.傅山ꎬ欧阳兵.傅青主女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06.8.陈嘉璴.医学粹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ꎬ2016.9.卢宪媛ꎬ董雅倩ꎬ方枫琪ꎬ等.党参及其方剂在肾脏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实用医药杂志ꎬ2018ꎬ35(8):726-728ꎬ732.10.李莎莎ꎬ孙强ꎬ何敖林ꎬ等.人参皂苷Rg1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脏Klotho表达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ꎬ2017ꎬ18(8):707-710.11.高子涵ꎬ李瑞芳ꎬ吕行直ꎬ等.山药多糖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和醛糖还原酶通路的影响.中药材ꎬ2019ꎬ(3):644-647.12.ZhaoQꎬLiJꎬYanJꎬetal.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sa ̄melioratesrenalinjuryandinflammatoryreactioninalloxan-induceddiabeticnephropathyrabbits.LifeSciꎬ2016ꎬ15:157.13.BaraTꎬGurzuSꎬSugimuraHꎬetal.Asystematicreviewofthepossiblecarcinogenicroleofthearistolochicacid.RomJMor ̄pholEmbryolꎬ2017ꎬ58:41-44.(收稿:2019-09-14㊀修回:2019-10-29)0401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年12月第20卷第12期㊀CJITWNꎬDecember2019ꎬVol.20ꎬNo.12。
邵朝弟教授运用茯苓行水汤治疗肾性水肿经验

3 治则治法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 鬼 门 ,洁 净 府 ”的 治 疗 原 则 ,这 一 原 则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 仁 斋 直 指 方·虚 肿 方 论 》中 ,创 用 活 血 利 水 法 治 疗 瘀 血 水 肿 。 邵 老 结 合 多 年 的 治 疗 肾 性 水 肿 的 临 床 经 验,自 拟“茯 苓 行 水 汤”,补 脾 益 气,行气活血,临床以治疗肾性水肿之水瘀内阻证,疗效显著。
4 临床用药
4.1 组方来源及分析 邵朝弟教授认为肾性水肿,是气、血、水三者相互瘀结,互为
因果,缠绵难愈。症见面部浮肿,双下肢浮肿,面色黧黑或晦暗, 肌 肤 甲 错 ,腰 痛 ,小 便 量 少 ,大 便 不 畅 ,舌 质 紫 暗 或 有 瘀 点 瘀 斑 , 苔薄黄或黄腻,脉细涩或沉涩。
邵朝弟教授自拟“茯苓行水汤”主要由茯苓 15g,黄芪 30g, 白术 10g,益母草 15g,王不留行 15g,怀牛膝 15g,木香 10g,车前 子 15g,猪苓 15g,赤小豆 30g。是由《辨证录》中的“决水汤”加 减化裁而来。“决水汤”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录》卷五:“人有水 肿既久,遍身手足俱胀,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肤 如 泥,此 真 水 臌 也,乃 土 气 郁 塞 之 甚 故 耳。 夫 土 本 克 水,何 为 反 致 水 侮? 盖 土 虚 则 崩,土 崩 则 淤 泥 带 水 而 流 缓,于 是 日 积 月 累, 下焦阻滞,而水乃上泛。”原方组成为车前子一两、茯苓二两、王 不留行五钱、肉桂三分、赤小豆三钱。功散瘀利水,健脾暖肾,擅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日久的患者。邵朝弟教授取决水汤行气利水 之意思,气行则水行,取茯苓、车前子、王不留行,赤小豆,加上黄 芪、白术、益母草、怀牛膝、木香、猪苓,共同组成茯苓行水汤。全 方以茯苓、黄芪为君药,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健脾利 水渗湿,消肿,宁心安神之功;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有健脾补 中,利尿消肿之功。两药同用,健脾益气,利水消肿,气行则水行。 益母草、王不留行,怀牛膝为臣药,与君药共奏行气利水消肿,活 血化瘀之功。白术、木香、车前子、猪苓、赤小豆为佐药。白术甘 温而补气健脾,运化水湿,输布津液;木香辛行苦泄温通,善行脾 胃之滞气,行气利水,气行则水行;车前子甘寒而利,利尿通淋;猪 苓甘淡渗泄,利水作用强;赤小豆,利水消肿,佐助君臣,以达利水 渗湿之功。全方补脾益气,行气活血,为气、血、水并治的组方。 4.2 药物加减
郑进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辨治真寒假热之象经验拾萃

郑进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辨治真寒假热之象经验拾萃作者:蔡碧波王雪梅刘仁馨郑进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10期摘要:在临床辨治中,郑进教授抓住疾病中元气和君相之火消长生克这一病证主要矛盾,主张从“引火归元”入手,治疗阴虚,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虚阳上越等一派真寒假热之象的疾病,重视“扶正固本、扶阳存阴”。
关键词:引火归元;主诉证治临证;病位;病性;郑进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0-0006-03郑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师承中医诊断学大家郭振球教授,在其学术经验的启迪下,提出“主诉证治”的理念。
