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中毒的危害不容忽视

合集下载

不可忽视的重金属砷污染

不可忽视的重金属砷污染

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砷理化性质砷(As),是一种银灰色半金属,具有两性元素性质,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砷有三种形态:元素砷,三价砷(亚砷酸)盐、五价砷(砷酸)盐。

元素砷有灰、黄、黑三种同分异构体,灰色晶体具金属性,质硬而脆。

相对密度5.727(14℃),615℃时升华。

熔点814℃(在3.64×106Pa大气压下),不溶于水,溶于硝酸及王水。

在空气中表面很快氧化而失去光泽。

200℃时通入氧气,即发荧光。

砷的蒸气在空气中很快被氧化。

自然界中砷主要以砷化物存在。

砷的可溶性化合物毒性极强,常见的砷化物有三氯化砷、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五氧化二砷、砷酸、砷酸钙。

含砷矿物主要是硫化物,主要为斜方铁矿(FeAs2)、雄黄(AsS)、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sS)、辉砷镍矿(NiAsS)、硫砷铜矿(CuSAsS4)、辉钴矿(CoAsS)。

食品安全危害因素食品中砷的来源砷普遍存在于环境和植物、动物体内,农田总平均含砷量约5mg/kg,淡水中含砷大部分在0.01mg/L。

一般食品中含少量砷如稻谷0.28mg/kg,米0.14mg/kg,蔬菜0.04mg/kg,畜肉0.013mg/看过,调味品(酱、酱油、醋)95%样品含砷量再0.5mg/kg一下;水生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对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含砷量略高,如鱼含砷1.1mg/kg,虾3~10mg/kg。

食品污染主要来源为:误食含砷农药拌的种子;误把砒霜当面碱或盐食用;滥用含砷杀虫剂喷洒蔬菜、果树,致砷在食物种残留过高;盛放过砷的容器、用具污染了食品等。

影响污染的因素①工业砷的污染:用含砷废水灌溉农田,深刻在植株各部分残留,其残留量与废水中砷浓度成正比。

②含砷农药的使用:过量使用含砷农药或未遵守安全间隔期,均会增加作物残留,有的产生慢性药害,引起减产。

在水稻孕穗期以后使用有机砷农药,稻米中砷残留量明显增加,有的可达8mg/kg。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砷的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某些化学添加剂,造成食品污染,以致食用后中毒。

砷中毒不能吃什么,砷中毒的注意事项

砷中毒不能吃什么,砷中毒的注意事项

砷中毒不能吃什么,砷中毒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砷中毒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砷中毒的饮食注意事项2. 砷中毒的其他注意事项*二、砷中毒的简介*三、砷中毒的高发人群和危害砷中毒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砷中毒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原则:1.1、砷中毒后宜喝绿豆汤。

1.2.常饮食中,海藻、干贝、虾等海产品中,砷含量也较高,所以,饮食中对海鲜产品应有所控制,如果吃了大量海鲜,就尽量不要再喝果汁。

饮食适宜:1.1、宜吃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

1.2、宜吃水分含量多的食物。

1.3、宜吃脂肪含量低的食物。

宜吃食物:1.1、西葫芦:西葫芦具有清热利尿、消肿散结的功能,可促进毒物随尿液排出每周1-3次,健康人群均可食用。

1.2、玉米: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亚油酸可以降低胆固醇,玉米还能促进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周2-3次。

1.3、红枣:大枣能提高体内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有保护肝脏、增强体力的作用;大枣中的维生素C,能减轻化学药物、毒物对肝脏的损害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天5-7颗,有肝炎的患者慎食。

饮食禁忌:1.1、忌吃油炸、煎炸的食物。

1.2、忌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1.3、忌吃牛肉、羊肉等食物。

忌吃食物:1.1、奶酪:奶酪时浓缩的牛奶,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很高,会加重心脏的负荷治疗期间禁忌食用。

1.2、咸菜:咸菜含盐量较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应少吃中毒的病人肾脏功能有一定程度受损,应低盐低蛋白饮食。

1.3、韭黄:韭黄具有刺激性,会刺激胃肠粘膜,中毒的病人消化功能较弱,禁忌食用,尤其是阴虚火旺、各种原因导致的胃肠虚弱的人不宜多食。

2、砷中毒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加强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生产工艺要符合劳动卫生要求,有毒物质浓度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滇中铜冶炼厂砷化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就是气候异常,冶炼炉在正压状态下工作,通风不畅,使有毒烟气外溢所致。

当时工人已经闻到了砷化氢气体特有的蒜臭味,但因缺乏常识,未引起足够重视。

铅、汞、镉、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范本(2篇)

铅、汞、镉、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范本(2篇)

