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水肿机制新进展-jlw
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研究

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共选取XX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治疗组接受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
治疗后观察水肿症状改善情况及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水肿明显减轻,肾功能得到改善且较为稳定。
实验数据分析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良好。
结论认为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可有效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值得临床推广。
讨论中指出该疗法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还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来验证和完善这一治疗方案。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片,序贯透析,肾病综合征,水肿,顽固性,临床研究1. 引言1.1 背景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其中顽固性水肿是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较为常见且困扰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之一,往往对传统治疗方法难以有效控制。
雷公藤多甙片是一种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水肿、调节免疫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中。
目前,关于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研究还较为有限,尚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试验数据和证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在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具体目的包括:1.观察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对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水肿程度、尿量、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2.评估雷公藤多甙片在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中的安全性,观察其对患者心血管、肝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利尿剂作用机制及在治疗肾性水肿中的应用进展

利尿剂作用机制及在治疗肾性水肿中的应用进展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梅长林利尿荆是治疗备种原因引起的体内钠、水潴留的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肾脏,促进钠水排泄,从而达到利尿消肿、降低血压和颅内压的目的。
因此,利尿剂是治疗肾病、心力衰竭、肝硬化和脑血管意外不可缺少的药物。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熟悉利尿剂作用机制,合理正确使用利尿剂是十分必要的。
一、钠、水平衡及其调节正常成人体内钠禽量为55~60mmoI/Kg体重,总钠量的11.2%存在于血浆中。
每天盐摄入量为100~250mmol,相当于钠2.3~5.79,氯化钠6~159。
正常人每天摄水量I.o~I.内代谢产生0.51。
水,总量i.5~2.OL。
机体排泄水份除非显性失水0.5L外,主要经肾脏排泄】.0~】.5L尿液。
机体通过控制钠、水的摄入和排泄,维持体液张力在很窄的生理范围内,而肾脏是实现这种调节的最主要效应器官。
钠、水经肾小球滤过后,99%在肾小管重吸收,其中近端小管重吸收占70%,亨利氏襻粗升支占20%。
远端小管占5%。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因子调节钠水平衡。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小球动脉收缩,近端小管重吸收钠增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加压素和儿茶酚胺引起钠、水潴留:内皮素一1、钠+/K+A TP酶抑制剂、前列腺素和心房肽等促进钠的排泄。
二、利尿剂分类及作用机制剁尿剂是容量扩张状态的主要治疗药物,如限盐后,全身浮肿仍持续存在,应使用利尿刺。
根据利尿剂作用部位不同,利尿剂分为四大类:(1)作用于近端小管的刹尿剂:如乙酰唑胺,美托拉宗;(2)襻利尿剂:如呋噻米、托拉噻米;(3)作用于远曲小管的利尿剂:如噻嗪类、美托拉宗;(4)作用于集合管的利尿剂:如氨氯毗眯,螺旋内脂。
这四类利尿剂作用部位、强度及并发症见表1。
三、机体对利尿剂治疗的反应利尿剂可引起机体代偿机制,减少肾脏排泄钠、水,导致利尿剂的抵抗和不良作用。
(一)利尿“刹车”现象。
在正常人或肾病患者,口服首剂呋噻米可引起6小时利钠利尿。
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肾脏是人体十分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是人体的排泄器官,而且还在体内维持着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功能。
然而,肾脏疾病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3亿人患有肾脏疾病,其中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受到其困扰。
那么,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目前有哪些治疗新进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一探究。
一、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1. 免疫性肾炎免疫性肾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肾脏疾病,主要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新月体肾炎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体内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特别是血浆中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和肾小管等部位的沉积。
这些免疫复合物会刺激肾脏的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局部炎症反应和肾小管损伤,最终导致肾脏功能损害。
2. 代谢性肾病代谢性肾病是由于肾脏代谢产物堆积而引起的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和尿酸性肾病等。
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限制作用减弱,从而使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渗入尿液中。
随着糖尿病的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最终导致肾脏功能损害。
而尿酸性肾病则是由于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使尿酸结晶聚集在肾脏中,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和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肾脏功能不全。
3. 遗传性肾病遗传性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肾脏疾病,如囊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肾功能、生长和形态,甚至可导致肾功能放弃。
二、肾脏疾病的治疗新进展1. 人工肾人工肾是一种目前治疗肾脏疾病的先进技术,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入一种特殊设备中,使其过滤、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毒素,再将改造后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
这种技术极大地改善了肾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避免了尿毒症等后遗症的发生。