这一理念可以阐述为抓主诉诊病位,抓住主诉诊病性,病证结合,规范出临床辨治的方药,化繁为简,寻找一种贴合临床诊疗实际、能统一各种辨证方法、对临床普遍适用、过程量化并能全面反映病证特征的理想的诊病辨证方法。
运用引火归元法辨治真热假寒之象的疾病,正是“主诉证治”在临床中的延伸,每每效如桴鼓,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引火归元”是从《黄帝内经》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治疗思想延伸而来的一种针对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治疗方法[1]。
此处“火”又名“相火”、“龙雷之火”或“浮阳之火”等,藏在于肾水之中,起到温煦机体的作用。
“元”又写为“原”和“源”,指命门及肾,为人体生命的本源。
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2]。
心为君主之官,心之君火由相火派生,且与肾之相火相通。
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肾水上滋心,使心阳不至过亢,心阳温煦于下,使肾水不致过寒,这是两脏正常的生理状态。
正如张景岳所言“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不相离矣”。
若肾的阴阳水火消长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约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元病理状态[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振球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治疗肾病水肿经验
〔关键词〕郭振球;肾脏疾病;肾性水肿;茯苓导水汤〔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1.013.047.02
Experiences from Professor GUO Zhen-qiu
of treating nephrotic edema with Fuling Daoshui Decoction
XIE Xue-jiao,HUANG Zheng-de*,WU Ruo-xia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
〔Key words 〕Professor GUO Zhen-qiu;nephritic diseases;Nephrotic edema;Fuling Daoshui
Decoction
谢雪姣,黄政德*,吴若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7)
〔收稿日期〕2012-06-15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I10B01-06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XJK011BGD003)。
〔作者简介〕谢雪姣(1976-),女,湖南株洲人,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教育研究及中医经典教学和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黄政德,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 :hzd112@ 。
郭振球(1926-2011),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首批中医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内知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
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经典、诊断学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世界传统卫生组织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点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函议专家等职。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倡导微观辨证[1-3],提出主诉辨证法及十步有序辨证论治的临证方法[4-5],临证经验丰富,在肾病水肿治疗上主张应用茯苓导水汤随证治之,疗效显著。
水肿是一类临床常见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后期亦常伴见。
肾病水肿病程较久,患者正气日衰,又易复感外邪加重病情,因此该病缠绵难愈,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何延缓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历来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其病因病机也复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因此,水肿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景岳全书·肿胀》曰:“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
”《诸病源候论