铅、汞、镉、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范本铅、汞、镉、砷是四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过量的接触或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四种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

铅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

铅的主要危害是影响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

在儿童身上,过量的铅摄入会导致智力发育不良、行为异常甚至智力残疾。

在成人身上,铅中毒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肾脏损伤、脑损伤等。

预防铅中毒的关键是避免接触铅源。

例如,在家庭和工作环境中,要使用无铅的水暖设备和涂料。

此外,定期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是预防铅中毒的重要措施。

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常见于煤炭燃烧、化工和医疗设备等行业中。

汞的主要危害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造成损害。

长期接触甲醛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预防汞中毒的方法包括使用无汞的产品,如节能灯和电池。

在对汞有接触的行业中,要严格控制和管理汞的使用,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此外,及时处理有汞的废物,以防止污染环境。

镉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其主要来源是冶炼和电镀工业。

长期接触或摄入镉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镉主要在肾脏和骨骼中蓄积,引起慢性肾脏病、骨质疏松等问题。

预防镉中毒的关键是避免接触镉源。

工作场所应采取措施减少镉的产生和释放,如改进生产工艺和使用镉替代品。

个人在生活中应选择无镉的食品和饮水,并加强饮食平衡,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重金属元素,与铜、锌等金属一起存在于地下水和土壤中。

砷的主要危害是导致皮肤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砷中毒对人体的损害是慢性和难以逆转的。

预防砷中毒的关键是保证饮水的安全。

在寻找饮用水源时,应首选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水源,并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

如果家庭饮水中检测到砷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安装砷吸附过滤设备或购买瓶装水。

综上所述,铅、汞、镉、砷是四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长期接触或摄入这些重金属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浅谈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摘要】砷化合物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如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NIE-HS)和美国环保局(US—EPA )等诸多权威机构所公认的人类已确定的致癌物。

本文所说水砷污染是指砷化合物溶解在水中或以溶胶微粒形态稳定存在于水中所造成的污染,也称为水型砷污染。

水中砷主要通过食物链和直接饮用进入人体,又称为饮水型砷污染。

也称慢性饮水型砷中毒。

本文主要阐述了饮水型砷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砷中毒;危害;防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砷化合物有剧毒,容易在人体内积累,造成慢性砷中毒。

国内资料凋查表明,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6mg/L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高达47.2%;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3~o.6mg/L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达28.3%;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1~0.3mg/L 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达21.7%;长期饮用砷含量为0.1 mg/L 以下水的人群中,砷中毒患病率达15.9 9/5;在慢性砷中毒患者中,癌变率高达15%。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水体中砷的最高饮用标准值为0.0lmg/L,我国的最高饮用标准值为0.05mg/L。

按照WHO的水砷标准,中国砷中毒危害病区的暴露人高达1500万之多;已确诊患者超过数万人。

因此饮水除砷是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措施。

一、水砷污染的来源(一)天然水砷污染砷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量元素,主要以二硫化二砷(雄黄)、三硫化二砷 (雌黄) 、硫砷化铁(砷黄铁矿)等砷的硫化物形式存在,在有色金属硫化矿中常常有砷共存。

全球由于含砷岩矿的风化进入生物圈的砷达到4.5万吨。

即使水中很低含量的砷都可能对人体和水生物产生毒害效应,通常人的新陈代谢功能每日可容纳消耗0.5mg砷。

每天每人由食物进入人体的砷不能超过0.3mg,食用水进入人体的砷不能超过0.2mg。

根据2007年7月1日实施的新标准,我国生活饮用水中允许砷存在的上限也是0.01mg/L,超过此限量就属于高砷饮用水,不过地表水中砷浓度的上限仍然0.05mg/L。

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处理方法砷是地壳的组成成分之一,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砷在地壳中的自然分布不均匀 ,砷矿物常与其他有色金属(锡、铅、锌等 )矿床共同伴生。

伴随这些金属矿物的开采、选矿、冶炼以及砷矿物的自然风化,砷以原矿或砷的氧化物的形式逸散到周围环境中 ,对大气、水体、农作物等造成污染。

人体摄入被砷污染的食品或吸入砷烟尘 ,除了导致急慢性砷中毒外,还可使多种癌症发病率上升。

1979 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确认无机砷是人类皮肤及肺的致癌物。

砷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同时 ,也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一、砷的性质及来源1.砷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砷为有毒元素,原子序数为33。

砷可以表现出多种价态,最常见的是-3、+3 和+5 价。

砷有两种放射性核素 76As 和 77As,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 26.7 小时和 39.0 小时。