2. 人工肾移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肾移植已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为患者进行肾脏移植,使其生命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对于患有严重肾损伤的人群,该技术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法,它利用靶向基因疗法技术,通过转染目标细胞的基因序列,改变细胞的表达谱,进而实现治疗效果。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摘要】肾病综合征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既有中医的病机分析,也有西医的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肾主水液代谢,肾气虚弱可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发生水肿;西医则认为肾脏滤过功能异常或血浆胶体压升高是导致水肿的主要原因。
对于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西医常用利尿剂等药物,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调理和饮食调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综合发挥双方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应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为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水肿、中医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研究方向、重要性、肾功能异常1. 引言1.1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因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因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病理损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局部调节因子失衡等。
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病理损伤包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损伤、足细胞病变等,导致血浆蛋白和水分通过滤过屏障,进而形成水肿。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会导致尿液中Na+和水分排出减少,也是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局部调节因子失衡如血管收缩素、内皮素、前列腺素等的异常表达,也会导致水肿的形成。
遗传因素、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等也可能参与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生。
综合上述因素,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综合中西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治疗。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揭示中医病机与西医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通过分析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临床表现,探讨不同医学理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诊断、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案。
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和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优势和重要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与提升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水平和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健康效果。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新进展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新进展摘要:目前,随着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各类肾脏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组临床常见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成人 >3. 5 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水肿、高脂血症。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易反复,迁延不愈,激素治疗效果欠佳。
该文旨在研究各类药物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进展;糖皮质激素【Abstract】 With the tense pace of life,the incidence of all kinds of kidney diseases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Nephrotic syndrome(NS)is a group of clinical common syndromes,mainly manifested as massive proteinuria(adult>3.5g/d)、hypoproteinemia(plasma albumin <30g/L)、edema、hyperlipidemia.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 in the clinical easy to repeat,delayed healing,hormone therapy ineff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various drugs.【Key words】Nephrotic syndrome;Progress;Glucocorticoid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RNS)是一种既常见又特殊的临床类型,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主要包括激素依赖型、激素抵抗型、激素不耐受、反复发作的复发型及激素使用禁忌的肾病综合征[1-2]。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什么肾病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肾脏疾病,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要理解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我们需要从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说起。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就像一个超级过滤器,不停地过滤着血液,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体内,把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组成。
肾小球是血液过滤的关键部位,它由一团毛细血管网组成,外面包裹着一层叫做肾小囊的结构。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其中的水分、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以及中、小分子蛋白质可以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正常情况下,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是不能通过滤过膜的。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有关。
这种损伤可以是由于免疫反应、遗传因素、感染、药物、毒物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免疫反应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会产生针对自身肾小球成分的抗体,或者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
比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目前认为是由于 T 细胞功能紊乱,产生细胞因子,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
而膜性肾病则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沉积,激活补体,引起基底膜损伤。
遗传因素在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从而容易发生肾病综合征。
