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赏析语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托物寓意、设置悬念教案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托物寓意、设置悬念教案

把握表现手法之托物寓意、设置悬念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中招考点:近5年河南中考没有涉及“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中托物寓意和设置悬念的试题。

外省涉及到此知识点时考查有托物寓意、设置悬念,如:2015重庆B卷《我的暖,一寸长》第4小题,分值4分(设置悬念,《五三》106页第十二题);2015云南《别样山茶红》第4小题,分值3分(托物寓意,《现代文阅读满分攻略》66页第五题)。

3、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能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出所用的表现手法,但是对于托物寓意、设置悬念的判断还存在不足,对此类题的答题思路掌握的也不太好。

二、复习目标: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托物寓意、设置悬念类型的题,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附:《别样山茶红》、《野菊花》两篇文章。

别样山茶红①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

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

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②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

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③那是山茶。

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④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

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教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教案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教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教案

(把握表现手法:伏笔铺垫衬托)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基于课标的要求,中考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学情分析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复习时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的阅读训练加以巩固。

二、复习目标: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面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正课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二、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关表现手法考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某某《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二)《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3.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6分)(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归纳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三、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1.2013某某《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答案: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

(每点1分,共2分)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第三题: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课题:品析语言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品析语言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

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

二、记叙文考点中的常考考点:1.把握中心。

2.品析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出示目标:品析语言。

四、指导与训练(一)、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一种类型: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

(2分)(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2006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分)(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1、先举例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乔叶)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中的重要信息提取与筛选4. 记叙文阅读策略分享5. 经典记叙文阅读练习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的故事引入记叙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练习分析记叙文的结构,提取、筛选关键信息。

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记叙文时使用的策略。

5. 练习:提供经典记叙文供学生练习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程度。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一篇课外记叙文,运用所学策略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记叙文案例,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策略。

3. 练习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拓展阅读:推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提升素养。

七、记叙文阅读技巧1. 快速浏览:整体把握记叙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题。

2. 细致阅读:关注记叙文中的细节,理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

3. 分析人物: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4. 解读通过预判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的针对性。

八、课堂练习1. 片段阅读:让学生阅读记叙文片段,回答相关问题。

2.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2. 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引子、发展、高潮、结局3. 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4.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2. 难点:如何运用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记叙文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分析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记叙文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

3. 讲解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教授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一篇记叙文,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答题能力。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和辅导。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和解答问题,提高课堂氛围。

八、教学拓展1. 推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2. 组织记叙文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语文学科其他教学内容,如诗歌、散文等,进行跨学科教学。

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专题)教案

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专题)教案

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专题)教案第一篇: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专题)教案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专题)教案一、赏析句子的方法1、修辞角度(1)修辞手法种类: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比、反问、设问比喻:就是打比方,就使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种类有(1)明喻。

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犹如”。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喻词“成”“变成”“成为”、“当做”、“化作”。

例如:有时候爱是粉红的羽毛,谁捧着都有微笑的眼角。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当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鸟儿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新鲜空气,都想谈谈心里话。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

八月桂花,香飘万里。

(夸大)这房间,连个巴掌大都没有。

(缩小)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内容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死它。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一个是马褂,一个是西装。

(2)掌握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5分钟)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夸张: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拟人:生动形象,人格化,有情趣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气势,增强语气,深化思想内容对比:突出强调反复:突出强调,加强节奏借代:形象突出,生动具体反问:加强语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设问:引起人们的主意和思考(3)答题格式(4)实战练习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A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本女郎(本体)比喻成水莲(喻体)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本女郎娇羞的样子,表达了……)B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作者与日本女郎别离时的不舍,表达了他对日本女郎的依依不舍之情。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和分析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记叙文进行评价和分析。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记叙文的形式进行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介绍记叙文的定义,解释记叙文的特点,如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等。

2. 记叙文的构成要素:讲解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介绍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如抓住主题、理解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等。

4. 记叙文的评价和分析:教授如何评价和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和内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5.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讲解如何运用记叙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包括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以及阅读和评价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3. 练习法:设计阅读练习题和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设计记叙文阅读题目,评估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评估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表现,包括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方面。

3.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五、教学计划1. 授课时间: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安排:第1-2课时:介绍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讲解记叙文的构成要素。

第3-4课时:讲解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分析经典案例。

第5-6课时:教授评价和分析记叙文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7-8课时:讲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第9-10课时:进行阅读理解测试和写作练习评价,总结复习。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记叙文教材或课外阅读材料。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记叙文实例分析4. 记叙文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的讨论,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记叙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以及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选取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分析。

4.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以及对答案的准确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改进。

五、教学资源1. 记叙文阅读教材或辅导书2. 记叙文练习题库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教案示例:【引入】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阅读方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记叙文。

请大家回顾一下,记叙文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讲解】1. 时间性: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2. 情节性: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变化,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3. 人物描写:记叙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状态。

4. 环境描写:记叙文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氛围,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实例分析】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这篇记叙文《难忘的一件事》,大家边阅读边思考,这篇文章符合记叙文的哪些特点呢?【练习】师:请大家完成这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题目是:这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文章通过哪些人物和情节来展现这个事件?【教学评价】师: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篇记叙文的看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语言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中招考点:
综合近几年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语句赏析,加点词语表达的好处等,如:2013河南《放学》第9小题等,2010年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0小题。

本节主要如何语言赏析。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赏析已有所了解,能找出文章中精彩语句,但不会对精彩语句进行点评,答题思路不清。

二、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语言赏析,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正课
三、小结:
对这类试题的回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
1、从文中指出精彩的语言,并指出这句(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对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等进行阐释
3、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通俗的讲,就是找出精彩语句后,讲清楚作者使用这样的语言究竟想表达什么,最后达到了
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