固态单质砷的结构为三角形,气态砷的分子实际上是由 4 个砷原子构成的正四方体结构。

As4 加热到 800℃时开始分解 ,到 1750℃时全部分解为 As2。

固态砷的密度为 57.8gcm3,熔点 817℃,616℃砷开始升华。

砷有黄、灰、黑三种同素异形体 ,,在普通温度下稳定的结构是灰砷。

灰砷是脆的晶体 ,能传热、导电。

灰砷在空气中不易氧化 ,但加热到 400℃时被氧化成三氧化二砷 ,灰砷气体很快冷却可得黄砷 ,黄砷是淡黄色的晶体 ,能溶于二硫化碳。

黄砷不稳定 ,加热即可变成灰砷 ,在空气中被氧化成 As4O6,同时发出冷光。

黑砷是灰砷和黄砷的中间体 ,砷蒸汽慢慢地凝结即成黑砷 ,黑砷是无定形的 ,270℃以上单向地变成灰砷。

砷元素燃烧具有浅蓝色火焰并生成浓密的白色三氧化二砷烟雾。

砷可与卤族元素、浓硝酸、热浓盐酸、热浓硫酸反应。

自然环境中单质砷很少存在,常以砷化氢、砷的氧化物、硫化物等状态存在。

三氧化二砷又名亚砷酐 ,俗称砒霜或白砒 ,有剧毒 ,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毒药或杀虫剂之一。

重金属砷的危害分析

重金属砷的危害分析

重金属砷1.砷的性质及危害砷的性质砷,俗称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第VA族,原子序数33,元素符号As,单质以灰砷、黑砷和黄砷这三种同素异形体的形式存在。

砷元素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共有数百种的砷矿物是已被发现。

砷与其化合物被运用在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与许多种的合金中。

在古代,三氧化二砷被称为砒霜,但是少量的砷对身体有益。

砷的危害肠胃道、肝脏、肾脏毒性:肠胃道症状通常是在食入砷或经由其它途径大量吸收砷之后发生。

肠胃道血管的通透率增加,造成体液的流失以及低血压。

肠胃道的黏膜可能会进一步发炎、坏死造成胃穿孔、出血性肠胃炎、带血腹泻。

砷的暴露会观察到肝脏酵素的上升。

慢性砷食入可能会造成非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血压。

急性且大量砷暴露除了其它毒性可能也会发现急性肾小管坏死,肾丝球坏死而发生蛋白尿。

心血管系统毒性:因自杀而食入大量砷的人会因为全身血管的破坏,造成血管扩张,大量体液渗出,进而血压过低或休克,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现心肌病变。

至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砷暴露会造成血管痉挛及周边血液供应不足,进而造成四肢的坏疽,或称为乌脚病,在台湾饮用水含量为10-1820ppb 的一些地区曾有此疾病盛行。

有患乌脚的人之后患皮肤癌的机会也较高,不过研究也显示这些饮用水中也有其它造成血管病变的物质,应该也是引起疾病的一部份原因。

神经系统毒性:砷在急性中毒24-72小时或慢性中毒时常会发生周边神经轴突的伤害,主要是末端的感觉运动神经,异常部位为类似手套或袜子的分布。

中等程度的砷中毒在早期主要影响感觉神经可观察到疼痛、感觉迟钝,而严重的砷中毒则会影响运动神经,可观察到无力、瘫痪,皮肤毒性:砷暴露的人最常看到的皮肤症状是皮肤颜色变深,角质层增厚,皮肤癌。

全身出现一块块色素沈积是慢性砷暴露的指标( 曾在长期饮用>400ppb 砷的水的人身上发现) ,较常发生在眼睑、颞、腋下、颈、乳头、阴部,严重砷中毒的人可能在胸、背及腹部都会发现,这种深棕色上散布白点的病变有人描述为「落在泥泞小径的雨滴」。

砷的阴霾揭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与防范

砷的阴霾揭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与防范

砷的阴霾揭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与防范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元素,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和地下水中。

然而,在工业化和农业化的进程中,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砷元素释放到环境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重点讨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防范砷污染。

一、砷元素的危害砷元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使其容易通过水、土壤和空气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

以下是砷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1. 砷对人体肝脏和肾脏的损害:砷元素可以累积在肝脏和肾脏中,慢慢破坏这些器官的功能,导致肝脏病、肾衰竭等疾病发生。

2. 砷对呼吸系统的危害:长期接触高浓度砷元素的人可能会患上鼻咽癌、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

3. 砷对皮肤的损害:砷中毒患者经常出现皮肤颜色变化、糜烂和红斑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皮肤癌。

4. 砷对神经系统的危害:长期暴露在砷丰富的环境中可能会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等问题。