比如,编码 nephrin 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nephrin 是肾小球滤过膜上的重要成分,其突变会影响滤过膜的正常功能,导致大量蛋白尿。
感染也是引发肾病综合征的一个诱因。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损伤肾小球,导致肾病综合征。
药物和毒物也可能对肾小球造成损害。
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抗生素等,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影响肾小球的功能,导致肾病综合征。
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研究

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研究摘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症状之一就是顽固性水肿。
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观察了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治疗顽固性水肿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片;序贯透析;肾病综合征;水肿引言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
其中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就是顽固性水肿,给患者的生活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控制高血压、低盐饮食以及常规利尿药物的使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雷公藤多甙片是一种中草药制剂,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序贯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肾功能不全的手段,通过不断的血液净化来维持患者的生命。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患者采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水肿症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体重、尿量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提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著减少,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等症状,但均能耐受。
结论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对患者的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该方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讨论本次研究还观察到,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序贯透析治疗的安全性良好,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儿童肾病综合征诊治新进展ppt课件

首选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MP)序贯泼 尼松和CTX冲击,也可选用CsA或TAC或MMF;
SRNS – MN
可选用咪唑立宾(MZ)或CsA或TAC。
精选ppt课件
31
Gulati等报告应用 FK506 治疗19个SRNS患儿
16个达到完全缓解(84%),2个部分缓解(10.5%) 1例无效;3个因严重副作用而中止FK506治疗;
泼尼松足量治疗4周内尿蛋白转阴
❖ 激素耐药型NS ( Steroid-resistant NS,SRNS) 泼尼松足量治疗>4周尿蛋白仍阳性者,
约10-20% 的儿童NS对激素耐药
❖ 激素依赖型NS ( Steroid-dependent NS,SDNS)
对激素敏感, 但连续两次减量或停药2周内复发者
(5)糖皮质激素+ 其它:雷公藤多甙、硫唑嘌呤
咪唑立宾(Mizoribine ,MZR)、来氟米特等
2.三联治疗:
在两联治疗无效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需密切观察不良 反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1)糖皮质激素 + CsA + MMF
(2)糖皮质激素 + FK506 + MMF
精选ppt课件
34
➢其它治疗措施
他克莫司(FK506): 0.10-0.15mg/(kg·d),维持血 药浓度5~10μg/L, 疗程12~24个月
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 ACTH 0.4U/(kg.d)(≯25U) 静滴3-5天,然后激素减量,再用1次ACTH以防复发,
每次激素减量均按上述处理,直至停激素
更换激素种类:
精选ppt课件
用。
精选ppt课件
36
➢NS转归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肾内科
金领微
「干性肾病综合征」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非常具有特征性的表现, 随着对疾病研究的深入,发现水肿其实 并不是我们先前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临 床上甚至有不伴浮肿的肾病综合征,有 学者称之为「干性肾病综合征」。 JASN的综述中:也简单阐述了肾病综合 征水肿的几种原因。
•
•
毛细血管通透性
• 肾病综合征水肿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惜目前这方 面的研究还很少。
水肿三兄弟 之一:NHE3
• • 在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生过程中,有一些转运体/酶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挑其中比较重要的3个加以介绍。 三兄弟之NHE3 肾脏滤过液中的钠有66%在近曲小管通过Na-H转运体 (NHE3)重吸收,各位观众,这才是钠重吸收的主战场啊,66%撒, 因此,大家也怀疑这兄弟会不会也在肾病综合征水钠潴留一案中扮演了 什么不光彩的角色。 在PAN的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中,NHE3的活性增加了88%。NHE3 在近曲小管刷状缘上有2处表达: 1、绒毛间歇:和megalin受体(该受体可能是和白蛋白等重吸收有关) 一起,处于失活状态。 2、微绒毛间歇:此处单身,激活状态。 研究人员发现,PAN的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中,NHE3会从绒毛间歇跑 到微绒毛间歇去做客,至于原因,考虑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受到破坏,逃 出来的白蛋白裂解了NHE3(意思是把NHE3和megalin受体一刀二断, 各奔东西),并使其加速向微绒毛间歇运动,这也是钠潴留的机制。
• 来自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的 Helbert Rondon-Berrios 教授对肾病综合征水 肿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通过 许多临床上的现象来探讨水肿的可能的 病理生理机制,文章发布于西班牙肾病 学会的官方杂志 Revista Nefrologí a 上。
• 你的柔情我还不懂水肿 •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原因,最常见的解释 是由低蛋白血症引起,我们暂且之为 「经典学说」。
三兄弟之三:ENaC
• 这也是一种钠转运体,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的钠潴留 和它的关系那是相当的密切,称之为上皮钠通道,或 者阿米洛利(一种选择性的钠通道阻滞剂)敏感钠通 道。目前认为其作用途径如下: • 1、肾小球屏障缺损→蛋白漏出,包括纤溶酶原。 • • 2、皮质集合管产生尿激酶,将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 • 3、纤溶酶在皮质集合管原位形成后,活化ENaC,引 起钠潴留及水肿。
•
•
争议4:低血容量?
• 研究人员通过I-131对88名肾病综合征 以及51名正常对照者测量了血容量,并 基于血浆容量及红细胞压积计算血容量。 结果显示,在肾病综合征中,14%血浆 及血容量增多,84%正常,仅仅只有可 怜的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低血容量。
争议5:扩容会增加尿钠排泄?
• 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研究者使用高渗 的白蛋白(75g)静脉输注进行扩容, 发现血容量较基线值上升了20%,血浆 肾素活性及血清醛固酮浓度下降至抑制 状态,但是,尿钠的排泄并没有增加。 • • 钠排不出去,水肿还会消退吗?
• 阿米洛利 阿米洛利是一种保钾利尿剂,一般不单用, 常和袢利尿剂合用,预防低钾血症。文章说阿米洛利 和袢利尿剂合用会加强袢利尿剂的作用,并给了他们的 初始治疗方案: • • 布美他尼 1mg po bid + 阿米洛利 5mg po qd • • 作者最后特别强调虽然皮质集合管在肾病综合征的钠 潴留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整体量而言,该部 分仅有4%的滤过液钠在此重吸收。
争议3:是血浆胶体渗透压下 降引起水向血管外转移?