·水病诸候·水通身肿候》说:“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遏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指出水肿的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导致水液停滞于体内。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
郭老指出,本病临床所见患者多是本虚标实之证,治
2012年11月第32卷第11期Nov .2012Vol.32No.1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
47
疗时除了发汗利小便,还应兼顾肺脾肾,宣肺健脾,行气益肾。
郭老认为因病程较久,体质虚弱,不耐攻伐,亦多虚不受补,故当外散内利相结合,宜茯苓导水汤加减治疗。
茯苓导水汤出自《医宗金鉴·四十一卷之水肿治法》:“外散内利两解和者,茯苓导水汤。
”方中以茯苓,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日华子本草》曰其:“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本草经疏》曰其:“甘能补中,淡而利窍……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效。
泽泻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利水而泄下,《医经溯洄集》云其具有“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
”郭老认为二者相伍,利水而不伤正。
白术、砂仁、陈皮健脾化湿;苍术健脾燥湿;大腹皮、槟榔、木香均辛香醒脾,行气化湿;木瓜和胃化湿;紫苏、桑白皮皆入肺,因肺为水之上源,宣肺则利水,有提壶揭盖之功。
诸药相伍,气行则水行,水湿得利而不伤正。
郭老治肾病水肿常用此方加减,收效甚佳。
若尿少喘满加车前子、葶苈子等宣肺平喘;水肿较甚加薏苡仁、冬瓜皮、灯芯草等助渗湿行水之功;兼瘀血者加王不留行籽、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身肿而痒者加僵蚕、佩兰、刺蒺藜等解毒止痒。
典型病案:文某,女,44岁。
2010年3月24日初诊,主诉:双下肢凹陷性水肿1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因颜面及下肢浮肿入院,诊断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治疗症状好转。
近1年来出现双下肢浮肿,并逐渐加重。
查肾功能常规:尿素氮:7.76mmol/L,肌酐107.1umol/L,心电图、心肌酶均示正常,BP:140/80mmHg。
现症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皮肤轻度瘙痒,易疲乏,面色少华,小便量少色黄,大便正常。
舌淡红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弦细。
诊断:水肿。
证型:脾虚水滞。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茯苓15g,泽泻5g,猪苓10g,桑白皮10g,紫苏10g,白术10g,槟榔10g,麦冬10g,陈皮10g,灯芯草3g,大腹皮10g,木瓜15g,佩兰6g。
水煎服,日1剂,共7剂。
二诊(2010年3月31日),诉服上药后症状明显缓解,皮肤已无瘙痒,下肢水肿减轻,小便量多,但仍不思饮食。
查舌淡红苔白,舌边齿痕,脉弦细。
BP:140/90mmHg。
方药:前方去灯芯草,加天麻15g,钩藤20g,牛膝10g,荷叶10g。
水煎服,日1剂,共14剂。
三诊(2010年4月14日),见下肢浮肿已不明显,纳呆,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弦。
查尿素氮:6.91mmol/L,肌肝:95.5u-mol/L;BP:140/80mmHg。
方药:天麻15g,钩藤20g,茯苓10g,白术10g,桑白皮10g,紫苏10g,木香10g,陈皮10g,木瓜15g,荷叶10g,甘草5g。
水煎服,日1剂,共7剂。
嘱患者慎饮食,避寒温,勿劳累,调畅情志以善后。
随访2月,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不显。
按语:患者久病,体质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滞,上射于肺,下壅于肾,三焦不通,水湿泛溢发为水肿。
郭老考虑患者体质较弱,不耐攻伐,故选用茯苓导水汤。
内以茯苓、泽泻、猪苓、陈皮、灯芯草利水道泄水湿,因势利导;外以紫苏、桑白皮宣肺气而利水;佐以白术、木瓜健脾和胃以除湿;大腹皮、槟榔行气利水;另加麦冬、甘草养阴生津,防渗泄太过而伤阴。
二诊因肿势已遏,去灯芯草以防渗泄太过;因血压偏高,郭老取其经验方“潜熄宁”之天麻、钩藤,加牛膝以平肝降压;不思饮食,故加荷叶醒脾和胃。
三诊时,效不更方,继服7剂以善后。
全方外散内利,渗泄兼补,祛邪而不伤正,配伍精当,每有良效。
参考文献:
[1]郭振球,袁肇凯.高血压病血瘀辨证与舌尖微观变化的初步研究
[J].中医杂志,1982(11):65-67.
[2]郭振球.微观辨证与微型电脑——
—察舌辨证和平脉辨证微型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86(11):6-8.
[3]郭振球.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和谐发展[J].天津中医药,
2006,23(2):89-92.
[4]郭振球.关于“主诉证治学”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
(1):1-2.
[5]郭振球.主诉辨治法与微观辨证[J].河南中医,2009,29(4):1-2.
(本文编辑李路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32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