二、砷元素的防范措施为了有效减少砷元素在环境中的污染,采取以下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1. 控制砷污染源:减少或避免砷排放是防范砷污染的首要任务。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砷污染源的废水排放和工业废弃物处理,以及农药和肥料中的砷含量。

2. 改善饮用水水源:砷主要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因此改善饮用水的质量至关重要。

政府应投资建设安全的饮用水水源,定期监测和检测水质,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个人也可以通过安装净水设备来净化家庭饮水。

3. 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砷元素在环境中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砷污染的重要手段。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

4. 发展砷污染治理技术:砷元素的污染治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

开展砷污染的治理研究,推动先进的治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如土壤修复技术、水处理技术等,有助于有效减少砷元素的污染。

5.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砷污染和防范的认识是预防砷污染的重要环节。

铅、汞、镉、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

铅、汞、镉、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

铅、汞、镉、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铅、汞、镉、砷是重金属元素,它们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中。

这些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将对铅、汞、镉、砷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铅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铅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长期及高剂量的铅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铅的主要危害包括:1. 神经系统影响:长期暴露于铅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病理性改变,例如头痛、记忆力下降、行为和智力障碍等。

2. 内分泌系统影响:铅可以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生殖系统问题,例如降低男性精子的质量和数量,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

3. 骨骼系统影响:长期铅中毒会导致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和骨髓炎。

4. 血液系统影响:铅会影响血液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问题。

预防铅中毒的方法主要包括:1.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如含铅过量的饮用水、鱼类等。

2. 环境改善:净化居住和工作环境,减少铅的暴露来源。

3. 个人防护: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如呼吸器、手套和防护服。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铅浓度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铅中毒问题。

二、汞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汞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

长期暴露于汞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汞的主要危害包括:1. 神经系统影响:汞可以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行为异常,如震颤、抑郁、精神紊乱等。

2. 免疫系统影响:长期暴露于汞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3. 肾脏和肝脏影响:汞会对肾脏和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肾功能异常和肝脏疾病。

4. 生殖系统影响:汞会干扰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生育问题和胎儿发育异常。

预防汞中毒的方法主要包括:1. 避免接触: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含有汞的物质,如汞灯、含汞的化妆品、草药等。

2.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含汞过量的食物,如大型肉食鱼类、海产品等。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汞浓度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汞中毒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砷中毒的危害不容忽视
在环境化学污染物中,砷是最常见、危害居民健康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

特别是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砷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砷污染的主要来源为:
(1)砷化物的开采和冶炼。

特别是在我国流传广泛的土法炼砷,常造成砷对环境的持续污染;
(2)在某些有色金属的开发和冶炼中,常常有或多或少的砷化物排出,污染周围环境;
(3)砷化物的广泛利用,如含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又如作为玻璃、木材、制革、纺织化工、陶器、颜料、化肥等工业的原材料,均增加了环境中的砷污染量;
(4)煤的燃烧,可致不同程度的砷污染;
各种砷污染可视情况引起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砷中毒,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急性中毒多为误服或使用含砷农药或大量含砷废水污染用水所致。

1972年日本因砷污染奶粉造成1.2万余婴幼儿急性中毒,死亡达130余例。

我国某地冶炼企业由于大量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导致1963、1970和1978年三次发生大规模居民急性砷中毒事件,患病总人数超过1万人次。

这些典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虽已事隔多年,但我们应保持警惕不遗余力地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应急处理理念。

在我国调查的公害危害中,环境砷污染引起的慢性中毒病例最多。

1987—1989年曾对某地冶炼企业及乡镇企业砷污染区4848例居民检查,结果慢性砷中毒440例,患病率9.1%;1994年湖南雄黄矿对附近居民的调查表明,慢性砷中毒167例,其患病率为25.77%;广东连南在土法炼砷停止多年仍存在环境污染,据1993年调查显示,慢性砷中毒168例,患病率达21.65%。

此外,砷化物的致癌作用已为IARC所肯定,具有潜伏期较长的远期效应。

1968年曾报告过台湾西南沿海地区居民,因长期饮用高砷水导致皮肤癌增加,在40421居民中发现皮肤癌428例;湖南雄黄矿区职工1971—1982年间诊断肺癌22例,占同期恶性肿瘤的44%。

砷除可引起皮肤癌及肺癌外,还有报道可引起肝、食管、肠、肾、膀胱等内脏肿瘤和白血病。

从上述事例可看出,环境砷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公众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制定和颁发,为防治各种环境因素所致污染提供了原则、策略和方法。

预防为主的思想、应急准备措施、报告与信息发布活动,应急处理办法以及法律责任等都完全适用于砷环境污染所致公众危害的方方面面。

此条例对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促进协调发展均有深远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