• • • 按经典学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外的压力平衡被破坏,水分 是从血管内往血管外转移的。 我们来看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由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病综合征,其中 12人处于活动期,3人完全缓解,3人部分缓解。研究者测量了患者的血 浆以及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发现在活动期,二者均是降低的,并随 着病情的缓解而缓慢恢复,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二者的压力 差是保持不变的。而这个压力差,我们知道,正是导致水从血管内往外 转移的罪魁祸首。这个发现颠覆了我们心中原先建立起来的关于肾病综 合征胶体渗透压的大厦。 血管内外这种胶体渗透压保持的动态平衡,只有在血浆胶体渗透压降至 8mmHg以下才会被破坏,引起水分往血管外的转移,导致水肿。而事 实上,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在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于16.5mmHg时即 可有明显的水肿。
争议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 酮参与水肿的发生吗?
• 经典学说给的答案是:YES! • • 一组肾病综合征患者接受卡托普利治疗后,发现尽管抑制了血清 醛固酮浓度,但是钠的排泄并没有增加;另一组使用螺内酯也得 到相似的结果。这是和经典学说不符合的。 • •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试验,研究人员对大鼠进行双侧肾上腺切除, 同时给予地塞米松防止出现肾上腺危象,接着使用嘌呤诱导成肾 病综合征模型。人们发现,尽管失去双侧肾上腺,这些大鼠仍然 很“鼠坚强”,钠潴留,水肿一个都不少。这个试验告诉我们, 肾上腺在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中貌似不那么重要,所以,肾上腺分 泌的激素,比如醛固酮之类是不是也不那么重要了呢?
「经典学说」
• 经典学说是这样解释肾病综合征水肿的: • 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 渗透压下降→水从血管内跑到血管外→ 有效血容量减少(因此,该学说也被成 为充盈不足学说)→三多一少(RAS↑、 交感↑、抗利尿激素↑,心房利钠肽↓) → 水钠潴留→水肿。
争议1:低蛋白血症=水肿?
• • • • • 但是临床上还有一些情况并不能用经典学说来解释,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我们通过一系列临床上的争议/问题来展开思考: 争议1:低蛋白血症=水肿? 对于经典学说来讲,毫无疑问,这个等式 是成立的。 但是人们发现在先天性无白蛋白血症患者,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水肿的! 在无白蛋白血症的大鼠模型中,研究人员也没有发现有钠潴留。南非一 组血白蛋白低于3.5g/dl的24名患者(大多伴有慢性炎症,比如结核), 其中只有6名患者有水肿表现,研究人员甚至发现有血白蛋白低于 1.5g/dl时仍没有水肿的情况。 按经典学说来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 •
争议2:钠水潴留,低蛋白血 症,孰先孰后?
• 按经典学说,是先发生低蛋白血症,然后再有 水钠潴留的,从上面的经典机制我们也可以看 出来。
• 但是,人们观察到,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蛋 白尿转阴后血白蛋白还未恢复正常之前,尿钠 的排泄就已经增加了,并且伴有水肿的消退。 肾病综合征复发时,在低蛋白血症发生之前, 即有尿钠排泄减少,水肿出现。
充盈过度学说
• 鉴于上述种种经典学说无法很好解释的现象,有学者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学说, 又叫做“充盈过度学说”,指出在肾病综合征中,水钠潴留的发生是原发性的, 与白蛋白水平、RAS等无关,而与肾脏本身内在的排钠缺陷有关。这种原发性的 钠水潴留引起血浆容量扩增(所以充盈过度嘛)。直到现在,这种原发性改变的 分子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 我们对肾病综合征水钠潴留分子机制的研究大多来自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AN) 诱导的动物模型。给予PAN的大鼠会出现大量蛋白尿、水钠潴留。PAN诱导模型 的肾组织病理大多是微小病变,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微小病变符合经典学说的依据。 这里又有一个试验,利用微穿刺技术,在狗或者大鼠身上,进行单侧肾动脉灌注 PAN,就是说对单侧造模,另外一侧肾脏是正常的。在灌注侧发现有蛋白尿及钠 潴留,但是血浆蛋白浓度并没有下降。这也说明了肾病综合征中,钠的潴留是肾 脏本身内在的排钠缺陷所致,而不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低蛋白血症等。同时, 研究人员还发现,不管是灌注侧还是正常侧,在到达远端小管末端(即进入集合 管之前)其肾脏滤过液中钠的含量是一致的,但最终排泄的钠,正常侧是灌注侧 的3倍。说明钠的重吸收部位应该是皮质集合管。
• •
•
•
三兄弟之二:Na-K-ATP酶
• Na-K-ATP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另外一个和 钠潴留有关的钠转运体。在PAN的肾病综合征 大鼠中,Na-K-ATP酶活性在皮质集合管增强。 • • 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PAN的肾病综合征大 鼠中,Na-K-ATP酶以及其他钠转运体(比如 NHE3)的活性是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